学术投稿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4-4140
  • 国内刊号:11-3017/P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颁发的优秀期刊证书
  • 特种医学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多层螺旋CT在乳腺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疾病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9例患者行乳腺CT扫描,采用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ow display,SSD)、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MPR)重建处理图像.结果 29例患者中乳腺癌12例,纤维瘤7例,均经病理证实,1例患者不能坚持俯卧而检查失败.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么刚;刘影;孙建男;刘东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分析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和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发现25例室管膜下钙化,2例实质内钙化,1例合并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及梗阻性脑积水.MRI发现3例室管膜下未钙化结节.B超发现2例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1例同时有肝血管瘤.结论 室管膜下和/或皮质钙化、未钙化结节及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非常重要的诊断结节性硬化的征象,结合临床三联征能准确诊断.

    作者:万霞;毕纯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CT、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转移侵犯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CT或MR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鼻咽癌、颅底转移侵犯海绵窦.鼻咽癌侵犯颅底并侵犯一侧海绵窦病例12例,均经过CT和MR扫描.结果: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影像表现为一侧海绵窦形态增宽,密度以及信号改变;结论:结合临床较易诊断.

    作者:李晓阳;钟洪波;马巨文;胡文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CT误诊分析(附15例报告)

    目的:本文旨在提高对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认识,及早诊断,减少误诊.方法:用 CT机检查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15例的误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所有被被误诊病例中,肺炎6例,肺结核7例,矽肺2 例.结论:虽然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早期表现缺乏特征表现,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及采取相关手段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作者:陈华平;周海军;郑海军;黄忠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在骨与关节创伤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3D)及多平面重建(MPR)在骨与关节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骨与关节创伤患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应用MPR及3D重建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对各种MPR及3D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螺旋CTMPR及3D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骨折线、关节脱位、关节内及椎管内骨碎片移位情况,术后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内固定物的形态、位置及骨折复位情况,螺旋CT3D图像与手术中骨科医生所见一致.结论:螺旋CT MPR及3D重建作为轴位图像的重要补充,能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的情况,是一种快速无创伤性显示骨与关节创伤的佳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徐春林;刘伟;张雪梅;张玉利;朱卫峰;蒋兴海;郭延章;王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乳腺良恶性肿块CT灌注的血流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块CT灌注的血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2例乳腺癌和11例良性肿块均为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先螺旋CT平扫,选定层面行多灌注扫描.使用perfusion3软件包分别测量乳腺肿块边缘区域、肿块中心区域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表面通透性乘积,并对乳腺良性病变与乳腺癌、肿块边缘区域与肿块中心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腺良性肿块的周围与中心的各灌注值没有差别.良性肿块与乳腺癌BF、BV及PS的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边缘与中心区域BF、BV及PS的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可以间接地反映了乳腺肿块的生物学行为,对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祖德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6排螺旋CT智能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CTA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造影剂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CTA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3例采用跟踪技术组病例与46例未采用跟踪技术组病例的下肢动脉CTA图像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采用跟踪技术的下肢动脉CTA的造影成功率及图像质量优于未采用跟踪技术组. 结论 下肢动脉CTA常规采用智能跟踪技术可提高CT成像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利于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

    作者:刘影;张修莉;么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Ulrich造影剂注射器在64排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Ulrich造影剂注射器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射器抽吸与推注药液的概念,它以方便简捷的操作,准确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充分的配合发挥了64排螺旋CT高速、高效安全的检查过程.方法 美国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机,德国Ulrich Missouri(XD 2001)造影剂注射器,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间的577例受检者选择外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造影剂及生理盐水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 在预设注射剂量及速度进行增强扫描时,574例(99.48%)得到顺利检查及优质图像,3例(0.52%)检查过程中受其它因素影响造成检查暂停,经过临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检查.结论 使用Ulrich造影剂注射器,操作方便,注射速度准确,造影剂用量少,减小了造影剂注射的风险,提高了影像质量,是64排螺旋CT的极佳搭配.

    作者:高文洁;霍健伟;窦秀梅;李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高能工业CT数据采集系统

    本文介绍了一套实用的高能工业CT数据采集系统,它基于商用的平板探测器为数据获取源,针对高能工业CT系统的实现,设计开发了一套CT投影数据采集及预处理系统.该数据采集系统经过试验验证,成功获取了DR图像和CT投影数据,证明了其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王远;许州;陈浩;黎明;金晓;胡和平;甘孔银;张成鑫;卢和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沿河开发建筑场地之隐伏沙洞的电阻率层析成像

    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二维测量的方法,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沿河开发的建筑场地进行了勘探,获取了地下隐伏沙洞的准确位置、埋藏深度、含水情况、尺寸大小等.说明电阻率层析成像二维测量的方法在地下隐伏沙洞的探测中是行之有效的;地下隐伏沙洞在没有水体存在时,电阻率层析成像二维测量成果图中反映的一般都是高阻异常封闭圈.如果有水体存在,其异常则表现为低阻异常封闭圈.

    作者:李清林;谢汝一;秦建增;巩磊如;冯建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NMRI)技术研究复合剂驱油特征

    本文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均值、非均值模型中研究了复合剂驱油动态实验过程.观察及分析了复合剂驱油特征和效果,对复合剂驱油段塞前缘进行了实时跟踪,得到了复合剂驱油段塞前缘油墙的形成及剩余油分布与运移的二维图像,给出了复合剂驱油后,剩余油的饱和度分布曲线.实验表明:在层状非均值地层中,若渗透率差异大,复合剂段塞主要进入高渗层,而波及不到低渗层,即复合剂波及效率低.若渗透率差异小,复合剂段塞大部分进入高渗层,有少部分进入低渗层,即复合剂波及效率较高.

    作者:郎东江;王为民;尚根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核磁共振技术在环境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缩写为NMR)技术是当今世界上的尖端技术.本文概述了NMR技术的应用现状,重点论述了NMR技术在环境质量检测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和NMR方法的应用原理,并以实例说明了应用NMR技术在检测地下水烃类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应用效果,后展望了扩大NMR技术领域应用的前景,并建议加强应用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新仪器的研制工作,为改善环境质量降低检测成本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作者:鲁华章;汤京生;潘玉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潘晓川教授的反投影滤波(BPF)新型重建算法介绍

    计算机断面成像(CT)的精确重建方法一直是现代CT成像领域中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近几年,关于平行束、扇束、锥束CT精确重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和创新成果.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芝加哥大学潘晓川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提出的一类基于反投影卷积(Backprojection Filtration: BPF)的CT精确重建算法.BPF算法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解决了从沿探测器方向截断的投影数据进行CT精确重建的问题;因此,通过BPF算法能够设计出针对目标的感兴趣区域成像策略,减少成像扫描、重建时间,辐照剂量和散射光子.

    作者:李亮;陈志强;张丽;邢宇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T成像质量影响因素综述

    自1972年第一台临床CT机应用以来,CT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扫描范围、速率、成像质量都大大提高,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诸多领域.然而无论是单排还是多排CT扫描成像系统,影响成像质量的繁杂因素依然存在,研究这些因素及相应解决办法仍是目前许多著名CT制造商研发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文从物理和系统角度出发,介绍影响CT成像质量的因素及相应解决方案,为CT系统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邵军明;徐晓东;孔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GE VCT-高图像质量和低剂量的和谐

    在本文中讨论了实现图像质量和X射线剂量的和谐和同一的重要性,介绍了GE LightSpeed VCT在硬件,软件和临床应用上降低病人剂量的方法.VCT在实现各向同性高分辨率的同时努力提高X射线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病人剂量,真正实现了高图像质量和低剂量的和谐.

    作者:李剑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观测植物根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作物根系观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有代表意义分别种植在3种不同生长基质共九个花盆中的三种作物,将作物根系连同基质、花盆一起利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容积扫描,把获得的作物根系图像的容积数据导入CT 3D工作站,利用机器设备所附带的图像后处理软件MIP、SSD、MPR、VR对图像进行成像.经处理过的图像由两位CT专职医生和两位植物根系研究人员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采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植物根系原位形态构型的定性观察和定量测量.结论:多层螺旋CT可作为一种原位、快速、准确、无损观察作物根系构形的方法;几种CT成像方法中,以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法图像效果好.

    作者:向子云;罗锡文;周学成;严小龙;罗良平;赵相胜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