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10-1411/R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6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80-955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3期文献
  •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第2次工作会议纪要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第2次工作会议于2017年7月7日在杭州召开.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姜永茂社长、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本刊王深明总编辑、副总编辑、编委和通讯编委,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作者:徐志英;王丽萍;陈章颖;常光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第十一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SEC2017)在杭州成功召开

    2017年7月6日至9日,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和《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联合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SEC2017)暨第十三届浙江省血管外科年会,美国C3大会南方会分会场,第五届中国血管病青年学者论坛,中日血管交流论坛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作者:李栋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AngioJet治疗下腔静脉亚急性血栓形成三例体会

    AngioJet 作为一种血栓清除装置用于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已经被广泛使用[1-3],但用于下腔静脉血栓(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 IVCT) 治疗的文献报道仍较罕见.近1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治疗3 例IVCT,获得了一定的治疗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小军;刘志丽;叶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主髂动脉闭塞症:一定要做手术治疗吗?

    一、概述主髂动脉闭塞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肾下腹主动脉或/和髂动脉闭塞性疾病, 临床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少见病因有大动脉炎、继发血栓形成等.发病多为慢性病程,以下肢间歇性跛行、臀肌间歇性跛行为典型临床表现,伴有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或慢性基础上急性加重,或伴有足趾破溃、感染时,可合并有静息痛.目前,血管腔内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主要方法,但是支架治疗仍有一定并发症,且远期通畅率仍不尽如人意. 尽管各种支架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仍然解决不了疾病本身的主要问题.

    作者:刘昌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腹主动脉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本文系统回顾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腹主动脉瘤(AAA)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着重介绍了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多态性与AAA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并解析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导致AA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指出今后相关临床研究要关注样本量的把握,注重更细致的亚组分析,特别是人群的地域和人种划分;同时注重机制研究,多角度明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AAA的关系.

    作者:孙耀东;吕俊远;辛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比伐卢定在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人群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抗凝是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肝素以其抗凝起效快、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当今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中主要的抗凝剂,但也存在必须依赖于抗凝血酶Ⅲ、易出血、抗凝效应不可预测、可引起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缺点.比伐卢定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抗凝效果同样可靠,且出血风险低,起效不依赖于抗凝血酶,抗凝效应可预测,受到越来越多血管外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就国内外比伐卢定在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姜双鹏;李春民;张望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PVES)是青壮年下肢动脉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尽管其发病率不高,但诊断率低、误诊率高.近年来对这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较好的认知及提高,本文从PVES的病因、病理基础、分型、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介绍了PVES的新进展,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王琼;吴学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主髂动脉闭塞症的外科及腔内治疗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中老年群体下肢缺血的常见病因. 除了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男性人群中可同时存在勃起功能障碍.Leriche综合征,即为男性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下肢间跛、阳痿、股动脉搏动消失. 这些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正确的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命、保住肢体、改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外科旁路手术,但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腔内治疗逐渐成为主髂动脉闭塞症第一选项.

    作者:郭平凡;陈宏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小腿部位穿支静脉功能不全与下肢慢性静脉病变色素沉着相关性的临床观察研究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测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VI)患者小腿部位功能不全穿支静脉(IPVs)声像特征及CVI患者小腿皮肤色素沉着病变严重程度与IPVs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CEAP分级为C4的60例患者(60条患肢),运用CDUS检测患肢穿支静脉(PVs)功能状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VI患者小腿IPVs数目、内径及血液反流时间与色素沉着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DUS检出194条IPVs,皮肤色素沉着病变严重程度与IPVs的数目、内径及血液反流时间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I患者下肢小腿部位色素沉着病变严重程度与IPVs的数量、 内径及血液反流时间存在密切相关性,下肢小腿部位IPVs的治疗对改善CVI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色素沉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文超;赵珺;梅家才;邵明哲;潘烨;张健;吴海生;汪涛;于敏;蒋玉洁;姜立新;王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他汀类药物降低腹主动脉瘤患者中远期死亡率及扩张率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腹主动脉瘤(AAA)扩张速率的影响,并对中远期死亡率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1976年至2017年4月MEDLINE、Embase、CBM和CNKI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各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以及提取有效数据,采用STATA1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相关文献12532例AAA患者(他汀类药物组2867例,对照组9665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扩张速率差值为-1.371 mm/年(95%CI:-2.193~-0.548,P=0.001).亚组分析表明在降低AAA扩张率方面,干预前AAA瘤体平均直径小于40 mm的患者他汀类药物没有展现出优势(WMD=-0.421mm/年,P=0.077);但在瘤体平均直径大于40 mm的患者,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AAA的扩张率(WMD=-2.039 mm/年,P<0.001).中远期疗效方面,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随访期间的死亡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HR=0.524,95%CI:0.393~0.698,P<0.001);此外,他汀类药物组在心血管相关死亡率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HR=0.332,95%CI:0.213~0.517,P<0.001).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AAA的扩张率,而且能降低术后中远期的全因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但他汀类药物对于降低瘤径小于40 mm的AAA的扩张率是否有效还需要更多临床报道证实.

    作者:韩彦槊;张健;崔力坤;刘勋;纪超;王万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的中期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复合技术处理16例髂股动脉复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国际通用标准评价髂股复合病变的患肢中期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和血流动力学成功率均达到100%,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静息下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2±0.15上升到术后的0.8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率100%,随访时间平均19(13~28)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右足第一足趾干性坏疽并行截趾术,其余病例术后皮温明显改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症状术后消失或明显改善,足部破溃愈合.18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和辅助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3.2%、91.4%.结论 复合技术处理髂股动脉复合病变能避免跨关节支架植入、有效保留股深动脉、提高闭塞病变的开通几率及效率,更好地解决流入道、流出道血流动力学问题,提高远期通畅率.

    作者:张东宾;翟水亭;王国权;张克伟;张志东;梁凯;崔明哲;李坤;李卫校;符晓阳;史帅涛;刘剑扬;徐如涛;陈江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股静脉下行穿刺置管溶栓治疗股腘静脉血栓形成:附33例报道

    目的 探讨经患侧股静脉插管治疗股、腘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徐州市中医院介入科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3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患侧股静脉穿刺插管,保留溶栓导管于股、腘静脉血栓内,定时定量导管内推注溶栓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抗凝治疗,治疗后进行造影复查判定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33例患者均成功置管,溶栓后血管分级为3级28例,2级4例,1级1例;2级及1级的5例患者血栓大部消融,仅腘静脉局部少量血栓残留;长溶栓时间14天,短溶栓时间2天,平均7.6天.结论 经患侧股静脉下行穿刺置管操作方便,技术成功率高,溶栓效果满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作者:尹文州;卜庆云;郑雅各;苏宏;杨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不同疗效患者术前超声参数的比较

    目的 比较颈动脉狭窄性脑卒中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不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患者术前颈动脉超声各指标的差异性,探讨术前预测CAS疗效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57例行颅外段CAS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率分为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患者术前3日内颈动脉超声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超声-生理学等方面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三组患者比较,术前超声检查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大偏心比、狭窄处峰值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颈动脉僵硬度指数、扩张系数、顺应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不稳定斑块数目、颈动脉面积狭窄率、重构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超声有助于评价CAS疗效,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积分、斑块大偏心比、狭窄处峰值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僵硬度指数、扩张系数、顺应系数是重要的超声评价指标.

    作者:陈胜江;尚智伟;申东彦;秦博;杨晓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治疗单中心经验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6例CBT患者资料.CBT位于左侧58例,右侧41例,双侧17例;共131个CBT,其中ShamblinⅠ型29个,ShamblinⅡ型51个、ShamblinⅢ型51个.结果 手术成功切除131个CBT,围术期无患者死亡.血管损伤19例,其中4例患者行颈动脉修补术,15例行颈动脉重建术,颅神经损伤23例,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伸舌偏斜及眼睑下垂等.98例(84.4%)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年,其中2例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3例患者术后复发.结论 CBT患者应根据瘤体大小、质地及Shamblin分型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高斌;朱江;孙羽东;秦锋;赵志青;魏小龙;景在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的动脉重构研究

    目的 探讨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动脉系统血管重构的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接受初次行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患者3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术前及术后1日、1周、2周、4周时的肱动脉、桡动脉及尺动脉内径,峰值血流速,血流量及阻力指数,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 28例患者完成连续性观测.平均年龄(53.68±2.61)岁.内瘘位置左前臂21例;原发病为糖尿病者12例.肱动脉、桡动脉还是尺动脉,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均发生了血管内径增大,峰值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量增加,阻力指数下降的变化.其中桡、尺动脉的内径变化幅度大于肱动脉(P<0.001);桡动脉峰值血流速、血流量及阻力指数的变化幅度均大于肱动脉及尺动脉(P<0.001).结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动脉系统会发生动脉内径增大,峰值血流速增快,血流量增加,阻力指数下降的变化,其中桡动脉的变化为剧烈.

    作者:徐元恺;甄景琴;张文云;段青青;张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