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8765
  • 国内刊号:11-9359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4
  • 周期:季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5年3期文献
  •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8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治疗的8例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食管裂孔疝缝合修补术+保留部分鱼鳍状胃底的胃袖状切除术+不同类型胃底折叠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平均术后住院5.7(5~7)d。术后8例患者均未出现睡眠窒息及肺部感染等相关护理并发症,并且经过有效的饮食指导患者均达到减重效果。结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可能成为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或食管裂孔疝的新手术方法,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指导饮食习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达到减重效果及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基础保证。

    作者:蒋媛;王俭;玛迪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8例食管裂孔疝患者,采取围手术期严密观察,积极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8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120~185 min,出血量30~130 ml,无手术相关及护理并发症,术后住院5~9 d。8例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3例患者术后吞咽困难,予以流质饮食逐步过渡,1个月后恢复正常饮食。1例术后腹泻,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1个月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术后6个月行钡餐造影检查均未见疝复发。结论加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日。

    作者:胡芳;张玲;王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食管裂孔疝术后心电图一例分析

    许多食管裂孔疝伴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临床表现为胸痛及类似心脏病的症状群,并且常有心电图改变,故极易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这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因患者和医生都认为疼痛为心源性,但实际难治性胸痛患者部分为非心脏起源。故胸痛的鉴别诊断往往很困难,评估症状本身是不够的,对于基础疾病的诊断更为重要。远端食管和心脏有一个共同的传入迷走神经供应,机械和/或化学刺激食管可以诱发心肌缺血,导致胸痛[1-4]。所以以胸痛为主诉的冠心病患者,很大一部分合并 GERD 及食管裂孔疝[5]。许多医生忽视这种疾病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他们确认患者原有冠心病,只考虑到去积极地寻找原来的心脏问题。此外,常见的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心脏药物,特别是硝酸盐类、钙通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加重原有的 GERD [6-8],进而使得胸痛症状加重。以往的研究已经提供的证据表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酸治疗及促进胃动力治疗可使 GERD 患者减少疼痛症状,并改善心电图的心肌缺血表现[9-10],但是对于食管裂孔疝患者术后心电图的变化及其与冠心病的鉴别还不清楚,为此,本文对1例食管裂孔疝合并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的患者术后心电图进行分析,资料如下。

    作者:曹明华;张建勋;孟繁杰;张晔;蔡新华;杨光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食管憩室穿孔并发急性心包炎一例

    患者女,34岁,维吾尔族,以“咳嗽、心悸、呼吸困难8 d,加重2 d”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前8 d 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为少量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偶有阵发性呼吸困难及端坐呼吸,无恶心、呕吐,无心前区疼痛,无大汗淋漓、咽部紧缩感,无头痛、头晕,休息后稍有缓解;入院前2 d,自觉上述症状加重,就诊于当地人民医院,做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壁运动欠协调,心包腔积液(大量),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病程中,患者神志清,精神差,饮食正常,睡眠差,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脉搏12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05/45 mmHg(1 mmHg =0.133 kPa),急性面容,端坐位,表情痛苦,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张口呼吸,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2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腹部未触及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四肢活动可,双下肢未见浮肿,生理反射存在,未见病理性反射。

    作者:袁玉娟;穆叶赛?尼加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给予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照组38例给予莫沙必利。观察8周后的临床症状改善及内镜下病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8周后内镜下治愈率占78.95%,对照组仅占26.3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较莫沙必利单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 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华润武钢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明确诊断为 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A 组22例采用腹腔镜下近端胃部分切除+食管残胃吻合+幽门成形手术方式,B 组24例采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 Roux-en-Y 手术方式,通过监测两组患者胃肠引流量、食管下端 pH 值等指标,结合患者术后胸骨后烧灼痛、胆汁性呕吐、体重减轻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 B 组胃肠引流液量显著低于 A 组(P <0.05),术后监测食管 pH <4的总时间 B 组显著优于 A 组(P <0.05),术后1周观察剑突下持续烧灼痛、体重较术前减轻、胆汁性呕吐等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B 组均显著低于 A 组(9.1% vs.63.6%,P <0.05)。结论B 组在胃肠引流量、食管 pH 值、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作者:屈兵;任斌;雷炳松;鄢红;胡辉;张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中调整麻醉机呼吸参数对患者呼吸动力学的动态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中适当调整麻醉机呼吸参数对患者气腹不同时间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吸气平台压(Plat)、气道峰压(Peak)等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A 组:设置麻醉机呼吸参数始终不变:潮气量8 ml/kg,通气频率12次/min, PEEP 0 mmHg,吸呼比1∶2,吸入氧浓度:100%,氧流量:2 L/min;B 组:于气腹10 min 后仅调整潮气量为6 ml/kg,通气频率15次/min,PEEP 5 mmHg,其余呼吸参数不变。分别于气管插管后5 min(T0)、气腹后10 min(T1)、气腹后30 min(T2)及放气后10 min(T3)四个时间点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HR)、血压(BP)、动脉血氧分压(PaO2)、PaCO2、PetCO2及 Plat、Peak。结果两组患者气腹前后PaO2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气腹后 T1时 HR、BP、PaCO2、PetCO2、Plat、Peak 均较 T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 P <0.05);适当调整呼吸参数后,A 组患者 T2时 HR、BP、PaCO2、PetCO2、Plat、Peak 与 T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患者 T2时 HR、BP、PaCO2与 T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PetCO2、Plat、Peak 均较 T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3时两组患者 HR、BP、PaCO2、PetCO2、Plat、Peak 均恢复至 T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于气腹后10 min 调整患者呼吸参数为:潮气量6 ml/kg,通气频率15次/min,PEEP 5 mmHg,可降低患者 PetCO2、Plat 及 Peak,但 PaCO2、PaO2及血流动力学波动不明显;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中,不能以监测 PetCO2来精确预测患者 PaCO2的变化。

    作者:杨勇;唐冬梅;徐桂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38例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伊犁州友谊医院开展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腹腔镜直接食管裂孔疝修补全部获得成功。其中5例行胃底270°部分折叠术(Toupet 术),33例行胃底360°折叠术(Nissen 术),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失血15~60 ml,术后24 h拔出胃管并全流质饮食,无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7 d。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35例患者反酸、烧灼、胸痛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3例改善欠佳,给予服用口服药物。结论食管裂孔疝腹腔镜修补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伟;张明敏;贾俊奇;郭永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与食管24h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总结分析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联合食管24 h pH 监测在外科诊断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经临床检查拟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24 h pH监测。结果70例患者中,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0例(71.4%),其中经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诊断有食管裂孔疝者32例(64%),无食管裂孔疝者18例(36%)。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0例(28.6%),其中经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诊断有食管裂孔疝者4例(20%),无食管裂孔疝者16例(80%)。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合并食管裂孔疝者居多,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与食管24 h pH 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杜智;张成;克力木;王志;热依拉;李义亮;苏福增;李慧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光棒引导与直接喉镜在食管裂孔疝手术患者气管插管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光棒和直接喉镜在食管裂孔疝手术患者气管插管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插管下行食管裂孔疝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光棒组(L 组)和直接喉镜组(M 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观察插管后有无口腔黏膜、牙齿牙龈损伤等的发生,术后24 h内随访有无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结果L 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6.7%(29/30),M 组93.3%(28/30);L 组插管时间(13.5±6.1)s,M 组插管时间(29.3±11.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 组在 T1、T2、T3时间点的 SBP、DBP 和 HR 无明显变化(P >0.05),而 M 组在 T1、T2、T3时间点的 SBP、DBP 和 HR 较 T0时刻明显升高(P <0.05)。两组插管后咽喉痛、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分别为6.7%(2/30),1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光棒引导气管插管在食管裂孔疝手术患者全麻气管插管中简便、易行,循环稳定且并发症少,较普通喉镜插管有明显优势。

    作者:范藻;马冬梅;李志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贲门松弛与酸反流间的关系

    目的:通过观察胃镜下贲门松弛的检出情况,研究胃镜下无症状性贲门松弛与酸反流之间的关系,探讨贲门松弛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消化内镜检查判断为贲门松弛患者25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不适或隐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无明显的反流症状,如胃灼热、反酸等,所有患者同时进行24 h 食管 pH 值监测。同期25例内镜检查无贲门松弛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食管24 h pH 值监测值比较结果:病例组测酸各项指标较对照组高,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以 DeMeester >14.72判断为病理性酸反流(pH+),病例组有4例 pH +,而对照组全部 Ph(-),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无症状贲门松弛者易于发生酸反流,临床上对于具有不典型反流症状且合并内镜下贲门松弛患者,行食管24小时 pH 监测可能有助于诊断。

    作者:加娜尔?莫勒达别克;阿依努尔?阿合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Barrett 食管内镜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 Barrett 食管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365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的 Barrett 食管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arrett食管患者以40~60岁较多。临床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有不同程度重叠,反酸278例(76.1%),胃灼热171例(46.8%),上腹痛167例(45.7%),胸骨后疼痛77例(21%),无症状49例(13.4%)。胃镜下可见岛型234例(64.1%),舌型74例(20.2%),全周型57例(15.6%)。病理分型:肠化腺型上皮98例(26.8%),胃底腺型上皮134例(36.7%),贲门腺型133例(36.4%)。结论Barrett食管多见于中年人,临床表现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的症状,电子胃镜下以岛型多见,病理类型以胃底腺型及贲门腺型为主。

    作者:艾合买提江·库尔班;高峰;依尔潘·艾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013年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食管裂孔疝治疗指南解读(三)-儿童食管裂孔疝手术指南

    食管裂孔疝的外科治疗临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世界各国的治疗依然没有统一的意见和共识,许多临床医师更多的是依据经验进行治疗和评估,我国目前食管裂孔疝的治疗发展迅速,在临床病例快速增加的同时,并发症和手术效果依然困扰着我们。虽然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做了一定的探索,但是共识意见仍然未出炉,2013年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首次公布了食管裂孔疝治疗指南,对我国食管裂孔疝指南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现结合指南的内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作一解读。

    作者:张成;李俊生;克力木;田文;仇明;秦鸣放;姚琪远;伍冀湘;吴继敏;汪忠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传统缝合修补对比补片修补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的 Meta 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 Meta 分析对传统缝合修补与补片修补在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数据库所有已发表的有关传统缝合修补对比补片修补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研究。主要评价指标为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5项临床试验符合标准入选 Meta 分析,共有465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合并分析表明,初次食管裂孔疝传统缝合修补组的复发率是补片修补组的2.5~4倍。长期观察(>6个月)表明,补片修补组复发危险度 OR =0.48(95% CI,0.22~1.01,P =0.05);随访期内没有观察到因补片引起的脏器损伤。结论补片修补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是安全的,在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优于传统缝合修补,但长期效果有待更多高质量的长期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明确。

    作者:张扬;袁志民;任捷艺;邓先兆;康杰;伍波;樊友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气道反流的多学科研究和实践

    2006年,汪忠镐院士因严重的咳、痰、喘、甚至窒息等呼吸道症状,数次致命性“哮喘”发作,而终于发现了病因不是哮喘而是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在有效的抗反流手术治疗后哮喘症状得到完全控制,并停用所有抗哮喘药物[1]。由此相继成立了 GERD 专科及学术组织,至今以收治 GERD 及相关性呼吸疾病住院患者3000余例[2-3],从而在研究和实践中推动了胃食管反流病从一个相对局限的消化内科疾病,到逐渐引起到多学科(胃食管反流病专科、耳鼻咽喉科、消化科、胸外科、普外科、口腔科、呼吸科心内科、急诊科、心理科、中医科乃至更多相关学科)共同重视和共同研究实践的新实体。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和实践已经开始出现新的认识。本文对 GERD 的多学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志伟;汪忠镐;吴继敏;季锋;高翔;李治仝;梁伟涛;燕超;张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与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典型和常见的反流症状为胃灼热和反流,其他少见或不典型的相关症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如上腹痛、胸痛、嗳气、腹胀、上腹不适、咽部异物感、吞咽痛、吞咽困难等,此外还有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

    作者:王新玲;罗蕴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与胃食管反流病

    一、概述食管反流性疾病是一种上消化道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食管下括约肌及食管清除酸能力下降,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并造成损伤,从而引起嗳气、反酸及胸骨后灼痛等临床症状。

    作者:徐西壮;芮建锐;韩玮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