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是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于2016年11月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80-886。本刊旨在服务于广大骨科临床医生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促进国内外骨科专业学术交流和骨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1.《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
2.《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3.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4.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5.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6.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7.《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目的 探讨基于稳态的三维弥散加权序列(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在诊断成人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骨科行3D DW-SSFP MRI臂丛神经成像检查的33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其成像特点,并与术中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基于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正常臂丛神经的根、干、股、束、神经节及椎管内的神经根,同时也可显示损伤的臂丛神经的节前和节后部分.其对成人臂丛神经的节前损伤诊断的敏感性为96.68%,特异性为90.29%,准确性为94.18%.结论 基于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可清楚显示臂丛神经,有效鉴别节前损伤和节后损伤,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有较好的定位作用,可作为臂丛神经损伤首选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作者:秦本刚;杨建涛;向剑平;张中伟;李平;戚剑;王洪刚;朱庆棠;刘小林;顾立强 刊期: 2019年第02期
在所有的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病率为7% ~44% [1-3]. 临床上单独后踝骨折并不常见,往往伴有内、外踝骨折和(或)下胫腓联合损伤[4-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对后踝骨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后踝骨折的CT分型、手术治疗指征、固定方式及预后. 后踝骨折形态多样,目前治疗方案存在较多争议,预后差异较大. 本研究通过分析既往后踝骨折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结果,围绕后踝骨折的形态学特点与分型、手术相关因素、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预后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后踝骨折的认识,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廖明新;王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习惯性髌骨脱位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5~46岁,平均22.9岁.20例患者均采用广泛松解、股外侧肌延长、胫骨结节近端移位结合内侧移位及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术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患者的髌骨稳定性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平均随访45.6个月.6例患者屈膝受限,屈膝角度平均减少17.5°±7.6°(10°~30°).未出现膝关节伸直受限和髌骨再脱位病例.结论 对重度习惯性髌骨脱位采用广泛松解、胫骨结节近端移位结合内侧移位及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术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广泛松解和胫骨结节近端移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辉;冯华;刘心;洪雷;王雪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后路手术治疗效果并总结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天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298例.其中14例为颈胸段OPLL,平均年龄62.6岁(47~68岁),男8例,女6例,其中12例为初次手术,2例为翻修手术.14例患者的OPLL分型包括8例连续型OPLL和6例混合型OPLL.所有患者均一期接受手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6、12和24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JOA评分、JOA改善率和Nurick脊髓功能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同时通过X线片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颈椎前凸角,通过侧位CT重建测量大OPLL椎管占位率,并评估术后骨化的进展.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改善率为优,3例改善率为良,8例改善率为有效,平均JOA改善率为46.1%.颈椎前凸角术前为(24.0±7.8)°,末次随访为(15.0±6.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大OPLL椎管占位率术前为(67.3±12.0)%,末次随访为(70.2±1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结论 对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颈胸段OPLL行后路减压手术相对安全,临床疗效确切.对于如何选择OPLL减压后的固定融合节段尚有争议.
作者:刘艳成;苗军;纪经涛;兰杰;宁尚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术中椎间盘造影评价颈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椎间盘损伤程度,并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融合节段.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预行颈椎前路手术的28例CSCIWFD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造影组(13例)和对照组(15例)2组.术中对拟切除的椎间盘和疑似受损的椎间盘进行造影,评定疑似受损椎间盘的损伤程度.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以及术后18个月内邻近椎间隙的退变情况.结果 造影组行椎间盘造影35个,诊断间盘损伤23个,与术中探查结果一致,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术中出血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组手术时间为(129.38±8.77)min,对照组为(121.67±6.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2,P<0.05).造影组术后JOA评分为(13.54±0.57)分,高于术前的(6.61±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JOA评分为(13.08±0.83)分,高于术前的(6.49±0.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造影组JOA评分为(15.68±0.93)分,高于对照组的(14.65±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造影组未发现因邻近节段椎间隙退变造成脊髓或神经损伤症状的病例,对照组有3例邻近节段椎间隙病变导致脊髓或神经损伤症状.结论 术中椎间盘造影可以明确CSCIWFD椎间盘的损伤程度,发现邻近节段间盘的隐匿性损伤,有助于术者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金炉;梅伟;毛克政;李格;张方舒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以微骨折术治疗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16例,平均年龄13.3岁(12~19岁)。关节镜下测量关节软骨剥脱面积,证实大直径小于1 cm后行清创及微骨折处理,术后随访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情况,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术前患者肘关节伸屈范围(101.88±14.82)°,Mayo功能评分为(64.38±4.79)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5.13±1.09)分;术后随访肘关节伸屈范围(114.38±11.53)°,Mayo功能评分为(88.75±8.06)分,疼痛评分为(0.88±1.02)分。三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中6例专业运动员均恢复原有运动水平。根据Mayo功能评定,16例患者中优13例,良3例,中或差0例。结论对于关节面软骨剥脱直径小于1 cm的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可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疗效较为满意。
作者:鲁谊;李屹钧;李旭;姜春岩;冯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强直性脊柱炎 (AS)是一种常累及中轴骨的慢性炎性疾病,其病理基础可改变脊柱生物力学特性,影响人体平衡性及协调性[1],因此该类患者发生脊柱骨折的几率更高而且伴随的椎体移位以及神经损伤往往更为严重[2-3],有时甚至看似微不足道的创伤也可导致AS 患者发生严重的脊柱骨折[4].
作者:单铎;廖文胜;朱忠培;王卫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伴有明显肩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盂肱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袖损伤所致的终末期骨关节病与严重的肩部创伤及并发症,包括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或骨折脱位、陈旧骨折脱位、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以及骨折术后并发症等。
作者:姜春岩;李奉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融合范围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接受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的颈椎疾病患者75例,根据融合远端终止节段分为C7组(n=48)和T1组(n=27).随访观察比较2组再次手术率、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及神经功能.所有计量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资料及同组术前术后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诊断、再次手术病例原因归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全部患者的再次手术率为9.3%,2组的再次手术率分别为C7组8.3%、T1组11.1%.2组术后颈椎前凸角(CL)、术后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同时期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结论 在应用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时,无论前路融合范围跨过C7/T1与否,对于手术预后、颈椎序列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在中短期内并无影响.
作者:管韵致;孙驰;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吕飞舟;姜建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与徒手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怀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组和传统徒手组2组,每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X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机器人辅助组和传统徒手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升高,术后Cobb角较术前均减小,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及X线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机器人辅助组术后骨水泥渗漏2例,传统徒手组术后骨水泥渗漏5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和传统徒手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4.9±1.9)d vs.(6.1±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可在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在田;张绪华;卫志华;施傅森;杨冬辉;杨建;丁家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请问一下,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投稿授权证明要不要盖单位的章,录用了,说要搞个什么授权证明。
急急,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投稿要多长时间才能出结果,投了好久了,没见一点动静,有人告诉我么
求助各位学友,还有3天就投稿满一个月了,但是现在目前仍然是初稿待处理,请问这样是不是就没希望了呀。现在想撤稿了,官网也没有撤稿的选项,请问该如何撤稿呢?
等了好几个月,终于收到书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感谢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编辑部大大,感谢~~感谢
各位学友,这个期刊是不是投稿就会通过初审? 看我很多投稿的朋友说,初审后被拒稿的也很多啊……
你好,请问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字数要求最高包括参考文献是多少字呢?是不加参考文献6000字以内呢?还是加上参考文献6000字以内呢?
昨天联系了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杂志社说我的文章还在初审当中,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出结果,好急,菩萨保佑过了,过了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这个刊物免审稿费,版面费正常,效率高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在同类刊物里面相对比较容易中,审稿有回复,退稿有温度(笔者之前的文章因改动较大,杂志建议退稿之后修改重投),不失为一种选择
9月中旬在投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的稿,10月就通知录用啦,速度杠杠的。需要说的是,这本杂志的编辑排版很严格,录用后会有多次排版校对,编排质量很高,编辑工作非常严谨认真,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