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6272
  • 国内刊号:11-4726/R
  • 影响因子:0.42
  • 创刊:200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535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2期文献
  • 扩张型心肌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理

    扩张型心肌病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毒感染、抗心肌抗体、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均参与心肌免疫反应,而体液免疫反应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占主导地位.分子模拟和感染后免疫、心肌损伤后自身免疫、炎症因子介导细胞凋亡是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损伤的主要机制.

    作者:陶荣;廖玉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动脉疾病,在其发生发展中有上百个基因表达并参与调控,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一些新的基因逐渐被发现并阐明,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纪方;赵鹏;李成乾;纪祥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组织因子与冠心病

    组织因子(TF)是一个分子量约47kD的跨膜糖蛋白,既是凝血因子Ⅶ(FⅦ)在细胞表面的受体,又是FⅦ或激活的因子Ⅶ(FⅦa)的辅因子.生理情况下与血液直接接触的细胞并不表达TF,当受到炎症介质等多种因素刺激时,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TF,由此引起一系列病理过程.我们就TF的基因结构、表达调控、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及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冯津萍;赵炳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上升.在50岁以下人群,AF发病率为0.5%;在大于65岁的人群为3-5%;在80岁以上人群则高达10%[1].AF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比正常人群增加1倍,脑卒中发生率是窦性心律的4-7倍,AF还是75岁以上人群中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除此之外AF可以导致其他重要器官栓塞和心力衰竭[1].

    作者:裴艳;陈义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分子搭桥术生成新血管治疗冠心病的展望

    心脑血管病在人口总死亡率中占第一位,尤其是冠状动脉闭塞性疾病为严重.尽管通过手术搭桥、导管介入、药物溶栓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治疗手段对弥漫性血管梗塞或小血管梗塞常常无能为力,而且这些治疗方法只能产生短暂的效果.

    作者:薛树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人抗地高辛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目的:研究人抗地高辛(Dig)单链抗体(ADAscFv)在大肠杆菌(E.coli)的表达及包涵体变性和复性条件.方法:(1)用PCR扩增人ADAscFv基因,重组于克隆载体pGEM-T,NdeI+SalI消化回收目的基因,插入pT7.7载体构建表达载体pT-ADAscFv,转化E.coliBL21(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筛选高表达克隆;(2)提取纯化包涵体,SDS-PAGE分析其纯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及条件进行变性及复性,ELISA检测活性.结果:(1)SDS-PAGE显示,含有重组质粒pT-ADAscFv的E.coli菌株BL21(DE3)的表达产物中有一条约30kD的条带,其分子量与预期值相符,提取纯化的包涵体的纯度较高;(2)ELISA显示,透析复性法和稀释复性法均可使其复性.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人ADAscFv表达载体,实现了其在E.coli的表达并对其包涵体变性、复性条件进行了研究,为制备适于临床上诊断及治疗Dig中毒的人源性单抗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德新;李小鹰;陈瑞晗;郝好杰;王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及核因子-κB的活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NF-κB在单核细胞中的活化过程.结果:厄贝沙坦(10-8mol/L-10-6mol/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单核细胞TNF-α合成,10-6mol/L厄贝沙坦能明显抑制NF-κB在单核细胞中活化.结论:厄贝沙坦能抑制LPS诱导的单核细胞的炎性反应,且这种抑制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来实现的.

    作者:李建军;李凝旭;李庚山;王晶;徐红新;李夏;彭俊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大蒜素逆转内毒素致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大蒜素能否体外逆转/改善内毒素致内皮细胞损伤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与浓度为100μg/ml的内毒素共同孵育,并用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加以处理,实验共分三组:(1)空白对照组(加用无血清培养基,n=6);(2)内毒素对照组(加含内毒素的无血清培养基,c=100μg/ml,n=6);(3)大蒜素+内毒素组(加含内毒素为100μg/ml的无血清培养基,大蒜素浓度分别为10、20、50μg/ml,n=6).选用氧化抗氧化,内皮舒张功能及增殖方面的指标研究不同处理因素对内皮细胞的功能影响.结果1.大蒜素+内毒素组培养基中NO2-、NO3-含量较内毒素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0.05),且效应呈大蒜素剂量依赖性递减,时间依赖性递增.2.大蒜素+内毒素组内皮细胞的T-SOD活力较内毒素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大蒜素50μg/ml组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3.大蒜素+内毒素组培养基中MDA含量较内毒素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较空白对照组仍显著升高(P<0.01),且效应呈大蒜素剂量依赖性.4.大蒜素+内毒素组较内毒素对照组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P<0.05),HSP70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结论大蒜素能够逆转/改善内毒素致内皮细胞损伤,对防治内毒素参与AS发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林春霞;王瑞英;曹竹龄;郝爱荣;王晶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征稿范围及作者须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要闻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SNP与遗传流行病学的发展

    在本篇综述中,我们对现今单核苷酸多态(SNP)研究所蕴之动机进行了分析.许多此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于大样本、群体水平之上的,在此,着重探讨它在遗传流行病研究中的应用.首先回顾遗传性多态用于减数分裂绘图分析疾病易感基因的历史,继而讨论SNP的一些独特之处,以及它在人群研究中的利弊.以下就SNP技术在六方面的应用作一描述和评价.

    作者:李昭晖;孙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七跨膜域受体和心脏功能

    准确的理解心脏如何与许多不同的细胞外信号分子识别与反应,将有助于我们发现治疗心脏疾病的新靶点.本文集中论述了七跨膜域受体(或G蛋白偶联受体)的新研究进展,以期阐明受体与心脏信号传导通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提示.

    作者:徐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

    心肌病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在遗传学等方面的进展,使临床医生能更好的理解此类疾病的分子机制,帮助他们制定新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作者:蔡明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心脏间质(下)

    6心脏间质病(cardiac interstitial disease)的概念1989年,Weber首次提出间质性心脏病(inter-stitial heart disease)的概念.根据文献及作者自己的理解,所谓心脏间质病是指由于原发或继发的心脏胶原网络及其它间质成分的结构及功能变化,而导致心脏的构型及功能发生变化的一类病理状态.现已有研究证明胶原过度沉积会使心肌僵硬度增加,胶原容积分数(胶原组织体积百分数)增加2-3倍即可使舒张功能受损,增加到4倍以上舒张功能及收缩功能皆受损.而胶原降解过度,使心脏发生破裂的可能性增加.

    作者:荆志成;韩志岩;徐希奇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