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浆中发现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提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个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炎症过程;近来研究表明,微生物尤其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可能是这一过程的始动因素.本文将对此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作者:田景惠;刘成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老年人高血压通常伴有血脂高,血糖高等各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老年高血压病人降压治疗后,对预防脑中风效果确切,但对冠心病防治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经降脂治疗后,预防冠心病有一定效果,但对脑中风防治效果又不理想.老年人血脂高的危害性如何?争论很大,而且时至今日,似乎还没有解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问:感染性心膜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如何?答:抗生素使用之后心内膜炎(IC)的病死率从100%降到5%~15%左右.但发病率不减反而增加.增加的原因:老龄化、人工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存活的多了、检查方法灵敏度增加、IC再发的多了、致病菌的毒性改变、预防措施不得力、静脉注射毒品、二尖瓣脱垂.病死率取决于心脏解剖、临床情况、感染细菌毒素等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35岁男性2h来胸骨后紧闲感、喉部饱胀感,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病人从无类似症状,否认高血压、粮尿病、吸咽史、近离婚,家庭史(一),病人一般情况良好,ECG示ST段上抬,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胸痛,上抬的ST段不下降,急诊室tPA与肝素,45min后疼痛消失.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与大小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ntima-media thickness)改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美国ATP Ⅲ指南MS的诊断标准,将221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46例、代谢综合征组亚组1(有1项异常,n=94)、亚组2(有2项异常,n= 58)和亚组3(有3项以上异常,n=29).采用美国HDI CVProfilor DO-2020动脉波形分析仪和HP5500超声仪检测各组大小动脉顺应性(C1、C2)和颈动脉IMT. 结果代谢综合征各亚组随着组份聚集的增多,C1和C2逐渐降低,颈动脉IMT逐渐增厚.其中与对照组比较,C1和颈动脉IMT与亚组2和亚组3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但与亚组1均无差异(P>0.05);而C2与各亚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OMA-IR、颈动脉IMT与代谢综合征组份聚集程度呈正相关 (rs= 0.493,rs= 0.261,P均<0.01), C1、C2与其负相关(rs= -0.138,P<0.05,rs= -0.195, P<0.01). 结论 C1、C2降低,颈动脉IMT增厚与MS及其各组份的聚集程度密切相关; C2减退可作为反映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管早期病变-内皮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梁立荣;李新立;吴成权;许迪;王震震;钱卫冲;廖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肥胖高血压病患者体脂分布、血压、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人中218例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195例正常体重、正常血压受试者,用PCR-RFLP方法检测TNF-α G-308A, G-238A, TNF-α A252G多态的基因型,观察各基因型与肥胖高血压病患者体脂分布、血压、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1)肥胖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无明显差异;(2)各基因型之间,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3)但在肥胖高血压病组中,TNF-α G-308A GA+AA基因型者的腰围、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明显高于GG型纯合子,分别为(95.23±8.41 vs 93.21±8.11)cm,(P<0.05);(8.74±2.31 vs 7.02±2.36)μIU/mL,P<0.05;(2.20±1.31 vs 1.68±1.28,P<0.05).(4)不同基因型血清TNF-α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TNF-α G-308A,G-238A,TNF-α A252G的多态性与上海地区汉族人肥胖相关的高血压可能无关,但TNF-α G-308A基因型可能具有与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的遗传易感性.
作者:龚艳春;李华;沈韵;郭冀珍;朱鼎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6例经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证实具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50例为伊贝沙坦组,给予伊贝沙坦150~300 mg/d口服,26例为依那普利组,给予依那普利5~10 mg/d口服,观察12月,治疗前后检测血压和血、尿β2微球蛋白、超声多普勒了解肾血流量及肾血管重构情况;另外,选择同期检查的健康志愿者3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增加;肾血流阻力指数(RI)、肾搏动指数(PI)、平均流速(Vm)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伊贝沙坦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β2-微球蛋白从(3.7±0.7)mg/L降到(2.4±0.3)mg/L(P<0.01),尿β2-微球蛋白从(561±71)μg/L降到(148±6)μg/L(P<0.01);RI、PI、V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肾血管管壁厚度及肾动脉内径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与依那普利组比较伊贝沙坦组治疗后RI、PI、Vm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伊贝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改善肾血流量和肾血管重构,降低血、尿β2-微球蛋白,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依那普利.
作者:朱平先;黎明;曹金安;孙大勇;许顶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中真胰岛素(TI)、胰岛素原(PI)水平及其与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培哚普利干预的影响.方法测定65例非肥胖型高血压病(NHT)患者、21例肥胖型高血压病(OHT)患者及59例健康者(NT)的空腹血浆TI、PI、血脂等指标,观察22例非肥胖型高压病和21例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经培哚普利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非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与对照组比,PI(13.2±7.9 vs 8.5±2.6)pmol/L, (P<0.05)和PI/TI差异有显著性(1.38±0.48 vs 0.98±0.21, P<0.05),而TI浓度差异无显著性(8.9±3.8 vs 8.3±2.1)mU/L, (P>0.05);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与对照组比,PI(15.1±7.3 vs 8.5±2.6)pmol/L, (P<0.05)和PI/TI(1.62±0.40 vs 0.98±0.21, P<0.05)差异亦有显著性,而TI浓度差异无显著性(9.2±2.6 vs 8.3±2.1)mU/L, (P>0.05);21例肥胖型高血压病与非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比,PI浓度、TI浓度和PI/TI均较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组空腹血浆PI与血压无明显相关性,与TI、TG呈正相关.22例非肥胖型高压病患者和21例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经培哚普利治疗后,PI和PI/TI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TI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压病患者血浆PI而非TI浓度增高,提示患者可能存在β细胞功能障碍;培哚普利可降低血浆PI水平,可能与β细胞功能改善有关.
作者:刘群威;周胜华;刘启明;方臻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高脂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变化,探讨氟伐他汀、或联合应用缬沙坦对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短期影响.方法 33例高血压病患者于禁食12 h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总热量800 kcal,脂肪50 g),检测空腹和餐后4 h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P-选择素浓度.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氟伐他汀组(40 mg/d)和联合用药组(氟伐他汀40 mg/d和缬沙坦80 mg/d),1周后重复高脂餐负荷试验.结果 3组患者具有相似的空腹血脂和P-选择素浓度.33例患者餐后血浆TG和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3组间无明显差异.餐后血浆TG浓度与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显著正相关(r=0.427,P<0.05).用药1周后,3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浆TG浓度较基础状态无显著变化.对照组餐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明显升高(P<0.05);氟伐他汀组与联合用药组能抑制餐后P-选择素升高;联合用药组更能明显地减少空腹血浆P-选择素浓度(P<0.05).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变化与治疗前后血浆血脂浓度和血压的变化无明显相关.结论短期内联合应用氟伐他汀和缬沙坦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浓度,提示两药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作者:刘玲;赵水平;周宏年;李全忠;李冀香;程艳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缓释非洛地平(波依定)对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感觉神经损伤性Wistar大鼠(3周龄)22只,分成3组给予含盐不同的饮食及波依定(30 mg/kg*d,灌胃)干预4周,8只对照组大鼠给予高盐饮食4周,检测鼠尾收缩压、体重、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Ca2+]i)、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24 h饮水量、尿量、尿钠、尿钾.结果波依定干预组比辣椒辣素+高盐组的鼠尾收缩压、淋巴细胞[Ca2+]i明显降低,肾排钠量明显增加.结论波依定干预组能阻止感觉神经损伤性处理大鼠在高盐饮食时鼠尾收缩压升高,淋巴细胞[Ca2+]i增高及肾排钠功能受损,提示该模型细胞内钙超载可能与细胞外钙内流有关.
作者:区碧如;韩运峰;苏诚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LOX-1)表达的影响,以了解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在高血压病血管中的表达及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高血压病中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方法 20只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组(n=10)和辛伐他汀组(n=10),辛伐他汀组每只大鼠予以辛伐他汀5 mg/kg*d灌胃,给药时间8周,同时取10只12周龄雄性京都种Wistar大鼠作为WKY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动物主动脉LOX-1的表达.结果与WKY组比较,SHR组LOX-1表达显著增加(0.12±0.05 vs 0.86±0.11,P<0.05),与SHR组比较,辛伐他汀组经8周治疗后,LOX-1表达显著降低(0.86±0.11 vs 0.54±0.13,P<0.05),SHR组及辛伐他汀组之间血压及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层LOX-1 表达增加,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层LOX-1 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此种作用可能是他汀类药物独立于降脂外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机制.
作者:魏春阳;刘昌慧;赵志明;王绍华;张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感觉神经损伤性Wistar大鼠(3周龄)22只,分成3组给予含盐不同的饮食及缬沙坦(30 mg/kg·d,灌胃)干预4周,8只对照组大鼠给予高盐饮食4周,检测鼠尾收缩压、体重、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Ca2+]i)、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浓度(Ang Ⅱ)和24 h饮水量、尿量、尿钠、尿钾.结果缬沙坦干预组鼠尾收缩压、淋巴细胞[Ca2+]i明显低于辣椒辣素+高盐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高其余各组.结论缬沙坦干预能阻止感觉神经损伤性大鼠在高盐饮食时血压及淋巴细胞[Ca2+]i升高,提示该模型的形成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密切关系.
作者:韩运峰;苏诚坚;区碧如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有了欧洲高血压指南,英国为什么还要另订一个?欧洲高血压指南是2003年6月公布的,参加起草的专家,有1/3是英国人,但在2004年3月英国高血压协会(British Hypertension Society)又公布了一个指南即BHS-Ⅳ[1].其原因是:英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在35~64岁的人中有42%血压>140/90 mm Hg[2],然而其控制率低,仅有10%[3].结合欧洲指南与美国的JNC 7,根据英国实际再制订一个简单明了的指南,至少有两个益处:延续过去英国医师熟悉的内容和适应英国卫生部的规定,期望达到下列6个目标,重点是为了更好的治疗.
作者:何秉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第四医学行为状况,并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性干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对永州市824例已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子、症状、危害性、治疗与预防保健知识方面进行调查,并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性干预.结果高血压病病人对症状、危险因子方面答对率较高,在高血压危害性及治疗、预防保健方面答对率较低,有75%的病人认为血压随年龄增高是正常的,72%的病人不知道高血压可并发肾功能不全,社区卫生服务性干预后遵医服药率由50%上升列100%,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明显(P<0.05).结论针对其第四医学行为的薄弱环节,有目的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性干预,做到知行合一,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作者:阳晓;杨定姣;阳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贵州省心脑血管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女性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抽取6 361人进行调查,对女性人群各年龄段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与该社区男性人群进行比较.结果贵州省社区女性人群的体重指数、腰臀围比、血压值随增龄而显著增加(P<0.05);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随增龄而显著增加(P<0.05);高血压患病率随体重指数增加而增加(P<0.05).女性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体重指数、血压均值显著低于男性(P<0.05),而臀腰围比值显著高于男性(P<0.05).结论贵州省社区女性人群高血压有其特点,防治措施必须针对改变膳食结构、加强锻炼、减重、控烟为重点.
作者:潘仰中;蔡运昌;郑流波;柳桂娥;张彪;谢春凤;刘宏珍;邓小林;夏旻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问: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是什么意思?答:昼夜节律是指在昼夜24H内,机体的生物特点变化的节律.这种变化节律对临床症状、诊断结果、药物反应都有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