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Ommaya储液囊植入术在围手术期处理后颅窝肿瘤并脑积水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确诊为后颅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颅脑CT或MRI均提示伴发不同程度梗阻性脑积水.开颅术前手术植入Ommaya储液囊8例,开颅术中植入Ommaya储液囊4例.结果 12例患者均未发生肿瘤切除术前脑积水所致脑疝危象.其中有11例在肿瘤切除术后2周复查CT见小脑及脑干水肿消退、脑室大小正常,康复出院;1例因髓母细胞瘤侵犯脑干无法全切,术后需反复抽液缓解脑积水,故在术后3周时行姑息性脑室腹腔分流术,第5周时症状缓解后出院.12例患者均未发生术后伤口脑脊液漏或颅内感染.结论 Ommaya储液囊植入术是预防围手术期后颅窝肿瘤并梗阻性脑积水突发脑疝危象值得推荐的治疗手段.
作者:许宏武;周文;杨文鹏;庄泽锐;顾嘉杰;陈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内乳酸浓度的影响.方法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比较2组间脑脊液中的乳酸含量、 脑脊液内乳酸和糖含量的比值和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自治疗观察第3天开始,与对照组相比,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组的脑脊液内乳酸含量出现明显下降;但2组间的脑脊液乳酸和脑脊液糖比值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的GOS评分上,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组(3.86±1.10)高于对照组(3.39±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内乳酸浓度,改善脑组织有氧代谢,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娟;张征宇;王文华;尹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62例GCS 3~8分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系统规范的救治措施,包括开通绿色通道、建立救治团队、强调团队配合,维持生命体征、快速开颅减压、妥善处理合并伤、积极预防并发症等.根据出院时GOS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662例sTBI患者,恢复良好:376例(56.8%),中残:83例(12.5%),重残:53例(8.0%),植物生存:8例(1.2%),死亡:142例(21.5%).结论 早期诊断、迅速解除脑受压、妥善处理合并伤、积极预防并发症、重视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是改善sTBI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规范创伤救治体系、多学科良好的协作是早期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迅速解除脑受压的保证.
作者:王洪生;孟文博;王鹏;程月飞;王志明;赵佩林;殷尚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对适应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小骨窗开颅手术的相对适应证和预后.结果 术后症状立即消失的患者35例(87.5%),术后1个月症状消失的患者2例,随访6个月症状未消失患者2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无死亡和复发病例.结论 由头部外伤导致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慢性血肿期,以头痛、头昏为首发症状,同时影像学检查有明显占位效应和混杂密度影时,可首先考虑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的手术方法,效果较确切,患者预后好,从而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作者:许慧中;颜庆华;向定朝;王存祖;季连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丙戊酸钠治疗小儿颅脑创伤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从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小儿颅脑创伤后继发性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签方式分组,治疗组(35例)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苯妥英钠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结果 (1)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治疗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脑电图正常率、广泛性异常率、局灶性异常率的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脑电图正常率(88.57%)高于对照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电图广泛性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对于小儿颅脑创伤后继发性癫痫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相比可获得更高的治疗有效率.
作者:高永涛;陈勃;王海峰;付双林;张舒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廊坊爱德堡医院脑外科收治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行微创钻孔引流术(微创组),32例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比较2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率,采取GOS评分对2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同时采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微创组总有效率为91.67%,与开颅组的65.63%相比有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预后良好率为86.11%,与开颅组的56.2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术前有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创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大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作者:李春虎;郑全乐;张家瑞;周顺义;杨福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一、临床基础额部暴力伤致前颅底骨折临床上并不少见. 由于眶板、筛板骨质菲薄,与硬脑膜粘连紧密,暴力传导至此可引起粉碎性骨折, 造成骨片破碎重叠或缺损,硬脑膜撕裂缺损,额窦、筛窦开放形成脑脊液漏、逆行性感染,同时脑组织受损致脑挫裂伤、血肿等,严重时波及蝶窦、眶内神经、血管及眼肌.
作者:张尚明;陈其钻;王守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指导致动静脉分流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脑动静脉畸形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cAVMs)可发生于大脑的多个部位,也是青少年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 可以引起出血、 癫痫等, 且出血引起的并发症致残致死率很高. 手术切除cAVMs的复发再出血率低,癫痫控制良好,所以手术切除仍是cAVMs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开颅手术切除cAVMs可能会造成医源性神经功能障碍.怎样既可以预防再出血,又保持神经功能,做好术前评估就特别重要,尤其对于深部的cAVMs,其术前评估就更加重要.
作者:曹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大鼠脑出血模型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酶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脑出血+槲皮素5 mg/kg组和脑出血+槲皮素50 mg/kg组.药物实验组通过腹腔注射槲皮素,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来检测脑组织提取物中的炎症指标及使用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经过3 d佳剂量(50 mg/kg)槲皮素的治疗,与脑出血组相比可以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量及减少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结论 槲皮素的佳剂量的早期治疗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细胞凋亡,可以改善脑出血模型后的脑损伤,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徐兰娟;易波;李保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颅底骨折是常见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伴发症,外伤性颅底骨折可致颅神经和脑血管损伤[1,2]. 其中,创伤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闭塞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但因其可导致急性颅脑缺血性损伤而使其临床发病凶险,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且预后较差,故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对抢救该类患者生命非常重要[3,4]. 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成功救治了一例创伤性ICA闭塞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符锋;涂悦;彭定伟;张燕;张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在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谷氨酸受体以及兴奋性毒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其分布局限,作用广泛而副作用小,被认为是治疗包括颅脑损伤在内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靶点之一.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谷氨酸受体以及兴奋性毒性研究的历史和进展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作者:曹德茂;申宝玺;武永康;齐文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重度颅脑损伤(s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因其病情发展迅速、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目前其治疗多采用综合的方法.近年来,通过众多外神经外科专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在sTBI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难点和不确定的因素,缺乏共识,故其治疗方法仍是神经外科领域的热门课题.该文主要就近年来国内外sTBI脑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易波;李保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加放化疗是治疗胶质瘤的基本手段,但由于其易复发、病死率高,治疗效果并不乐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胶质瘤的不断研究和认识,提出了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本文对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情况加以阐述.
作者:陈圣攀;左晓坤;夏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神经纤维瘤病是源于神经嵴细胞分化异常而导致的多系统损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累及神经、肌肉、骨骼、内脏及皮肤.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先天性发育不良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责任基因的不同可分为I型(NF1)和Ⅱ型(NF2)两种类型.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比,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发病率更低.约为3/10万患者发生前庭神经许旺细胞瘤和其他肿瘤,包括脑膜瘤、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等以及外周神经许旺细胞瘤.许多患者还可出现晶状体囊混浊.
作者:陈立华;徐如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自从CT发明以来, 脑外伤救治已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和进展,但进入21世纪以后,走向了平台期. 目前比较多的讨论和研究集中在手术去大骨瓣是否有效、颅压监护是否有用、神经营养药是否有用等,然而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我认为,在脑外伤领域如果还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就必须重视基础研究.从临床提出问题,以基础研究为平台,突破基础理论和机理上的瓶颈,创新治疗思路,找出治疗办法.近期我们对脑创伤后的脑源性微粒(brain-derived microparticles,BDMP)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将来有可能产生一些突破.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伤引发脑血管疾病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颅脑损伤引出脑血管疾病(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脑血管疾病破裂出血与外伤的关系,并与自发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比较,总结脑血管疾病因外伤引发出血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治.结果 21例患者均有颅脑损伤病史,损伤轻但临床症状重,影像资料显示颅内出血广泛,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具多,并伴有脑血管疾病.明确诊断后分别行血管内栓或开颅手术治疗,无再出血发生,全部治愈.结论 以外伤、特别是以颅脑损伤入院的患者,应结合病史和受伤机理,分析影像资料特点,考虑到并及时经过脑血管检查,明确病因,减少漏诊,达到佳疗效.
作者:马辉福;胡亚伟;郭强;杨冬旭;韩光魁;张浩;孔令胜;颜世清;靳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低颅内压脑积水(LPH)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诊治经验.方法 选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LPH患者5例,均采用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术前腰穿证实为LPH患者2例,另外3例为正常压力脑积水内引流后的随访中根据症状反复调压后确诊.结果 5例患者VPS治疗后随访2~2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并且扩大的脑室回缩.结论 LPH临床少见,表现类似于正常颅压脑积水;头部CT及MRI可表现为脑室扩大,脑室周围水肿;可调压管行VPS是治疗LPH的有效方法.可调压力阈引流管的使用价值在于可以有效的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调节,可以有不止一次的调整和长期疗效的观察.
作者:王学建;陈杨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