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动态杂志

骨科动态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天津医院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
  • 影响因子:
  • 创刊: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医药卫生综合
骨科动态杂志   2013年2期文献
  • 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对ACL重建的影响单独ACL重建与ACL联合后外侧角重建的比较

    背景:本文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后外侧角重建对前十字韧带(ACL)重建在前方松弛和临床效果方面的影响.我们建立的假设是ACL联合后外侧角重建比单独ACL重建在前方松弛和临床结果方面更不满意.方法:我们对自2001年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行ACL重建的69倒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单独ACL重建46例(Ⅰ组),ACL联合后外侧角重建23例(Ⅱ组).由术前和经24个月随访检查获取的数据确定临床结果.结果: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测量胫骨前移,术后平均移位值与健侧对照(标准误),Ⅰ组(2.2±1.0 mm)比Ⅱ组(1.6±0.8mm)大(p=0.031),1级前移Ⅰ组7膝(15.2%),Ⅱ组2膝(8.7%).平均Lysholm评分Ⅰ组93.2分,Ⅱ组90.1分(p=0.392).根据国际膝关节评分系统,Ⅰ组38膝(82.6%)和Ⅱ组20膝(87.0%)为正常或接近正常(p=0.882).结论:根据应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测量评价韧带松弛,观察到ACL联合后外侧角重建比单独ACL重建前移小.然而,不能确定两组间在功能方面的统计学差异.

    作者:Sung-Jae Kim;Duck-Hyun Choi;Byoung-Yoon Hwang;冯万文;刘玉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桩型或龙骨型关节盂组件在全肩置换后的透亮线与松动发生率

    背景:该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全肩关节置换术后不同设计的关节盂假体的透亮线、松动和翻修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我们通过在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以及CINAHL上搜索关节置换术(arthroplasty)和肩(shoulder)(桩型peg或龙骨型keel)进行系统性回顾.关于研究设计和放射学透亮线、松动以及翻修的终点事件,数据被独立提取并予以复制.应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计算汇总风险比和风险差异.利用风险差异来评估需要治疗的数量(需要接受桩型假体以避免松动或翻修的个数).结果:共有八项研究总共包括1460例患者(平均年龄67岁)被纳入.在3点改良的Jadad量表上,平均研究质量值是1.75分[95%可信区间(CI),1.26~2.24].桩型和龙骨型组件之间在放射学透亮线风险[风险比(RR)=0.42;95% CI,0.12~1.42]或严重放射学透亮线风险上(RR=0.65;95%CI,0.23~1.82)没有显著差异.翻修的汇总风险比为0.27(95%CI,0.08~0.88)(p=0.028),且桩型组件更好.在成本效益阈值为50,000$每个质量矫正生命年,桩型组件比龙骨型组件高2325$到40920$,但仍值得.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桩型组件与龙骨型组件相比翻修风险更低.但是,差别相当小.因此对于大规模肩关节置换中心才比较有意义.由于初次和二次的花费相似,桩型关节盂设计比龙骨型设计的成本效益比更好.

    作者:Patrick Vavken;Patrick Sadoghi;Arvind von Keudell;Claudio Rosso;Victor Valderrabano;Andreas M.M¨uller;林剑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脊髓麻醉和全身麻醉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短期并发症的差异

    背景:与全身麻醉相比,脊髓麻醉被认为具有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和术中失血少等特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两种不同麻醉方式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国家外科手术质量改进计划(ACS NSQIP)数据库,确定出2005年至2010年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从中筛选出经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且术后30 d内发生了并发症的患者,分别比较2组间患者特点、30 d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的预测变量,运用倾向评分分层方法控制选择偏倚.结果:通过对数据库检索确定了14,052例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给予脊髓麻醉的有6030例(42.9%),全身麻醉的有8022例(57.1%).脊髓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相比,具有较低的外科伤口感染率(0.68%比0.92%;p=0.0003)、输血率(5.02%比6.07%;p=0.0086)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0.72%比12.34%;p=0.0032),并且平均手术时间(96 min比100 min;p< 0.0001)以及住院时间(3.45 d比3.77 d;p< 0.0001)也较短.通过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全身麻醉组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总体可能性更高(比值比=1.129;95%可信区间,1.004~1.269).通过趋势积分匹配确定出术前伴随疾病多的患者,分析表明这类患者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在2组间差异显著(11.63%比15.28%;p=0.0152).年龄、女性、黑色人种、肌酐高、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方式的选择均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脊髓麻醉相比,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有小幅度却显著的增加;对伴随疾病较多的患者该差异为明显.因此外科医生对要警醒全膝关节置换术且伴有其它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实施脊髓麻醉.

    作者:Andrew J.Pugely;Christopher T.Martin;Yubo Gao;Sergio Mendoza-Lattes;John J.Callaghan;张振东;陈继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术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处理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进行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以验证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结果的假说.方法:该分析纳入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比较髌骨置换与非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分析的主要终点指标是膝关节评分、膝前痛和患者的满意度.我们还调查了并发症发生率、髌股关节特异相关的翻修手术、感染率、手术时间和影像学表现.结果:该分析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研究,3465例膝关节置换手术,其中1710膝行髌骨置换,1755膝未接受髌骨置换.髌骨置换组KSS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未置换组(p=0.005);然而两组间KSS功能评分或其他膝关节评分无显著差异.髌骨置换组膝前痛报道率为13%,未置换组为24%,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在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的全膝关节置换病例中,539例接受髌骨置换术,其中485例(90%)对结果满意;548例未接受髌骨置换,其中488例(89%)对结果满意;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髌骨置换组报道了93例髌股关节并发症,未置换组报道了205例,随机效用模型分析提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髌骨未置换组因膝前痛的再手术率(p< 0.00001)和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再手术率(p=0.002)显著高于置换组.两组间的感染率、手术时间和影像学表现分析未发现差异.结论:初次全膝置换术中患者接受髌骨置换后膝前痛发生率和满意度与未置换组相同;然而,髌骨置换组患者接受额外手术几率低于未置换组.未来还需使用髌骨特异性评分系统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长期随访现代假体的临床结果.

    作者:R.W.D.Pilling;E.Moulder;V.Allgar;J.Messner;Z.Sun;A.Mohsen;吴海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颈椎融合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皮下脂肪层厚度

    背景:手术部位的感染不仅使致残率及患者的死亡率上升,也使得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脊椎手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常常导致医疗费用增加3~4倍.本研究旨在探讨皮下脂肪层厚度与颈椎融合术后感染发生的关联.方法:我们对2006年至2008年期间在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行颈椎后路融合术的213例成年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在C5水平上测量椎板至皮肤表面的水平距离以及脂肪层的厚度,得出两者的比值.与此同时记录既往文献中已确定的术后感染影响因素.结果:213例患者中有22例出现术后感染.肥胖(BMI≥30 kg/m2)并非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因为对比那些未出现术后感染患者的BMI为28.9±0.94 kg/m2[95%可信区间(CI)],术后感染的患者的BMI仅为29.4±1.2 kg/m2.然而,皮下脂肪层的厚度及其与椎板至皮肤表面水平距离的比值,是发生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中,脂肪层厚度为27.0±2.5 mm,而未发生者为21.4±0.88 mm(p=0.042);在术后感染组中,脂肪层厚度与椎板至皮肤表面水平距离的比值为0.42±0.019,术后未感染组为0.35±0.01(p=0.020).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此比值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 =3.18; 95% CI,1.02~9.97).结论:本研究认为颈椎皮下脂肪层厚度为导致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必要进行术前评估.

    作者:Ankit I.Mehta;Ranjith Babu;Richa Sharma;Isaac O.Karikari;Betsy H.Grunch;Timothy R.Owens;Vijay J.Agarwal;John H.Sampson;Shivanand P.Lad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枚空心螺钉呈三角形或倒三角形排列治疗股骨颈囊内骨折发生骨不连的危险因素

    背景:股骨颈囊内骨折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率.我们的目的是明确发生骨不连的危险因素,针对采用3枚直径7 mm平行空心螺钉呈三角形或倒三角形排列放置治疗移位和未移位囊内骨折,以内固定失败结果作为主要指标.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7月30日,治疗股骨颈囊内骨折手术,分别采用正三角形(1枚近端螺钉,2枚远端螺钉)或倒三角形(2枚近端螺钉,1枚远端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的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2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6例,女性126例,平均年龄64.53±15.81岁(范围,19~93岁).158例患者骨折愈合,44例发生骨不连.骨折愈合与骨不连两组之间,比较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角度、骨折平面和估算的骨密度均无差异.对比2组的骨折类型、内固定排列、复位质量和螺钉尖端对软骨下骨的把持力有显著差异.移位与没有移位的骨折相比(p=0.035),骨折不愈合估计的比值比为2.93[95%的可信区间(CI),1.08~7.96]、在临界和不可接受的复位与解剖复位相比(p=0.012)骨折不愈合的比值比为18.92(95% CI,1.91~187.09)、内固定正三角形与倒三角形排列相比(p =0.010)骨折不愈合的比值比分别为2.92(95%CI,1.27~6.69).结论:螺钉内固定呈正三角形排列、移位的骨折和骨折复位较差是采用多枚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囊内骨折发生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作者:Jui-Jung Yang;Leou-Chyr Lin;Kuo-Hua Chao;Shih-Youeng Chuang;Chia-Chun Wu;Tsu-Te Yeh;Yu-Tung Lian;何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50岁以下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一份少10年期的随访

    背景:年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耐久性较年老患者差.本研究对≤50岁的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进行连续的少10年的随访,并对结果评估.方法:我们对100例(115髋)≤50岁二代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广泛的多孔涂层股骨柄和非骨水泥髋臼)置换组患者进行随访.这些患者随访了少10年,对照组为同年龄段行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评估内容包括:是否需要翻修,活动度问卷,6 min行走,通过加速度计对活动度水平进行测定,影像学评估松动、磨损和骨溶解.结果:73例患者(82髋)获得10年(平均12年)随访,17例患者(23髋)死亡,10例患者(10髋)失访.平均手术年龄为40.1岁.3例由于假体周围骨折行股骨柄翻修.髋臼杯或股骨柄没有因为松动而翻修,没有病例在少10年随访期间显示影像学松动.该结果优于骨水泥型置换组(由于无菌性松动和影像学松动进行翻修,导致假体生存率低).2组10年间由于其他原因再次手术发生率几乎相同,而在非骨水泥组中相对多的病例由于聚乙烯磨损导致翻修.结论:应用第二代,广泛多孔涂层股骨柄假体进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0年随访证实,在活动大年轻患者病例组中固定可靠,同以往报导的骨水泥固定病例组相比较,假体生存率高.

    作者:Ryan K.Takenaga;John J.Callaghan;Nicholas A.Bedard;Steve S.Liu;Alison L.Klaassen;Douglas R.Pedersen;张治宇;蔡郑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髋、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翻修术

    虽然大多数有关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的现有文献聚焦于内固定技术的应用,但是仍然有许多髋、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病例需要采取关节翻修术治疗.这些病例的治疗需要精通内固定和关节翻修技术.典型的关节翻修术适应证为假体松动部件周围骨折、假体周围骨折术后骨不连以及使用内固定治疗很大可能失败的假体周围骨折1.本文阐述了采用关节翻修术治疗髋、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适应证、技术方法以及治疗效果.

    作者:George J.Haidukewych;Joshua Langford;Frank A.Liporace;张亚峰;黄朝明;李国栋;刘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1,2.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此类骨折,71%的肱骨近端骨折发生在≥60岁的老年人中3,4.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肱骨近端骨折的潜在几率也在增加.有作者预计,在未来的三十年中,此类骨折有可能增加30%5.Neer认为,大多数肱骨近端骨折无移位或轻微移位,保守治疗可以有很高的愈合率和满意的功能恢复6.但是,近的一个多中心的研究认为,64%的肱骨近端骨折是移位的骨折类型7.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对肱骨近端骨折后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策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除非有明显的反指征存在,肱骨近端骨折还是建议采用各种形式的内固定方法来进行手术治疗.它包括钢针、螺丝钉、张力带、钢板螺钉系统、缝合固定以及髓内固定.

    作者:Daniel Aaron;Joshua Shatsky;Juan Carlos Paredes;Chunyun Jiang;Bradford O.Parsons;Evan L.Flatow;黄强;王满宜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