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 主管单位: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
  • 主办单位:美国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538-814X
  • 国内刊号:
  • 影响因子:
  • 创刊:200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外科学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2008年1期文献
  • 寰椎后弓减压改良寰枢椎融合固定一例报告

    寰枢椎脱位的处理是脊柱科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手术方法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术式能进人意.近我们通过后路行寰椎后弓减压寰枢椎融合固定手术治疗一例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并寰椎椎管狭窄的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贺宝荣;郝定均;窦榆生;陈海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食道压迫型颈椎病一例报告

    食道压迫型颈椎病临床较为少见,易于误诊.我院于2003年4月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曹某,女,56岁,因吞咽困难1年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尤以吞咽硬质食物时吞咽困难加重.

    作者:窦榆生;郝定均;贺宝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探讨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15例寰枢椎小稳的患者进行了固定术,同时行自体髂骨融合.分别应用Vertex 7例,Axis 3例,和cervifix 5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5例,新鲜Ⅱc型齿状突骨折6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mm~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度28mm~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度为22mm~26mm.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损伤和椎动脉损伤.随访10~2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JOA评分5.1~10.9分,平均7.6分.术后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三维固定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周劲松;刘团江;吴起宁;郭华;王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脊髓型颈椎病与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的电生理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CSM)与肌萎缩性侧束硬化(ALS)的签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24例其中52例脊髋型颈椎病和72例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症进行上、下肢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及C5~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检查.结果:肌电图(EMG)检查脊髓型颈椎病上、下肢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异常率分别为54%、8%、8%;肌萎缩性侧束硬化异常率分别为97%、89%、69%.DSEP检查脊髓型颈椎病异常率为92%;肌萎缩性侧束硬化异常率为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选择上、F肢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及C5~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应作为两种病的常规电生理检查项目,可提高两种病的鉴别诊断率.

    作者:齐华光;程永贤;郑丽萍;王雨晨;员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ORION颈前路锁定型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ORl0N颈前路锁定型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颈椎病或颈椎损伤的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用0R10N钢板固定.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的18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ORION钢板操作简单,安全,应用于颈前路手术可以提高植骨愈合率,维持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减少并发症.

    作者:王晓东;郝定均;刘团江;段宁;付亚辉;刘立峰;方向义;吴起宁;陈海波;贺宝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选择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于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介率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问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仃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晓东;郝定均;吴起宁;贺宝荣;方向义;刘团江;陈海波;宋宗让;郭华;郑永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疗对策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效果.结果:前路手术35例,其中骨化灶直接切除19例、骨化灶漂浮法13例和不用减压的前路椎问融合3例.后路手术21例,其中单开门椎管成形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15例,前后联合手术31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9(4-17)分.本组患者随访3个月-10年,平均3.8年,术后JOA评分,前路手术平均14.1分,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11.9分,平均改善率51.2%,后前路手术平均13.4分,平均改善率65.4%.后路手术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3例,肌肉不全瘫痪者1例,并发术后血肿压迫脊髓致神经症状急性加重2例.结论:明确手术指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化程度、椎管狭窄率,以及脊髓功能损害情况,应根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具体部位、范围、椎管矢状面狭窄率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和术式.应用内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和保持颈椎的稳定.

    作者:吴起宁;陈海波;郝定均;贺宝荣;郑永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椎病后路减压融合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我院脊柱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102例各类颈椎病患者,术后5例患者合并颈5神经根麻痹,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组中5例术后合并颈5神经根麻痹,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64岁,发生率为4.9%;平均术后2.9天发生.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所有患者均有术后MRI片上T2像高信号影像,4例麻痹的节段与影像学资料相一致.4例患者基本完全恢复.结论:颈椎病后路减压融合术后可能发生颈5神经根麻痹;术后脊髓灰质区的损伤在该并发症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永涛;郝定均;贺宝荣;吴起宁;刘团江;郭华;宋宗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特点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年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64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老年患者191例,占33.9%,非老年患者373例.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老年组中退变性椎管狭窄高于非老年组(X2=49.07,P<0.01);有效率(X2=5.03,P<0.05)、优良率(X2=6.5,P<0.05)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差.

    作者:贺宝荣;郝定均;宋宗让;王晓东;吴起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寰枢椎失稳并脊髓不全损伤的外科治疗

    目的:讨论上颈椎失稳并脊髓不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男116例,女76例,平均年龄41岁.齿突骨折47例(新鲜骨折38例,陈旧性骨折9例),Hangman骨折45例(新鲜骨折28例,陈旧性骨折17例),寰椎横韧带断裂24例,先天畸形23例,寰椎单侧椎弓骨折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一侧关节突骨折9例,Jefferson骨折并慢性不稳3例,肿瘤4例.齿突螺钉固定29例,颈2~3椎间融合10例,寰枢椎Apofix固定融合27例,颈枕融合Axis固定29例,Cervifix固定36例,Simmons寰枢固定融合32例,Brooks固定融合8例,钢丝加关节突螺钉固定8例.经椎弓根加压螺钉固定,植骨融合4例,其他方法1例.结果:平均随访4年9个月.189例获得骨性愈合,延迟愈合3例,钢丝断裂2例,椎体移位1例.椎动脉损伤6例,神经根损伤12例,退钉10枚.JOA改善率79.9%,无脊髓损伤加重者.结论:恰当的手术方法是治疗的基础,内固定物的选择可减少并发症.

    作者:郝定均;吴起宁;贺宝荣;雷伟;孙宏慧;宋宗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于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后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未发生明显脊髓损伤加重表现,无切口感染,术前平均JOA评分为5-13分,平均9.7分,术后JOA评分增加至9-16分,平均为14.65分.改善率68.5%.优良率达67.9%.结论:一期前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效果良好.

    作者:贺增良;郝定均;贺宝荣;吴起宁;方向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枕区融合术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总结颈枕区融合术的并发症,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2003年1月颈枕区融合318例患者,术后…现各种并发症43例.298例获得随访,随访1年6个月-18年,平均6年8个月.单纯融合组分别应用枕骨骨瓣翻转、自体髂骨融合.融合内固定组依据疾病类型选择适当的融合方法,以及恰当的内固定器械.结果:单纯融合组45例,并发症11例,发牛率24.4%,融合内固定组273例,并发症32例,发生率为11.7%,差异显著(X2=5.16,p<0.05).融合内固定组Cervifix和Axis螺钉方向小佳分别占固定侧块螺钉的0.73%和4.08%,差异显著(X2=9.35,P<0.01).神经根损伤分别为0.49%和3.40%,差异显著(X2=8.67,P<0.01).螺钉退出分别为0.24%和3.06%,差异显著(X2=9.70,P<0.01).椎动脉损伤分别为0.24%和1.70%,差异显著(X2=4.30,P<O.05).结论:颈枕区融合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恰当的处理预后良好.熟悉解剖、掌握技巧是减少并发症的前提,正确内固定系统的选择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雷伟;周劲松;孙宏慧;吴起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椎间盘突出导致Brown-Sequard综合征三例

    Brown-Sequard综合征在临床上多由外伤、肿瘤等所导致,由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临床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近三年来发现由椎间盘突出症导致Brown-Sequard综合征三例报告如下.

    作者:江仁奇;郝定均;贺宝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口咽齿状突显微切除术若干问题讨论

    目的:讨论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的麻醉插管方法、脑脊液漏的防治、手术技巧及颈椎稳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经口咽显微镜下齿状突切除的51例患者.结果: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导致颅内感染,经修补、对症治疗治愈.1例齿状突磨除10天行后路植骨,3天后因喝水呛咳突然呼吸停止,四肢瘫痪,立即经气管切开处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颅骨牵引,20天后恢复.1例呼吸困难、心跳快者术后即恢复正常.出院时所有肌张力高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肢体麻木明显减轻,12例患者病理征消失.随防12-321个月,平均175个月,肌力Ⅳ级23例,V级28例,肌萎缩部分恢复,病理征消失.结论:气管切开插管有利于显露.磨钻摆动、硬膜牵拉容易撕裂硬脊膜引起脑脊液漏、损伤脑干,若齿状突后纤维组织增生钙化予以切除.齿状突切除3周后路植骨融合较为安全.

    作者:周劲松;郝定均;贺宝荣;王晓东;陈海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机理.方法:39例Hangman骨折伴颈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C3椎间隙融合,Zephir颈前路钛板固定术,8例植入Syn Cage.结果:35例颈痛症状消失,4例残留轻度颈痛症状,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C2、C3获得骨性融合.随访2-6年,甲均3年7个月,均不影响工作.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颈椎前路融合术符合其病理生理特点.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贺增良;吴起宁;刘团江;宋宗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Axis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

    目的:探讨Axis内固定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后路融合、Axis内固定.男16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39.2岁.其中外伤性19例,先天性畸形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结果:随访7-4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脊髑功能按JOA 17分法评定,改善率为78.6%.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Axis内固定可提供立刻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融合率,同时,可预防单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失稳导致的高位脊髓损伤加重.

    作者:宋宗让;郝定均;贺宝荣;雷伟;孙宏慧;吴起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Apofix与Simmons在治疗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中的对照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Apifix与Simmons方法在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寰枢椎融合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减压,后路融合、Apifrx或Simmons内固定,ApifLx 29例,Simmons 32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11~65岁,平均35.9岁.寰枢椎脱位23例,新鲜齿状突骨折1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9例,先天性脱位5例,创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8例,单侧椎弓骨折3例,一侧关节脱位2例.结果:Simmons组椎体移位1例,植骨未融合2例,钢丝断裂2例.术后脊髓功能JOA改善率两者无差异.结论:Simmons对旋转和侧移位控制能力差,无法控制平移;Apofix与之相比有独特的优点.

    作者:贺宝荣;郝定均;雷伟;王臻;孙宏慧;宋宗让;窦榆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性颈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颈髓损伤导致低钠血症发生率为45%~77%[1],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冈低钠血症可导致细胞水肿、内环境紊乱,加重神经损伤,延误手术时机,所以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颈髓损伤时应高度重视低钠血症,并及时了以纠正.本文对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45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急性颈髓损伤患者59例进行前瞻分析,探讨机型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宝荣;郝定均;吴起宁;宋宗让;刘团江;王晓东;方向义;陈海波;郭华;郑永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半脱位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4~49岁,平均35岁.陈旧性齿突骨折例,横韧带断裂9例, 同时合并有枕颈或颈椎先天性畸形6例.先天性寰枢椎半脱位8例,斜坡颅底型状突陷入症13例.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手术的顺序.经口咽前路松解:仰卧位维持头颅牵引,口腔常规清洁处理后,碘伏消毒面部、口腔及咽部.用Codman口咽显露器撑开口腔及咽皱襞及软腭,充分显露咽后壁,纵行切开咽后壁诸层结构,分离显露寰椎前弓,用磨钻磨除环椎前弓、齿状突,予以脊髓前方的彻底减压;颈后路减压及内固定术:更换体位,置患者于俯卧位,维持头颅牵引,行枕颈后正中纵切口,分离显露枕骨背部、寰椎后结节和C2~C4棘突和椎板,若脊髓后方有压迫,则切除寰椎后结节减压,取髂骨块移植于枕颈部,遂行枕颈后方内固定.结果:42例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观察于术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按JOA17分法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的颈髓功能评定,术后改善率=(术后总分-术前总分)÷(17-术前总分)×100%.结果显示,术后改善率为14.4%~100%,平均58.9%.术后40例枕颈骨性融合,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折断、松动现象,1例患者3枚螺钉退出,1例患者2枚螺钉方法不佳.术后颈椎活动功能近期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功能练习和下位颈椎的活动功能代偿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结论:经口咽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效果良好.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方向义;吴起宁;陈海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三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病例1,男,44岁,颈部疼痛3个月,加重伴左上肢抽痛3天为主诉入院.查体:痛苦病容,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异常,颈5、6左侧椎间隙压痛,疼痛沿左上臂后侧、左前桡背侧放射至左拇指,食指浅感觉减退,双侧霍夫曼征阳性.X线片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5、6椎问隙狭窄,MRI显示颈5、6椎间盘突出,压迫颈6神经根.入院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入院后第6天在全麻下行颈5、6 Bran Disc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后抗炎治疗7天,第2天颈围领保护下下床活动,2周后去颈围领正常活动.一周后复查X线片内固定位置良好(见图 1),3年后动态X线片显示颈部活动良好.

    作者:贺宝荣;郝定均;周劲松;吴起宁;王晓东;刘团江;郭华;方向义;宋宗让;昌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重度Hangman骨折一例

    男,49岁,以高处坠落伤致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5天入院,伤后颈肩疼痛,麻木.入院查体:强迫性鹅颈畸形,颈部活动受限.

    作者:贺宝荣;郝定均;昌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椎先天性融合的邻近节段退变研究

    目的:调查颈椎先天性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状况,明确颈椎融合是否会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共收集颈椎先天性融合病例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27岁(12-51岁),主要通过MRT2加权像调查颈椎先天性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状况;从同期收治的平均年龄为35岁(12~51岁)的颈椎外伤病人83例中随机抽取3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颈椎先天性融合组发现退变间盘128个,对照组发现退变间盘53个,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先天性融合组出现颈髓压迫症状3例,对照组在外伤以前没有一例有颈髓的压迫症状.结论:颈椎先天性融合导致其相邻间隙的退变的加快,但临床多以局部症状为丰,且出现症状的时间应在10年以上,个别病例可以在轻微的外伤后出现瘫痪.据此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有促进相邻问盘退变的缺点.

    作者:刘团江;郝定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一期前后路手术入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症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手术入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症的方法.方法:对26例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症患者,进行了一期前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4.3小时.出血量平均650ml.并随访6个月~5年.结果:本组病例总有效率达90.6%,显效率为62.5%.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及脑脊液漏,枕颈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入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症,可以在前路减压后即刻后路获得颅颈部的稳定性,避免延颈髓的继发性损伤,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患者的费用.

    作者:陈海波;郝定均;贺宝荣;周劲松;吴起宁;薛汉中;吴永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上颈段椎管内哑铃型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枕大孔区至颈2椎管内哑铃型神经鞘瘤的手术与稳定性重建方法及技巧.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9例患者,枕大孔到颈1水平5例,颈1到颈2水平14例.后正中入路,显露枕骨大孔至颈3水平,肿瘤位于枕大孔至颈1水平者,先切除枕骨大孔,依据情况切除寰椎后弓.肿瘤位于颈1、2水平者切除颈2椎板.从背外侧显露肿瘤的全貌,先自肿瘤移行部将肿瘤横断,切除椎管内肿瘤,然后切除椎管外肿瘤.肿瘤若与神经根粘连紧密可切除宿主神经根.然后依据情况重建其稳定功能.结果:19例完全切除,所有患者术后第3天颈围领保护下下床活动.恢复良好13例,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6年,MRI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稳定性良好.结论:上颈段哑铃型椎管内神经鞘瘤手术难度大,术中尽可能的减少骨性结构的破坏.稳定性的重建非常必要.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吴起宁;周劲松;方向义;郭华;刘团江;王晓东;宋宗让;陈海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在颈椎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颈椎肿瘤患者采取前路椎体切除术、自体髂骨植骨以及颈椎前路带锁钢OR1ON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8例患者得到8-21个月随访,平均12.5个月,2.9~4.3个月内所有植骨均骨性融合,甲均融合时间3.4个月,瘫痪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术后出现短暂声嘶,1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或脱出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在手术切除颈椎椎体和肿瘤后能提供即刻稳定性,有利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薛金山;郝定均;杨团民;张文;焦宁;宋涛;温世明;卫剑锋;张冰;鹿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