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华高血压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高血压杂志;中国高血压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5540/R
  • 国内刊号:11-5540/R
  • 影响因子:1.33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福建
  • 语言:中文
  • 邮发:34-54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二等奖;中文核心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年4期文献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中心动脉脉搏压、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海7个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3例(男129例,女124例),年龄45~70(57.6±7.0)岁,经2周洗脱期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随机分成治疗组(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n=129)和对照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0mg/d,n=124).经过24周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及血管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24周后,两组诊室血压、动态血压、中心动脉血压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但治疗前后3种血压差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年龄、身高后,两组治疗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治疗组(1598.1±238.6)比(1757.9±338.5) cm/s;对照组(1584.7±226.7)比(1742.8±228.5) cm/s]、中心动脉脉搏压[治疗组(41.9±11.7)比(49.6±12.2)mm Hg;对照组(42.6±15.2)比(50.0±14.6)mm Hg]、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治疗组25.1±7.9比29.0±8.2;对照组25.7±7.1比29.6±8.2)、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治疗组0.41±0.11比0.47±0.10;对照组0.44±0.11比0.49±0.12)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但治疗前后上述参数差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踝臂血压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2.5 mg/d与氨氯地平5.0 mg/d具有相同的降压疗效和血管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龚艳春;陶波;沈捷;郭瑞敏;李燕;郭冀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其与血压、大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PTH)及其与血压和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江西省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接诊的老年ISH患者组101例,同期年龄匹配的老年对照组69例,中年对照组37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肝肾功能、钙磷水平;采用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使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PTH和25羟维生素D[25 (OH) D].分析3组间baPWV及血清PTH和25(OH)D的差异及PTH与收缩压、baPWV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ISH、老年对照和中年对照3组血清PTH水平分别为(53.7±23.4)、(42.0±15.1)、(28.4士7.9)μg/L(P<0.05),baPWV分别为(1926±332)、(1552士145)、(1207±90)cm/s(P<0.05);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1.8±8.3)、(17.2±7.0)、(30.5±9.1)μg/L(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TH与年龄(r=0.251、P<0.01)、收缩压(r=0.216、P<0.01)及baPWV(r=0.264、P<0.01)呈正相关.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血脂、体质量指数(BMI)、钙磷水平等因素后,年龄、PTH、25(OH)D是收缩压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67、0.239、-0.197,均P<0.01);在校正了血脂、BMI、钙磷水平等因素后,年龄、PTH水平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β=0.550、0.238,均P<0.01).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PTH水平也逐渐升高,收缩压和大动脉僵硬度也随之增加;PTH可能与老年ISH的发病相关.

    作者:邬甦;聂磊;徐荣;雷梦觉;龚爱斌;涂燕平;王凌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静息心率与新发高血压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非糖尿病人群中静息心率与新发高血压(NOH)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90 mm Hg、无高血压病史、未使用降压药物且血压测量资料完整及空腹血糖<7.0 mmol/L、无糖尿病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及静息心率测量资料完整的职工49 290人作为观察队列.排除未参加2008-2009或2010-2011年度体检以及血压资料缺失者,终纳入统计分析29 680人.依据2006-2007年度静息心率测量值将观察对象分为静息心率<67、67~<71、71~<78、≥78次/min共4组,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与NOH的关系.结果 入选者平均随访(3.5±0.9)年.静息心率<67、67~<71、71~<78、≥78次/min组高血压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02.2、107.2、112.1、120.3/1000人年.4组男性和女性高血压发病密度分别为116.3、124.5、132.5、139.4/1000人年和60.5、63.6、65.1、68.9/1000人年.影响NOH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后,与静息心率<67次/min组比较,67~<71、71~<78、≥78次/min组NOH发病风险增加,HR值(95% CI)分别为1.07(1.01~1.13)、1.08(1.02~1.14)、1.15(1.09~1.22).在不同性别人群校正上述因素后,心率对女性NOH的影响不再有统计学意义,但仍增加男性NOH的发病风险.结论 静息心率加快者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在男性中更加显著.

    作者:高竞生;刘小雪;王安心;郑晓明;吴云涛;赵海燕;赵晓红;魏国清;吴寿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吸烟对健康人血清线粒体耦联因子6、前列腺素I2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 观察健康吸烟者血清线粒体耦联因子6(CF6)与一氧化氮、前列腺素I2(PGI2)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共选取自愿者90人,其中健康吸烟者59人(37人吸烟指数≤200,22人吸烟指数>200),健康不吸烟者31人(吸烟指数=0).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CF6、PGI2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结果 吸烟指数>200组血清CF6浓度高于吸烟指数≤200组、吸烟指数=0组[(208.85±14.18)比(188.53±9.29)、(163.81±14.83)ng/L,均P<0.05];吸烟指数>200组血清PGI2浓度、一氧化氮浓度低于吸烟指数≤200组、吸烟指数=0组[(80.61±6.87)比(88.94±4.16)、(100.19±4.10)ng/L;(62.74±10.74)比(75.95±7.29)、(88.67±9.55) μmol/L,均P<0.05].CF6分别与PGI2、一氧化氮呈负相关(r=-0.418、-0.326,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与CF6、PGI2、一氧化氮独立相关(分别β=2.331、-0.422、-0.231,均P<0.05).结论 吸烟可导致健康人群血清一氧化氮、PGI2减少,CF6增加.

    作者:王立仁;谭婧;王虹艳;曲鹏;牛楠;张丽芬;田雅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的胫前动脉舒张功能

    目的 以胫前动脉为靶点,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舒张(ED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分析左心室肥厚(LVH)与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门诊EH患者307例,选择同期在门诊初诊的正常血压者3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在入选前测量身高、体质量、心率和血压,测定血生化指标,检查超声心动图,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彩色超声技术,测定反应性充血前后靶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加压后内径(D1)-胫前动脉的基础内径(D0)]/D0×100%}为EDD;含服硝酸甘油前后靶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内径(D2)-D0]/D0×100%}为EID.根据LVH的诊断标准[LVMI≥125(男)或≥110 g/m2(女)]将EH患者分为非LVH(NLVH,n=217)和LVH(n=90)组.结果 LVH组EDD[(6.99±6.62)%比(8.76±6.69)%、(10.96±7.25)%]和EID[(12.51±9.44)%比(17.19±11.92)%、(18.87±9.09)%]明显低于NLVH和对照组(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DD与EID互相影响;LVM、基础内径和高血压病程是EID的影响因素;EID、心率和高血压病程是LVMI的影响因素.结论 EH合并LVH患者的胫前动脉舒张功能明显降低.LVMI与血管舒张功能相关,EDD与EID互相影响.

    作者:张玲玉;陈翠林;黄丽娟;刘小华;谢良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外膜脂肪体积与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

    目的 通过运用双源CT(DSCT)心脏成像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探讨EATV与血压水平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集接受DS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的301例患者的资料,通过DSCT测量心脏EATV总量.301例患者中91例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了动态血压监测.以EATV四分位数将91例患者分组后观察各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TV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组EATV高于非高血压组[(103.85±41.32)比(92.35±41.59)cm3,P<0.05],在排除肥胖、糖尿病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后EATV仍是影响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的EATV高于杓型高血压患者[(108.26±31.06)、(119.83±28.45)比(99.26±29.45)cm3,均P<0.05].按照EATV四分位数分组后,4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等参数随EATV增加逐步递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EATV增加与高血压发生、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

    作者:周亮亮;严宝力;程训民;张启高;卢光明;王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分侧肾小球滤过率用于筛选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适应证

    目的 通过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尤其是分侧肾动态显像测定的肾小球滤过率(Tm-GFR)等指标的变化,评估ARAS介入治疗的疗效,并通过统计分析探索能使肾功能得到大获益的基础Tm-GFR,为临床选择介入治疗适应证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比较单侧狭窄组和双侧狭窄组介入治疗前后血压指标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比较肾动脉狭窄≥50%的肾脏(患侧肾脏)介入前后的分侧Tm-GFR;对受累肾脏介入前分侧Tm-GFR与介入后分侧Tm-GFR增高百分率进行相关分析;以介入前的基础分侧Tm-GFR为检验变量制作Tm-GFR改善与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能够使肾小球滤过率在介入治疗后获得改善的佳切点.结果 所有ARAS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诊室收缩压、舒张压与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低于介入前,并且介入治疗后的用药数量较治疗前减少(均P<0.01),总Tm-GFR增高[(71.9±21.9)比(65.8±24.4) mL/(min·1.73 m2),P<0.05].介入治疗前后,单侧ARAS患者的总Tm-GFR无明显变化,患侧Tm-GFR增高[(34.5±15.4)比(30.2±13.9)mL/(min·1.73 m2),P<0.05],双侧ARAS患者的总Tm-GFR和介入前较低侧Tm-GFR增高[分别为(67.1±10.2)比(52.5±21.1),(28.8±7.7)比(17.4±8.9) mL/(min·1.73 m2),均P<0.05].介入前分侧Tm-GFR与介入后分侧Tm-GFR增高百分率呈负相关(r=-0.632,P<0.01).ROC曲线发现术前分侧Tm-GFR≤25 mL/(min·1.73 m2)的肾脏行介入治疗其分侧Tm-GFR可获得大程度提高.结论 ARA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压可以得到控制,尤其是收缩压可以得到明显改善.Tm-GFR≤25 mL/(min·1.73 m2)的患侧肾脏,介入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高.

    作者:贾楠;李晓波;何瑞青;陶波;唐晓峰;牛文全;初少莉;高平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小RNA与心血管病血生化标志物

    微小RNA(microRNAs,miRNA)是一类由内源性基因编码的单链RNA分子,其参与了转录后的基因调控.miRNA与心血管系统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同时在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衰竭、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以及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3].

    作者:陈炳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20~79岁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8.3%,患者数已达3.82亿[1].糖尿病常与高血压共存,约有6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2].糖尿病与高血压均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出现增加了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明显促进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3].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the 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中,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可使全部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下降24%[4].

    作者:赵天涯;高苹;林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苯溴马隆与别嘌醇对心力衰竭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炎症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苯溴马隆与别嘌醇对心力衰竭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炎症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治疗的心力衰竭伴高尿酸血症患者1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龄54.0~82.0(68.1±8.5)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分别口服安慰剂、苯溴马隆50 mg(1次/d)及别嘌醇100 mg(2次/d)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血清血尿酸、肌酐、尿素氮、血浆脑钠尿肽、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期测量患者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苯溴马隆组治疗后血尿酸、IL-6、TNF-α水平降低(均P<0.05);别嘌醇组治疗后收缩压、血脑钠尿肽、血尿酸、IL-6、TNF-α、LVEDD水平降低,LVEF升高(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苯溴马隆组血尿酸[(386.7±27.2)比(507.3±25.3)μmol/L]、IL-6[(186.4±26.5)比(197.5±30.1) ng/L]、TNF-α(37.10±4.57)比(45.00±5.66) pmol/L]降低(均P<0.05);别嘌醇组收缩压[(120.4±2.8)比(126.1±7.7)mm Hg]、血脑钠尿肽[(92.4±14.4)比(116.8±13.7) ng/L]、血尿酸[(378.6±13.3)比(507.4±25.3) μmol/L]、IL-6[(183.7±28.7)比(197.5±30.1) ng/L]、TNF-α(35.70±6.35)比(45.00±5.66) pmol/L]、LVEDD[(52.98±4.82)比(55.80±4.78) mm]水平降低,LVEF[(40.33±4.28)%比(38.78±4.37)%]升高(均P<0.05).治疗后,与苯溴马隆组相比,别嘌醇组收缩压、血脑钠尿肽、LVEDD水平降低,LVEF增加(均P<0.05),两组的血尿酸、IL-6和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别嘌醇和苯溴马隆均能降低心力衰竭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血尿酸水平,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作者:单瑞;程爱娟;吴尚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糖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703例纳入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研究对象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OSAS组(进一步分为轻、中和重度3个亚组).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胰岛素抵抗指数与OSAS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糖代谢紊乱与OSAS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的检出率在4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OSAS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轻度OSAS组,重度OSAS组Matsuda指数低于其他各组,葡萄糖处置指数(DIo)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肥胖、高血压分级、脂质代谢紊乱等因素后,中、重度OSAS增加了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紊乱的风险(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校正上述混杂因素后,Matsuda指数与AHI(β=-0.116,P=0.01)和氧减饱和度指数(ODI4)(β=-0.146,P=0.003)呈负相关;HOMA-IR与AHI(β=0.097,P=0.034)及ODI4 (β=0.16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OSAS增加了高血压患者发生糖代谢紊乱的风险,是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OSAS(尤其重度OSAS)患者应该常规筛查糖代谢紊乱.

    作者:张菊红;李南方;索菲娅阿布利克木;洪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如何为合并结核病的高血压患者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随着全球肺结核病疫情发生率的上升和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肺结核病患者为数不少,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高.一项研究报道,老年肺结核患者80例中,合并高血压者39例(48.75%)[1].高血压合并结核病的患者在治疗上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作者:甘道京;彭强;苏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动脉僵硬——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某些进展(续二)

    6 小结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及其相关的肾脏损害,实质均是血管疾病,而非心脑肾的原发损害.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严重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促发严重的器官损害和血管事件.其中老化过程及高血压等原因形成的动脉硬化(僵硬)更是与老年人高血压,尤其是收缩期高血压及多种心脑疾病,如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及心功能不全,心脏房室增大,室间隔、室壁增厚和靶器官的许多损害密切相关.如果不更深入探索血管疾病,尤其血管僵硬,许多老年性的疾病如收缩期高血压就不可能更好或者从根本上解决,老年有关的许多心血管和心脑肾疾病很难获得实质上的改变.

    作者:张廷杰;黄刚;徐俊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病例143:误诊为2型糖尿病的嗜铬细胞瘤1例

    患者,52岁,男性,4年前体检诊断糖耐量异常,予以改善生活方式干预.2年前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内分泌科医师先后予罗格列酮4 mg,1次/d,二甲双胍0.85 mg,1次/d治疗,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可达标,但患者时有心悸不适,医师疑低血糖发作,建议行24 h血糖监测,因工作原因未能检查.既往32年前入伍体检发现舒张压轻度增高(90 mm Hg,1 mm Hg=0.133 kPa),后多次测量血压正常(波动在110~120/70~80 mm Hg).其兄患有糖尿病多年,后因肺部感染死亡.

    作者:李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血压的变化

    约75%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升高,但通常在几天后降低.造成脑卒中发病后血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受到干扰、大脑自主神经调节区域受损、神经内分泌因素、头痛、尿潴留、感染,以及住院的心理压力等因素引起.有研究者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降压并无获益,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降压后明显获益.Rothwell等[1]认为,部分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高血压可能与发病前血压升高有关.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生理机制来解释这种研究结果的差异,使得试验无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在牛津血管研究中,探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的变化.

    作者:Fischer U;Cooney MT;Bull LM;Silver LE;Chalmers J;Anderson CS;Mehta Z;Rothwell PM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定位,能降低血压吗?有效吗?

    林甲宜(安徽省九成医院心内科,安徽安庆246220)中医学虽有数千年历史,但中医学文献中无“高血压病”的记载,也无“高血压”这一名词,高血压纯粹是一西医学名词,但绝不是说中医学对高血压毫无认识.事实上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如脉象、舌苔)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在中医学文献中早已有大量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耳至真要大论》已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记载:“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作者:徐新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改善血压控制水平的策略:从简单路径到政府参与

    高血压患病率在中国持续升高,特别在年轻人群体及农村地区上升较多[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近期报道了2011—2012年度中国≥45岁全国人口调查数据[2];调查结果显示,虽然2009年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推进了全国基层医疗服务项目:这是保障社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能够平等接受治疗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是>40%的中国高血压人群仍然不了解自身病情,约有50%的患者并未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而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约有80%的高血压控制未达标.

    作者:刘力生;吴兆苏;张维忠;张新华;李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CYP17A1基因多态性分析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社会性别女性,16岁,学生,独生女.因体检时发现高血压2年[高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至宁德市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平时反复头痛、头晕,听力、视力正常,无发作性软瘫,否认高血压家族史,否认存在肾脏疾病.体格检查:右上肢155/110 mm Hg,右下肢152/106 mm Hg,左上肢146/100 mm Hg,左下肢血压148/102 mm Hg;体型匀称,身高176 cm,体质量72 kg,体质量指数23.2 kg/m2;自幼皮肤色暗,比其他家族成员肤色深;心律齐;腹软,肝肋下未及;未出现月经初潮,无第二性征发育;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母亲妊娠期无病毒感染史.

    作者:张彦;杨尚磊;唐媛;朱绍亨;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肌梗死后的组织修复与治疗

    心肌梗死后组织异常修复的幅度,是决定心泵功能和预后的关键因素.随着抗心肌梗死基础研究的进展和临床治疗手段的改进,心肌缺血患者的年死亡率已有大幅度的降低.但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重建术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因此,澄清梗死后心肌修复的细胞和分子变化机制,寻求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通过介绍心肌梗死后不同时相的组织修复特征,对目前有关心肌梗死和修复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抗心肌梗死、梗死后的细胞外基质再建、离体心肌组织再造以及干细胞移植等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赵志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解析高血压指南中β受体阻滞剂的地位

    1 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NC)第8次报告(JNC8)有关β受体阻滞剂的证据《2014美国成人高血压循证管理指南》即JNC8开宗明义提出了3个高血压领域重要的问题:何时开始降压可以获益?能够改善预后的降压治疗目标值是多少?针对特殊健康问题各种降压药物有无差别?这3个问题以9个推荐给予解答,每个推荐都有相关的证据.

    作者:卢永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控制清晨血压,降低血压变异,强化血压管理

    血压与心血管风险呈近似对数直线(log-linear)正相关.在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很大范围内,每升高10/5 mm Hg,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相对风险约增加30%.高血压的心血管风险虽高,但可通过降压治疗有效控制或逆转.以舒张压≥90 mm Hg[1]或收缩压≥160 mm Hg[2]为人选标准进行的临床试验清楚显示,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率,血压降低10/5 mm Hg,心脑血管风险降低约30%.

    作者:王继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重视生活方式干预,提高高血压管理水平

    尽管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不断发展,然而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代表的非药物措施仍为一种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近期推出的多项欧美国家高血压和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均突出了生活方式干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也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血压者)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

    作者:牟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