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动态杂志

骨科动态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天津医院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
  • 影响因子:
  • 创刊: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医药卫生综合
骨科动态杂志   2009年4期文献
  • 应用2.4 mm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多中心前瞻性病例研究

    背景:在过去十年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已成为一种趋势.到目前为止,专为固定桡骨远端骨折而设计的各种内植物已达30多种.为了明确应用2.4 mm锁定钢板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固定的治疗效果,本文报告一组多中心病例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方法:150例患者被纳入这项为期2年以上的研究.患者平均年龄51岁,女88例,男62例.86例损伤机制为低能量损伤.71%)9关节内骨折,Mtiller-AO分型为C型.术后6周、6个月、1年、2年进行随访,评估内容包括疼痛、运动、握力和X线片.在6个月、1年和2年时记录Gartland&Werley评分,在1年和2年时记录上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时随访125例(83%),1年时随访121例(81%),2年时随访117例(78%).随访6个月到1年间,在活动、握力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改善较明显,2年随访时改善不明显.平均DASH评分从术前2分改善至1年时8分和2年时7分(p<0.0001).平均Gartland & Werley评分从6个月时4分改善至2年时2分.对102例关节内骨折患者行术后即刻检查,20例存在≤2 mm的塌陷,7例存在>2 mm的塌陷.71例关节内骨折患者2年随访时,61例无塌陷,5例存在≤2mm的塌陷,5例存在>2 mm的塌陷.27%的病例在2年时放射学征象显示关节炎至少增加了1度.28例出现并发症,20例较轻微.9例发生肌腱炎.2例肌腱断裂,其中1例由穿过掌侧钢板而自背侧突出的螺钉尖所致,另1例由掌侧钢板突出所致.2例复位丢失.2例螺钉松动.结论:使用锁定螺钉对错位的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内固定,能获得优良的愈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Jesse B.Jupiter;M. Marent-Huber;The LCP Study Group;陈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正规化手术后化疗恢复时间对非转移性骨肉瘤预后的影响

    背景:化疗的剂量强度公认为是影响多种类型肿瘤治疗效果的因素.在骨肉瘤治疗中,正规化手术后化疗恢复延迟能够降低化疗药物总体的剂量强度.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单侧肢体局部骨肉瘤患者在正规化手术后化疗恢复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Cox相对风险模型,评估703例单侧肢体局部可切除骨肉瘤患者在正规化手术后到化疗恢复时间与死亡危险和不良事件的关系.556例患者加入儿童肿瘤组(COG)研究(INT0133).147例患者就诊于五个三级肿瘤治疗中心.结果:正规化手术距化疗恢复25%、50%、75%的时间分别是12 d、16d、21 d.化疗恢复延迟时间在21 d以上的患者,与化疗恢复延迟时间较短的患者相比,总体生存率降低[风险比1.57,95%置信区间(1.04,2.36),P=0.03].71例参与COG研究的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其中32%(23例)的患者在化疗恢复之前经历了21 d以上的化疗恢复延迟;而在444例没有并发症的患者中有20%(89例)的患者经历了同样的延迟期.结论:从该项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从正规化手术到化疗恢复的间隔时间增加与单侧肢体局限性骨肉瘤患者的死亡危险增加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正规化手术后好在21 d以内恢复化疗.外科医生、肿瘤科医生、患者以及负责安排化疗时间的相关人员需密切合作,保证术后及时恢复化疗.

    作者:Hamayun Imran;Felicity Enders;Mark Krailo;Franklin Sire;Scott Okuno;Douglas Hawkins;Joseph Neglia;R. Lor Randall;Richard Womer;LeoMascarenhas;Carola A.S. Arndt;王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成形术中高交联聚乙烯的磨损率随机对照研究

    背景:临床上将高交联聚乙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以期获得比传统聚乙烯更低的磨损.本研究采用随机盲法对照设计.比较传统聚乙烯与第一代高交联聚乙烯应用5年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全髋关节置换中高交联聚乙烯和传统聚乙烯臼杯内村.每组50例患者.随访时评估每例患者的临床效果,采用有效的影像学技术计算稳态股骨头透光率(长入之后).使用广义估计函数式对不同组间的聚乙烯磨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平均术后6.8年时,两组的Harris评分、Westem Ontario and 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或Short Form-12(SF-12)评分均无差异.术后1-5年,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组的平均股骨头透光率[0.003 mm/年(95%置信区间,±0.027)]显著低于传统聚乙烯内衬组[0.051 mm/年(95%置信区间,:±0.022)](p=0.006).传统聚乙烯内衬组男性股骨头透光率[0.081mm/年(95%置信区间,±0.065)]明显高于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组男性及女性[分别为(-0.013 mm/年(95%置信区间,±0.074)和0.009mnd年(95%置信区间,±0.028)1(p≤0.012).广义估计函数式显示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组的股骨头透光率显著低于传统聚乙烯内衬组(p=0.025),男性传统聚乙烯内衬组的股骨头透光率明显高于男性和女性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组(p=0.003).结论:术后随访5年以上时,第一代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的稳态股骨头透光率显著低于传统聚乙烯内衬.这种新材料的临床优势有待长期随访.

    作者:Richard W.McCalden;Steven J.MacDonald;Cecil H. Rorabeck;Robert B. Bourne;David G. Chess;Kory D. Charron;周一新;杨德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肩关节成形术中假体周围肱骨骨折

    背景:目前有关肩关节成形术中假体周围肱骨骨折治疗和预后方面的资料较少.本研究报告术中发生假体周围肱骨骨折的发生率、治疗、治疗结果和危险因素.方法:1980至2002年间,本研究机构中共45例患者在肩关节成形术中发生了假体周围肱骨骨折.28例发生在初次全肩关节置换术,3例发生在初次半肩关节置换术,14例发生在肩关节假体翻修术.19例骨折累及肱骨大结节.16例累及肱骨干,6例累及干骺端,3例累及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干,1例累及肱骨大结节和小结节.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末次随访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摄X线片检查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在超过22年的研究期间,本研究机构的肩关节成形术中假体周围肱骨骨折的发生率为1.5%.所有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7周.在初次肩关节成形术组(31例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和疼痛评分在随访时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在假体翻修组(14例患者),关节活动范围没有改善,但疼痛得到显著改善(p<0.005).6例患者发生短暂性神经损伤.4例患者术后发生骨折移位,经过保守治疗达到骨性愈合.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相对危险因素包括女性患者、翻修手术和压配植入的假体(p<0.05).结论:现有的研究数据提示,虽然术中发生的肱骨骨折有较高的愈合率,但仍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并发症发生,包括短暂性神经损伤和骨折移位.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患者、翻修手术和压配植入的肱骨假体.

    作者:George S. Athwal;John W. Sperling;Damian M. Rispoli;Robert H. Cofield;刘敬锋;王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骨小梁金属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固定的稳定性前瞻性随机研究

    背景: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生物型胫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胫骨假体相比生存率较低.放射立体照相测量分析(radiostereometric analysis,RSA)是一种研究新型人工关节假体设计高效而准确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此方法对生物型骨小梁金属型全膝关节置换胫骨假体与具有相同设计的常规骨水泥型带柄胫骨假体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生物型骨小梁金属膝组和骨水泥型胫骨假体组,在完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6、12和24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用RSA技术对胫骨假体的精细运动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记录假体的大总点动(maximum to-tal point motion)、三维平移及旋转情况.结果:骨小梁金属膝组与骨水泥型胫骨假体组分别有28例和21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在骨小梁金属膝组中有一部分病例在术后随访初期假体移位较大,但所有病例在术后1年均获得良好的稳定性,且整组病例出现早期假体无菌性松动迹象的比例为0(95%置信区间为0.0~0.12).在骨水泥型胫骨假体组有4例患者被认为出现早期假体无菌性松动迹象,其比例为0.19(95%置信区间为0.08-0.4).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骨小梁金属型全膝关节置换假体是标准骨水泥型胫骨假体的一种有效的替代产品.

    作者:M.J. Dunbar;D.A.J.Wilson;A.W. Hennigar;J.D. Amirault;M.Gross;G.P. Reardon;田少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融合还是不融合?5~7年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背景: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否需要植骨融合目前尚不明确.我们设计了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植骨融合对短节段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至2002年,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73例单节段Denis B型且载荷分享评分≤6分的胸腰椎爆裂骨折,随机分为融合组(同时行后外侧植骨融合,37例)及非融合组(未行后外侧植骨融合,36例).术后随访至少5年并评价临床及放射学结果.临床结果评定采用Franke1分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运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和SF-36调查表,放射学结果评定采用后凸角和后凸角矫正丢失角度.结果:融合组和非融合组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融合组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大于非融合(p<0.05),37例融合组患者中有25例植骨供区在近随访检查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Denis-B型且载荷分享评分≤6分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时不必行后外侧植骨融合.

    作者:戴力扬;蒋雷生;蒋盛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上肢创伤的处理:合理方案及佳时机

    处理任何创伤均应首先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创伤评估『ABCDE:气道、呼吸、循环及伤残评价(Glasgow昏迷评分),在防止体温过低的前提下充分暴露躯体而进行全面检查1,初级评估的目的在于控制和稳定致命性创伤,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评估:包括对可能受伤的每一个身体部位进行详细检查.

    作者:Jennifer Moriatis Wolf;George S. Athwal;Alexander Y. Shin;David G. Dennison;王呈;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