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9141
  • 国内刊号:11-9360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额叶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额叶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体会。方法选取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额叶挫裂伤患者,对13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并行持续颅内压监测,采用格拉斯哥恢复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4例患者平稳渡过水肿高峰期,康复出院;9例患者接受脑挫裂伤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的为7例,轻度残疾的为1例,重度残疾的为3例,死亡患者为2例。结论颅内压监测可为患者争取安全的保守治疗;一旦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发现,争取佳手术时机,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孟庆虎;孟华;丁璇;姜军;曲春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吉林省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研究神经创伤外科住院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项目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受伤时间、受伤原因、病种、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结果在研究的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3.12:1;40~60岁年龄段患者多为39.3%(1664/4232);农村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城市患者比例为1.73:1;7月份的患者多为10.2%(432/4232);患者的创伤类型所占比例高的是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或颅骨骨折,为69.8%(2954/4232);治疗方法以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骨骨折复位术所占比例高为47.9(758/4232);患者受伤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为44.2%(1354/4232);3年住院患者的平均死亡率是6%);在死亡患者中有60例患者做了器官捐献。结论吉林省颅脑创伤的发生在性别、年龄、时间、地点的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根据不同人群、受伤时间、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降低颅脑创伤的发生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日;赵景伟;栾永昕;付双林;王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骨髁上闭合性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闭合性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创伤机制及治疗。方法选择自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伤科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股骨髁上骨折患者316例,分析本组共15例股骨髁上闭合性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病情,并行手术治疗,采用复位固定术,坐骨神经探查,神经松解减压或束膜吻合,临床随访采用神经功能愈合标准(MCRR)进行恢复情况评估。结果本组15例患者术前肌电图检查结果表现为:9例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电位波幅轻度降低、潜伏期轻度延长者;其中8例患者术后随访神经恢复优4例,良3例,可1例。6例患者术前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电位波幅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临床随访6个月~3年,按肌电图检查结果分组进行MCRR标准评分的结果,坐骨神经恢复情况:优6例,良4例,可3例,差2例。结论肌电图检查结合术中肉眼观察坐骨神经损伤程度对指导手术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文;李秉胜;刘立峰;张永先;王平山;曹学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移动式床旁CT颅脑扫描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评估移动式床旁CT(PBCT)-CereTom的性能,分析临床应用价值及存在问题。方法选取于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2010年8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1972例次患者,年龄1 d~106岁,使用PBCT-CereTom进行床旁头颅扫描检查。结果总计行头颅扫描51972例次,扫描层厚5 mm,采用螺旋扫描时间为20~30 s,非螺旋扫描时间为50~60 s。全部扫描没有因为图像质量差而重复检查,也无扫描时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及并发症。结论 PBCT-CereTom安全、操作简便,能提供高质量的颅脑断层影像学诊断。特别适合于病情危重及颅脑术后搬动不便的患者实施头部床旁检查。

    作者:张志强;张强;魏群;陈立华;李飞;刘丽娟;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脐静脉侧脑室门静脉分流治疗脑室腹腔分流失败后的脑积水

    目的:探讨经脐静脉侧脑室门静脉分流治疗脑室腹腔分流(VPS)失败后的创伤性脑积水中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105医院神经外科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例创伤性脑积水患者行多次脑室腹腔分流失败后的临床资料,改用经脐静脉侧脑室门静脉分流术,观察术后分流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合有关文献总结手术经验与技巧。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随访10~18个月,复查头颅CT,患者脑积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创伤性脑积水行多次VPS失败后改行经脐静脉侧脑室门静脉分流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家传;王金标;张永明;张星;杨艳艳;马涛;周治民;疏龙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机接口技术在意识障碍领域应用的前景展望

    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研究的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新的通信通道,进行信息传递。这项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2000年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BCI的研究涉及生物、医学、计算机、通信等众多领域,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随着BCI的发展,动物士兵、昆虫士兵相继出现,一些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的BCI系统在医学上开始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本视频介绍脑机接口在意识障碍领域的应用。这个技术在国内外,都只是方兴未艾。

    作者:李远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生儿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

    一般资料:患儿女性,年龄5d。患儿母亲产前10 min诉小便憋涨感,欲排尿,自行去厕所,在厕所旁站立时新生儿急产娩出,坠地。出生后患儿一般情况可,无烦躁不安,无抽搐及呕吐。行头颅MR检查发现硬膜外血肿及头皮下血肿,为进一步治疗转来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

    作者:卢洪流;何子骏;杨常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热和感染的诊治进展

    作者针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NICU)中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做了系统的回顾和分析,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发热治疗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冯东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颅脑创伤诊治中几个问题讨论

    作者根据颅脑创伤诊治目前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对于“脑震荡”轻型颅脑创伤的认识、颅脑外伤后“继发性损伤”的认识、颅脑外伤后“液体疗法”的探讨、以及“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的可行性探讨。对于颅脑创伤的临床诊治具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张子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本综述为了深入研究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目前用来开展科学研究的常用脑出血模型,包括胶原酶注射脑出血模型,自体血注入脑出血模型,微球囊充盈脑出血模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模型进行了总结。在本文中笔者将详细探讨狗、兔子、猪等不同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在研究中的优点和缺点。

    作者:段晓春;王中;陈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深部电刺激对植物人促醒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深部电刺激技术(DBS)进行促醒治疗近年来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成为神经功能调控和颅脑创伤救治领域的研究新热点。DBS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应用于病情相对平稳的康复期患者,需要有充分的临床预后研究、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可靠的基础理论支撑。本文从历史研究、促醒调控频率的讨论、、中央丘脑DBS刺激促醒的神经生物化学理论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震洋;杨艺;栾国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治疗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都很高,在脑出血后早期消除脑内血肿,可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继发性脑损害,对减少HICH的残死率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本文概括了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历史及现状,详细综述了HICH的微侵袭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前定位、靶点选择和置管位置,手术术式的选择;并详细阐述了显微内镜、立体定向技术、神经导航以及血肿穿刺引流等技术的应用。

    作者:钱东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本综述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转化医学研究中使用的动物模型及其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总结。从外科手术治疗、非外科手术治疗、脑血肿扩大后的降压治疗及血肿破入脑室及脑出血后相关脑积水的治疗四个方面阐述了目前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的方向及要点。对当前以及未来可能开展的有关HICH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作者:张洪钿;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变化

    目的:通过改进型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制作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检测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皮质组织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5)和创伤性脑损伤(TBI)组(n=25),TBI组按伤后不同时间点(12 h、1 d、3 d、5 d、7 d)又分为5个亚组,每组分别5只动物。采用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损伤;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H+-ATPase活性、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观察TBI后脑皮质线粒体功能的变化。结果 TBI后尼氏染色结果显示,脑皮质神经元染色12 h组较假手术组神经元减少,1 d组更少,3 d组染色少。MMP、H+-ATPase活性、ATP含量在伤后均下降,且3 d组低,相较于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BI后脑皮质线粒体功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尚可恢复部分功能,这对TBI后脑保护的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对脑损伤者进行有效的保护至关重要。

    作者:王娟;程岗;王亚明;方丹东;李志超;张剑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激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依赖的细胞信号通路可促进轴突生长及神经损伤修复

    目的:初步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依赖的信号通路对轴突生长及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在培养胎鼠皮层神经元过程中加入LRP1激动剂RBD,观察其与对照组相比能否促进神经突触的生长及其信号机制,此外通过制作小鼠脊髓损伤模型并予以鞘内注射RBD,观察其对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中加入RBD后引起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rkC,Akt信号转导通路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的活化,其与对照组相比定量分析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促进神经突的生长。鞘内注射RBD后小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评分也明显提高(P<0.05)。结论激活LRP1依赖的信号通路可明显促进轴突生长及小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

    作者:李超;欧阳佳;朱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重视显微外科在创伤性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创伤性脑损伤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在美国约2%的人因脑外伤而致残,在35岁以下的人群中,致死率是所有其他疾病的总和[1],且其在所有急诊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仍在上升[2]。在我国,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情况更不容乐观。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救治中,如何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是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早于20世纪50年代被House和Kurze应用于听神经瘤手术,继而被Yasargil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3],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肿瘤和脑血管病。显微外科在创伤性脑损伤的应用虽已见报道,但尚未被广泛接受,甚至在国内的一些大型三甲医院,目前仍在肉眼下清除创伤性脑内血肿。易声禹教授晚年就曾多次呼吁微创手术治疗脑外伤。近年来,我们努力在脑外伤手术中普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获益良多。

    作者:王守森;陈伟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于创伤急救的几个问题

    创伤急救是一门临床外科学,它涉及颅脑、脊柱、四肢和胸、腹、泌尿等系统或器官的创伤救治。在平时,创伤以交通事故伤为多见,是影响国人身体健康常见的严重伤病。据新研究报道,中国每年因创伤致伤者高达100~120万人,死亡近10万人,创伤已成为中国内地人群致死的第三位原因。2000年,我们牵头组建了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联合全省五十多家医院开展了以交通事故伤救治为重点的系列研究,我们的协作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原)国家卫生部、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交通伤救治相关的重大(点)科研课题,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问题,下面就创伤救治有关问题谈几点个人意见,谨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钟世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14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全称艾伯特·拉斯克奖,是生理学和医学领域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的又一顶级大奖。该奖项始于1946年,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拉斯克奖初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和公众服务奖,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

    去骨瓣减压术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创伤难治性颅高压、脱水利尿等降颅压无效病人所采取挽救生命的后手段和有效步骤,但其疗效仍然存在争议[1-4]。特别是2011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Cooper等[5]发表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弥漫性外伤性脑损害》,引起了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的极大关注和热议。他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早期采用双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缩短在ICU的治疗时间,但不能改善患者预后。为此,我们组织中国颅脑创伤临床专家,参考国内外主要文献,结合中国国情伦理和临床经验,制订《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有助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正确认识去骨瓣减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时机和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处理。

    作者: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神经创伤专业组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