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674-2591
  • 国内刊号:11-5685/R
  • 影响因子:1.16
  • 创刊:200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1年3期文献
  • 阿仑膦酸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周围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周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全髋置换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阿仑膦酸钠组与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组术后除常规治疗外尚服用阿仑膦酸钠,对照组仅常规治疗.2组患者均应用骨密度测量仪(DEXA)分别于术后第6天、3、6个月测定髋臼各个分区的骨密度.结果 获得完整随访病例共58例,术后3、6个月各区骨密度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和对照组相比,术后3个月阿仑膦酸钠组髋臼假体周围骨量(Ⅲ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测量区骨密度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阿仑膦酸钠组髋臼假体周围骨量(Ⅲ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测量区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仑膦酸钠能有效防止髋臼假体周围骨量减少.

    作者:童培建;钱晶晶;鲍航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应用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

    目的 应用世界卫生组织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方法 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的绝经后女性103名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4.1±9.8)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计算骨折风险(不应用骨密度)和亚洲入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结果 共检出骨质疏松症患者43例,骨质疏松组年龄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1).骨质疏松组OSTA指数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10年髋部骨折风险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1).OSTA指数识别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 (P =0.000),准确性中等.10年髋部骨折风险识别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6 (P =0.000),准确性中等.结论 FRAX工具同样可用于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但并不优于OSTA指数.

    作者:娄东辉;王星;陆强;马春明;焦俊凤;尹福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在骨质疏松症筛查中的作用

    目的 分析用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指数与双能X线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一致性.方法 对1 131名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测量体重、身高及骨密度,计算OSTA指数.按OSTA< -4、-4~-1和>-1分将受试者分为骨质疏松高、中、低风险组,并按T值≤-2.5、-2.5 <T值<-1、T值≥-1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骨量正常的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OSTA指数预测骨质疏松的价值.结果 (1)腰椎T值(r =0.34,P<0.001)、髋部T值(r=0.601,P<0.001)与OSTA指数呈显著正相关.(2)同一年龄受试者中,男性OSTA指数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比男性提前10年进入骨质疏松风险.(3)低风险组占总人群的40.2%,中等风险组为32.5%,高风险组为27.3%.低、中、高3种不同风险程度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分别为26.4%、58.3%和84.5%.(4)以OSTA指数与腰椎T值、髋部T值预测骨质疏松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858和0.963,三者均有统计学意义.OSTA取值越大,其敏感性越高,特异性越低,准确性相似.结论 骨质疏松预防重于治疗,选择敏感性高的截点值能筛选出更多的骨质疏松危险人群.

    作者:楼慧玲;陈巧聪;丘惠嫦;朱国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骨重塑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骨质疏松症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发病率较高,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近年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于破骨细胞与骨吸收,成骨细胞与骨形成以及其之间信号网络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并由此研发了多种靶向药物.骨吸收抑制剂包括:RANKL抗体Denosumab、c-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aracatinib、整合素αvβ3抑制剂L-000845704、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Odanacatib等;骨形成促进剂包括:硬骨素抗体AMG-785、Dickkopf-1抗体BHQ-880、钙敏感受体拮抗剂Calcilytics等.本文对上述靶向药物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魏巍;赖茜茜;陈锦平;张骏;邵海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

    本文从对骨组织的作用、对钙吸收的影响、对垂体激素的调控和对肌肉的影响等4个方面论述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

    作者:李雪琼;沈芸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补肾活血方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去势大鼠的血生化、骨密度、生物力学及病理学的影响,评价补肾活血方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 取36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补肾活血组.补肾活血组与对照组大鼠行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行假手术处理,均饲养3个月后行病理检查确认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补肾活血中药灌胃,3个月后处死取血分离得到血清,分别检测血清雌激素(E2)、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BGP).取大鼠腰椎、股骨测量腰椎的骨密度(BMD)和大承载力、行股骨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补肾活血方组大鼠血清E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形成指标ALP、BGP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补肾活血组大鼠腰椎BMD及大承载力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发现补肾活血方组大鼠骨小梁稍细,无明显变薄,排列尚整齐并连接成网,密度、面积尚正常,部分区域骨小梁间隙略增大,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补肾活血方能够提高去势大鼠雌激素水平,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提高骨组织的力学性能,改善骨组织状况,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疗效.

    作者:许兵;方剑利;刘慧;鲍航行;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中国恒河猴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的动态变化

    目的 监测中国恒河猴在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前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毒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20只中国恒河猴感染SIVmac239,分别在感染前和感染后2、6、9、12、15和18个月空腹静脉采血,检测病毒载量、CD4+细胞及血浆BAP和PTH水平.结果 中国恒河猴感染SIV后,BAP水平持续下降,在12~18个月时为明显(P<0.01);PTH水平在感染早期(2个月)略下降,后期出现上升趋势.结论 中国恒河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直接或间接累及骨代谢系统,表现为骨形成下降,甲状旁腺轴功能受损可能是其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黎明;阴津华;吴小闲;孙丽华;潘菊华;徐璐;吴从愿;卢耀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跌倒与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人的跌倒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跌倒是衰老的标志之一,发生率甚高.跌倒的低能量损伤造成的后果往往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脆性骨折是骨结构衰退和骨功能衰竭的表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存的慢性疾病、遗传因素、步态失控、精神与心理状态、药物应用、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都是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约9%的跌倒老年人会发生骨折,除了外在的损伤应力外,骨骼本身的因素如骨量与骨质量降低和机械强度的减弱在骨折发生中均起重要作用.影响骨量和骨质量的疾病、药物、身高与体重指数(BMI)、营养状态、性腺功能、维生素D的摄入以及既往骨折史等都是预测骨折风险的重要因素.目前应用较广的预测跌倒与脆性骨折风险的方法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FRAX方法.危险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跌倒和骨质疏松骨折的老年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监护、预防干预是降低跌倒发生及骨折风险的有效途径.提高对高危个体的危险因素分析、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有望达到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与骨折发生率的目标.

    作者:黄公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进行性腰痛、活动困难——胸腰椎多发压缩性骨折

    男性骨质疏松症并不少见,但应注意对其病因的鉴别诊断.本文报道并分析1例非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所致严重骨质疏松症、合并多发病理性骨折的少见病例,旨在提请临床医师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尤其是肿瘤所致骨质疏松症,以提高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梅;夏维波;邢小平;余卫;姜艳;王鸥;韩兰稳;白春梅;孟迅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OP)已成为威胁我国老年女性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炎性因子如白介素-1 (IL-1)等介导的骨吸收增加以及性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骨丢失密切相关[1].

    作者:顾光;吕秀芹;王俊祥;魏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1例多次椎体成形术带来的思考

    1名65岁女性因为脊柱反复发生骨折,2年内先后4次共8个椎体接受了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专科就医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经相应治疗病情缓解.本病例提示,在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过程中必须重视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筛查,加强多学科合作,加强骨质疏松专科的建设才能更好地诊疗骨质疏松.

    作者:刘洁;晁爱军;王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推荐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s,GCs)因能有效控制多种炎性反应而被广泛应用,但其与一些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相关.骨质疏松症及相关性骨折是其合并症之一,可伴有剧痛并致残.骨密度(BMD)的快速下降开始于GCs应用的初3个月,在第6个月达高峰,此后持续应用可致相对较慢而稳定的骨矿物质丢失.有文献报道,低至2.5~7.5 mg/d的泼尼松龙或等量GCs即可增加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风险,且每日剂量较累积剂量的相关风险更高.然而,关于多大剂量能增加骨折发生的风险仍有争论.

    作者:徐蕙;REBECCA GORDON;VEENA K. RANGANATH;CHAD DEAL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