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动态杂志

骨科动态杂志

(非官网)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天津医院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
  • 影响因子:
  • 创刊: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医药卫生综合
  • 还需要咨询该刊物的详情?->
相关期刊
期刊级别: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天津医院
出版地方:
期刊标签:医药卫生综合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创刊时间:
发行周期:

骨科动态杂志简介

  骨科动态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骨科动态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骨科动态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骨科动态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骨科动态》(季刊)创刊于2005年,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骨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骨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骨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骨科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骨科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的骨科学术交流。

         

栏目设置

杂志收录/荣誉

/

骨科动态杂志投稿要求

骨科动态杂志社征稿要求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

  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

  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

  8、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编辑部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

  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

  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

  10、骨科动态杂志录用通知书为信件版,发放通知书采用快递、请详细写出收信地址

  11、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

  12、本站并非骨科动态杂志社和骨科动态编辑部官方网站

  13、若向该刊投稿,请直接与骨科动态杂志社编辑部联系


杂志分析报告

名词解释: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骨科动态杂志影响因子
骨科动态杂志发文量
骨科动态杂志总被引频次

杂志文章摘录

  • 肢体Ewing家族肿瘤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背景:采用同一方案治疗肢体Ewing家族肿瘤的临床研究数量十分有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11月于本中心接受治疗的肢体Ewing家族肿瘤患者资料.治疗方法包括新辅助化疗、局部治疗(即手术或根治性放疗)以及辅助化疗.结果:共有15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年龄为15岁.69例(44%)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在新辅助化疗后57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41接受局部放疗.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4.3个月(范围,1.6 ~ 97个月),五年无事件生存率、总体生存率以及局部控制率分别为24.1%±4.3%、43.5%±6%以及55%±6.8%.对于无转移患者,五年无事件生存率、总体生存率以及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6.4%±6.2%、57.6%±7.4%以及58.2%±7.9%.在多因素分析中,有转移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P=0.02)以及总体生存率(P=0.03)较低.而在接受根治性放疗的患者中,总体(P=0.001)及无转移患者(P=0.04)的局部控制率均较低.对于无转移的患者,根治性放疗组及手术治疗组的患者在肿瘤直径(P=0.8)、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P=0.1)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 11×109个/L的无转移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P=0.005)以及局部控制率(P=0.02)均较低.结论:本研究为亚洲地区采用同一方案治疗肢体Ewing家族肿瘤的大宗病例报道.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局部控制率要优于单纯接受放疗者.对于白细胞计数较高的无转移患者,其无事件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较低,可能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

    作者:Bivas Biswas;Shishir Rastogi;S.A.Khan;B.K.Mohanti;D.N.Sharma;M.C.Sharma;A.R.Mridha;Sameer Bakhshi;王毅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肩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与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败所见到的细菌菌群不同,肩关节的特殊菌群对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挑战.肩关节假体周围化脓性感染的表现、诊断和处理与髋膝关节假体周围化脓性感染相似.对细菌培养阳性的关节置换失败患者(FAPCs)进行肩关节重建的结果不良,这与低毒微生物不会激发化脓性炎症反应有关.从这些病例中分离的主要细菌是丙酸菌.随着外科医生认识的提高和组织培养时间的延长,对FAPCs进行检测变得更为普遍.然而,由于在术前或术中缺乏可靠的和及时的能够确定低毒微生物感染的检测方法,阻碍了对FAPCs的治疗.

    作者:William R.Mook;Grant E.Garrigues;冯万文;张长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DUROM臼杯肱骨表面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手术技术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常导致盂肱关节的严重破坏,如滑膜炎和肩袖炎性改变.肩关节臼杯置换术或表面置换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的目的是评估DUROM臼杯肱骨表面置换术治疗累及盂肱关节的类风湿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从1997至2000年,我们对35例(42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DUROM臼杯半肩关节置换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和60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6例(7肩)失访.对得到随访的29例(35肩)患者(女21例,男8例,平均61.4岁)进行临床Constant评分和详细的影像学分析,以判断有尤假体松动、盂肱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盂骨缺损,平均随访73.1个月.结果:35肩全程获得随访的患者Constant评分由术前平均20.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随访73.1个月时的64.3分.3肩进行了翻修:1肩为假体尺寸偏大,1肩为关节盂磨损,另1肩为假体松动.其余病例影像学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和肩臼杯移位.在5年随访期间,63%的肩臼杯向近端移位,31%显示关节盂深度增加.本组数据分析提示,严重肩袖损伤的患者和较轻或无损伤的患者在临床效果上无明显差异.结论:骨水泥型DUROM臼杯肩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严重的类风湿肩关节炎,甚至合并肩袖严重损伤的病例,中期效果非常满意.臼杯置换的优势在于尽町能多地保留骨量.对于失败的个案,仍有其他可靠的补救措施以供选择.

    作者:Martin Fuerst;Bernd Fink;Wolfgang Rüther;盛璞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全髋全膝关节置换风险因素的多模式血栓预防

    背景:骨科医生迫切需要一种既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又可以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方案.本研究根据不同患者的血栓形成危险凶素,选择不同预防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同顾970例关节置换患者(1179次手术)资料,包括全膝、全髋初次或翻修关节置换.术前,根据患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别给予两种卜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中的一种.血栓低风险组856例患者(1046次手术),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或氯吡格雷,同时予患者小腿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血栓高风险组114例患者(133次手术),间歇小腿加压装置处理同时予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即下地锻炼,并在出院前24 h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记录无症状和有症状的下肢远端和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牛率、有症状或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因部分患者多次手术,血栓发生率以1179次手术为基数计算百分率.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致命性肺栓塞,3例(0.25%)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发生,5例(0.4%)有临床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规术后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1例尢症状的深静脉JI}L栓形成.3例(0.25%)患者死亡,死亡与血栓栓塞无关,2例(0.17%)非致命性胃肠道出血.1179次手术中5例(0.4%)并发伤口血肿.在1046次于术的低风险组,3例(0.3%)非致命性肺栓塞,而在高风险组133次手术中末发现肺柃塞(p=0.767).低风险组发现4例(0.38%)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l例(0.75%)(p=0.93).低风险组发现37例(3.5%)无症状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4例(3.0%).低风险组发现14例(1.3%)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6例(4.5%)(p=0.03).伤口血肿仅见于应用华法令或低分子肝素的患者(p=0.0001).结论:多模式血栓栓塞预防方案可以保护患者,防止血栓、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等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Lawrence D. Dorr;Vlad Gendelman;Aditya V. Maheshwari;Myriam Boutary;Zhinian Wan;William T. Long;王春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旋转平台骨水泥固定全膝关节置换的10年以上随访结果

    背景:第一代旋转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长期随访结果已有报道.其后,为改良器械操作、增加活动度及改善功能结果,引入了第二代旋转平台全膝关节假体.但是,据我们所知,目前此型假体尚缺乏长期的随访结果.方法:从1999年5月至2000年6月,2位主要作者使用LPS-Flex旋转平台假体,采用等量截骨技术,连续为112例患者进行了116次旋转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每例膝关节的髌骨都进行了置换.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9岁(37~85岁),其中37例患者(8膝)是女性.主要的诊断是骨关节炎.临床和放射学评估使用膝关节学会评分(KSS)完成.患者的活动水平以及患者报告的功能结果分别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CLA)和膝关节损伤和关节炎疗效评分(KOOS)完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6年(10~11.8年).3例患者失访,5例患者因与膝关节置换无关的原因去世.有2膝进行了翻修,1膝是因为感染,另外1膝是因为内侧副韧带断裂.Kaplan-Meler生存分析提示假体10年生存率为98.3%.对于接受了至少10年随访的104例患者(108膝),近一次随访时,平均膝关节学会总分从34改善到94,平均功能评分从55改善到88.随访的影像学评估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和假体松动的证据.平均屈曲度为术前117°,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28°.对近一次随访,屈曲度> 125°的患者KOOS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好(P=0.00034).结论:对第二代骨水泥固定的旋转平台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本研究报告了随访10年以上,持久的临床和放射学评估结果.根据本研究所获得的功能结果,我们相信这一设计对于将要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高活动度患者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

    作者:Jean-Noel A.Argenson;Sebastien Parratte;Abdullah Ashour;Bertrand Saintmard;Jean-Manuel Aubaniac;唐浩;周一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坚强内固定改善骨发育不良儿童C1-C2不稳脊柱融合疗效

    背景:在骨发育不良患者中上颈椎不稳很常见,由于其小而脆弱的骨性结构,手术治疗困难.本研究讨论骨发育不良伴上颈椎不稳的患者行脊柱融合术,我们对比以下两组患者的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1)无内固定或仅有钢丝固定组和(2)行坚强内固定颈椎融合组.我们同时描述骨发育不良伴上颈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数据.方法:本多中心研究纳入28例骨发育不良的患者,所有患者与2000年至2011年间由于C1-C2不稳,行手术治疗,随访至少两年.14例患者末行内固定或者仅使用钛缆或者钢丝(非坚强内固定组),14例患者行钉(或椎板钩)棒内固定治疗(坚强内同定组).所有患者行自体骨移植,20例(12例非坚强固定组和八例坚强固定组)患者术后使用头环背心外固定支具制动.结果:14例患者行C1-C2融合,14例患者行环枕融合.11例(39%)行脊髓减压术.非坚强固定组(患者,6/14例)骨不连发生率明显高于坚强固定组(患者,O/14;P=0.0057);并发症方面,包括骨不融合,非坚强固定组共九例,坚强固定组共一例.但是非坚强固定组中出现两例椎动脉出血,发生于试图使用坚强内固定过程中(随后予以单纯钢丝内固定).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七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五例术后表现出部分神经功能恢复,JOA评分上肢分数明显好转(P=0.047).结论:非坚强固定行C1-C2不稳融合术,术后骨不连发生率相对较高,即使术后使用了头环背心外固定治具,而基于钉棒系统的坚强固定明显提高融合率.

    作者:Ilkka Helenius;Haemish Crawford;Paul D.Sponseller;Thierry Odent;Robert M.Bernstein;Anthony A.Stans;Daniel Hedequist;Jonathan H.Phillips;许建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桩型或龙骨型关节盂组件在全肩置换后的透亮线与松动发生率

    背景:该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全肩关节置换术后不同设计的关节盂假体的透亮线、松动和翻修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我们通过在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以及CINAHL上搜索关节置换术(arthroplasty)和肩(shoulder)(桩型peg或龙骨型keel)进行系统性回顾.关于研究设计和放射学透亮线、松动以及翻修的终点事件,数据被独立提取并予以复制.应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计算汇总风险比和风险差异.利用风险差异来评估需要治疗的数量(需要接受桩型假体以避免松动或翻修的个数).结果:共有八项研究总共包括1460例患者(平均年龄67岁)被纳入.在3点改良的Jadad量表上,平均研究质量值是1.75分[95%可信区间(CI),1.26~2.24].桩型和龙骨型组件之间在放射学透亮线风险[风险比(RR)=0.42;95% CI,0.12~1.42]或严重放射学透亮线风险上(RR=0.65;95%CI,0.23~1.82)没有显著差异.翻修的汇总风险比为0.27(95%CI,0.08~0.88)(p=0.028),且桩型组件更好.在成本效益阈值为50,000$每个质量矫正生命年,桩型组件比龙骨型组件高2325$到40920$,但仍值得.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桩型组件与龙骨型组件相比翻修风险更低.但是,差别相当小.因此对于大规模肩关节置换中心才比较有意义.由于初次和二次的花费相似,桩型关节盂设计比龙骨型设计的成本效益比更好.

    作者:Patrick Vavken;Patrick Sadoghi;Arvind von Keudell;Claudio Rosso;Victor Valderrabano;Andreas M.M¨uller;林剑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区域或全身麻醉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一项回顾性倾向匹配队列研究

    背景:许多骨科手术可以在区域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我们假设,在区域麻醉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要低于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THA.方法:本项回顾性倾向匹配队列研究利用美国外科医生学会国家外科质量提升计划(ACS NSQIP)数据库,包括2007年至2011年间实施THA的患者.匹配后,应用线性回归分析麻醉方式与手术部位深部感染、住院时间、30天病死率及心血管、肺脏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在12 929例手术中,5103(39.5%)行区域麻醉.手术部位深部感染的调整后比值在区域麻醉组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比值比(OR)=0.38;95%可信区间(CJ),0.20 ~ 0.72;P< 0.01].区域麻醉患者住院时间(等比中位数)下降5%(95%CI,3% ~ 7%;P< 0.001),即平均每例THA患者下降0.17天.区域麻醉使延长住院比值下降27% (OR=0.73;95%CI,0.68 ~ 0.89;P< 0.001).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8;95%CI,0.43 ~ 1.42;P> 0.05).在区域麻醉组心血管(OR=0.61;95%CI,0.44 ~ 0.85)并发症、肺脏并发症(OR=0.51;95%CI,0.33~0.81)的调整后比值低与全身麻醉组.结论:区域麻醉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深部感染、住院时间,心血管、肺脏并发症均低于与全身麻醉组,这些结果可能对康复计划具有医学与经济学方面的重要影响.

    作者:Mohammad A.Helwani;Michael S.Avidan;Arbi Ben Abdallah;Dagmar J.Kaiser;John C.Clohisy;Bruce L.Hall;Heiko A.Kaiser;张治宇;王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不能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力线和位置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能否改善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尚存争议.我们假设,在植入假体位置精确性方面,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优于传统外科技术. 方法:对160例患者(320膝)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一侧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行全膝关节置换,另一侧不使用导航辅助而应用传统手术方法.根据X线片和CT扫描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对假体位置和力线的影响.平均随访3.4年. 结果: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组术前KSS评分平均26分,术后提高至92分;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组术前KSS评分平均25分,术后提高至93分.两组术前和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相似.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明显长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组(p<0.001).各项影像学参数显示两组之间假体位置的精确度和离群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根据X线片和CT扫描显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不能带来较传统手术方法更好的假体植入精确度.

    作者:Young-Hoo Kim;Jun-Shik Kim;Yoowang Choi;Oh-Ryong Kwon;陈云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对ACL重建的影响单独ACL重建与ACL联合后外侧角重建的比较

    背景:本文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后外侧角重建对前十字韧带(ACL)重建在前方松弛和临床效果方面的影响.我们建立的假设是ACL联合后外侧角重建比单独ACL重建在前方松弛和临床结果方面更不满意.方法:我们对自2001年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行ACL重建的69倒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单独ACL重建46例(Ⅰ组),ACL联合后外侧角重建23例(Ⅱ组).由术前和经24个月随访检查获取的数据确定临床结果.结果: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测量胫骨前移,术后平均移位值与健侧对照(标准误),Ⅰ组(2.2±1.0 mm)比Ⅱ组(1.6±0.8mm)大(p=0.031),1级前移Ⅰ组7膝(15.2%),Ⅱ组2膝(8.7%).平均Lysholm评分Ⅰ组93.2分,Ⅱ组90.1分(p=0.392).根据国际膝关节评分系统,Ⅰ组38膝(82.6%)和Ⅱ组20膝(87.0%)为正常或接近正常(p=0.882).结论:根据应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测量评价韧带松弛,观察到ACL联合后外侧角重建比单独ACL重建前移小.然而,不能确定两组间在功能方面的统计学差异.

    作者:Sung-Jae Kim;Duck-Hyun Choi;Byoung-Yoon Hwang;冯万文;刘玉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杂志往期目录

更多评论>>

网友反馈(不代表本站观点)

小小小硕** 的反馈:

五天了还是已发回执状态 什么情况?有人知道么

康新隆** 的反馈:

投稿一周,就说初审没过,我好想大哭一场,投这个刊物怎么这么难[伤心][难过]

baiqian** 的反馈:

骨科动态杂志编辑的态度非常认真、和蔼,来回修改了好几次,很快就录用了。国内的顶级杂志,影响力很大,看来我的选择还是没有错的。给你们竖个大拇指。

小荷** 的反馈:

等了好几个月,终于收到书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感谢骨科动态杂志编辑部大大,感谢~~感谢

一江春水** 的反馈:

骨科动态杂志 这个刊物免审稿费,版面费正常,效率高

罗羽明** 的反馈:

急急,骨科动态杂志 投稿要多长时间才能出结果,投了好久了,没见一点动静,有人告诉我么

nblove** 的反馈:

9月中旬在投骨科动态杂志的稿,10月就通知录用啦,速度杠杠的。需要说的是,这本杂志的编辑排版很严格,录用后会有多次排版校对,编排质量很高,编辑工作非常严谨认真,值得赞扬!

迷途风雨** 的反馈:

骨科动态杂志审稿较快,14天左右就发回退修,退修之后10天左右再次退修,我吸取上一篇投稿的教训(退修了两次仍未达到要求,退稿了),仔细按照编辑发来的要求修改,顺便提一下,编辑人很好,修改之后很快录用,9个月之后见刊。

江东宇** 的反馈:

请问骨科动态杂志投稿时需要附单位介绍信吗?

明哥** 的反馈:

等得好心急哟,编辑大哥大姐们,能不能快点审下我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