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除设计者报道的结果外,非骨水泥型Spotorno (CLS)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的中期效果目前尚没有其他报道.通过10~17年的随访,对该系统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回顾性分析影响临床及影像学结果的各种因素.方法:我们对102例应用CLS系统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至少10年的跟踪随访.手术指征包括骨关节炎(n=90)、类风湿性关节炎(n=8)和股骨头坏死(n=4).定期记录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聚乙烯磨损和影像学情况.对以上患者(术后10年内因臼杯无菌性松动而行早期翻修手术的患者为病例组,未行早期臼杯翻修的患者为对照组)进行生存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评估.结果:共有14例行翻修手术,其中9例为无菌性臼杯松动.将任何原因导致翻修手术作为研究终点,患者10年的KaplanMeier生存率为92.2%(95%置信区间,86.9~97.5),15年的生存率为78.4%(95%置信区间,63.9~92.9).将无菌性臼杯松动而行翻修手术作为研究终点,患者的15年生存率为81.6%(95%置信区间,66.7~96.5).将无菌性股骨柄松动而行翻修手术作为研究终点,患者的15年生存率为99.0%(95%置信区间,97.0~100.0).末次随访时,聚乙烯平均磨损1.92 mm(范围,0.6~4.3 mm).病例组的聚乙烯磨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每年0.31 mm,对照组每年0.16 mm,p<0.001).引起磨损率显著差异的原因包括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每年轻10岁,磨损增加0.3 mm,p=0.001)、较大的股骨头假体(32mm的头较28mm的头磨损多0.53 mm,p< 0.0001).男性在Merle d'Aubigné-Postel终评分中为-0.66分(p=0.07).结论: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CLS系统尤其是其股骨柄的优势,使其使用的效果可与目前其他疗效可靠的非骨水泥系统相媲美.但是,术后第2个10年中臼杯无菌性松动的发生率是影响该系统远期生存率的主要问题.临床效果欠佳以及较高的假体翻修率与较高的聚乙烯磨损率、男性、手术时年龄较小和32 mm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有关.
作者:丁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背景:非典型性股骨转子下骨折被认为是长期使用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并发症.恶性骨肿瘤患者接受二膦酸盐治疗的累积剂量比骨质疏松症患者高很多,其发生此类骨折的风险也许更高.方法:收集2004至2007年间接受至少24个剂量静脉注射二膦酸盐治疗的恶性骨肿瘤患者的资料,并随访至后一次调查或死亡,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和病历资料.患者如果有一个横向转子下骨折线伴随低能量创伤或即将发生的骨折,并且影像学表现弥漫性股骨干皮质增厚和股骨转子区皮质破损,就被分类为非典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结果:研究入选327例患者,检出4例非典型股骨转子下骨折,且均为女性,其中3例为乳腺癌骨转移,另1例为骨髓瘤患者.非典型性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与正常患者在接受静脉注射二膦酸盐治疗的剂量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大剂量二膦酸盐治疗的恶性骨肿瘤患者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发生率低.本研究中所有此类骨折患者均有大腿疼痛这一前驱症状.
作者:毕文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翻修为常见的适应证包括:假体不稳定、感染、聚乙烯磨损、无菌性松动1.尽管假体设计及手术技巧在不断的提高,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实质性降低.成功的髋臼翻修必须提供髋臼假体与宿主骨之间紧密嵌合,大程度降低假体微动,使宿主骨长入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同时还应该使生理性应力均匀分布于髋臼周围.
作者:吕德成;王寿宇;张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背景:我们报道使用第一代小梁状全涂层金属表面的解剖型股骨柄和半球状髋臼杯的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随访结果,这种全涂层金属表面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获得与人类松质骨类似的假体表面.这一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一组连续病例至少20年的随访来评估这种全髋关节置换系统的长期效果.方法:1983至1985年,连续209个(19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第一代全涂层小梁状金属表面铬钴合金的全髋关节假体,关节构成为陶瓷股骨头和高分子聚乙烯髋臼内垫.本文报告这组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翻修率和翻修原因及年龄和性别因素对结果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至近一次随访,27例已死亡,13例失访,此40例患者均未行翻修手术.159例患者(169个假体)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2个月(范围,242~275个月).其中19例进行翻修,包括14例股骨柄翻修,2例臼杯翻修,3例股骨柄和臼杯同时翻修.未行翻修手术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2分.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假体翻修为随访终点,至使用20年时,股骨柄和臼杯两者同时完好的生存率为97%,臼杯生存率为98%,股骨柄生存率仅为86%.老年患者假体生存率明显增加.结论:全涂层金属骨小梁表面的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假体短2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疗效优秀.随访期内第一代髋臼杯生存率明显高于股骨柄生存率.
作者:郑稼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背景:就我们所知,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没有文献报道对同一例患者的两侧膝关节同时使用不保留后十字韧带旋转平台型假体与后稳定型旋转平台假体的临床疗效比较.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同一例患者分别使用这两种假体后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我们研究假设后稳定型旋转平台假体的治疗结果更好.方法:本研究包括在同一医疗机构进行手术的107例双侧同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6.8岁).所有患者术中一侧采用不保留后十字韧带旋转平台型假体,另一侧使用后稳定型旋转平台假体,每次随访(平均,7.4年;范围,7~7.6年)评估其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术后KSS评分(96比97分)和HSS评分(93比94分)相似.末次随访时,不保留后十字韧带旋转平台型假体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27.7°(范围,70°~150°),后稳定型旋转平台假体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32.4°(范围,90°~150°).由于手工测量有5°的误差范围,所以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不保留后十字韧带旋转平台型假体7年假体生存率为97.2%(95%可信区间为91%~99%),后稳定型旋转平台假体生存率为98.1%(95%可信区间,92%~99%).结论:随访至少7年以后,我们发现包括膝关节活动范围在内,两组假体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田晓滨;孙立;田家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背景:虽然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和副侧副韧带对关节的稳定起重要作用,但是在关节屈曲过程中这些韧带不同部分的功能作用尚不清楚.我们研究了关节屈曲过程中侧副韧带和副侧副韧带的形状和长度的三维变化,以确定每一部分怎样稳定掌指关节.方法:检查3具防腐尸体的12个手指.精确辨认桡侧及尺侧侧副韧带和副侧副韧带的背侧部分、中间部分和掌侧部分的起点和止点.在被动屈曲0°~80°过程中,每间隔10°获取微型CT图像.我们创建了掌骨、近节指骨和12部分韧带走行的三维模型.后,我们计算了屈曲过程中每部分韧带的形状和长度变化.结果:每条侧副韧带和掌骨的侧缘之间的接触部位在关节屈曲过程中逐渐延伸,韧带逐渐伸长,经过掌骨头凸起的桡侧面和尺侧面周围.相反,每条副侧副韧带在整个屈曲角度过程中,在掌骨头掌侧结节周围弯曲.每条侧副韧带的掌侧部分,每条副侧副韧带的背侧部分和中间部分的长度在屈曲过程中变化很小.然而每条侧副韧带背侧部分和中间部分的长度在屈曲过程中明显增加,每条副侧副韧带的掌侧部分长度明显减小.结论:侧副韧带和副侧副韧带从功能上可分为三部分,即背侧部分、中间部分和掌侧部分.每条侧副韧带的掌侧部分和副侧副韧带的背侧部分及中间部分几乎等距离,每条侧副韧带的背侧部分和中间部分仅在屈曲时变得紧张,副侧副韧带的掌侧部分仅在伸直时变得紧张.
作者:阚世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慢性踝关节痛很常见,病因很多,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创伤不是引起慢性踝关节痛的必需条件,但却经常是诱发因素,所以建立一套有效的诊疗流程尤为重要.一份详细的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和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对做出准确的诊断及提供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踝管综合征踝管由前侧的胫骨远端、距骨后内侧面及后侧的跟骨围成,被距内踝近10 cm的屈肌支持带所覆盖.踝管内的结构包括胫后动、静脉,胫后肌腱,(足母)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和胫后神经.胫后神经有三个终末分支: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及跟骨内侧神经,尽管这三个分支可能存在部分解剖变异,但均通过踝管.
作者:陈雁西;郝旖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全关节置换术是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疼痛管理是术后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的疼痛控制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1和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2.疼痛控制也是患者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5.患者满意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患者选择医生、接受进一步治疗的依从性及是否向其他患者推荐该医生4,6,7.术后疼痛控制满意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可更快地返回工作,同时对治疗更加满意4,5,7-16.恰当的术后疼痛管理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疼痛造成的非预期入院和再入院率,降低整体治疗费用5,9,13,14,17-26.
作者:孙伟;李子荣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