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岩;李奉龙
目的:分析术前各种伴随疾病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ASDeg )的影响并筛选风险预测因子。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4年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椎间融合手术资料完整的482例患者术前各种伴随疾病和生活方式与手术椎体邻近节段退变( ASDeg )的相关性。对各项伴随疾病与ASDeg间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对年龄与ASDeg间相关性则采用ANOVA检验。结果482例患者中,男221例(45.9%),女261例(54.1%),平均年龄55.4(18~91)岁。术后平均随访40.8(24~48)个月,共发现ASDeg 91例(18.9%)。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围手术期伴随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中,ASDeg的独立风险因素有:年龄(OR=0.977,P=0.021)、吸烟史(OR=2.580,P=0.001)、2型糖尿病(OR=0.091,P=0.001)和既往腰椎手术史(OR=0.091,P=0.000)。结论在影响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eg的个体因素中,年龄、吸烟史、2型糖尿病和既往腰椎手术史是重要独立风险因素。
作者:黄霖;蔡兆鹏;陈铿;王鹏;赵伟华;胡旭民;赵敏;沈慧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喙肱韧带紧缩联合斜方肌移位与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采用复位半脱位肩关节并紧缩喙肱韧带,同时联合斜方肌移位与异体肌腱移植止点下移的方法重建肩外展功能32例。术后采用顾玉东关于臂丛神经损伤术后各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快速DASH评分( qDASH)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来评价肩外展功能,同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其中男28例,女4例,平均年龄25.0(11~47)岁。左侧17例,右侧15例。臂丛神经上中干根性撕脱伤30例,颈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2例。32例患者均得到了随访,平均随访2.2(1.6~3.5)年。依据顾玉东标准,术后肩外展功能5例(15.6%)优(外展≥90°);25例(78.1%)良(90°>外展≥60°);2例(6.3%)患者手术后提前自行去除外固定架,导致缝合肌腱断裂,施行了二次手术,终外展功能达到中(60°>外展≥30°)。 VAS评分术前为7.2±0.9,术后为2.5±0.6( P<0.01);qDASH评分术前为68.9±10.7,术后为34.2±8.2( P<0.01);患者主观评价满意28例(87.5%);不满意4例(12.5%);32例患者术后获得了平均35°(30°~40°)的肩关节旋前功能。结论喙肱韧带紧缩联合斜方肌移位与异体肌腱移植止点下移重建肩外展功能,方法简单实用且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文军;张友乐;陈山林;胡琪;郑炜;杨辰;田文;田光磊;顾玉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骶骨原发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骶神经功能情况。方法骶骨原发肿瘤患者164例,术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皮肤感觉、行走功能、排尿费力、尿失禁、排尿感觉、排便费力、便失禁、排便感觉等情况,比较接受不同节段骶骨手术患者术后的骶神经功能,总结保留不同层面骶神经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骶神经根离断水平越高对术后功能影响越明显,但不同层面骶神经对各方面功能的影响不尽相同。至少保留双侧S1神经根的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皮肤感觉障碍、行走费力、步态异常以及需借助辅助装置转移等情况的概率明显低于仅保留双侧L5神经根的患者;至少保留单侧S3神经根患者术后出现排尿排便费力、尿和便失禁及排尿和排便感觉减退的概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双侧S3神经根均被切除患者。而保留双侧S3神经根的患者发生尿失禁及漏尿的概率又明显低于仅保留一侧S3神经根患者。保留单侧全部骶神经根患者,其二便功能水平大致介于保留单侧S3及保留双侧S2患者之间。结论至少保留单侧S3神经根对保留患者术后的排尿和排便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林;郭卫;杨荣利;汤小东;姬涛;曲华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固定角度掌侧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总结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采用固定角度掌侧钢板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104例;平均年龄56.2岁(21~8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32例,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42例,合并精神分裂症1例。桡骨远端骨折按照AO分型:A3型44例,C1型22例,C2型27例,C3型52例。在第2~14个月终随访时确定功能评分,5例有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在二次手术前记录功能评分。功能评价采用Cooney评分。结果在术后1,2,4和6周时随访,对功能练习进展不顺利的患者随访至术后8~12周,对5例有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至术后。对63例患者随访超过12个月。本组随访患者145例,除1例夏克关节患者愈合差,其余患者均骨性愈合。经Cooney评分评定:优89例,良34例,可13例,差9例。优良率84.8%。出现9种62例术后并发症,涉及49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8%。结论采用固定角度掌侧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但出现一定比例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宏志;宋秀峰;郑加法;周锦明;关盛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3种不同石膏固定方式术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方法随访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内收肌与髂腰肌松解、手法闭合复位以及石膏固定方法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年龄5个月~1岁6个月患儿254例(321髋),并对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71例(71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髋关节外展角度分为3组:Ⅰ组(髋关节外展90°)、Ⅱ组(髋关节外展75°)、Ⅲ组(髋关节外展60°),比较不同石膏固定方式术后并发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采用周永德等的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Salter标准进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评价。结果患儿平均年龄12个月,男29例,女225例。Ⅰ组66例(88髋),Ⅱ组64例(84髋),Ⅲ组124例(149髋)。随访1~3年,3种石膏固定方式(髋关节外展90°,75°和60°)术后发育性髋脱位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分别为33.0%,27.4%和12.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38,P=0.001)。结论减少髋关节外展角度,可以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但是同时应考虑手法闭合复位后脱位的发生,以获得佳的复位效果和少的术后并发症。
作者:宋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对于髋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成功的治疗方法之一[1]。有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7.6%[2],而其临床表现通常滞后于影像学表现[3]。为了实现对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干预,临床医师必须熟知各种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并对各类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有所理解,从而选择准确且性价比高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评估方式。本文将结合现有文献,对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晚期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做出阐述,并介绍当今减金属伪影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 CT)、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放射性核素显像( radionuclide imaging )、超声波、关节造影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另外,断层融合技术( to-mosynthesis )作为相对新式的技术,其在假体周围影像评估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以往有文献提出其在评估早期假体周围骨溶解、透亮线中的优势[4],本文也将对这项技术做简要介绍。
作者:黄行健;周一新;杨德金;尹星华;唐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20岁,右足底膨隆20年,加重2年,于2014年5月8日入院。出生后即被发现右足底较左足底肥厚,且随身体发育逐渐显著,行走、跑跳正常,但右足有踩棉花的感觉,未做任何治疗。无家族畸形或畸形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近2年肥大愈发明显,久站之后右下肢会出现麻木感。体格检查:身体健康,发育正常,左足正常,右足底膨隆(图1),足心凹陷消失,代之15.0 cm ×8.0 cm质软皮下肿物,缺少移动性,无压痛;足底皮肤无红肿,足趾血液循环正常,足底及足趾感觉正常。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及免疫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X线检查示左、右足跖、趾骨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检查心脏投影无增大。超声检查提示右足底肌层增厚。 MRI提示右足底肌广泛肌容量增大、肌肉影像信号正常(图2)。肌电图提示右足底内、外侧神经及趾神经较左足无明显传导阻滞。临床诊断:先天真性足底肌肉肥大。在腰麻下行右足底肥大肌肉切除缩容术。术中见右足底肌肉弥漫性增生,拇展肌、趾短屈肌增厚明显,纹理、质地同正常肌肉(图3);未见肿瘤;足底神经连续,外观无异常。切除肥大肌肉,牵拉第1~5趾屈肌腱,各趾屈曲正常;剪除富余的皮肤,单极电凝器止血后分层缝合,关闭切口。术后切除组织病理检查示:肌肉纤维组织。
作者:孙艺;赵晓航;胡振业;胡德峰;叶红禹;杨初见;易兵;卢跃奔;田光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髋臼成形术联合髋臼周围旋转截骨手术治疗9岁以上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可行性及其早期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行髋臼成形术联合髋臼周围旋转截骨手术的患儿7例。详细介绍手术方法,分析手术适应证,采用Severin分级和McKay评分评价方法对手术后髋关节的X线表现及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研究组病例平均年龄9.9岁(9~11岁),均为女性,术前Tonnis分型为Ⅲ~Ⅳ型,随访时间长67个月,短6个月,平均16个月。7例患儿中6例除髋臼侧手术外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1例除本研究所描述的手术方式外未行股骨近端截骨手术。截至随访期,未出现股骨头再脱位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等术后并发症,McKay评分1例优、2例良、4例中,Severin髋关节分级均为Ⅱ型。结论处理9岁以上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侧的病理改变时,髋臼成形术联合髋臼周围截骨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方案。对其早期效果评价,本研究组病例髋关节功能均达McKay分级中以上,髋关节影像学结果均可达良好。
作者:吕学敏;傅刚;杨劼;朱振华;王玉琨;郭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伴有明显肩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盂肱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袖损伤所致的终末期骨关节病与严重的肩部创伤及并发症,包括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或骨折脱位、陈旧骨折脱位、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以及骨折术后并发症等。
作者:姜春岩;李奉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介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文作者采用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舟骨骨折病例170例。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及患者自我评价腕关节问卷( 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 ,PRWE)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14例获得完整随访,其中掌侧入路91例,背侧入路23例。急性舟骨骨折(无腕关节脱位者)77例(无移位者57例,移位骨折20例),均在术后8周或12周X线显示骨折愈合;平均随访时间32(12~84)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移位、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表现;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平均PRWE评分为1.8分。急性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26例,平均随访时间13(6~30)个月;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13例优,8例良,4例中,1例差;平均PRWE评分为11分。延误诊治的舟骨骨折1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4(6~36)个月;其中6例进行了腕关节镜下微创植骨及经皮固定;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8~17)周;终随访时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10例为优,1例为良,平均PRWE评分为5.9分。结论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舟骨骨折或延误诊治的舟骨骨折近期随访结果满意,是一种有效的、值得考虑的治疗选择。
作者:刘波;陈山林;田光磊;朱瑾;胡琪;诸寅;武竞衡;杨辰;荣艳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以微骨折术治疗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16例,平均年龄13.3岁(12~19岁)。关节镜下测量关节软骨剥脱面积,证实大直径小于1 cm后行清创及微骨折处理,术后随访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情况,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术前患者肘关节伸屈范围(101.88±14.82)°,Mayo功能评分为(64.38±4.79)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5.13±1.09)分;术后随访肘关节伸屈范围(114.38±11.53)°,Mayo功能评分为(88.75±8.06)分,疼痛评分为(0.88±1.02)分。三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中6例专业运动员均恢复原有运动水平。根据Mayo功能评定,16例患者中优13例,良3例,中或差0例。结论对于关节面软骨剥脱直径小于1 cm的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可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疗效较为满意。
作者:鲁谊;李屹钧;李旭;姜春岩;冯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