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髋全膝关节置换风险因素的多模式血栓预防

Lawrence D. Dorr;Vlad Gendelman;Aditya V. Maheshwari;Myriam Boutary;Zhinian Wan;William T. Long;王春生

关键词:
摘要:背景:骨科医生迫切需要一种既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又可以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方案.本研究根据不同患者的血栓形成危险凶素,选择不同预防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同顾970例关节置换患者(1179次手术)资料,包括全膝、全髋初次或翻修关节置换.术前,根据患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别给予两种卜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中的一种.血栓低风险组856例患者(1046次手术),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或氯吡格雷,同时予患者小腿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血栓高风险组114例患者(133次手术),间歇小腿加压装置处理同时予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即下地锻炼,并在出院前24 h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记录无症状和有症状的下肢远端和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牛率、有症状或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因部分患者多次手术,血栓发生率以1179次手术为基数计算百分率.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致命性肺栓塞,3例(0.25%)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发生,5例(0.4%)有临床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规术后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1例尢症状的深静脉JI}L栓形成.3例(0.25%)患者死亡,死亡与血栓栓塞无关,2例(0.17%)非致命性胃肠道出血.1179次手术中5例(0.4%)并发伤口血肿.在1046次于术的低风险组,3例(0.3%)非致命性肺栓塞,而在高风险组133次手术中末发现肺柃塞(p=0.767).低风险组发现4例(0.38%)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l例(0.75%)(p=0.93).低风险组发现37例(3.5%)无症状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4例(3.0%).低风险组发现14例(1.3%)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6例(4.5%)(p=0.03).伤口血肿仅见于应用华法令或低分子肝素的患者(p=0.0001).结论:多模式血栓栓塞预防方案可以保护患者,防止血栓、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等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骨科动态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近端骨折的处理:文献综述

    前言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肱骨近端骨折为第三大常见骨折类型(仅次于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第二大常见上肢骨折类型1.

    作者:Shane J. Nho;Robert H. Brophy;Joseph U. Barker;Charles N. Cornell;John D. MacGillivray;薛庆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多孔钽金属干骺端锥状假体在严重胫骨骨缺损全膝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背景:全膝关节翻修术中伴有巨大胫骨骨缺损的佳治疗方案尚末确立.多孔钽金属干骺端锥状假体(porous tantalum metaphyseal cones)设计独特,被认为是处理全膝关节翻修术巾严重胫骨骨缺损的一个选择,本研究的目的足探讨采用此种材料处理胫骨骨缺损的初期疗效.方法:本组共15例行全膝关节翻修手术,均采用多孔钽金属干骺端锥状假体,女8例,男7例.翻修时平均年龄68.1岁.所有患者此次手术前平均接受了3.5次膝关节置换术.根据Anderson骨科研究所对于骨缺损的分类,8例为3型缺损,7例为2B型缺损.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4个月(范围,24~47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从术前的52分增加到术后的85分.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可以看到明显的多孔干骺端锥状假体与骨整合,并可见明显的反应性骨小梁长入与周围骨质接触部位的假体,未见胫骨假体松动和移位现象.结论:通过短期的随访,我们认为多孔钽金属于骺端锥状假体可以提供有效的胫骨假体结构支持.长期的生物固定潜力可能提高胫骨假体的耐用性.此种处理方案的有效性评估有待于长期的随访以及和其他重建技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R. MichaelMeneghini;David G. Lewallen;Arlen D. Hanson;徐志宏;蒋青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全髋全膝关节置换风险因素的多模式血栓预防

    背景:骨科医生迫切需要一种既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又可以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方案.本研究根据不同患者的血栓形成危险凶素,选择不同预防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同顾970例关节置换患者(1179次手术)资料,包括全膝、全髋初次或翻修关节置换.术前,根据患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别给予两种卜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中的一种.血栓低风险组856例患者(1046次手术),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或氯吡格雷,同时予患者小腿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血栓高风险组114例患者(133次手术),间歇小腿加压装置处理同时予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即下地锻炼,并在出院前24 h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记录无症状和有症状的下肢远端和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牛率、有症状或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因部分患者多次手术,血栓发生率以1179次手术为基数计算百分率.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致命性肺栓塞,3例(0.25%)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发生,5例(0.4%)有临床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规术后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1例尢症状的深静脉JI}L栓形成.3例(0.25%)患者死亡,死亡与血栓栓塞无关,2例(0.17%)非致命性胃肠道出血.1179次手术中5例(0.4%)并发伤口血肿.在1046次于术的低风险组,3例(0.3%)非致命性肺栓塞,而在高风险组133次手术中末发现肺柃塞(p=0.767).低风险组发现4例(0.38%)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l例(0.75%)(p=0.93).低风险组发现37例(3.5%)无症状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4例(3.0%).低风险组发现14例(1.3%)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组6例(4.5%)(p=0.03).伤口血肿仅见于应用华法令或低分子肝素的患者(p=0.0001).结论:多模式血栓栓塞预防方案可以保护患者,防止血栓、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等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Lawrence D. Dorr;Vlad Gendelman;Aditya V. Maheshwari;Myriam Boutary;Zhinian Wan;William T. Long;王春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先天性脊柱骨性畸形患者肾脏畸形的磁共振检查

    背景:先天性脊柱骨性畸形患者中,已知泌尿系统畸形和脊髓畸形的发病率较高.目前,用于检测这类异常的筛查方法包括肾脏及其集合系统的超声检查和脊柱全MR检查.理想的筛查方法是只用一种检测方法就能发现肾脏和椎管内畸形.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年内所有先天性脊柱骨性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同时具备肾脏系统超声检查和全脊柱MR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所有影像学研究均由一名儿科放射学医生采用单茸法完成.结果:15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41例(27%)患者超声检查、MR检查同时显示47侧肾脏畸形.无一例肾脏畸形在一种检查中出现而在另一种检查中不出现.结论:使用恰当时,脊柱MR检查可以显示肾脏畸形,因此无须另外采用超声检查排除肾脏畸形.

    作者:Anthony I. Riccio;James T. Guille;Leslie Grissom;T. Ernesto Figueroa;杨惠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胫骨重度骨缺损全膝关节翻修术中结构性同种异体移植骨的应用

    背景:胫骨骨缺损常见于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翻修患者,对胫骨骨缺损的处理直接影响TKA翻修疗效.本文通过回顾系列采用同种异体移植骨修复胫骨骨缺损的TKA翻修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这种方法的实用性进行评估.方法:1985年1月至1999年9月,同一名手术医生对49侧(47例患者)伴胫骨重度骨缺损的患者完成TKA翻修术.翻修原因包括聚乙烯假体磨损、骨溶解(24侧),无菌性松动(17侧),感染(5侧),其他原因(3侧).35侧膝关节仪行同种异体骨移植,14侧膝关节接受同种异体骨移植+胫骨金属垫块重建骨缺损.患者接受同种异体骨移植翻修术时的平均年龄为67岁.按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标准和放射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结果:本研究49侧膝关节假体巾46侧情况记录齐全.1例患者(1侧)失访,2例患者(2侧)术后5年内死亡.4例患者(4侧)翻修失败冉次手术,其中2例因感染而失败.在术后半均97个月的随访中,患膝KSS评分平均84分(不包括因感染而再次手术的患者).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7°增至103°.2例尸体解剖标本组织学检查显示移植骨与宿主骨结合良好.结论:结构性同种异体骨移植可稳定和持久重建胫骨重度骨缺损.在术后平均95个月的随访中,未发现一例移植骨塌陷以及与其有关的无菌性假体松动.因此我们认为同种异体骨移植可以有效解决TKA翻修术中的胫骨重度骨缺损难题.

    作者:Gerard A. Engh;Deborah J. Ammeen;曹沛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颈、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现状

    简介近几年,脊柱内固定器械和骨科生物学材料的发展有目共睹1(图1),在美国,其年销售额快速接近全髋和全膝置换术.过去的一段时期内,越来越多的新旧医疗器械商家聚焦于脊柱外科.

    作者:R. Douglas Orr;Paul D. Postak;Mircea Rosca;A. Seth Greenwald;胡志军;范顺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跪位的生物力学影响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患者的活动度,术后做跪下动作非常困难.人们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跪位的生物力学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量化分析跪位对髌股关节的接触面积与压力、膝关节反应力和髌骨运动学的影响.方法:在8具新鲜冷冻的尸体膝上施以全膝关节置换术,并在定制的膝关节装配架上进行测试,它可以模拟股四头肌生理负荷以及向前方施加压力,以模拟下跪.无向前加压力(模拟蹲位)和向前施加压力模拟双膝跪位和单膝跪位,于屈膝90°、105°、120°和135°进行测试.用压敏胶片测定髌股关节接触面积和压力,采用6个自由度测压传感器测量膝关节反应力,使用数码摄片跟踪髌骨上固定标记评定髌骨的运动学.结果:与非跪位状态比较,除屈曲135°双膝跪位外,其余各屈曲角度单膝跪位和双膝跪位均显著增加髌股关节接触面积(p<0.05)和压力(p<0.05).在各屈曲角度跪位,膝关节反应力均增加.人多数情况,此合力的压缩分力随跪位而增加,外侧分力仅在屈曲90°时显著减少(p<0.05),而前方分力在各屈膝角度时均有统计学的增加(p<0.05).一般,完全跪位时髌骨倾斜的变化很微小,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仅见于屈曲120°跪位(双膝跪位p=0.02,单膝跪位p=0.03).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屈膝度(135°)跪位比低屈膝度(≤120°)跪位对于髌股关节接触面积和压力的影响较小.临床相关性:结果提示,如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范围超过120°,则可以完成跪位,其比以往所认为的危险性小.

    作者:Kenneth J. Wilkens;Long V. Duong;Michelle H. McGarry;William C. Kim;Thay Q. Lee;王义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不稳定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稳定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约占翻修病例数的10%~22%1-5.而很多这些病例本可获得成功的结果,但因不能辨别导致不稳定的原因,而使手术医生反复出现这些错误.

    作者:Sebastien Parratte;Mark W. Pagnano;李佛保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原发性骨或软组织肉瘤患者的静脉血栓

    背景:静脉血栓可单独发生于癌症患者或骨科手术患者.因此,骨或软组织肉瘤并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概率可能明显升高.本回顾性研究旨在调查躯干、四肢骨或软组织肉瘤患者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临床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至2003年确诊为原发性骨或软组织肉瘤的患者资料.收集数据包括患者资料(个人信息、诊断、手术情况)、辅助性化疗或放疗情况、可能导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血栓预防措施应用情况和确诊的静脉血栓病例.结果:共252例患者人选,原发性骨肉瘤94例,原发性软组织肉瘤158例.70%的患者曾接受血栓预防性治疗,其中57%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37例患者临床疑似深静脉血栓.9例患者经X线检查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为外院诊断,因此可确诊的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发生率为4%.9例患者临床疑似肺栓塞.1例患者经通气灌注扫描确诊为肺栓塞,1例患者死于肺栓塞,1例患者经外院确诊为肺栓塞,因此肺栓塞总发生率为1.2%,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4%.所有血栓病例均有髋或大腿部肿瘤,且大多数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于确定性手术之前.结论:骨或软组织肉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其他骨科疾患相类似.然而,髋或大腿部肉瘤可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有必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调查静脉血栓的预测指标和药物预防静脉血栓的意义.

    作者:Sheryl Y. Mitchell;Elizabeth A. Lingard;Patrick Kesteven;Andrew W. McCaskie;Craig H. Gerrand;王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骨科动态杂志

骨科动态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天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