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不能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力线和位置

Young-Hoo Kim;Jun-Shik Kim;Yoowang Choi;Oh-Ryong Kwon;陈云苏

关键词:
摘要: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能否改善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尚存争议.我们假设,在植入假体位置精确性方面,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优于传统外科技术. 方法:对160例患者(320膝)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一侧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行全膝关节置换,另一侧不使用导航辅助而应用传统手术方法.根据X线片和CT扫描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对假体位置和力线的影响.平均随访3.4年. 结果: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组术前KSS评分平均26分,术后提高至92分;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组术前KSS评分平均25分,术后提高至93分.两组术前和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相似.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明显长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组(p<0.001).各项影像学参数显示两组之间假体位置的精确度和离群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根据X线片和CT扫描显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不能带来较传统手术方法更好的假体植入精确度.
骨科动态杂志相关文献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伤口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背景:伤口愈合问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已知的并发症.然而对于发生这些需要外科治疗的早期伤口愈合问题的临床结果很少知晓.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需接受外科治疗的早期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长期后遗症. 方法:回顾本研究所自1981年到2004年进行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选取所有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发生的需要外科治疗的伤口并发症病例进行研究.确定发生晚期深部感染和后续行大手术的累积概率.采用相等数量样本与早期伤口并发症病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试图探索需要外科治疗的早期浅表伤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1981年至2004年,本研究所共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17784膝.其中59膝关节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发生需要外科治疗的早期伤口并发症,再治疗率为0.33%.在发生需要外科治疗的早期伤口并发症的膝关节中,需后续行大手术(如关节切除成形术、肌瓣覆盖术或截肢术)和发生深部感染的两年累积概率分别是5.3%和6.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发生需要早期外科治疗的伤口并发症,上述慨率分别为0.6%和0.8%(二者分别比较,p<0.001).糖尿病史与需要外科治疗的早期伤口并发症密切相关. 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需要早期外科治疗的伤口并发症会明显增加远期并发症,如深部感染、再手术,特别是关节切除成形术、截肢术和肌瓣覆盖术等.本研究结果强调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获得伤口一期愈合的重要性.

    作者:Daniel D.Galat;Scott C.McGovern;Dirk R.Larson;Jeffrey R.Harrington;Arlen D.Hanssen;Henry D.Clarke;杨自权;卫小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关节感染的围手术期检查

    背景:尽管有多种检查手段用来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是否存在局部感染,但很少有文献报道应用一种统一标准来评价这些不同方法的实用性.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这些常用方法在检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是否存在假体周围感染的实用性. 方法:220例(235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被两位外科医生中的一位运用同一种方法判定感染而需要行翻修手术.接受翻修手术者特征曲线分析被用来确定手术中抽出的髋关节穿刺液中自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佳临界值.确定其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精确性等指标.患者如果符合三个标准中的两个,则被认为存在感染;这三个标准指术中取出物培养阳性、翻修术中引流大量脓液和组织病理学的阳性发现. 结果:34髋因出现引流窦道、数据不完整或术前诊断为炎性关节炎等原因而被排除,其余共201髋纳入研究对象.55髋被判定为感染.无任何一例未感染患者显示术前红细胞沉降率<30 m/hr和C反应蛋白水平<10 mg/dl.关节穿刺液翻修患者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佳临界值分别为>4200白细胞/ml和>80%.然而,如果把这一结果联合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综合分析,则有助于本研究得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精确性等方面均理想的结果,结果显示关节穿刺液细胞计数的佳临界值为>3000白细胞/ml.讨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联合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综合考虑,以穿刺液白细胞计数是否>3000白细胞/ml作为临界值可以合理判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是否存在围手术期局部感染.

    作者:Mark F.Scllinsky;Craig J.Della Valle;Scott M.Sporer;Wayne G.Paprosky;吴昊;刘宁;查振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不能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力线和位置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能否改善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尚存争议.我们假设,在植入假体位置精确性方面,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优于传统外科技术. 方法:对160例患者(320膝)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一侧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行全膝关节置换,另一侧不使用导航辅助而应用传统手术方法.根据X线片和CT扫描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对假体位置和力线的影响.平均随访3.4年. 结果: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组术前KSS评分平均26分,术后提高至92分;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组术前KSS评分平均25分,术后提高至93分.两组术前和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相似.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明显长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组(p<0.001).各项影像学参数显示两组之间假体位置的精确度和离群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根据X线片和CT扫描显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导航不能带来较传统手术方法更好的假体植入精确度.

    作者:Young-Hoo Kim;Jun-Shik Kim;Yoowang Choi;Oh-Ryong Kwon;陈云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采用微孔涂层髋臼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20年以上的疗效分析

    我们曾经就204髋应用多孔涂层非骨水泥型金属髋臼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分别进行术后7年和15年的随访报道.本研究,我们以既往研究为基础,对这些患者随访20年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全程随访的124髋关节中共114髋(92%)保留初次置换髋臼假体.其中5髋关节由于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或影像学显示肯定松动而行翻修术.14髋关节尽管臼杯固定稳固,但由于内衬磨损严重或因治疗骨溶解而更换内衬,另有8髋关节临床随访建议更换内衬.以假体松动翻修或影像学肯定松动作为终点,该金属臼杯20年生存率为96%(95%可信区间,94%~98%).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在手术20年后仍可获得理想固定.与磨损相关的并发症仍然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Craig J.Della Valle;Nathan W.Mesko;Laura Quigley;Aaron G.Rosenberg;Joshua J.Jacobs;Jorge O.Galante;魏立;孙俊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多孔骨小梁金属钽干骺端锥状填充物在胫骨严重缺损的膝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手术技术

    背景:在膝关节翻修术中治疗胫骨侧大量骨丢失的佳治疗方案尚未确立.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独特的重建植入物--多孔骨小梁金属钽干骺端锥状填充物在胫骨严重缺损的全膝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方法:15例全膝关节翻修患者使用多孔骨小梁金属钽干骺端锥状填充物,其中女8例,男7例,平均年龄68.1岁.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3.5年.根据Anderson骨科研究中心的骨缺损分类方法,8例为3型骨缺损,7例为2B型骨缺损.所有病例全部接受临床及放射学随访. 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4个月(范围,24~47个月).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由术前的5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5分.末次随访时评价:所有15例多孔骨小梁金属干骺端锥状填充物在与胫骨相接触的部位出现反应性骨小梁的骨整合,未发现胫骨假体松动或移位. 结论:经短期随访,本研究证实使用多孔骨小梁金属干骺端锥状填充物可以为胫骨假体提供有效的结构性支持.这种胫骨重建采取了长期的生物固定,为长久耐用提供了可能.对于此重建技术的真正有效性的评判还有待长期随访结果及与其他重建技术比较后才能确定.

    作者:R.Michael Meneghini;David G.Lewallen;Arlen D.Hansscn;徐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骨盆肿瘤切除后以同侧自体股骨移植重建骨盆

    背景:骨盆肿瘤切除后的骨重建是骨科领域的难点.本文的目的在于评价采用同侧自体股骨作为移植材料进行骨盆重建的效果. 方法:我们对13例骨盆恶性肿瘤切除后采用同侧自体股骨移植及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骨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9例,女4例,骨盆重建时的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软骨肉瘤8例,转移性骨肿瘤3例,骨髓瘤1例,放疗诱发的肿瘤恶变1例.对幸存的患者进行功能和放射影像学评估,对翻修手术的概率和危险性进行预测.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9个月.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无瘤生存,6例患者由于肿瘤转移而死亡.4例患者接受翻修手术,其中2例因力学方面的并发症,另2例因感染而行翻修术.另有3例出现力学方面的并发症,但未接受翻修手术.术后1年、2年和4年进行翻修的概率分别为8%(95%可信区间,0%~23%)、8%(95%可信区间,0%~23%)和16%(95%可信区间,0%~39%). 结论:尽管骨盆肿瘤手术始终伴随着并发症问题,但对某些患者来说,采用同侧自体股骨移植重建肿瘤切除后的骨盆环连续性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对这项创造性的手术方法尚需长期随访研究加以评估.

    作者:David J.Biau;Fabrice Thévenin;Valéde Dumaine;Antoine Babinet;Bernard Tomeno;张伟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诊室内对股骨干和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股神经阻滞手术技术

    背景:股骨干和股骨远端骨折是非常疼痛的创伤,这类患者常在确定终治疗方案之前即需在医院急诊室内进行处理.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急诊室内行股神经阻滞是否比目前常用的疼痛处理方式更能缓解股骨骨折患者的疼痛. 方法:急性股骨干或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的患者依据病案号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股神经阻滞(20 ml0.5%布比卡因)加标准的疼痛处理方法,b组为单独用标准的疼痛处理方法(静脉应用麻醉药物).采用模拟视觉疼痛评分(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分别在初第5、15、30、60和90 min对疼痛进行评分.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共有54例患者参与本研究,其中31例患者接受股神经阻滞,23例患者仅接受标准疼痛处理方法. 结果:在初评估时两组的VAS疼痛评分的基线没有差别.但对于股神经阻滞的患者(同时接受标准疼痛处理方法),在阻滞后的第5、15、30、60和90 min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仅接受标准疼痛处理方法的患者(p<0.001).股神经阻滞组患者在各时间点上的平均VAS评分较接受标准疼痛处理方法的患者少3.6分(10分量表).没有发生感染、感觉异常和其他与股神经阻滞有关的并发症. 结论:股神经阻滞可以显著缓解股骨干或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急性疼痛,股神经阻滞可以在急诊室内安全进行.

    作者:Christopher E.Mutty;Erik J.Jensen;Michael A.Manka Jr.;Mark J.Anders;Lawrence B.Bone;张伟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股骨转子骨折:10个改善疗效的技巧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股骨转子骨折变得越来越多见.这一骨折常发生于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体弱患者,其后果是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多数情况下,这些医疗难题无法解决,使患者的住院周期延长,终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治疗费用.

    作者:George J.Haidukewych;王亚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65岁及以上年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的结果

    背景:腰椎融合术在老年患者中的治疗价值尚无定论.大多数文献是关于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报道,而本文的目的是比较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的临床结果. 方法:我们研究224例用髂骨植骨行后外侧单节段腰椎融合术的患者.结果的评定方法包括Oswestrt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医学健康测量简表-36、腰腿痛数字等级记量表,同时以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结果评定基于平均改变值和达到小重要临床差别的患者百分比.作为比较,患者被分为两组:174例年龄低于65岁和50例年龄65岁及以上. 结果:记录所有临床上的实质性改善,以6个月、1年、2年为间隔进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检测.术后2年ODI评分的平均改善分数:老年患者为28.5分,较年轻患者为24.5分.简表-36生理部分简要评分平均改善分数:老年组为14.2分,较年轻组为11.7分.在全部时间间隔中数字等级评定记量表和腰腿痛分数的评定结果也显示老年具有相似或者更大的改善,术后2年的腿痛评分则有显著性差异(老年患者为10.4分,较年轻患者为6.4分,p=0.002).虽然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令人担心,但术后2年临床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结果并未显示出不良影响. 结论:本研究显示对65岁及以上的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患者采用单节段腰椎减压及内固定融合术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我们认为,只要正确选择适应证,对65岁及以上者采用这种治疗合理且有意义.

    作者:Steven D.Glassman;David W.Polly;Christopher M.Bono;Kenneth Burkus;John R.Dimar;李锋;杨彩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踝关节骨折损伤机制的新诠释

    背景:诸多研究者发现在试验中模拟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较为困难.我们假设旋前外旋型损伤机制也可导致腓骨远端短斜形骨折和高位腓骨骨折,且对足加载向外的应力可影响骨折分型. 方法:23具尸体踝关节标本,模拟Lauge-Hanscn旋前外旋型损伤机制,施加或不施加朝向足外侧的直接应力.Ⅰ期试验,15具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并加载轴向负荷使足外旋至损伤.Ⅱ期试验,8具标本除按照Ⅰ期试验的力学加载控制方案进行试验外,再施加朝向足外侧的直接应力,以增加踝关节的外展力矩.我们记录载倚和位移相对于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及相关视频图像数据,以确定踝关节周围相关解剖结构的损伤顺序. 结果:8具标本通过Ⅰ期试验先发生腓骨远端斜形骨折,后出现内侧及后侧的损伤.Ⅱ期试验中,施加朝向足外侧的直接应力,增加踝关节外展力矩后,8具标本中3具发生高位腓骨骨折,且骨折线为前上到后下和(或)粉碎性高位腓骨骨折.Ⅰ期与Ⅱ期试验中传统的旋前外旋型骨折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 结论:本研究结果针对Lauge-Hansen分型方法提出异议,证实了足处于旋前位时也可出现腓骨远端短斜形骨折.此外,通过增大踝关节外展力矩可导致高位腓骨骨折.

    作者:NaokiHaraguchi;Robert S.Armiger;陈雁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骨科动态杂志

骨科动态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天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