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当外科医生对发育性髋关节异常导致的高位脱位病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如何长期保持假体稳定及获得佳的功能状态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文的目的是评估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同时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结果.方法:在本回顾性研究中,我们评估了采用非骨水泥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连续的24例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异常患者(女20例,男4例)(共28髋)的结果和并发症.手术包括全髋关节置换、转子下缩短截骨及在髋臼解剖中心放置髋臼假体.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8年.结果: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从43分进展至末次随访的89分(p<0.01).28髋中有12髋(43%)出现早期或晚期并发症或者进行了再次手术,2髋(7%)发生转子下截骨骨不连,1髋发生股骨柄松动,1髋发生髋臼假体松动,1髋发生髋臼衬垫分离.4髋出现术后髋关节脱位.其余病例在末次随访及X线随访时假体均保持完好.无一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结论: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性高位髋脱位患者进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同时行转子下短缩截骨,假体固定的成功率高,截骨处愈合率高,术后平均Harris髋评分为89分.然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退变性关节炎患者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
作者:Aaron J.Krych;James L.Howard;Robert T.Trousdale;Miguel E.Cabanela;Daniel J.Berry;黄哲元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背景:有关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材料及接受常规的血栓预防治疗的数据均非常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全国范围的随访,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患者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的潜在风险因素.方法:通过医学数据库收集1995至2006年在丹麦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得到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性治疗的患者资料.手术后90 d内因静脉血栓栓塞住院是本次研究的结局指标.我们认为年龄、性别、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指征、手术年份和合并症病史等是潜在危险因素.结果: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90 d内因静脉血栓栓塞住院的发生率为1.02%(686/67 469),中位时间为22天.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和非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分别为0.7%(499/67 469)和0.3%(205/67 469).因静脉血栓栓塞或其他各种原因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05%(38例)和1.0%(678例).与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对危险性降低(调整相对危险度=0.47,95%可信区间:0.25~0.90).与Charlson并存疾病指数评分较低的患者比较,评分较高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调整相对危险度=1.45,95%可信区间:1.02~2.05).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相对危险度=1.40,95%可信区间:1.15~1.70)或先前有静脉血栓病史(相对危险度=8.09,95%可信区间:6.07~10.77)的患者比无此类病史的患者患静脉血栓的风险高.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并接受药物预防治疗的患者90 d内累计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1%.这种相关的风险因素信息可以用来更好地预测个别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危险性大小.
作者:A.B.Pedersen;H.T.Sorensen;F.Mehnert;S.Overgaard;S.P.Johnsen;毕擎;夏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背景:对30岁或更年轻的患者来说,全髋置换术是一项长期的挑战.如高强度运动所致的聚乙烯磨损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问题,硬对硬的负重面已经被证实可以减少磨损.本回顾性案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估30岁或更年轻患者的金属对金属全髋置换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的结果.方法:回顾分析34例(47髋)金属对金属全髋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08个月(范围,62.4~153.6个月).患者平均年龄25岁(范围,15~30岁).股骨头假体直径除5例为32mm外,其余均为28mm.所有患者均采用同样的金属对金属负重面假体.结果:患者术后Mede d'Aubigné评分平均从10.6分(范围,1~14分)升至17.1分(范围,12~18分).近一次的影像学摄片虽未发现假体磨损,但股骨有3例,髋臼有2例发生骨性溶解.2例需要翻修,其中1例是因为位置不良导致臼杯撞击,另外1例是骨性溶解导致髋臼松动.Kaplan-Meier分析将翻修作为假体的生存率,假体10年生存率为94.5%(95%可信区间,80%~98.6%),而股骨柄的生存率为100%.结论:此项中期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对金属负重面的全髋置换假体比较适合年轻以及喜欢运动的髋关节骨关节炎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作者:Julien Girard;Donatien Bocquet;Guillaume Autissier;Nicolas Fouilleron;Damien Fron;Henri Migaud;庞清江;叶奕;陈先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背景: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中,大段股骨缺损尚无适宜的处理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时,采用股骨干骺端多孔钽锥形垫片修复严重股骨缺损的早期结果.方法:24例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时植入股骨多孔钽锥形垫片.研究对象包括13例女性和11例男性,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64岁.翻修术的指征是: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11例),深部感染导致的二期再植入手术(7例),牢固固定的股骨假体周围骨质疏松(3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严重的膝关节不稳(1例).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3个月(范围,24~50个月).总体上,膝关节临床KSS评分从术前平均5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81分.有20例患者完成了平均35个月的影像学随访评估,其结果显示所有的股骨钽锥形垫片固定良好,没有发生与锥形垫片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本组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的短期随访中,股骨干骺端多孔钽锥形垫片可以为股骨植入物提供有效的结构支持.其远期的生物学固定能力也许可以使重建的关节耐用持久.对于这种植入物更确切的有效性,还需要长期随访以及对不同重建技术进行比较.
作者:James L.Howard;Jeremy Kudera;David G.Lewallen;Arlen D.Hanssen;白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背景:单中心研究结果表明,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可以作为55岁以上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治疗方式.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芬兰55岁及以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后假体的生存率.方法:1980至2006年,总计有6000例55岁及以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芬兰关节置换登记处登记,其中4019例符合我们的研究入选标准.根据使用的不同假体,我们将其分为三组:(1)非骨水泥组:近端多孔涂层股骨柄和多孔涂层压配式臼杯;(2)骨水泥1组:骨水泥型锥形柄和全聚乙烯臼杯;(3)骨水泥2组:骨水泥型复合横纹(composite-beam)柄和全聚乙烯臼杯.结果:对55岁及以上类风湿关节炎行全髋置换术患者,经分析研究表明,非骨水泥柄和臼杯无菌性松动翻修的风险显著低于骨水泥型假体.以任何原因导致需要翻修作为研究终点,15年假体生存率分别为:非骨水泥组80%,骨水泥1组86%,骨水泥2组79%.结论:55岁及以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的远期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Keijo T.M(a)kel(a);Antti Eskelinen;Pekka Pulkkinen;Petri Virolainen;Pekka Paavolainen;Ville Remes;尤佳;万东东;姜文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前言不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富有挑战性.尽管大多数肱骨近端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成功治愈,但有些骨折仍需要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患者所期望的结果.已有几种器械用来治疗不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包括锁定板1,2、髓内钉3、克氏针4和螺钉5.肱骨近端锁定板已经被证实可以获得相对牢固的骨折固定6,7.然而,对锁定钢板的初热情过后,近开始有作者为此技术担忧8,9.侵袭性小的技术,如克氏针固定,既可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又只需侵袭性小的二次手术去除植入物.但克氏针生物力学性能低,同时伴有克氏针发生移位和骨折复位丢失的风险10-12.因此,要均衡考虑其优势和劣势.
作者:F.Castoldi;D.E.Bonasia;D.Blonna;R.Rossi;F.Dettoni;M.Assom;A.Sankey;C.Halewood;A.A.Amis;宋洁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背景:在生理条件下,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腰椎运动功能研究少见报道.既往我们评价了应用双重透视结合MRI系统研究在体腰椎运动功能.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组与无症状及无椎间盘退变的正常人的不正常椎体活动的数量差异,以了解前者的机械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征.方法:本研究包括10例受试者.所有患者经临床及放射学检查确诊在L4-5和L5S1节段有椎间盘源性腰痛.运用联合成像技术,重建屈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过程.根据终板上的局部参照系统,计算从L2~S1各个节段上下椎体间的相对运动,并测定初始旋转、配对平移和旋转的活动度.结果:在所有三个运动测量结果中,L3-4节段的活动度大.L3-4节段的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度明显大于L2-3节段(p<0.05).在所有运动测量结果中,L5S1节段活动度小;该节段的活动度明显小于L3-4节段(p<0.05).腰椎间盘退变组L3-4节段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度明显大于正常组.退变组在L4-5节段的屈曲活动度明显大于正常组;然而,两组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度相近.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L3-4节段的活动度大,且大于正常人,提示椎间融合前相邻上节段已形成过度活动.L5-S1节段活动度小,表明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中,应限制该节段的活动.
作者:Peter G.Passias;Shaobai Wang;Michal Kozanek;Qun Xia;Weishi Li;Brian Grottkau;Kirkham B.Wood;Guoan Li;刘尚礼;陈燕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前言根据近的研究预测,至2030年美国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一年的总量将增至348万例,比2005年增加673%;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数量将增加174%,达到57.2万例,因此按照这一预期的结果,到那时每年要完成400多万例全关节置换手术1.同样,关节置换翻修手术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也是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的死亡率约为2.7%~18%2-10.初次全髋或全膝置换术后2年内,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平均发生率为0.25%~2.0%3,7,11-15.因此,这对于患者和医疗卫生体系而言,均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据估计用于每次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发作的治疗费用,约为初次全关节置换相关费用的3~4倍7,8,10.
作者:Wadih Y.Matar;S.Mehdi Jafari;Camilo Restrelao;Matthew Austin;James J.Purtill;Javad Parvizi;夏志敏;黄海;倪飞;张政宏;周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