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我国常见[1-5],慢性者治疗困难[6-16],1998-03/1999-11我们用自拟协定处方抗病毒Ⅰ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9例,并与IFN-α组作了对比观察,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李筠;刘士敬;王小明;张月梅;赵祥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与促胃液素(Gastrin,GS)和胃动素(Motillin,MTL)有着明显关系.GS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已引起重视.而MTL水平的变化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尚少见报道.我们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GS与血浆MTL的含量,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萍;张朋彬;赵晓晏;李宜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脏手术近年进展很大[1],无血切肝技术[2]、全肝血液转流切肝术[3]、第三肝门解剖法肝肿瘤切除术[4]、肝尾叶肿瘤切除术[5 ]以及肝移植术[6 ]等肝脏手术新技术相继得到开展,一些紧贴肝门的巨大肿瘤也能获得成功切除,且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大为降低[7],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对肿瘤解剖学的进一步认识和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第三肝门解剖法切肝技术的应用使得紧贴下腔静脉以及肝尾叶的肿瘤在不需行全肝血流阻断的条件下也能获得切除.1994-01/1999-03我们采用第三肝门解剖法切除巨大肝血管瘤30例,其中22例累及肝尾叶,报道如下
作者:周伟平;姚晓平;王义;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胰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死亡率已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1].在过去20年中我国胰腺癌发病率增长约6倍[2].胰腺癌是消化系统中较难早期诊断的肿瘤,临床发现时往往已届中晚期.我们使用电子束CT研究胰腺癌的形态学改变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目的在于探讨胰腺癌的CT表现的病理基础,更加深入认识胰腺癌的CT征象,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赵殿辉;沈天真;王恭宪;陈星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国内外运用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贲门、吻合口狭窄及瘘口,效果较好.我们1996-07/2000-07应用镍钛合金支架治疗72例,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郭毅;彭少玲;张健;杨湘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环孢素A(CsA)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CsA主要优点是可选择性作用T细胞,减少白介素Ⅱ(IL-Ⅱ)的形成,具有强力免疫抑制作用.临床上应用能明显地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由于药物个体吸收差异,不可预测的药物代谢以及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临床上很难确定理想的用药方案,易出现CsA肝肾毒性.其肝毒性是移植术后重要研究课题.我院1998-01/1999-08共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408例,CsA肝中毒发生率30%应用思美泰治疗15例CsA肝中毒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静;韩志友;韩修武;管德林;高居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对各种肝脏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与治疗药物的筛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人类肝病病理机制相似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1,2].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所致的肝损害,均与T淋巴细胞活化密切相关[3-30].而多年来所应用的实验肝损害模型(如细菌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所介导的肝损害),多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病理特点[31 ].
作者:张修礼;曲建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腹部任何一个部位受到损伤,都有可能累及结肠[1,2].结肠内有大量的细菌,结肠损伤往往会引起严重的腹腔或腹膜后感染,威胁患者的生命[3,4].及时正确地处理结肠损伤,不论是平时抑或战时,对挽救伤病员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6].
作者:陈大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李林;王竹立;柯剑婷;张猛;邵剑锋;钟才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细胞凋亡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凋亡实际上就是缩主细胞通过主动自杀,来阻止受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或扩散的一种方式,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手段.同时,病毒本身也可通过某种方式来阻止或延缓凋亡的发生,以利其自身复制或扩散.
作者:甘华山;陈友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从发现AFP,CEA等肿瘤标志物以后,肿瘤标记物的研究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的是血清,渗出液或排泄物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因为取材方便,痛苦少,便于观察对照.近来由于免疫检测技术的进步及DNA杂交、PCR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发现许多有意义的标志物.
作者:李相勇;魏品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脏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是肝脏对外界刺激的基本的生理和病理应答,非实质细胞在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调节着肝细胞的代谢和生长,而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主要来自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在肝再生过程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细胞因子主要有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肿瘤坏死因子(TNF-a)、转化生长因子α(TGF-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白介素(IL-1,IL-6)等.现将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安永;别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人数众多,但临床表现各异.大部分感染者终生无症状,但部分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粘膜相关胃淋巴瘤Hp感染之所以有不同结局,在于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差异.
作者:周建嫦;徐采朴;张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 et al报道了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 Hp )以来[1],这种细菌就受到了医学界和生物学界的普遍关注[2-8].从临床病例已经证实,Hp可以引起胃炎[9-12],十二指肠溃疡[13-15]等胃肠道疾病,并与胃癌[16-21]发生有关[22].
作者:杨善民;方莹;王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p53基因是人类肿瘤中发生变异频率高的抑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10].p73基因是近来发现的p53基因家族中新成员,其产物与P53蛋白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被认为是一个候选的抑癌基因[11-16];目前国内外虽有少数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73基因表达的研究,但意见极不一致.为了解该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应用RT-PCR技术对胃癌、癌旁及正常组织标本中p73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伟;王东旭;房殿春;王建文;黄壕;刘为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前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以及胃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1-4].尽管Hp是世界上流行较为广泛的慢性感染病原菌之一,但大多数Hp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少数出现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临床表现,甚至发展为胃癌或胃MALT淋巴瘤,这可能与Hp的致病力有关[5-8].空泡毒素(VacA)是Hp产生的一种重要致病因子,能介导真核细胞空泡样变性[9-13].近年研究表明[3,14-20],Hp的vacA基因内存在不同的信号区(sh,s1b,s2)和中间区(m1,mla,m2),其多态性可能与致病力有关.我们采用PCR检测Hp的vacA基因多态性,分析vacA基因多态性特点及其与Hp相关性胃病的关系.
作者:叶桂安;张万岱;刘利民;施理;徐智民;陈烨;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胡念平;詹文华;晏伸舒;郭漫红;吕新生;SteveNasioulas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凋亡与肿瘤关系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1-10],因为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不但是由于细胞的无限增殖,还由于细胞内部控制细胞死亡通道即凋亡(apoptosis)的机制障碍或二者失去平衡所致[1-3,7].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电镜和琼脂糖DNA电泳,研究热疗联合MMC对诱导LoVo细胞凋亡和bcl-2基因表达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作者:侯宝华;董凤英;张成德;卿三华;张刚庆;齐德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运动锻炼可引起机体的多种反应,其对肌肉系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多.但运动锻炼对胃肠道的作用很少引起注意.胃肠运动是消化道的重要功能,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胃肠运动障碍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收缩减弱、胃排空延迟[1].血浆胃动素在胃肠运动中起重要作用,许多胃肠动力障碍疾病如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都伴有胃动素的改变[2-6].在运动锻炼状态下胃肠动力和血浆胃动素如何变化尚不清楚.本文就此在动物实验中探讨游泳运动对二者的作用.
作者:杨春敏;王建荣;张秀荣;张映辉;毛高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郭晓临;王立娥;王兰;董明;袁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变和肝细胞癌常见的病因[1-5].慢性乙型肝炎形成的机制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针对HBV特异性的CTL反应,不能彻底清除HBV,使HBV病毒得以不断增殖,导致病变进行性发展.
作者:邢利和;王福生;刘明旭;朱传琳;李捍卫;雷周云;王慧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Gr1-Ag维持耐药表型与蛋白激酶C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查MGr1-Ag在胃癌SGC7901细胞系及耐药亚系的表达;ELISA及点印迹方法检测胃癌SGC7901细胞系及其耐药亚系细胞培养上清中MGr1-Ag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及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MGr1-Ag与PKCa的相关表达;竞争蛋白结合法检测单克隆抗体MGr-1对PKC活性的影响.结果 MGr1-Ag在胃癌SGC7901细胞系及耐药亚系均有表达,以耐药细胞表达明显增多;ELISA及点印迹实验证实在表达MGr1-Ag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均可检测到MGr1-Ag;耐药细胞PKCα与MGr1 Ag的相关表达较药敏细胞明显增强;单克隆抗体MGr-1与耐药细胞共同孵育后,耐药细胞PKC的活性减低,以细胞质的PKC降低比较明显.结论MGr1 Ag可能是一种分泌蛋白,MGr1 Ag维持SGC7901/VCR耐药细胞系的耐药表型可能受PKC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
作者:韩英;时永全;郑悦;聂永战;张宏博;张淼莉;潘伯荣;樊代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C2mRNA及其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检测C2mRNA在2l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ABC免疫组化法检测G2蛋白在60例HCC及其42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2蛋白在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21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G2 mRNA阳性率分别占23.8%(5/21)和85.7%(18/21).60例HCC及42例癌旁组织中,G2蛋白阳性分别占27.3%(17/60)和83.3%(35/42)27例肝硬变中,C2蛋白阳性率为77.8%(21/27).x2检验:C2mRNA及其蛋白在HCC癌旁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P<0.001);C2蛋白在肝硬变中的表达明显高于HCC癌组织(P<0.01);C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HBsAg及AFP有明显关系(P<0.05);而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转移无关;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 C2基因表达下凋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有关
作者:张庆;刘杰;张力;李青;王新;樊代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对体内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在感染细小病毒H-1后不同时间,观察了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在人肝癌裸小鼠QGY-9204移植瘤模型细胞内的超显微结构定位.结果研究表明,在感染后4 h,H-1病毒的NS1蛋白主要集中在核仁内;感染后12 h,NS1蛋白由核仁内向常染色区转移;感染后24 h,常染色区的NS1蛋白逐渐增多并且向核外扩散;感染后72 h,核内和胞质内NS1蛋白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细胞核圆缩,核仁消失.H-1 NS1蛋白表达在细胞内的定位过程与H-1DNA复制的定位相一致.用原位杂交研究表明,在感染24 h,阳性杂交颗粒仅在少数细胞核内出现,在感染后72 h,核内阳性杂交颗粒增多并向核外扩散.结论 NS1从核仁扩散到细胞质,辅证了NS-1蛋白在病毒生活周期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施志仪;林万敏;李健宏;罗祖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的表达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探讨hTERT及细胞免疫功能对胃癌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对¨6例内镜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进行检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7例、腺瘤型息肉8例、胃溃疡9例,胃癌(GC)42例,并按肿瘤部位、大体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分组.同时,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了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胃癌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并与正常对照(NC)相比较.结果CSG的hTERT阳性率为0%(0/30),癌前病变为36%(13/44),GC为86%(36/42).胃癌组织hTERT阳性率与肿瘤部位、大体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CSG组CD3+,CD4+较NC已有明显下降(P<0.05),CAG组T细胞功能(CD3+,CD4+,CD4+/CD8+)及NK各值较NC及CSG组均明显降低(P<0.05~0.01),GC组T细胞及NK细胞各值较CAG组显著异常(P<0.05~0.01),并随着胃癌进展,CD3+,CD4+,CD4+/CD8+各值进一步降低.结论端粒酶活化可能是胃粘膜癌变的关键步骤,胃粘膜活检标本hTERT的表达是胃癌癌变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胃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希贤;尹雷;张杰英;白文元;李英敏;孙中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中Hp CagA,VacA抗体在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率,评估Hp感染的CagA,VacA状态对胃窦粘膜炎症活动、萎缩、肠化生等病变的作用方法对106例消化不良合并Hp感染患者应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中CagA,VacA抗体,同时评估胃窦粘膜的炎症程度、活动性、萎缩、肠化病变.结果 74%的Hp感染者中出现CagA抗体,53%Hp感染者中出现VacA抗体,但CagA或VacA抗体在不同病种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胃窦粘膜炎症活动程度,萎缩、肠化生和Hp CagA,VacA状态相关联.血清CagA和VagA抗体同时阳性的患者和CagA和VagA抗体同时阴性相比,胃窦粘膜萎缩的发生率分别为20/27(74%)和4/13(30%),高于CagA和VagA抗体同时阴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Hp CagA和VacA状态在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不能作为判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单一指标.针对Hp CagA和VagA的抗体和胃窦粘膜的萎缩病变相关,在诱导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并发展为胃腺癌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虹;高建萍;金秀芬;何伟;周磊;赵子仪;李泽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调查重庆市静脉内药瘾者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基因型感染状况.方法静脉内药瘾者284例,其中男191例,女93例,年龄21岁~36岁,用酶标记免疫(ELISA)法检测HCV感染情况,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检测HCVRNA,并观察血清ALT,AST水平.结果重庆市静脉内药瘾者中,anti-HCV IgG阳性率为40.5%;HCVRNA阳性率为34.5%,其中HCV lb型,2a型及1b/2a混合型感染率分别为33.7%,46.9%及19.4%.HCV基因型与血清ALT,AST水平变化无明显关系.结论重庆地区静脉毒瘾者HCV感染以2a型为主(46.9%),其次为1b型(33.7%),1b/2a混合型亦不少见(19.4%).HCV基因型与血清ALT和AST水平变化无明显关系.
作者:陈嵩;王宇明;李成明;方勇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组织p53检测诊断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的可行性.方法将97例食管癌手术标本先用卢戈液染色,然后对粘膜不染色区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对78例可疑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卢戈液染色,粘膜不染色区活检结果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者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后对P53蛋白阳性的病灶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结果在97例食管癌手术标本中,共有63处直径>2 mm的粘膜不染色区,其中正常粘膜2处,单纯增生7处,不典型增生42处,原位癌1处,鳞状细胞癌¨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发生在重度不典型(42.3%)和鳞状细胞癌(45.5%)的细胞核内,而在正常粘膜、单纯增生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几乎无表达(P<0.05);在78例患者中,共发现25例患者存在31处粘膜不染色区,其中单纯增生上皮1处,轻度不典型增生2处,中度不典型增生9处,重度不典型增生16处,鳞状细胞癌3处.对7例P53蛋白表达阳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粘膜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后,1例被证实为粘膜内癌.结论卢戈液染色和活组织P53蛋白检测不仅对诊断早期食管癌有帮助,而且对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有指导意义.
作者:魏子白;王丽冰;田步生;王金龙;孙旭芳;魏建平;刘娜;王敬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肝癌生长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BB-94对二乙基亚硝胺建立的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进行治疗,观察BB-94对肝癌的生长和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并应用明胶酶谱法研究BB-94治疗后基质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及对其活性形式的影响;探讨BB-94影响肝癌生长和侵袭转移的机制结果 BB-94对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肝脏肿瘤质量为(3.6±0.4)gvs(4.1±0.4)g(P<0.001);并能延长其生存期;对酶原形式的MMP-2和MMP-9无影响,而使MMP-2活性形式的表达量显著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8.5±19.8vs42.8±20.1(P<0.05).结论 BB-94可通过降低活性形式MMP-2的表达来抑制肝细胞癌的生长和侵袭转移
作者:蒋泽生;方石岗;高毅;陈建锋;汪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检测肝癌穿刺活检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技术检测42例肝脏活检穿刺标本肝细胞中的端粒酶.结果 25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肝癌标本中,16例细针穿刺阳性标本中14例端粒酶阳性;5例细针穿刺可疑阳性标本中4例端粒酶阳性,4例细针穿刺阴性标本中2例端粒酶阳性,端粒酶阳性率为80%(20/25).两者同时应用可使术前肝癌确诊率由64%(16/25)升至88%(22/25).9例肝硬变病变标本中有3例端粒酶阳性,2例肝血管瘤病变和6例慢性肝炎标本中均为阴性.结论肝癌穿刺活检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良性病变(肝硬变、慢性肝炎、肝血管瘤),配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并有可能作为肝癌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曲波;李宝杰;吕志武;潘海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组织病理损害与血清胆碱酯酶、清蛋白、胆固醇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对135例患者肝组织进行病理分级(G1~G4)、分期(S1~S4),采用酶速率法,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清蛋白及胆固醇;采用比浊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结果在慢性肝炎轻度,胆碱酯酶活力、凝血酶原活动度、清蛋白及胆固醇下降的百分率分别为20.6%,10.3%,0.0%和0.0%,中度下降的百分率分别为39.0%,24.4%,4.9%和0.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01);随着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G1~G4),胆碱酯酶活力平均值分别为:136.0,111.6,91.0和20.8μkat@L-1,凝血酶原活动度平均值分别为:1.03,0.90,0.75和0.17,清蛋白平均值分别为44,43,40和28 g@L-1,胆固醇平均值分别为4.4,3.9,4.3和1.5 rrmol@L-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01);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S1~S4),胆碱酯酶活力平均值分别为:120.3,97.2,86.0和22.1ukat@L-1,凝血酶原活动度平均值分别为:0.92,0.84,0.72和0.23,清蛋白平均值分别为43,41,40和28 g@L-1,胆固醇平均值分别为4.1,4.5,4.2和1.7mmol@L-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01);它们彼此间相关系数为0.565~0.778(P均<0.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较凝血酶原活动度、清蛋白及胆固醇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能更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程度,它们均与肝脏的病理损害呈明显的负相关.
作者:邹正升;辛绍杰;李保森;赵景民;毛远丽;邢汉前;沈宏辉;陈菊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为在转录调控水平研究蛋白质异常表达机制,利用核转录因子与相应DNA调控序列特异结合的原理,非同位素法分析细胞内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方法凝胶滞留实验(EMSA)采用Dig-ddUTP末端标记DNA,核蛋白粗提或纯化产物与之液相结合后,PAGE分离核蛋白并转印至尼龙膜,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Southwestern分析方法首先采用SDS-PAGE分离核蛋白粗提或纯化产物,蛋白转印至膜上后与Dig-dUTP末端标记的DNA杂交,酶免疫学检测结果.磁性DNA结合蛋白纯化法则将靶DNA与商品化磁性DNA粒子相连,用不同的连接、洗脱条件得到序列特异性靶DNA结合蛋白,银染显示核蛋白纯化结果.结果EMSA中由于游离DNA与DNA-蛋白复合物有不同电泳迁移率,出现滞后DNA条带提示有识别该特定DNA序列的核蛋白存在.Southwestem分析除能提示核抽提物中有无可与DNA结合的核蛋白外,还提示其中核蛋白分子质量.核蛋白粗提物经磁性DNA亲和层析后DNA结合蛋白在银染时出现较纯的特异识别该DNA序列的核蛋白条带.结论EMSA,Southwestern分析及磁性DNA层析是3种实用的研究DNA结合蛋白的方法,配伍应用具有简便、重复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无同位素污染等优点,是转录调控水平研究疾病相关基因异常表达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春芳;王皓;高国华;宓庆梅;孔宪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内镜技术是临床医学的一门新技术.由于其在消化内科领域中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解决了大量以往需要外科开腹手术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一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已成为令人振奋和鼓舞的领域之一.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大肠癌(co1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位居第4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也明显提高[1,2].大规模的人群普查研究表明,35岁以上的人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约为24~32例/10万人口[3-5].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在大肠癌的基础、临床和预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简单介绍如下.
作者:张振书;张亚历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