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经肛超声波检查对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观察了经肛超声波检查肛瘘和肛周脓肿20例,并与常规专科检查结果相比较.经肛超声波检查对肛瘘和肛周脓肿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和100%,常规专科检查对肛瘘和肛周脓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约为70%和90%.结果表明,经肛超声波检查在显示病灶位置、形态、保存图像作对照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为肛周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史仁杰;谷云飞;李国年;陈玉根;黄继诚;钱海华;黄忠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了解大肠癌中Mad2和p27表达概况,探寻Mad2和p27在大肠癌及正常大肠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肠癌及大肠正常黏膜中纺锤体检查点基因Mad2和p27的表达.大肠癌组织中Mad2的表达高于正常黏膜中Mad2的表达(P<0.001).Mad2的表达与腺癌分化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27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0%,正常黏膜中高表达率为8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27的高表达与腺癌分化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果表明,基因Mad2和p27表达异常是大肠癌产生的机制之一,与大肠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作者:李刚强;曹金龙;王丽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探讨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外科治疗原则及预后,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8例大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68例中Dukes B期10例,C期34例,D期24例.6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7例属根治性切除(占69.1%),17例姑息性切除,4例剖腹探查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总切除率为94.1%.64例中54例(84.4%)行一期肠吻合术,10例行二期肠吻合术.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漏5例(9.3%).无手术死亡.随访59例(86.8%),2年生存率81.4%(48/59),5年生存率44.1%(26/59),4例随访不满5年仍健在.结果表明,对经选择的大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患者一期肠切除吻合是安全的,积极争取一期肿瘤根治性切除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吕强;冯国光;杨志强;王澎;张节;董江楠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探讨大肠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p14ARF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2例大肠腺癌标本HIF-1α和p14ARF蛋白的表达.HIF-1α阳性表达率为43.5%(27/62),p14ARF阳性率为71%(44/62).HIF-1α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随Dukes分期的不同有增高的趋势,即Dukes D期>Dukes C期>Dukes B期>Dukes A期.HIF-1α阳性表达与癌组织Dukes分期呈显著相关(P<0.001).p14ARF表达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均相关(P均<0.01).大肠腺癌组织中HIF-1α与p14ARF表达显著相关(γ=-0.392,P<0.01).结果显示,HIF-1α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浸润和转移,p14ARF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转移状况相关,p14ARF可能通过抑制HIF-1α表达的途径抑制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吴超;顾克非;殷桂发;阮应东;张楷良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探讨中下段直肠癌在根治术中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对我院1996年以来62例中下段直肠癌经腹根治保留肛门及经腹肛门切除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治疗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62例术后无吻合口漏发生,术后3~4周排便功能正常.术后0.5~1年发生肛门狭窄2例经扩肛治疗好转.随访6年,术后3年生存率87.0%(54/62),5年生存率77.4%(48/62),局部复发率4.8%(3/62),肝转移率6.4%(4/62),肺转移率3.2%(2/62),骨转移率4.8%(3/62).结果显示,中下段直肠癌采用保肛术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复发,是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振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探讨p38-MAPK,u-PA和u-PAR蛋白在大肠癌的表达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38-MAPK,u-PA和u-PA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38-MAPK、u-PA和u-PAR蛋白在大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达82%(41/50),68%(34/50),72%(36/50).在50例相应的癌旁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8%(19/50),30%(15/50),28%(14/50).在正常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8/50),6%(3/50),8%(4/50).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高于癌旁黏膜,癌旁黏膜高于正常黏膜.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率.三者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之间没有差异.结果显示,p38-MAPK可能是u-PA和u-PAR的激活物之一,三者在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白文启;郗彦凤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探讨肛管乳头状纤维瘤的增生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肛管乳头状纤维瘤组织及痔组织(对照)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30例肛管乳头状纤维瘤未发现异倍体,S期细胞占13.9%±5.4%,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肛管乳头状纤维瘤无恶变倾向,是一种良性反应性增生病变.
作者:赵义瑞;杜爱华;李敬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对结肠癌及直肠癌的保护作用.回顾2000年5月至2002年7月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诊断为结肠癌(115例)、直肠癌(152例)者为病例组,肠炎及未见异常者为对照组(69例).采用会晤调查的方法回顾服用阿司匹林的历史,同时调查其家族史、生活行为及日常饮食情况.采用Egert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对结肠癌及直肠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其保护作用增强,OR值分别为0.10(95%CI为0.03~0.35,P<0.01),0.15(95%CI为0.04~0.49,P<0.01).阿司匹林对结肠癌及直肠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使发病危险度明显下降,可以将其作为肿瘤化学预防剂.
作者:孙华宾;刘燕;高雪芹;司呈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对1993~2003年诊治的12例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回盲部恶性淋巴瘤,3例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直肠恶性淋巴瘤.8例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回盲部肿块活检术,3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3年存活9例,5年存活4例.结果显示,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应采取比大肠癌更为积极的外科治疗.
作者:朱锡元;叶冠雄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观察经肛切除缝合术与结扎术对直肠腺瘤的临床疗效,回顾1991~2001年治疗的距肛缘10cm以内的直肠腺瘤581例,其中试验组307例采用经肛门局部切除缝合术,对照组274例采用经肛门结扎术.主要观察术后出血、住院治疗时间、复发和癌变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前3d排便带血230例,原发性大出血1例,随访期内无复发和癌变病例,平均住院用药时间3.5d;对照组术后3d排便带血201例,术后7~10d大出血13例,随访期内复发27例,局部癌变3例,平均住院用药时间8d.两组比较,直肠腺瘤经肛门切除缝合术疗效好,无术后脱落期大出血危险,复发少,癌变率低.
作者:唐学贵;李敏;杨勇军;何德才;吴至久;王争理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观察化岩汤灌肠对晚期直肠癌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对32例晚期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含量)进行测定,发现其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经化岩汤保留灌肠治疗后,直肠癌患者血Ag-NORs明显升高(P<0.01).提示Ag-NORs的变化对直肠癌患者的病情轻重、疗效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化岩汤具有明显增强免疫、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作者:郭小培;曹一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相关致病因素,对结肠镜检出的27例MC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中便秘23例,便秘腹泻交替2例,服用泻药20例,合并结肠癌2例,绒毛膜腺瘤3例,炎症增生性息肉4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结肠癌术后伴发3例.结果表明,MC的临床特点主要为便秘,其致病因素除了与服用泻药有关外,还可能与便秘本身、结肠癌、结肠腺瘤、结肠增生性息肉有关.
作者:周力;荆巧玲;王炳辙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为研究结肠黑变病的内镜下特征和临床表现,对1999~2003年经内镜及病理诊断的33例结肠黑变病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秘病史和服用泻药史.内镜下显示色素沉着程度不一,范围为全结肠或部分结肠,以右半结肠明显.结果表明,结肠黑变病与便秘及服用泻药有密切关系.内镜诊断结肠黑变病准确率100%.
作者:王成文;金松杰;刘永革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探讨双荷包缝合在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实用性、安全性.回顾分析应用双荷包缝合进行直肠癌保肛手术35例.术后发生肠吻合口漏1例.术后14个月吻合口复发1例.无吻合口狭窄及手术死亡.结果表明,应用双荷包缝合行直肠癌保肛术安全可行.
作者:宋文斌;李淑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科应用自拟消炎浴剂熏洗治疗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嵌顿性内痔、混合痔、肛门术后发炎水肿等肛门疾病230例,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钱锋;钱仕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常规灌肠法需2人配合,灌肠器需消毒备用,比较繁琐.本人对灌肠器做了改进,自行保留灌肠,经过2个疗程(40d)试用,效果极佳.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长芹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据文献报道,在第1次妊娠或分娩时85%的妇女可以罹患内痔或使原有内痔加重.现将我院200例孕产妇肛肠疾病发生及治疗跟踪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德礼;颜世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科应用常州新能源吻合器总厂生产的WGW32号吻合器治疗直肠癌23例,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卫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院用α-糜蛋白酶短期湿敷术后创面,结合局部微波理疗,对52例痔、肛裂、肛瘘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海燕;管美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采用洁尔阴洗液治疗肛肠疾病1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吴健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本院对46例痔瘘科手术采用改良骶麻加局麻,效果好,简单易行,麻醉平稳,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小桂 刊期: 2004年第12期
采用电离子痔疮机治疗血栓外痔,留足外皮,术后无瘢痕且愈合时间缩短,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宏;邓集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女,28岁.因肛门肿物便时脱出、坠胀5年,疼痛10d就诊.肛门外观正常,直肠指诊距肛缘5cm处触及一直径3.5~4.0cm肿物,患者蹲位,肿物脱出,可见肿物如葡萄样,触及微痛,活动度良好,色泽基本与肛周皮肤相似,有蒂,以肛门直肠良性肿瘤收住院.
作者:马佩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男,58岁.因间断性腹部不适,肛门有下坠感,脓血便7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7个月前曾按肠炎、痢疾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有间断性脓血便,伴乏力、纳差及体重减轻.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作者:董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女,66岁.因反复便血20余年加重伴肛门肿物脱出半月,以Ⅲ期内痔、赘皮外痔于2000年3月28日入院.体检:肛门肿物脱出,肛门坠胀,便时带少量鲜血.精神尚可,体健,T36℃,P76次/min,R20次/min,BP13.3/8.3kPa,体重62kg,舌质淡、苔薄白.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均正常.
作者:刘永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男,51岁.因排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2月余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排便每天4次左右,成形,量不多,表面覆有黏液及脓血,血呈鲜红色,肛门内常有不适感.无腹痛、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按结肠炎合并内痔治疗,效果欠佳,转入我院.
作者:谢延侠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女,31岁.因便秘10余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入院前10年起,无明显诱因经常便秘.排便4~5d 1次,质干结,排出不畅,偶有排便不尽感,无明显腹痛及腹胀,无肛门处疼痛及黏液脓血便,未予诊治.近半年,患者必须口服番泻叶或减肥药后方可排便,每次排便量少,伴排便前下腹隐痛不适,自觉腹部逐渐隆起,未予正规治疗.
作者:余永丹;张靓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是肿瘤分期,绝大多数局限在肠壁内的肿瘤(AJCCⅠ/Ⅱ期),单纯根治性手术治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一旦肿瘤穿破肠壁,并侵犯到相应的淋巴结(AJCCⅢ期),单纯手术治疗的生存率显著下降,约为25%~35%[1],即使配合术后的辅助性化疗,也仅能对大约1/3患者起到一定的作用[2].因此,对于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的诊断准确度,将决定对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度和制定适宜的治疗计划.
作者:王军;江涛;张金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放射免疫导向手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十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放射性元素标记技术的发展,有了较大的进步,逐步应用到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现就放射免疫导向手术及其在大肠癌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综述如下.
作者:张宏宇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