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后不同时间所测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浓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第一五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脑挫裂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伤后3个月的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组(GOS 4~5分)21例与恢复不良组(GOS 1~3分)19例,对比分析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浆HMGB1浓度变化.结果 恢复良好组入院当天所测HMGB1浓度(4.87±1.42)ng/ml,恢复不良组血浆HMGB1浓度(6.32±1.23)ng/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7,P<0.05);入院第6天恢复良好组HMGB1浓度(9.49±1.57)ng/ml;恢复不良组血浆HMGB1浓度(9.83±1.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6,P>0.05);入院第15天恢复良好组HMGB1浓度(7.76±1.04)ng/ml;恢复不良组血浆HMGB1浓度(8.67±1.51)ng/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6,P<0.05).结论 脑挫裂伤后血浆HMGB1浓度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曹付强;王本瀚;姚安会;李经纶;吴明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7例外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97例占同期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5.3%,手术63例,死亡7例;保守治疗34例,死亡1例,总死亡率8.2%.结论 外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临床意义重大,绝不能仅仅依赖首次CT结果即制定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而应进行动态观察和CT监测,根据患者血肿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王洪生;程月飞;陈斌;孟文博;朱红玉;赵佩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血管内早期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张家港澳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44个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扫描确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得到DSA检查确认.术后根据GCS评分、疾病预后使用GOS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40例患者有44个动脉瘤,用栓塞体积比(VER)评估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疗效.其中27例100%栓塞(61.4%),12例95%(27.2%),4例90%(9%),1例80%(2%).未出现出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出现脑血管痉挛12例(30%),经对症处理后病情缓解;出现迟发性脑积水2例(5%);恢复良好者35例(79.5%),轻度残疾2例(5%),重度残疾2例(4.5%),1例死亡(2.5%).随访时间3个月~3年,随访期间无再出血.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可减少动脉瘤二次出血的机会,在术后及时引流蛛网膜下腔积血,及时清除血性脑脊液中的有害物质及蛛网膜下腔积血的分解物、以减轻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机会,缩短病程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疗效较为满意.
作者:殷晓明;惠鲁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意识障碍(DOC)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各指标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临床诊断为DOC的患者[植物状态(VS)患者56例,微意识状态(MCS)患者19例]进行弥散张量扫描,分别收集脑干、丘脑、皮层下三个相关的感兴趣区域评价FA、MD等指标数据.对不同意识状态的两组的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率(MD)均值与临床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S组FA值明显低于M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值则高于MC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脑干、皮层下,丘脑)FA值和MD值与CRS-R评分具有较好相关性,尤其是丘脑部.结论 DTI对于DOC影像学分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意识障碍程度越重,MD值越高,FA值越低.
作者:陶庆霞;杨艺;何江弘;王路斌;夏小雨;王翀;王勇;徐如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磁共振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技术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分级及预后评价.方法 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于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DAI患者常规行核磁T1WI、T2WI、FLAIR、SWAN扫描,比较各系列之间病灶数目差异;将SWAN序列扫描结果结合患者GCS评分对DAI进行分级,进一步分析SWAN影像结果影响DAI患者分级及预后GOS评分的因素.结果 (1)SWAN对颅内微小出血灶数目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常规序列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分别为985个对比53个,101个,204个,P<0.01).(2)SWAN检出病灶累及部位、弥漫性脑水肿及脑干损伤程度等因素与DAI患者GCS评分分级呈正相关,与GOS评分分级呈负相关.(3)DAI预后呈两极分化状态,GCS评分分级越高,GOS评分越低、 死亡风险值越大.结论 SWAN技术对DAI诊断分级及其预后评价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作为仅次于病理诊断的技术手段.
作者:胡晓芳;吕学明;李博;袁绍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据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因素, 目前对于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就是溶栓. 溶栓可分为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 在动脉溶栓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各种器械辅助溶栓,也称为血管内治疗.本文主要讨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进展.
作者:罗永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一、背景知识对于常见的颅内肿瘤, 脑膜瘤的发生率仅次于胶质瘤. 目前对于脑膜瘤,无论其良恶性,手术治疗为其首选治疗.对于如何选择手术入路,提高手术全切率,防止复发,需要对肿瘤的分布及大小等因素进行详细判断.特别是肿瘤基底的位置、可能的肿瘤供血动脉来源、 是否侵袭附近的蛛网膜及脑结构. 此外,脑膜瘤的体积越大、位置越深,相对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越密切,切除的难度越大.
作者:张广柱;张洪钿;洪鹏;戴宜武;秦家振;赵春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逐渐发展成为肿瘤继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的又一新兴治疗手段,通过封闭免疫检查点分子来阻断某些抑制性信号通路,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T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继而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胶质瘤中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方景;李晋虎;范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大蒜素是从新鲜大蒜中提取的挥发性油状物,为多种烯丙基有机硫化合物复合体,是大蒜中主要的有效生物学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降血脂、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生理学作用.与传统药物相比大蒜素具有在人和动物体内残留量低,不易造成环境污染,来源广泛的优点,近期研究证实大蒜素还具有抗癌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如肝癌、胃癌、结肠癌、肺癌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就大蒜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陶庆霞;张鹏;吴翠莹;孙恺;郑江华;王翀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移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是否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探索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组(30只)和hAMSCs治疗组(30只).脊髓损伤采用脊髓撞击损伤模型,hAMSCs或PBS立刻移植到离脊髓损伤中心2 mm的头尾两端.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分化,血管再生和轴突再生.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试剂盒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BBB运动功能评分检测行为学.结果 在脊髓损伤后14 d、21 d和28 d,hAMSCs治疗组BBB评分分别为(8.75±0.701)、(10.375±0.532)和(12.125±0.350),高于PBS组(6.0±0.463)、(7.25±0.412)和(9.125±0.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天和第14天,hAMSCs治疗组BDNF表达水平分别为(75.138±4.367)pg/mg和(66.483±4.099)pg/mg,高于PBS组(43.901±3.607)pg/mg和(41.108±3.848)pg/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hAMSCs治疗组VEGF表达水平分别为(23.328±2.463)pg/mg,(22.301±2.223)pg/mg和(14.855±1.282)pg/mg,高于PBS组(9.978±1.572)pg/mg,(9.271±1.496)pg/mg和(7.113±1.123)pg/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SCs治疗组血管数目(17.5±2.102)高于PBS组(6.25±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SCs治疗组小鼠抗5羟色胺阳性神经纤维面积(3486±203.643)和GAP43阳性神经纤维面积(4568.25±253.881)高于PBS组(2070.25±156.344)和(2455.725±314.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移植hAMSCs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血管再生和轴突再生.因此hAMSCs移植是治疗脊髓损伤的理想方法.
作者:周洪龙;张学军;张茂营;闫中杰;徐智敏;徐如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研究诱导神经干细胞(iNSCs)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在同源宿主脑内的致瘤性及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向仪将1×106个C57BL/6(B6)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iPSCs、神经干细胞(NSCs)及iNSCs分别移植到健康成年B6小鼠大脑运动皮层.于移植后14 d、28 d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形态学研究.结果 IPSCs和ESCs均可在小鼠脑内形成肿瘤导致组织坏死和免疫细胞浸润.然而,在iNSCs和NSCs移植组内,本研究未观察到肿瘤形成、脑损伤及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INSCs移植物不具有致瘤性和免疫原性,因而较iPSCs移植物更安全.
作者:高谋;徐如祥;许民辉;姚慧;董勤;张洪钿;杨志军;杨阳;朱建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纤维组织细胞肿瘤起源于中胚层间叶组织,由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一般常见于皮肤、软组织及骨骼[1-3],恶性居多, 原发于颅内的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bengin fibrous histiocytoma,BFH) 十分少见, 本文报道一例位于后颅窝的BFH,并综合文献分析其临床、影像、病理、治疗及预后特征.
作者:李文德;李运军;高进保;陈立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首先给大家介绍两个病例.这是一例脑外伤患者,男性,成人,颅脑外伤后脑积水分流史.近因昏迷,经多次分流管调整、更换无效后转至华山医院神经外科.CT 见脑室扩大,阀门有弹性,经储液囊测得压力小于0, 上颈围治疗后脑室变小, 但意识未改善,颈围拿掉脑室就重新扩大(图1),意识不清.这是什么病?
作者:周良辅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