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国际刊号:1562-3122
  • 国内刊号:43-588/R
  • 影响因子:
  • 创刊:2001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医药卫生综合
世界感染杂志   2006年2期文献
  • 国产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艾滋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抗病毒药物司他夫定+去羟肌苷+奈韦拉平联合治疗艾滋病的疗效,为国产抗病毒药物的推广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艾滋病9例,给予口服司他夫定+去羟肌苷散+奈韦拉平一年,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9,12月分别检测血中HIV RNA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等.结果经过一年的抗HIV治疗,7/9(77.7%)例病人血浆中HIV载量明显降低,7/9(77.7%)例病人CD4+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早期的药物毒副作用不明显.结论国产抗病毒药物(司他夫定+去羟肌苷散+奈韦拉平)联合治疗艾滋病早期能有效地抑制HIV的复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

    作者:黄琴;孙洪清;骆成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CpG ODN联合STAg鼻内免疫BALB/c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

    目的观察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TAg)与不同剂量的CpGODN联合滴鼻免疫小鼠的免疫效果,探索CpG ODN佐剂佳剂量.方法5~6周龄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实验组以20μg STAg联合不同剂量CpG ODN佐剂滴鼻免疫小鼠,佐剂剂量分别为0、1、5、10μg,对照组以PBS滴鼻,间隔2wk免疫2次.末次免疫后30d断颈处死全部小鼠,分离脾、Peyer's patch(PP结)、肠系膜淋巴结(MLN)和IEL淋巴细胞,观察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IgG和粪便IgA含量.结果与PBS组和0剂量佐剂组相比,10μgCpG ODN联合STAg免疫后,小鼠肠粘膜淋巴组织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明显(P<0.05).10μg组血清IgG远高于对照组(P<0.05),粪便IgA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pG ODN可作为STAg的粘膜佐剂,10μg CpG ODN与STAg联合具有佳的免疫效果.

    作者:石蓉;殷国荣;管志玉;刘娟娟;张宇斌;孟晓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检测流感病毒的多重RT-PCR一步法及其应用

    目的为快速筛查和确诊流感提供快速检测手段,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检测流感病毒的RT-PCR一步快速法.方法在一个反应管中流感病毒的反转录和扩增2个病毒基因的片段同时进行.结果该方法较普通RT-PCR法以及巢式RT-PCR法操作简便、更快捷,与其它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至少可检出103病毒颗粒.结论本方法对流感快速确诊的准确性更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红;靳毅明;温乐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埃希菌在监护病房和非监护病房的感染分布与耐药性

    目的研究我院大肠埃希菌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非ICU的感染分布与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统计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1639株大肠埃希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对ICU和非ICU来源菌株做分别研究.结果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部位见于呼吸道、泌尿道、伤口、血液、引流液等,大肠埃希菌在ICU呈高度的多耐药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上,其中环丙沙星无论在ICU或非ICU均呈高度的耐药性.结论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及病人病情,并考虑ICU情况而选用碳青酶烯类、β-内酰氨类/β-内酰氨酶抑制剂及联合阿米卡星等.

    作者:艾华;蒋燕群;汤谨;沈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改变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

    目的为了探讨西部大开发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了原始林区、苗圃林区和农牧业区三个样区,从媒介、宿主以及人群感染等自然疫源地特征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变化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结果原始林区,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高于苗圃林区和农牧业区;媒介和宿主潜能以及自然疫源地活力也显著高于苗圃林和农牧业区;农牧业区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低于苗圃林区.结论原始林区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一定程度上起保护作用,其潜能、自然疫源地活力等增加,人群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了对进入原始林保护区的人员加强防护与监测的必要性.

    作者:刘增加;孙毅;石淑珍;赵彤言;许荣满;宫占威;张继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目的研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对大环内酯类(M)-林可酰胺类(L)-链阳菌素类(S)抗生素(MLS)的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K-B扩散法测定90株MRS临床分离株的MLS六种代表药物(红霉素、阿齐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克林霉素和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表型,推测其耐药机制.结果①MRS对MLS有5种药敏表型,主要的表型为ML耐药/S敏感(71.11%);MRSA和MRCNS的药敏表型分布不一样,未见奎奴普丁/达福普丁(QD)耐药.②MRSA有两种靶位改变所致的耐药表型,分别为11.1%和71.1%,另有两种机制不明表型,分别为6.7%和11.1%;未发现外排系统所致耐药表型.③MRCNS也有两种靶位改变所致的耐药表型分别为8.9%和71.1%;存在外排系统所致的耐药表型,为13.3%.结论MRS均主要为靶位改变所致的耐药,MRSA存在两种不明机制耐药,MRCNS存在外排系统所致的耐药.

    作者:明德松;吴一波;朱焱;谢尊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神经外科病人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目的探讨某院神经外科病人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1:1配对.结果在2004年度的1 094例出院病历回顾性调查中,对19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10个因素呈显著差异.再对这10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管切开、应激性溃疡出血、昏迷是神经外科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控制神经外科病人下呼吸道感染,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韩雪玲;吴兴曲;华梅;张文香;胡淑芳;王娟莉;杨敏;王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肝炎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变化的因素和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肝炎血清IAP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血清IAP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对血清IAP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间值细胞绝对计数进行Spearman双变量相关和直线回归分析.对血清IAP水平与外周血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CD19+淋巴细胞、CD56+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E水平进行Spearman双变量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结果74例急性肝炎病人血清IAP异常降低率和异常升高率分别为22.97%(17/74)和13.51%(10/74),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IAP水平与血清白蛋白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209,P=0.075),与血清前白蛋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34,P=0.004);血清IAP水平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中间值细胞绝对计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76,P=0.076和r=0.065,P=0.585).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为影响血清IAP水平的主要因素(偏回归系数=1.061,P=0.015).血清IAP水平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血清各类免疫球蛋白水平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代表肝脏贮备功能急性下降的血清前白蛋白为影响急性肝炎血清IAP水平的主要因素.正常参考值范围和正常参考值以下的血清IAP水平对机体免疫功能没有显著抑制作用.

    作者:张占卿;陆伟;吕莹;纪永佳;丁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芜湖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目前本市艾滋病知识宣传所取得的效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艾滋病防治策略.方法2004年1至12月份连续对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各类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4 700人中艾滋病知识得分在60分以上的4430人,占94.26%,平均知晓率83.72%;全部回答正确的仅370人,占7.87%;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占45.74%;四种常见预防艾滋病感染措施的知晓率很低,占28.09%.结论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还很不够,远未普及,大部分人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了解还很片面,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情况尤其突出,我们要利用各种时机、各种形式、各种媒体持之以恒地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应大力提倡新闻媒体开展公益性广告宣传.

    作者:杨林新;成国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与合并肺孢子虫肺炎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人合并肺结核(TB)与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影像学特征差异,探讨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D4细胞低200个/μL的艾滋病病人,19例感染肺结核,13例PCP,分别比较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病变的分布范围.结果PCP与TB比较,影像学上毛玻璃密度影、斑片状渗出、大小不等结节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变均可能出现病变多于3个肺野(84.62%,63.16%,P>0.05).感染TB时,粟粒结节、增殖病变、空洞、肺外感染、胸水,虽然发生率稍高,但两组间差别仍无显著性(P>0.05).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时多为TB(P<0.05),PCP更多出现肺大片实变与肺气囊(P<0.05).TB病变多位于上肺尖段或下叶背段(42.11%,7.69%,P<0.05),病变的发展多由上肺往下肺进行(31.58%,P<0.05).患PCP时,病变主要位于下肺(53.85%,15.79%,P<0.05),其发展主要由下肺往上肺(38.46%,5.26%,P<0.05),由肺门向外带(30.77%,P<0.05).结论在艾滋病期,当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时,感染TB与PCP均可能出现毛玻璃影、大小不等结节影、双肺弥漫性改变.TB更多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病变多在上肺尖段及下叶背段,由上向下蔓延.出现大片实变,肺气囊,病变由下肺向上蔓延,由肺门为中心向外扩展,则诊断为PCP.

    作者:鲁植艳;田志雄;沈振华;卓德强;梅列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雷尼替丁、枸橼酸铋、克拉霉素及呋喃唑酮与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甲硝唑两根除方案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符合条件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62例使用雷尼替丁、枸櫞酸铋、克拉霉素及呋喃唑酮,即口服雷尼替丁150mg,2次/d,连服8wk;枸橼酸铋110mg、克拉霉素500mg及呋喃唑酮100mg,均为2次/d,连服1wk.另一组为B组,54例使用奥美拉唑20mg,2次/d,连服8wk;阿莫西林1 000mg及甲硝唑400mg,均为2次/d,连服1wk,疗程结束后1mo复查胃镜.结果112例病人(A组62例,B组50例)完成治疗及随访,A组与B组Hp根除率分别为86.7%、86.5%(P>0.05),糜烂愈合率分别为91.7%、88.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p根除组糜烂愈合率(99.0%)明显高于Hp未根除组(53.3%),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9%、14.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有较理想的Hp根除率及糜烂愈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当.Hp根除有利于糜烂愈合.

    作者:王泽衍;柏乃运;徐光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治对策.方法制定<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方案和处理流程>,参照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的DWDM模式,回顾性分析5例HIV感染职业暴露发生的类型、经过、暴露级别及用药预防效果.结果354名医务人员在参与HIV感染病人的医治过程中,发生5例职业暴露事件,均实施了暴露后预防措施(PEP),并在暴露发生2h内用药预防HIV感染.经6mo的临床医学观察后,未发现1例HIV感染.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HIV感染职业暴露,<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方案和处理流程>和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DWDM模式对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是有效的.

    作者:张林;查丽俊;杜茵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弓形虫性肝炎

    弓形虫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本文就国内弓形虫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病例及病理学与诊断治疗研究的概况作一介绍,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卢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聚乙二醇α-干扰素(PEG-IFNα)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与普通α-干扰素(IFNα)相比,它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国内外众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PEG-IFNα单独应用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和随访结束时的病毒应答率和持续病毒应答率均显著高于IFNα,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近年来PEG-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作者:周平;谢仁江;司慧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艾滋病和结核病的混合感染

    HIV/AIDS的流行导致结核病(TB)的重新出现,而TB是HIV/AIDS的发病和死亡的首要诱因,为此作者就艾滋病和结核病的相关问题结合文献资料进行阐述,希望对艾滋病和结核病预防、治疗的深入研究有益.

    作者:曹韵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西北地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特点及控制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进入相对活跃期,人间鼠疫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地区鼠疫流行病学特点,并提出相应控制措施.

    作者:宫占威;刘增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IV母婴阻断的研究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为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据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220万妇女和60万儿童感染HIV,其中90%的儿童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所以进行HIV母婴阻断对控制HIV的流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主要的母婴阻断方式包括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剖宫产及人工喂养等.

    作者:史佩炯;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毒力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幽门螺杆菌(Hp)中cagA、vacA、ure、fla等重要毒力基因及其编码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细胞空泡毒素、尿素酶和鞭毛蛋白相关进展.

    作者:段秀杰;闻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IDS相关卡波西氏肉瘤的发生与流行

    卡波西氏肉瘤(Kaposi Sarcoma,KS)是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之一.尽管近几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普及与应用KS的发病率明显下降,KS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困扰AIDS病人的常见疾病.研究发现,KS的发生是HIV、免疫系统抑制和人疱疹病毒8(HHV-8)相互作用的结果.HHV8的传播尚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西方人群中危险的行为被视为男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而来自非洲、法国、圭亚那地区和意大利的资料显示HHV8的感染可能源于生命早期的母婴传播以及家庭内的水平传播.目前,我国尚未开展全面的AIDS相关KS的流行病学调查,已报道的KS病例主要集中在新疆,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性.

    作者:高磊;曹韵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IV非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是指包括对性暴露后与静脉药物注射暴露后的预防HIV感染的措施.应该尽可能早的开始(暴露后72h内),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连续28d.nPEP中心理咨询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首选2个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相对于职业暴露来说nPEP在预防HIV感染方面没有很好的效果.容易失败的原因主要有:①延时治疗;②非职业暴露者对PEP治疗依从性差;③反复多次发生暴露;④进行肛交是预防HIV感染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⑤不合理的药物组合.

    作者:郑毓芳;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草蜱叮咬致游走性红斑2例

    1病例报告例1,男,32岁,珠海市人.2004年7月6日来诊,自诉4月一天在钓鱼时被虫子(草蜱)叮咬小腿,次日发热,出现红斑,周身及关节痛.某医院按过敏和痛风治疗,病情发展.体检:颈项、腋下、小腿内侧、委中周围,均有环状红斑,少数红斑中心凹陷呈脓疮;多数红斑演变为陈旧性紫斑脱屑状,有的变硬,关节明显肿胀,疼痛,活动加剧.

    作者:侯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艾滋病合并弓形体脑病1例

    1病例报告男性,43岁.因发热、头痛伴呕吐3wk、意识障碍6d,于2005年5月31日入院.自诉3wk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8.5C,伴有头痛,为前额及颞部胀痛,入当地医院就诊,测体温39.2C,拟诊上呼吸道感染,予病毒唑、罗红霉素,退热栓等治疗,体温无明显下降,表现为下午至晚上发热,体温38~39℃,仍伴头痛,头痛剧烈时伴有呕吐,为喷射性.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查CT示:右颞叶及枕叶病变,MRI示右侧基底节及右侧枕叶异常信号(脑转移瘤可能性大),于2wk前转入上海华山医院治疗,予甘露醇、地塞米松等治疗,病人发热、头痛等症状无明显好转.6d前开始出现嗜睡、对答不切题,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入院前1d开始进入昏迷状态,因外院查HIV-1抗体确认报告(+),拟AIDS转入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感染科治疗.

    作者:赵晓云;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IV感染成人和青少年机会性感染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三)(5)结核分支杆菌病

    结核分支杆菌病1流行病学在美国,结核病的总的发病率在下降,2002年报告的新病例数大约为15 000例.对怀疑或证实为结核的病例,推荐作HIV检测,但未被完全执行.因此,在美国有HIV1感染者,结核的百分率仅是估计.在1999年,在美国大约10%的结核病例有HIV1感染.

    作者:骆成榆;黄琴;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IV1感染成人和青少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使用(第四部分)

    8经治病人的处理推荐:①虽然大多数病人从采用抗逆转录病毒方案中获益,依从性,不能耐受毒性和药代动力学问题可使治疗复杂化,并且病毒学失败或治疗有限毒性常见.②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的估价应包括评估病人的HIV疾病的严重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包括持续时间,药物使用,抗逆转录病毒强度,依从性历史,和药物不能耐受/毒性,以及近和先前药物耐药试验的结果.

    作者:骆成榆;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视艾滋病常见合并感染的处理

    HBV、HCV或TB感染的自然史会由于合并HIV感染而复杂起来,相反,若HIV-1感染者合并HBV、HCV或TB感染其预后则相差甚远.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AIDS患者与肝脏相关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肝毒性的危险性均增加.HIV合并TB感染者接受6mo的抗结核治疗反应良好,但病死率仍增加.抗结核药物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及时常发生的相互作用使得HIV-TB合并感染的治疗更趋复杂化.

    作者: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发传染病--人埃立克体病

    人埃立克体病(Human ehrlichiosis)也称无斑疹落矶山斑点热(Spotless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是新近认识的一种危害较大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许多国家有人埃立克体病的报告,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广东、福建和云南等地均有本病感染,提示人埃立克体病可能是世界性分布.本文主要介绍人埃立克体病的病原、发病机理、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

    作者:刘增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006年2月至3月传染病世界疫情简报

    1禽流感和人禽流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2月27日宣布尼日尔与尼日利业邻近的Magaria市的鸭子被检出H5N1病毒,使该国成为继尼日利业之后第二个确定发生禽流感疫情的非洲国家.

    作者:欧强;张友祥;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疟药在风湿病中的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对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损伤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氯喹和羟基氯喹这两种抗疟药被广泛地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作者:万巍;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