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2096-269X
  • 国内刊号:10-1396/R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886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1期文献
  • 《AIUM-ACR-SPR-SRU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超声检查实践参考(2018版)》解读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包括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及髋关节脱位. 超声检查是DDH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美国超声医学协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IUM)、美国放射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小儿放射协会( Society for Pediatric Radio-logy,SPR)和超声影像医师协会( Society of Radiologists in Ultrasound,SRU)近期发布了《AIUM-ACR-SPR-SRU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超声检查实践参考(2018 版)》[1]. 现对其内容加以介绍并进行解读:

    作者:于静淼;陈涛;吕学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解剖学参数与股骨颈髓腔前后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股骨头直径(FHD)、股骨颈长度(FNL)和股骨颈髓腔上下径(cFNW)与股骨颈髓腔前后径(sFNW)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随机数生成器随机抽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影像数据库中的100名正常成人右侧髋关节CT数据.其中,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9岁.将DICOM格式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中,分别测量FHD、FNL、cFNW、sFNW参数,分析各参数在不同性别分组间的统计学意义,并进行线性相关回归分析明确FHD、FNL和cFNW与sFNW之间的相关性和回归方程.结果 FHD、FNL、cFNW、sFNW参数均符合正态分布.男性的FHD、FNL、cFNW、sFNW参数分别为(48.9±2.1)、(69.1±4.3)、(32.4±2.2)、(21.1±1.8)mm,女性的这4个参数分别为(44.2±2.1)、(62.9±3.4)、(28.8±2.0)、(18.7±1.7)mm,男性的各参数值均高于女性(均P<0.001).FHD、FNL及cFNW与sFNW的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0.51、0.76,均呈正相关(均P<0.001).FHD、cFNW与sFNW呈强相关,FNL与sFNW呈中等相关.结论 可根据FHD和cFNW参数值来初步预测sFNW参数值及股骨颈髓腔空间分布.

    作者:杨序程;周一新;杨德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血清钴铬离子浓度与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翻修术患者外周血血清钴铬离子水平与假体周围组织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血管炎相关病变(ALVAL)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且除髋关节假体外不携带其他含钴铬材料的内植物,术前血清钴、铬离子浓度高于梅奥诊所参考标准的患者17例.男9例,女8例.其中右侧髋关节10例,左侧7例.术中取假体周围组织行病理检查,按Campbell-ALVAL评分系统评分,通过SPSS软件分析金属离子水平与ALVAL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7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3.8±3.2)kg/m2.摩擦界面为金属-金属(MOM)5例,金属-聚乙烯(MOP)12例.病理Campbell-ALVAL评分4分1例,5分1例,6分6例,7分7例,8分1例,9分1例,MOP组和MOM组术前金属离子水平与ALVAL评分之间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09﹑0.26,P>0.05);而钴和铬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836,P<0.001).结论 ALVAL的诊断仍以镜下病理检查为诊断依据,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前的血清钴铬离子升高可以提示ALVAL的存在,钴和铬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其钴和铬离子浓度高低与ALVAL均无相关.这表明金属离子水平并不是ALVAL的独立作用机制,也不适合单独作为ALVAL的预测指标及翻修手术适应证选择.

    作者:顾建明;冯啸;宫丽华;丁宜;周一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定制三翼臼杯在复杂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随着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年轻化及其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预计至2021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率将达到12. 9% [1]. 初次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常发生骨溶解、感染、磨损及骨折等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将导致骨缺损. 尽管髋臼侧严重骨缺损和骨盆不连续的发生率较低(1% ~5%)[2-5],但是对于获得初始机械稳定性和远期骨长入仍是一项重大挑战. 为应对这一挑战,出现了多种重建方法,如多孔金属臼杯联合多孔金属加强块、髋臼牵引联合超大臼杯、多孔金属臼杯联合髋臼重建球笼以及定制三翼臼杯等[6-9]. 自2001年Christie等[10]报道定制三翼臼杯技术以来,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复杂髋关节翻修术中[5,9,11-14].

    作者:周报春;周一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的158例病历资料.通过分析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手术记录,确定膝关节翻修原因.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2年内进行的翻修为早期翻修,2年后进行的翻修为晚期翻修.结果 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常见原因有:假体周围感染(41.6%)、假体松动(24.8%)和不稳定(9.9%).聚乙烯磨损(3.1%)不是膝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早期翻修的常见原因是假体周围感染(61.1%)、僵直(12.5%)和不稳定(8.3%),晚期翻修的常见原因是假体松动(41.6%)、假体周围感染(25.8%)和不稳定(11.2%).结论 膝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是假体周围感染.常见的早期翻修原因是假体周围感染,而常见的晚期翻修原因是假体松动.应该重视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和假体周围感染的防治.

    作者:唐杞衡;周一新;宋洋;尹星华;杨德金;边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后路单节段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黄韧带钙化症一例

    患者女,72岁,因渐进性右侧肢体发凉1 年,伴走路不稳于2017年2月被收入北京积水潭医院. 现病史:1年前,在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发凉,涉及范围为前臂至指尖及小腿至足底,伴头痛;后出现走路不稳、四肢无力;4个月前,出现左上肢剧烈疼痛,范围自上臂至前臂外侧,咳嗽时双手指尖有轻微麻木感. 既往无特殊病史. 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痛苦面容;右侧肢体皮温较对侧低,双侧肱、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左上肢因肩疼痛抬高困难. 专科检查:四肢感觉正常;四肢肌力Ⅳ级;Hoffman 征( +),病理反射( +),直线连足试验( +);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8 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分. 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显著异常. 影像学检查:X线未见明显异常(图1);MRI示C5-6后方脊髓受压迫严重(图2);CT示C5-6黄韧带区域左右对称分布2 个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规则整齐(图3、4). 术前诊断:颈椎黄韧带骨化或钙化导致的合并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治疗:行全身麻醉,患者取俯卧位,使颈部充分伸展. 常规消毒后,取C4-6后正中切口,暴露椎板. 用磨钻将C5两侧小关节内侧椎板磨出2个侧沟,再使用磨钻将C5棘突劈开,显露C5-6区域肥厚黄韧带,可见内有白色粉末状组织,去除病灶,送病理学检查,待硬膜渐膨隆、搏动良好后在双侧棘突上钻孔,于C5棘突间用线交叉固定1块梯形人工珊瑚骨,解除脊髓压迫. 病理学检查:肉眼可见2个类球形灰白色组织,均约花生米大小,含灰白色粉末状物. 镜下检查见纤维软骨及胶原纤维组织伴显著钙化. 术后1周,患者右侧肢体皮温恢复正常,可下地循直线行走,头痛及指尖麻木症状消失,左上肢疼痛和抬高程度明显改善,仅余左肩疼痛(术后左肩MRI示肩袖损伤) ,四肢肌力Ⅳ+级,JOA评分14分,VAS评分2分. 术后6个月四肢肌力Ⅴ级,JOA评分15分,VAS评分1分. 术后12个月四肢肌力Ⅴ级,JOA评分15分,VAS评分1分.

    作者:乐晓峰;胡临;刘亚军;何达;吴昕峰;马赛;田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

    一、手术历史及发展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术式. 早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椎板切除术于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其手术方法简单,主要通过去除病变节段椎板为脊髓留出后方漂移空间,从而减轻脊髓受压迫的程度. 但该术式并未去除脊髓压迫的直接原因,由于脊髓被两侧的韧带固定,向后方漂移的范围小,术后效果往往不理想. 之后有学者对该术式进行了改良,试图在切除椎板后向一侧牵拉脊髓和神经根,从后方暴露突出椎间盘,再将其切除. 但这一改良的术式在术中必须通过牵拉脊髓才能切除椎间盘,而突出的椎间盘会导致病变节段椎管更加狭窄,这样的牵拉暴露常会导致脊髓受压症状加重.Arce和Dohrmann[1]回顾分析了行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的135例胸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发现58%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10%的患者症状未改变,28%的患者症状加重. 因此,后路椎板切除术被认为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出现病变切除不彻底、术后效果欠佳等可能性较大,临床上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胸椎间盘切除术式. 但是该术式启发了人们积极探索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术式,达到在尽可能避免影响脊髓的情况下摘除突出的胸椎间盘的目的.

    作者:崔冠宇;何达;行勇刚;韦祎;孙宇庆;刘波;田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应用

    与年龄相关的颈椎退变在中年人群中占50%以上,是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之一[1] ,如颈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和韧带肥厚,可压迫颈神经或脊髓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脊髓型颈椎病;严重者常需手术干预,手术分为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路联合入路. 目前常用的前路手术有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和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CF). 20 世纪50 年代,Smith和Robinson[2]首次报道了ACDF,近年来,ACDF虽然历经各种改良,但因其显露容易,创伤小,能直接去除致压物,减压彻底,术后康复快,临床疗效满意,仍然是颈椎前路手术的金标准[3]. 在ACDF中减压是核心技术,融合是手术成功的标志,减压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得骨性融合. 自体骨融合虽然效果可靠、融合率高,但存在移植骨脱出、塌陷等风险,同时也可能引发供骨区的并发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椎间融合器( cage)应运而生. 为了提高融合率和临床疗效, cage的设计和材料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其设计经历了BAK、螺纹式、钛网、自锁式零切迹等的发展,材料也有自体骨、增强涂层以及可吸收材料等.

    作者:栾继耀;梅伟;苏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后踝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在所有的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病率为7% ~44% [1-3]. 临床上单独后踝骨折并不常见,往往伴有内、外踝骨折和(或)下胫腓联合损伤[4-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对后踝骨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后踝骨折的CT分型、手术治疗指征、固定方式及预后. 后踝骨折形态多样,目前治疗方案存在较多争议,预后差异较大. 本研究通过分析既往后踝骨折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结果,围绕后踝骨折的形态学特点与分型、手术相关因素、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预后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后踝骨折的认识,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廖明新;王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aget骨病的临床特征及唑来膦酸盐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Paget骨病(PDB)的临床特点及应用唑来膦酸盐(Zol)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病理确诊PDB的1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受累骨骼不同,分为单骨型组和多骨型组;按照是否有病理性骨折,分为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比较分析各组间临床各项指标.于应用Zol 5 mg静脉单次输注治疗治疗2周后随诊.结果 15例患者年龄为(45.53±12.78)岁;男女比例为12:3;多骨型9例,单骨型6例;病程(7.71±6.97)年,Zol有效率为100%,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100%)及低钙血症(47%).治疗前多骨型组较单骨型组:碱性磷酸酶(ALP)、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及骨钙素(OC)均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多骨型组较单骨型组:tP1NP、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及OC均有明显升高(P<0.05).所有PDB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P1NP、Ca有明显下降(t=-3.741、-2.847,P=0.007、0.014);OC及甲状旁腺素(PTH)有明显升高(t=3.052、3.375,P=0.009、0.005).单骨型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P1NP、Ca有明显下降(P<0.05);PTH明显升高(P<0.05).多骨型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P1NP、ALP、Ca有明显下降(P<0.05);OC及PTH有明显升高(P<0.05).骨折与非骨折PDB患者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B的发病特征为发病率低,以散发为主,患者年龄相对较轻,男性居多,多累及四肢长骨,ALP、tP1NP均有明显升高,而且多骨型高于单骨型,血钙正常或偏低,X线、全身骨扫描核素显像及骨骼病理会有相应改变,Zol治疗有效.

    作者:李伟;王茹;陈佳;左庆瑶;王志新;王红;邓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继发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严重骨骼病理损害

    目的 探讨继发于甲状旁腺亢进症(PHPT)的严重骨骼病理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以复杂骨病损为首诊的21例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21例PHPT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5~57岁.依据首诊骨病理损伤表现将其分类:骨肿瘤11例(骨肿瘤首诊),骨折14例(单纯骨折创伤骨科首诊),骨骼畸形4例(矫形骨科首诊).其中19例患者出现严重骨质疏松.其他表现为骨痛、乏力等.生化指标统计提示:血Ca、甲状旁腺素(PTH)、碱性磷酸酶(ALP)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血P低于正常范围.其中11例患者转入普通外科行甲状旁腺切除,11例骨肿瘤患者均于行病理活检,排除恶性病变,行保守治疗.结论 对多发骨破坏、骨骼畸形等严重骨病理损害患者,应警惕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密切监测血Ca、PTH、ALP、颈部超声或CT等相关检查,一旦确诊,及时治疗,阻止进一步骨质损害.

    作者:卢帅;查晔军;公茂琪;陈辰;孙伟桐;花克涵;杨豪;蒋协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多杀巴斯德菌致假体周围感染

    目的 分析多杀巴斯德菌致假体周围感染的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1998年1月至2018年1月多杀巴斯德菌引起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结果 共收集9篇文献.其中6篇来自欧洲国家,3篇来自美国.入选文献中共10例患者.平均年龄70(57~84)岁,女性患者6例.膝关节感染7例,髋关节感染2例,肩关节感染1例.8例与猫接触相关,1例与马接触相关,1例与狗接触相关.5例合并既往病史,其中4例与多杀巴斯德菌假体周围感染危险因素相关.5例X线报告中2例X线发现有假体松动.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浆沉降率均高于正常值,6例关节穿刺液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在抗生素治疗加手术干预的所有病例中,≥1年随访结果显示治愈.结论 多杀巴斯德菌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多数存在明确的动物接触史.早期诊断并通过手术加抗生素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李程;Nora Renz;Andrej Trampuz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应用单侧Isobar TLL动态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应用单侧Isobar TLL动态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行单侧Isobar TLL动态内固定术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腰椎前凸角、椎间盘退变UCLA分级以及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 随访时间为(53.6±32.3)个月.术后24个月,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3).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相邻上节段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固定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腰椎前凸角无明显变化(P=0.100).手术前后椎间盘退变UCLA分级和改良Pfirr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单侧Isobar TLL动态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费用低及患者恢复快等优势.

    作者:马宁;高延征;高坤;张敬乙;余正红;盛伟超;邢帅;吕东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