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比研究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 1997年5月至2006年8月共有动脉导管未闭178例,其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者32例.32例中2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1例接受Amplatzer法封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无死亡.外科治疗组发生15例并发症,包括8例低血压, 2例术后再通(后行二次手术修补),2例快速心房颤动, 1例肺不张,1例乳糜胸,1例肺动脉高压危象;介入封堵组发生1例溶血.Doppler超声测外科手术组术后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4.3±5.1 mmHg,介入封堵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5.5±12.4 mmHg.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较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对于特殊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仍应用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肖亦敏;肖明第;施盛;毛建强;周黎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64排CT图像与三维电解剖标测整合技术(Carto-Merge)指导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方法 15例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术前1~3 d行64排CT成像检查,然后应用新型的Carto-Merge软件包,将64排CT获得的图像导入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中,分离并重建左心房及肺静脉CT图像, 应用Carto-Merge软件,陆标匹配(Landmark Match)+表面匹配(Surface Match)法将左心房及肺静脉的CT图像与电解剖标测成像进行整合,在整合重建图上指导环肺静脉隔离消融房颤.结果 所有患者的CT图像均能与电解剖标测图像进行整合,并可指导房颤的导管消融,整合误差为2.11±0.82 mm.完成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后,30对肺静脉全部实现电隔离;手术时间平均为170.51±38.47 min.心脏压塞并发症1例,随访3个月后15例均无房颤复发.其中包括2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无血栓及肺静脉狭窄并发症.结论 64排CT图像整合Carto系统的方法有助于成功进行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李国庆;姚娟;任澎;雷建新;戴小燕;阿木提;米日古丽;王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系统引导左房(left atrium,LA)内环肺静脉(pulmonary vein,PV)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原因和再消融治疗.方法 共对77例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治疗,其中男性58例,20~76岁;阵发性房颤56例,持续性房颤21例.穿刺2~3次房间隔送入2~3支2.67 mm(8 F)长鞘至LA,送入1~2支Lasso导管入PV.应用Carto-XP系统,3.5 mm生理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LA内建立三维电解剖结构图.行PV选择性造影标识出PV口.在沿PV口外0.5~1.0 cm的LA,设定围绕左或右侧上、下PV的环状消融线,消融终点为PV-LA电隔离.结果 71/77例左侧和右侧PV-LA均达到电隔离,6/77例仅单侧PV-LA电隔离.复发病例中,14例再次消融,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8例,房速-房颤5例,典型心房扑动1例.13例(93%)有左和/或右侧PV-LA传导恢复,其中左、右两侧均恢复8例,左侧和右侧恢复分别为3例和2例.7例患者在术中记录到左房房速,均起源于PV.13例再次消融均达到PV-LA电隔离,1例典型心房扑动达到三尖瓣峡部双向传导阻滞;随访3~30个月,其中12例无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结论 采用Carto系统引导环同侧PV线性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PV-LA传导恢复可以是房颤消融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再次消融达到PV-LA电隔离可进一步提高房颤消融的成功率.
作者:赵宁;王祖禄;梁延春;梁明;韩雅玲;苗驰;王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选择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02例为试验组,另选80例不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OMA-IR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如均有意义则计算试验组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 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8.10±1.25比4.70±2.13,P《0.05).试验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高于对照组(试验组1支病变56例,多支病变46例;对照组1支病变60例,多支病变20例;P《0.05),但病变分类和病变部位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试验组HOMA-IR与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具有正相关性(秩相关计算,rs=0.67).结论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HOMA-IR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存在正相关性.
作者:艾尔肯·阿吉;马依彤;黄定;杨毅宁;陈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中不同观察时间内肺静脉传导急性恢复的发生率,并评价再次电隔离术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6.4±12.3(45~73)岁;随机分为三组行CPVI,组A实现肺静脉电隔离不予观察,组B电隔离后观察时间 30 min,组C电隔离后观察时间60 min,评价肺静脉传导恢复发生率并对其再次行电隔离术.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消融术.组A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组B和组C.肺静脉隔离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三组中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B左肺静脉隔离后30 min传导恢复8例(25%),60 min电位恢复共10例(31.2%);右肺静脉隔离后30 min 传导恢复6例(18.8%).组C左肺静脉隔离后30 min传导恢复9例(30%),60 min传导恢复共11例(36.7%);右肺静脉隔离后30 min 7例(23.3%)传导恢复, 60 min共8例(26.7%)传导恢复.平均随访6.7±2.3(4~9)个月,组A 17例(60.7%)、组B 27例(84.3%)、组C 26例(86.7%)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P=0.04.结论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肺静脉传导急性恢复率为30%左右,多数发生在肺静脉隔离后30 min内,再次电隔离术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
作者:王新华;刘旭;孙育民;顾佳宁;施海峰;周立;胡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起源的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过去2年来我中心经电生理证实的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颤病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及心腔内电生理特点.结果 期间共16例患者(男/女=12例/4例,平均年龄53.4±10.6岁,阵发性/持续性房颤=11例/5例)经电生理证实房颤起源于上腔静脉,占同期接受导管消融病例的2.9%(16/545).16例患者中,仅2例可以根据体表心电图诊断房颤为上腔静脉起源,此2例在上腔静脉隔离后房颤终止.另外14例体表心电图不典型者,先行左心房消融后,继续右心房标测过程中见上腔静脉驱动,隔离上腔静脉后房颤终止、不被诱发.隔离上腔静脉的平均放电次数6±2次,平均操作时间10±3 min.上腔静脉-右心房之间肌束连接平均为3±1束.随访期间仅1例于术后3个月时出现心房扑动样发作.术后除1例出现右侧股静脉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上腔静脉可为肺静脉、左心房之外重要的房颤起源部位.对于心电图不典型者,完成左心房消融后如房颤不终止或易被诱发,则应考虑到上腔静脉起源的可能.
作者:龙德勇;董建增;马长生;刘兴鹏;喻荣辉;汤日波;田颖;陶海龙;李旭平;史力生;郑斌;何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10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短期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心功能的改变.结果 9例患者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术,术前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0.41±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6.00±7.21 mm,左心房内径(LAD)44.22±5.91 mm.术后平均随访2.78±1.78个月,平均LVEF增为0.46±0.06,LVEDD降为53.33±6.42 mm,LAD降为42.11±4.65 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导管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作者:孙育民;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方唯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分析3例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并导航消融.方法 3例房速患者(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51±12岁,心动过速病史19±11年.常规电生理检查初步确定房速所在心腔,使用电解剖标测系统构建心房三维模型,完成电压和激动标测,分析心动过速的机制并确定缓慢传导区(即关键峡部),使用冷生理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3例患者临床常规检查初步排除结构性心脏病,电压标测均显示被标测心房存在疤痕区.病例1为围绕三尖瓣环顺钟向的大折返房速,关键峡部位于三尖瓣环与后侧壁的疤痕之间.病例2为围绕上腔静脉逆钟向的大折返房速,关键峡部位于右房侧壁疤痕与上腔静脉之间.病例3为左房8字形折返,关键峡部位于左房顶部的两片疤痕之间.3例患者均在关键峡部消融成功,随访9~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电解剖标测可以揭示大折返房速的基质,阐明折返机制,并有效指导消融.
作者:杨兵;陈明龙;徐东杰;陈红武;居维竹;余健;陈凯;邹建刚;单其俊;曹克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应用远端保护装置GuardWire PlusT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共72例AMI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分为远端保护组(GW组)和非远端保护组(NGW组),其中GW组38例,NGW组34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ST段回落情况、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峰值变化、术后1周内及3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全部病例均成功地置入支架.GW组全部成功放置GuardWire PlusTM保护装置.GW组ST段回落50%的百分比明显高于NGW组(68.4%比41.2%,P《0.05).GW组CK-MB高峰于发病后8.63±2.42 h出现,NGW组的高峰出现在发病后11.18±2.26 h,GW组峰值低于NGW 组(63.30±9.82 ng/mL比74.28±6.15 ng/mL,P=0.000).GW组CTnI高峰于发病后10.16±2.96 h出现,NGW组的高峰值出现于发病后12.35±2.06 h,两组高峰值有明显差别,GW组低于NGW组(18.01±7.21 ng/mL比21.48±5.61 ng/mL,P=0.027).GW组的LVEF明显高于NGW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联合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可以有效的预防远端血栓栓塞,缩小梗死面积,改善LVEF.
作者:要英杰;王旭;邵一兵;王正忠;王燕;杨延民;张纯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报道联合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图像融合技术(Carto-Merge)及Lasso导管标测技术指导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结果.方法 共入选56例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4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8.5±12.7岁.应用Carto-Merge技术定位肺静脉口,之后环双侧肺静脉前庭线形消融左心房,终点为Lasso导管所标测的同侧肺静脉电位消失或肺静脉电位与心房电活动的分离.结果 全组患者的电解剖标测点与影像图像(MRI)的空间差距均值1.79±0.33 mm.首次手术的肺静脉隔离率为92.9%(52/56).经随访18.3±5.7个月,有73.2%的患者(41/56)仍维持窦性心律.10例患者接受再次消融;经再次随访8.2±6.9个月,8位患者仍维持窦性心律.无一例患者出现肺静脉狭窄.结论 联合应用Carto-Merge及Lasso导管标测技术,可有效地确保肺静脉的隔离,降低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徐亚伟;唐恺;马坚;张敬莹;周可;于学靖;陈艳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8岁.身长120 cm,体重26 kg.主诉阵发性心悸伴头晕、视物不清、呕吐1年,于2005年3月9日入院.平时心电图示A型预激综合征,心悸症状发作时心电图示窄QRS心动过速.入院诊断:A型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王蕊;张丽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少见但却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往往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治疗困难且死亡率极高.我们用Amplatzer房间隔伞成功封堵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VSR患者.术后患者出现严重溶血性贫血,通过保守治疗成功.随访2年患者情况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柏青;姜德谦;张翼;宁忠平;骆杨平;郭莹;杨玉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研究的房颤患病率约为2.1%,发病率约为0.5%,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任何年龄段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80岁以上高龄的房颤患病率达到近10%[1-3].该病可引起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可导致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还与心力衰竭等关系密切,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
作者:方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脏外源性与内源性自主神经刺激对心房颤动(房颤)诱发性的影响.方法 16只成年犬静脉麻醉后,分离右颈迷走神经干(VST);再行右侧开胸手术,暴露靠近右上肺静脉的心脏脂肪垫(内含心脏自主神经丛,即GP),将1根电极导管固定贴靠于右上肺静脉,使其头端电极贴靠右上肺静脉与左房交界处,进行程序期前刺激,采用2倍、4倍、10倍阈值的刺激强度进行基础程序期前刺激(control),并测量相应的心房不应期(ARP)及房颤诱发窗宽(WOV);再分别加用VST刺激或GP刺激,测量在相应刺激条件下程序期前刺激所获得的ARP及WOV.结果 平均基础心率 (HR) 为153±22次/min, VST刺激下HR为79±44次/min,GP刺激下HR为87±99次/min(后二者比较,P》0.05).短的ARP在control状态下为101±20 ms、VST刺激下为90±17 ms、GP刺激下为91±13 ms, VST刺激下及GP刺激下均较control明显缩短(P《0.05), VST刺激下与GP刺激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累计WOV分别为control 22±34 ms、VST刺激下 44±45 ms、GP刺激下 99±75 ms,三者间每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降低心率相近的情况下,电刺激心脏内源性自主神经丛与电刺激心脏外源性自主神经引起的不应期缩短相近,但前者更容易诱发房颤.
作者:周菁;丁燕生;侯应龙;杨俊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经猪非梗死相关动脉分别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或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adenovirus5-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d5-HGF)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苏中幼猪18只,分为3组:BM-MSCs组、Ad5-HGF组与对照组.3组均经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BM-MSCs组结扎后2周抽取骨髓分离培养BM-MSCs,并在结扎后4周经非梗死相关动脉注入梗死心脏(剂量5× 106/mL).Ad5-HGF组于结扎后4周经非梗死相关动脉注入Ad5-HGF 4×109 pfu.对照组则注入同样量的细胞培养液(IMDM).三组均在结扎后4周和7周行门控心肌显像评价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并在7周处死动物,取心脏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在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梗死周边区均可见新生血管,BM-MSCs组和Ad5-HGF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102.4±8.6/mm2和105.3±7.7/mm2,功能血管密度分别为52.1±4.1/mm2和66.0±3.3/mm2)均高于对照组(毛细血管密度55.5±4.7/mm2,功能血管密度16.4±3.5/mm2),P均《0.01.(2)门控心肌显像:治疗后4周两治疗组及对照组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周BM-MSCs组和Ad5-HGF组LVEF值(45.0±2.7和43.9±4.3)明显优于对照组(30.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7周较4周时LVEF值明显好转(BM-MSCs组45.0±2.7比33.6±2.1,Ad5-HGF组43.9±4.3比32.2±1.8,P均《0.01),对照组前后LVEF值无明显变化;两治疗组LVEF值改善幅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非梗死相关动脉移植BM-MSCs或Ad5-HGF均能促进梗死心脏心功能改善和促进血管再生,但未显示出二者之间何者更具优势.
作者:王连生;王伟;杨志健;马东超;徐顺霖;张郁青;周芳;陈波;曹克将;马文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本研究目的是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张云梅;赵燕;张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积淀和发展,导管消融已经从一种探索性的操作发展成为今天根治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房颤的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日常工作之一.
作者:马长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7年7月4日,作为PEPCAD Ⅲ临床试验的一部分,第一例Coroflex DEBlue由Bruno Scheller医生在Saarland大学医院置入.
作者:杨军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英国学者Brouilette等公布了WOSCOPS研究结果,中年男性患者冠心病事件风险与其白细胞中端粒长度相关,指出冠心病风险随着端粒长度的缩短而增加,而这一风险能够被普伐他汀明显削弱.
作者:宋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左房房性心动过速(AT)是心房颤动(房颤)左房导管消融术(LACA)后的并发症,但是关于AT的发生率及电生理目前还未充分阐明.日本学者Hashimoto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卢春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意大利学者Loricchio等研究120例非瓣膜病持续性心房颤动,在双相波电复律前即刻的高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心房颤动复发的关系,随访一年时发现,CRP《1.9 mg/L低水平组第3月、1年的复发率分别是4%和28%.
作者:张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住院的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有17%~27%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对心脏预后有着负面的影响.加拿大学者Lesperance等公布了CREATE试验的结果,西酞普兰(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CAD患者的抑郁症有效,而人际心理治疗(IPT)无效.
作者:李飞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颈动脉内膜增厚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因相对简便且是无创检查使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正逐渐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衡量标尺.德国学者Lorenz等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荟萃分析.
作者:储慧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图像融合技术正在用于消融过程中.然而,这种方法的成功依赖于图像融合过程的准确性.美国学者Fahma等研究了124例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患者,用软件分割出左房和肺静脉.
作者:李旭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美国学者Brodie等研究发现,在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右室梗死所致的心源性休克者经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其晚期生存率高于左室泵衰竭所致者.
作者:郑志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一种分子水平的超声造影剂可对新近心肌缺血部位进行记忆显像,有助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
作者:黄品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使用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68例,按其造影开始时选用1.67 mm(5 F)共用型造影导管或1.67 mm(5 F)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而分为共用型导管组(n=133)和改良型导管组(n=135).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误入分支的发生率.结果 共用型导管组133例中116例(87.2%)仅使用共用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改良型导管组135例中131例(97.0%)仅使用改良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共用型导管组和改良型导管组相比,造影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2%比97.0%,P《0.01),平均X线透视时间(28±6 min比15±4 min)和手术操作时间(56±9 min比34±7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误入分支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1.3%比1.5%,P《0.01).结论 使用改良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比常用的共用型造影导管可明显提高造影成功率,缩短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导管误入分支率.随着改良型导管的使用更加普及,其对提高手术操作的成功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将日益重要.
作者:董鹏;王斌;靳维华;李镝;曲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