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入路是目前颈动脉支架术常用的入路,但是在主动脉弓异常、动脉明显扭曲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手术不成功,而胸主动脉夹层、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及腹股沟区感染等同样不适于应用股动脉入路。本文介绍颈动脉支架术的一些特殊入路,主要包括颈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肱动脉入路、左侧心室入路、颞动脉入路及尺动脉入路等。这些入路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各自有其适应证,可以在临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酌情选择。目前颈动脉介入器材主要参照股动脉入路为标准设计,限制了其他入路CAS的发展。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及技术的发展和逐渐成熟,这些问题将逐渐解决。
作者:王迁;唐锋;胡畅;龙安妮;李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舒洛地特(SDX)是硫酸氨基葡萄糖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凝效果,可用于治疗各种动脉疾病。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介绍舒洛地特在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间歇性跛行的救治和减少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方面的临床研究结果。通过对上述临床研究的分析,得出舒洛地特在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间歇性跛行的救治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保护方面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蒋超;叶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前各种血管外科疾病的人数呈现增多趋势,其中因为糖尿病及吸烟等危险因素影响,下肢外周动脉性疾病(PAD)及其他慢性完全闭塞性疾病(CTO)患者占比逐渐增加,本文通过回顾近年各种斑块切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结合其他治疗下肢动脉性疾病方法,对各种有效的新方法加以介绍,为下肢动脉性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高超;张秀军;李俊海;黄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May-Thurner综合征(May-Thurner syndrome,MTS)的发病与左侧髂总静脉长期受压进而导致管腔的狭窄或者闭塞有关,但是目前仍然不知道产生这些病变的全部机制。过去对MTS的认识不足,因此诊断率较低。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外科医生对这种疾病认识的增加,MTS的诊断率也逐渐提高。目前,一线治疗的血管腔内治疗远期通畅率不能确定,所以正确的诊断对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MT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系统的阐述。
作者:靳松;孙自强;金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国内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治疗效果,技术可行性及临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和Cochrane图书馆中的来源于国内英文医学文献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CBMdisc),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的中文医学文献。本系统评价是基于所有评估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中国Stanford B型AD的治疗效果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共有153篇回顾性研究,8415例B型夹层患者纳入本研究。技术成功率为(99.7±0.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9.1±0.6)%。术后内漏发生率为(7.2±0.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2±0.2)%,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0.1)%。围手术期中风率比截瘫率高(0.8%±0.1% vs 0.1%±0.0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第1代覆膜支架比第2代覆膜支架高(25.1%±1.2% vs 9.5%±0.9%,P<0.001)。住院死亡率为(1.6±0.1)%。此外,平均随访时间为(29.4±13.5)个月,随访期间晚期死亡率为(1.8±0.2)%。30 d,6个月,1年,2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的Kaplan-Meier估计分别是(99.0±0.1)%,(98.5±0.2)%,(98.4±0.2)%,(98.1±0.2)%和(97.9±0.2)%。结论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AD切实可行,技术成功率较高,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生存率较高。第2代覆膜支架住院和随访期的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王俊伟;李勇辉;李永欣;崔进;李文;汪洋;王深明;王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相关研究文献,并且进行综述分析。结果静脉激光腔内灼闭术适用于大隐及小隐静脉属支曲张及细小静脉曲张,但是应该注意避免灼伤皮肤。泡沫硬化剂治疗主要针对小腿局部病变较轻的曲张静脉,而管径较大静脉在注射治疗后容易复发,并且应该注意不要超过大安全剂量。浅静脉血栓和团状曲张静脉患者应该首选透光静脉旋切术,但是其皮下淤血较多,感染风险较大,应该注意切勿损伤皮肤。在美观、伤口恢复、减少术后感染率与并发症发面,内窥镜手术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对术者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费用较高。腔内射频消融对静脉主干病变有一定优势,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消融鞘管进入细小迂曲的静脉比较困难。结论大隐静脉的微创治疗应该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几种不同治疗方法,甚至微创与传统治疗相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凯;马韧石;王蕾;陈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自从1991年Parodi等[1]使用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治疗第1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以来,随着腔内技术的进步和移植物的改进,加之其微创、恢复快速的特点,该方法已成为AAA治疗的首选方法,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2]。
作者:孔祥骞;张丽;王默;种振岳;金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外周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中累及动脉分叉的狭窄性病变的处理方法。方法对在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中常见动脉狭窄累及动脉分叉或者粗大动脉分支的病例,采取保护性治疗措施。结果1例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累及椎动脉开口,采用“T形支架”双支架技术,达到2个支动脉的“解剖通畅”;1例左侧肾动脉粗大分支采用“后扩张技术”,得到充分保护。结论对在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中遇到病变累及动脉分叉或者粗大分支的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实现分叉或者分支动脉的保留及保护。保护性导丝的留置是重要分支动脉保护的基础。
作者:徐磊;张丽;金星;王默;董典宁;张十一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本中心使用Angiojet抽吸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汇总、分析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天津医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6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6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抽吸效果差,进一步行导管溶栓术,2例漂浮血栓患者漂浮血栓消失,其余患者在抽吸后可见顺畅静脉血流。1例患者出现术后血尿和肾功能损伤。结论本研究初步经验为:单独使用血栓抽吸术的适应人群为短段新鲜血栓、抗凝禁忌和漂浮血栓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抽吸时间,抽吸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行导管溶栓术。
作者:刘存发;张秀军;黄梅;殷树刚;戴兵;肖磊;黄俊杰;曹建鹏;刘利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非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经多普勒超声及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结果本组共有16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治愈率88.9%,住院12~17 d,平均14 d。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膜炎体征加重的情况,转入外科行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本组共随访18例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2年,3例患者在出院后未规律服用抗凝药物而复发入院,随访期内其余患者均未再出现血栓复发。结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病死率高,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对于存在明显诱因的可疑患者,应结合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作出早期诊断。以抗凝、溶栓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有效避免血栓蔓延导致的肠坏死。但是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膜炎体征加重,需及时行剖腹探查手术。
作者:何玉祥;刘洋;王默;韩宗霖;周华;袁海;金星;吴学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诊疗技术在肠系膜动脉缺血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4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应用血管腔内诊疗技术治疗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1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和CTA检查明确病情,有11例患者诊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患者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患者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急诊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术2例,单纯肱动脉双腔球囊导管取栓术7例,取栓+支架植入术3例,取栓+支架植入+置管溶栓术2例,支架植入术3例;在血管腔内治疗后行肠切除吻合术4例。术后均给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结果15例治愈出院,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出院6个月后死于短肠综合征导致营养不良。结论超声和CTA检查是术前确定病情,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血管腔内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拓宽治疗适应证;血管腔内技术与胃肠外科技术结合,可以大限度地保留患者肠管,提高患者术后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张精勇;种振岳;王默;高培显;孔祥谦;吴学君;金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规范逆阶使用镇痛药物对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静息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40例ASO静息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性别、年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使用规范逆阶镇痛方案;对照组使用常用镇痛方案。观察2组患者静息痛强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焦虑程度、住院时间、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逆阶镇痛组在静息痛和焦虑程度、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常用镇痛方案组。结论逆阶镇痛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常用镇痛方案,建议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齐加新;马丹风;姜芙蓉;孔祥骞;徐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3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4例,女性29例。临床表现有浅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皮肤色素沉着及溃疡。复发的原因:大隐静脉主干及其部分属支残存19例;穿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8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例;出现小隐静脉曲张10例;布加综合征4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3例。应针对不同病因、不同病变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处理。结果本组患者无死亡,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患者肢体症状改善,平均住院时间为11.3 d,平均随访21.3个月,未再有复发。结论术前诊断不确切、术式失当、手术操作不规范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对于复发病例的治疗,应在深静脉、浅静脉、穿通静脉3个系统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之后,采取相对应的手术方式,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防止术后复发。
作者:孙岩;金星;吴学君;张十一;种振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内瘘的建立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内瘘患者资料,均采取直桥式(J型)吻合,对比大腿及小腿段大隐静脉移植内瘘成功率、血流量、成熟时间和使用时间。结果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建立内瘘成功率高,本组内瘘手术均1次成功。结论对于上肢浅静脉条件不佳的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内瘘是建立血管通路的较好方式;选择大腿段静脉移植较小腿段大隐静脉移植内瘘的内瘘成熟时间较短,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
作者:韩宗霖;张琛;张唐山;何玉祥;孙岩;吴学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