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将某大学护理专业30名本科生分成4组,每组由2名导师组织针对脑卒中护理的PBL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导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学生对PBL课程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导师表现的评价.结果 导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总分显著提高(P=0.027);学生认为PBL课程中“主持人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对文献的检索和利用能力”“有助于培养评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语言沟通能力”,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对导师的评价中,“准备与态度”“交流与反馈”的评分较高,“过程控制”的评分较低.结论 PBL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导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PBL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
作者:江华;姬萍;李明子;孙宏玉;孙玉梅;李湘萍;林可可;吴丽华;李利;陆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确立护理本科生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中标准化病人(SP)的培训大纲,并分析其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对30名护理专家进行2轮咨询,确定教师标准化病人(TSP)和学生标准化病人(SSP)的培训大纲及具体培训内容.结果 确立了TSP及SSP培训大纲内容及其权重.结论 咨询专家对培训大纲合适程度及重要性的评价较为一致,培训大纲客观可行,为TSP与SSP应用于教学及OSCE奠定了基础.
作者:郑洁;金瑞华;潘欣;蔡晶晶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护理技能岗前培训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护理专业技能,在临床工作中较快地适应护士角色,提高实习质量.实习前开展规范化的岗前培训已成为护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2].但是传统的岗前培训往往是护理操作技能的重复训练,针对某项操作教师演示,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在练习的过程教师给予指导,后进行抽签考核.这种训练方法能使学生对单个项目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但真正接触临床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显然传统的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来,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对护理技能岗前培训的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护理专业学生岗前培训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任海静;王彦;任海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护理文书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案等资料的总称,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客观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还可以真实地反映护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1].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不仅为护理文书的书写赋予法律效力,也将医院与社会对护理文书的重视提高了一个层次.所以,护理文书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对我国护理文书质量控制的现状进行综述,期望能对护理文书的管理起到促进作用,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作者:谢改莲;周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应对信息化密集的工作环境对护理本科生的护理信息能力提出的挑战,运用信息学理论和护理理论,在对护理信息能力概念和护理本科生的护理信息能力重要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护理本科生护理信息能力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目前护理本科生护理信息学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提出护理信息能力培养与护理本科生的培养方案相整合的设想,旨在为探索和发展我国的护理本科生护理信息能力培养的理论及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徐容;曹梅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护理本科学生临床实习前开设职业防护微型课程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针对临床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性损伤,对2008级70名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前4周开设职业防护微型课程,进行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课程结束后,评价开设职业防护微型课程的效果.结果 开设职业防护微型课程后,学生职业防护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掌握程度均有明显提高(P<0.01).67名(95.7%)学生认为开设此课程加深了其对职业防护的理解,59名(84.3%)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职业防护技能.结论 护理本科学生实习前开设职业防护微型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以及应对职业暴露的能力.
作者:李薇;张金华;张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双师型”护理教师临床专业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法 应用文献调研法、深度访谈法自行设计问卷,对全国6省19名护理专家进行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形成了对“双师型”教师客观要求评价和护理学学生自我感知评价两份评价量表.结论 此评价体系量化了护理“双师型”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改进标准,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完善了“双师型”教师临床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作者:刘鑫;马玉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根据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分析护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求和质性研究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护理学研究生质性研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在护理学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质性研究课程的构想.
作者:李泽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意向及有关问题取向,为制订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网络方式调查152名本科生和182名大专生对学习态度与效果、学习方式与方法及学习理念与精神3方面的学习意向与问题取向.结果 本科生和大专生在学习态度与效果、学习方式与方法方面的学习意向与问题取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生和大专生在学习理念与方法4个问题的回答中,有3个问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教育者应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和主观意向,采取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制订有效管理制度等对策,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林霞;吕文戈;王琰;张广辉;崔艳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和Campbell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南充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90名在职低年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压力较大,主观幸福感较低.其工作专业、工作量与时间、患者护理、管理人际、压力总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减轻低年资护士工作压力源,可提高其总体幸福感.
作者:冯鹤媛;崔映娟;胡春燕;汪淼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安全教育对减少学生在实习中发生护理差错的作用.方法 将2009~2010年学生和2007~2008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09~2010年学生为观察组,2007~2008年学生为对照组.在实习过程中,对观察组学生采用增加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的措施,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育形式.实习结束后,护理部对科室带教教师和护士长上报的学生实习差错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学生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从管理细节出发,重视对学生的护理安全教育,可有效降低学生差错的发生.
作者:谢瑞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一种基于护士工作过程的用药护理实训模式.方法在护理专业2009级101名学生(试验组)中实行用药护理“药房-急诊室-护士站”的实训模式,在护理专业2008级97名学生(对照组)中实施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用药护理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并对试验组学生和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组学生考核成绩平均分和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90%以上的学生和94%以上的带教教师认可“三站式”实训模式,认为其能营造职业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多重职业技能.结论 “三站式”实训模式能有效接轨护理岗位需求,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是一种较好的用药护理实训模式.
作者:姚苏宁;严小惠;盛芝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学生首次执行“真人注射”的心理状态及感受.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142名护理专业学生首次执行“真人注射”练习的心理状态及感受.结果 学生首次“真人注射”时存在较强的紧张、害怕等心理,多数学生对此种练习方法的效果表示肯定.结论 “真人注射”练习有助于提高注射法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韩静;王洪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腹会阴联合手术便捷、有效、严密无菌的铺巾,对传统的剖腹单进行改良,并比较改良前后腹会阴联合手术所需布类、铺巾的效果.认为改良剖腹单铺巾平整、严密、无菌、不移位,减少了可能导致污染的环节,节约布类,简化铺巾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钱小芳;念金霞;官玉梅;叶培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新毕业护士岗前职业防护培训的效果,以增强新护士职业防护的意识,提高其预防危险因素和处理能力.方法 对65名新毕业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防护培训,具体措施包括:评估新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需求,根据其需求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采取集中授课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培训后,评价岗前职业防护培训的效果.结果 培训后,65名护士职业防护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绩分别为(90.00±5.28)分和(89.90±4.64)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 岗前职业防护培训可以提高新毕业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水平及职业防护危险预防与处理能力.
作者:朱秋侠;陈婷;祁虹;朱芸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通过介绍美国夏令营护理员实践的经历与感悟,包括美国夏令营护理员的资质、工作职责和工作特点,提出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启示与建议,从而达到培养护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认同感的目的.
作者:王晶晶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