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疗效探讨

管韵致;孙驰;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吕飞舟;姜建元

关键词:颈椎, 脊柱融合术, 胸椎,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 探讨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融合范围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接受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的颈椎疾病患者75例,根据融合远端终止节段分为C7组(n=48)和T1组(n=27).随访观察比较2组再次手术率、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及神经功能.所有计量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资料及同组术前术后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诊断、再次手术病例原因归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全部患者的再次手术率为9.3%,2组的再次手术率分别为C7组8.3%、T1组11.1%.2组术后颈椎前凸角(CL)、术后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同时期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结论 在应用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时,无论前路融合范围跨过C7/T1与否,对于手术预后、颈椎序列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在中短期内并无影响.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病科和骨科共管模式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

    目的 探讨老年病科和骨科共管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从2015年5月开始,北京积水潭医院针对老年(年龄≥65岁)髋部骨折优化治疗流程,采用骨科和老年病科共管模式.本研究回顾2015年5月到2016年4月间采用共管模式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研究组)的患者资料,与之前2014年1月到12月间采用内科会诊模式(对照组)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492例,对照组496例,2组性别组成,骨折类型,手术治疗患者的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年龄(平均79.6岁)年长于对照组(平均77.7岁)(P=0.000).研究组手术患者48 h内手术的比例(49.8%)明显高于对照组(10.2%)(P=0.000),术前等待时间(平均2.8 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6.7 d)(P=0.000),住院时间(平均7.6 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10.6d)(P=0.000).结论 采用骨科和老年病科共管模式可以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率.

    作者:吴新宝;杨明辉;张萍;王庚;王满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加速康复外科的发展与在骨科的应用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从而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ERAS首先由丹麦外科医生Kehlet于21 世纪初提出[1],并已在临床应用中证实其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而在欧美国家中逐渐推广.

    作者:孙旭;李庭;杨明辉;朱仕文;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舟骨骨折螺钉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评价腰部斜形舟骨骨折螺钉位置居中性与垂直性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 提取1例男性患者健侧腕关节CT的DICOM数据,通过MIMICS 1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于ANSYS 10.0软件中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舟骨腰部骨折及4种不同螺钉固定方式:①螺钉位于舟骨中央区且与骨折面垂直;②螺钉位于舟骨中央区但与骨折面不垂直;③螺钉位于舟骨中央区之外但与骨折面垂直;④螺钉位于舟骨中央区之外且与骨折面不垂直.分别模拟腕中立握拳及腕背伸桡偏2种体位,各施加载荷50 N,评估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当螺钉在舟骨内居中与骨折面垂直时,固定后承受大负荷及小负荷低,其次为螺钉在舟骨居中但与骨折面不垂直时.而当螺钉在舟骨内不居中时,与骨折面垂直与否对应力影响不大.结论 对于舟骨斜形不稳定骨折,将螺钉在舟骨内居中并垂直放置可以提供更高的固定强度.

    作者:郭阳;孙丽颖;荣起国;田光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 对比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ADR)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因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双节段CADR和ACDF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评价指标包括: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NDI评分、Odom评分以及颈椎局部和整体的活动度.CADR组18例,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48.4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29个月.ACDF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11个月.2组一般资料和术前临床及影像学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2组JOA评分和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根据Odom评分,77.8%的CADR患者和89.7%的ACDF患者获得了很好或较好的结果.2组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NDI评分以及Odo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CDF组手术节段全部骨性融合,颈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减低.CADR组手术节段活动度以及颈椎整体活动较术前虽有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双节段脊髓型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CADR的临床效果与ACDF相当,并且能够保持颈椎的活动度,长期随访结果安全可靠.

    作者:阎凯;马驰;韩骁;何达;田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融合范围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接受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的颈椎疾病患者75例,根据融合远端终止节段分为C7组(n=48)和T1组(n=27).随访观察比较2组再次手术率、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及神经功能.所有计量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资料及同组术前术后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诊断、再次手术病例原因归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全部患者的再次手术率为9.3%,2组的再次手术率分别为C7组8.3%、T1组11.1%.2组术后颈椎前凸角(CL)、术后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同时期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结论 在应用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时,无论前路融合范围跨过C7/T1与否,对于手术预后、颈椎序列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在中短期内并无影响.

    作者:管韵致;孙驰;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吕飞舟;姜建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跟骨不同部位创面皮瓣修复

    目的 探讨跟骨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手段.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至2013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因烧伤或创伤所致跟骨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患者90例(95个跟骨创面).根据创面部位、供区软组织条件和血管情况,分别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肌)皮瓣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联合移植、胫后动脉穿支(或带主干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以及足底内侧皮瓣或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 95个跟骨外露创面,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32个,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肌皮瓣移植术18个,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腓骨短肌肌瓣移植术16个,胫后动脉穿支血管逆行岛状皮瓣8个,胫后动脉穿支血管逆行岛状肌皮瓣8个,胫后动脉主干血管逆行岛状皮瓣4个,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5个,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4个,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一期愈合.结论 跟骨外露创面原则上需要应用筋膜(肌)皮瓣、筋膜皮瓣+肌瓣修复,皮瓣选择还应根据部位、供区软组织条件及血管情况灵活决定.

    作者:黎明;胡骁骅;陈忠;王浩;覃凤均;沈余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骨折微创复位固定的新进展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增高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折病例数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每年约有440 万人发生骨折,其中85%需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常规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作为治疗骨折的首选方法,但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创伤大,感染和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作者:李佳;张飞;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棘突纵割式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重度颈椎管狭窄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棘突纵割式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多节段重度颈椎管狭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138例.根据MRI影像将病例分为压迫组(椎管占据率<60%)和重度压迫组(椎管占据率≥60%).比较2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结果 压迫组72例,重度压迫组66例.2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压迫组JOA评分为术前11.4±2.9,术后佳14.7±1.7,末次随访13.6±3.0,术后明显改善(P=0.000);重度压迫组JOA评分为术前11.1±3.1,术后佳15.0±2.0,末次随访14.2±2.5,术后明显改善(P=0.000).2组间比较,术前、术后佳及末次随访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压迫组JOA评分改善率术后佳时为(53.0±39.2)%,末次随访为(36.3±4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重度压迫组JOA评分改善率术后佳时为(65.7±35.8)%,末次随访为(49.2±46.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组间比较,佳JOA评分改善率重度压迫组优于压迫组(P=0.037),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压迫组NDI评分为术前23.9±12.4,术后佳16.4±15.0,末次随访17.9±14.5,术前与术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重度压迫组NDI评分为术前23.8±12.8,术后佳17.9±16.2,末次随访18.9±15.7,术后佳时与术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末次随访与术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NDI评分比较,术前、术后佳和末次随访评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棘突纵割式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无论椎管占据率是否超过60%,均可获得相近的临床改善效果.

    作者:何达;蒋继乐;李楠;刘波;田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对不同年龄段老年多节段颈椎病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间因多节段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例148例,按年龄分为60岁以下、60~69岁和70岁以上3组.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随访时间、术前及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等指标,通过X线片测量矢状位垂直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C2~7的Cobb角.比较3组性别构成、手术节段数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矢状位参数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60~69岁和70岁以上组内再根据术前SVA水平分为术前矢状位平衡亚组(术前SVA<40 mm)和术前矢状位失衡亚组(术前SVA≥40 mm),比较2亚组间各参数和疗效评价指标.使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组间计量参数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 共纳入148例患者,男96例,女52例,年龄(61.1±10.9)岁.3组间性别构成、手术节段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术后JOA评分和NDI评分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患者年龄与术前、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3组术后SVA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70岁以上组术前及术后SVA均显著高于60岁以下组(P<0.05),术前及术后Cobb角均显著低于60岁以下组(P<0.05).60~69岁组中,2亚组间术后SVA、术后Cobb角及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岁以上组术前矢状位失衡亚组术后SVA高于术前矢状位平衡亚组(P<0.05),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各组的2亚组间术后Cobb角及JOA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是影响老年多节段颈椎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更易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前路手术能够有效维持颈椎平衡,重建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对于老年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是有效手术入路.

    作者:顾一飞;臧法智;田野;张颖;吴晓东;曹鹏;陈华江;袁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医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强直性脊柱炎 (AS)是一种常累及中轴骨的慢性炎性疾病,其病理基础可改变脊柱生物力学特性,影响人体平衡性及协调性[1],因此该类患者发生脊柱骨折的几率更高而且伴随的椎体移位以及神经损伤往往更为严重[2-3],有时甚至看似微不足道的创伤也可导致AS 患者发生严重的脊柱骨折[4].

    作者:单铎;廖文胜;朱忠培;王卫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北京积水潭医院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