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危重病例肺部影像学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 方法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年10月20日至11月22日收治的10例重症甲型流感确诊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5~41岁,平均19.3岁.采用常规技术检测血常规、血气指标、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学变化,并行胸部X线及CT检查;给予奥司他韦、吸氧、呼吸支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结果 患者均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肺部病灶表现多种多样,表现为磨玻璃影及实变影、肺不张、液气胸及胸腔积液等征象,进展快,同时存在急性肺炎和急性间质性肺炎的影像学改变,10例中5例发展为急性肺损伤,3例发展为ARDS;奥司他韦、呼吸支持及抗感染治疗有效. 结论 甲型流感危重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急性肺炎和急性间质性肺炎改变,临床表现为病情重、进展快,可发展为ARDS.
作者:罗宏;范梦柏;宋承平;杜春丽;毕慧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接种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病毒疫苗前的人群抗体水平,为确定防控重点人群提供依据. 方法 2009年10至12月选择未接种疫苗、未明确诊断为甲型流感的北京市常住人口,按照年龄组进行分层,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简称抗体),使用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进行不同人群的比较. 结果 共监测3499名调查对象,平均抗体水平为1:8.03,阳性率为11.06%(387/3499);5~19岁人群抗体水平和阳性率较高,其抗体水平均>1:8.9,抗体阳性率均>12%. 结论 不同人群抗体水平受该人群疫情流行强度的影响,学生人群抗体水平和阳性率高与学校疫情流行强度高有关;北京市采取的重点人群和全人群的免疫策略正确,但目前人群免疫力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甲型流感仍有可能在北京市流行.
作者:卢莉;刘东磊;张铁钢;陈萌;张朱佳子;王小莉;杨镇;庞星火;邓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及抑癌基因p5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0例NSCLC患者及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术后肺组织中MGMT及p53的表达,并观察110例NSCLC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期. 结果 110例NSCLC患者及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组织中MGM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8%(46/110)和80%(16/20),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4%(62/110)和0%(0/20)例,MGMT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吸烟史相关(x2值为12.107和6.512,均P<0.05),p53蛋白表达亦与淋巴结转移及吸烟史相关(X2值为6.330和7.909,均P<0.05),MGMT和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592,P<0.05).110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0.9%(12/110),中位生存期为(30.4±0.6)个月;46例MGMT表达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0%(0/110),中位生存期为(25.9±0.4)个月,均低于64例MGMT表达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18.8%,12/64)和中位生存期[(32.4±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569,P<0.05).62例053表达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8%(3/62),中位生存期为(30.4±1.2)个月,均低于48例p53表达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18.8%,9/48)和中位生存期[(30.5±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21,P<0.05). 结论 NSCLC患者体内MGMT表达缺失可能与突变型p53的表达水平有关,且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作者:刘莹;王静;张辉;付晓敏;王焕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7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经临床确诊的IPF患者44例为IPF组,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46~70岁,平均(58±9)岁;Ⅱ期结节病患者20例为结节病组,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5~65岁,平均(50±12)岁.均进行肺功能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和BALF中MMP-1和MMP-7水平.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IPF组患者血清和BALF中MMP-1中位数(范围)分别为3.78(0.14~13.44)和1.09(0.04~5.14)μg/L,均明显低于结节病组的7.79(4.67μ10.68)和2.08(0.05μ4.16) μg/L,两组血清中MMP-1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3,P<0.01);IPF组患者血清和BALF中MMP-7中位数(范围)分别为7.83(3.57~14.37)和3.75(1.10~9.87)μg/L,均明显高于结节病组的4.04(0.06~9.94)和1.16(0.02~4.47)μg/L,两组血清和BALF中MMP-7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4和-5.33,均P<0.01).IPF组患者血清中MMP-7水平与DLCO占预计值%和BALF中性粒细胞构成比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和-0.47,均P<0.01),IPF组患者BALF中MMP-7水平与DLCO占预计值%呈显著负相关(r=-0.31,P<0.05). 结论 在肺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阶段MMP-1水平高于纤维化阶段,在纤维化基质重塑阶段MMP-7水平高于炎症阶段.MMP-7有可能作为肺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乐飞;姜莉;李振华;康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2009年11月26日至12月20日收治的16例重症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6例患者均为青年女性,年龄19~30岁,其中妊娠期妇女15例.16例平均白细胞总数为(6.7±3.2)×109/L,2例低于4×109/L,3例高于10 × 109/L;淋巴细胞平均值为(0.78±0.52)×109/L,14例<1×109/L;12例进行T细胞亚群CD4/CD8检查,其中7例<1.4.15例患者血乳酸脱氢酶中位数值为319 U/L(0.80~850.00 U/L),其中11例增高.16例中4例血钾<3.5 mmol/L;13例检测免疫相关指标,其中5例补体C4高于360 mg/L,1例<90 mg/L;4例C3<750mg/L;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复合物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示多发性多叶肺炎,主要呈间质样改变或大片实变渗出.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病例影像学检查符合ARDS影像学表现.4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少量心包积液.2例孕晚期妇女胎死宫内,7例及时剖官产终止妊娠或自然生产者病情稳定. 结论 健康妊娠期妇女是甲型流感的高危人群,并易迅速进展为严重肺炎,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早期抗病毒、早期终止妊娠、早期氧疗并适时进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邸庆国;李勇;孙宝华;张骞云;刘云峰;张玲;马育霞;刘杰;刘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危重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09年10月3日至12月15日收治的55例甲型流感危重病例的临床特点,并对存活病例和死亡病例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55例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0个月至84岁,平均(38±20)岁.危重患者中<65岁48例(48/55),肥胖33例(33/49),伴基础疾病26例(26/49),妊娠6例(6/24),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咳痰(部分为血痰)及呼吸困难,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55例中54例并发呼吸衰竭,26例并发ARDS,38例需行机械通气;27例继发感染,其中肺部感染24例(呼吸机相关肺炎10例).发病早期C反应蛋白升高,平均为(131±130)mg/L,CD4+及CD8+T细胞计数降低,分别为(217±139)/μl和(162±82)/μl;随病程进展,死亡病例的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T细胞亚群计数持续降低,继发真菌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高及继发真菌感染的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OR值分别为6.512和19.631,P均<0.05);发病48 h内使用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者中未出现死亡病例. 结论 青壮年、肥胖、伴基础疾病和妊娠的甲型流感患者易进展为危重症;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及T细胞亚群计数持续降低提示预后不良;体重指数高及继发真菌感染者病死率高;早期应用奥司他韦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晓杰;蒋荣猛;徐艳利;张伟;皇甫竞坤;王艳斌;王京京;卢联合;李宝顺;焦以庆;陈志海;郭利民;李兴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群体发病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奥司他韦和中药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2009年6月份、8月份和10月份发生的3起聚集性发病的2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中药治疗和中药+奥司他韦治疗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 年龄、体温、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基线资料两组分布均衡.发热持续时间中药组与中药+奥司他韦组[(28.9±24.3)和(29.6±13.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5±2.5)和(5±2.6)d]和住院时间[(7.5 ±2.5)和(7.3±3.2)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097和-1.16,P>0.05).将高热患者(体温≥39℃)和中低热患者(体温<39℃)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中低热患者中,中药组与中药+奥司他韦组的发热持续时间[(17.3 ±12.9)和(22.0±13.0)h]和症状消失时间[(3.4±1.5)和(3.1±1.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03和0.43,P>0.05);在高热患者中,虽然两组的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为3.5 d和4 d,Z=0.47,P>0.05),但两组的发热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4,P<0.01),中药组发热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0.5 h)明显长于中药+奥司他韦组(中位数为22 h). 结论 清热祛瘟中药治疗甲型流感有效,轻症患者可以不用奥司他韦治疗.奥司他韦能缩短高热患者的发热时间,提倡早期应用.
作者:王萍;朱敏立;宋海晶;肖庆;孔新春;彭文鸿;邢士玲;郭爱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经CTPA和(或)肺通气灌注扫描诊断的209例PT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9例中男124例(59.3%),女85例(40.7%),年龄15~91岁,平均(58.3±18.6)岁.其中老年组(≥65岁)95例(45.5%),非老年组(≤65岁)114例(54.5%),41~64岁者71例(34.0%),≤40岁者43例(20.6%).PIE合并的基础疾病依次为发病前有制动/卧床史(88例,42.1%)、COPD(51例,24.4%)、肿瘤(45例,21.5%)和高血压(45例,21.5%);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175例,83.7%)、咳嗽(155例,74.2%)、胸痛(61例,29.2%)、咯血(32例,15.3%)及晕厥(8例,3.8%)等;186例(92.1%)患者D-二聚体阳性,(37.8%)79例静脉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54.0%(81/150)存在肺动脉高压,16.7%(35例)进行溶栓治疗,169例(80.9%)进行抗凝治疗,病死率为6.7%.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COPD、肿瘤和高血压;发生胸痛、咯血、发热、低血压的比例较非老年组为少,但咳痰、肺部啰音和下肢浮肿较非老年组多;老年组发生大面积栓塞和肺梗死的比例较非老年组低,而有典型心电图表现的比例高;老年组溶栓的比例较非老年组少,但疗效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差别.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肺部有湿性啰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未经抗凝溶栓治疗、病情危重及合并肿瘤和肺炎是PTE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论 PTE的临床表现多样,尤其是老年PTE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应高度警惕,加强监测,积极治疗.
作者:张挪富;周玉民;杨新艳;唐纯丽;吴华;钟南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自2009年4月报道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以来,疫情已迅速蔓延至全球.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不适及胃肠道不适等流感样症状,病情轻重不一[1],多数患者呈自限性,少数患者出现气短及呼吸困难,发展为肺炎甚至AR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对于大部分无合并症的轻症患者,采用休息、多饮水及对症等处理,无需抗病毒药物及住院治疗,但重症病例除需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外,应收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救治,因此对危重病例的管理是甲型流感患者临床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将甲型流感危重症病例临床管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公丕花;高占成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特征是咳嗽、发热、咽喉痛及头痛.病情严重者X线胸片可见多病灶浸润,快速进展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ARDS及肾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近期,甲型流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快速上升趋势,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现对甲型流感诱发ALI的流行病学、病理与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吴学玲;白春学 刊期: 2010年第06期
2009年4月第1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病例确诊[1].这种起源于墨西哥的病毒已传播到美国、加拿大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孕妇是甲型流感发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2],孕妇患重症甲型流感病例和需住院治疗的风险是其他人群的4倍[3].现将孕妇甲型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治现状及预防等综述如下.
作者:姚我;吴琦;冯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危险因素包括任何可导致静脉血液淤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原因不明的PTE患者可能存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APS),现报道2例如下.
作者:赵海燕;曹洁;陈宝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隐球菌病(cryptococeosis)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或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患者增加,隐球菌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但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也可能发生.
作者:邓丽英;王丽冰;李建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男,71岁,因咳嗽、咳痰2个月,喘憋1个月,于2009年4月9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患者自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黄痰,无发热和气短.咳嗽呈进行性加重,自1个月前出现喘憋,活动后加重,10 d前就诊于外院,胸部CT示左侧包裹性胸腔积液、右肺网格索条影,胸腔积液检查为血性渗出液,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转来我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30余年,吸烟指数23~46包年,已戒烟3年.其父亲患直肠癌去世.
作者:孙雪峰;田欣伦;冯瑞娥;张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不合理滥用,细菌耐药及多药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针对肠杆菌科产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引起的感染,临床医生常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作为首选,这使得近年产金属β-内酰胺酶(BLA blaIMP)的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屡有发生,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的困惑.
作者:冯羡菊;王静;张燕;王焕勤;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如何早期诊断ARDS并及早救治成为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于2009年5月至8月通过CT测定肺内源性ARDS(ARDSp)和肺外源性ARDS(ARDSexp)模型兔病程中不同区域肺容积的变化,探讨CT早期诊断ARDS的价值,以便早期识别、干预和改善ARDS患者的预后.
作者:金兆辰;蒋文芳;吉木森;虞志新;冯玉玲;吴永红;周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前已知多个基因突变与MTB对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耐药有关,但是不同的基因密码子突变率存在地区差异.为此,我们检测了天津市结核病患者异烟肼耐药株katG和inhA启动子以及利福平耐药株rpoB的突变情况,探讨其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基因突变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
作者:李桂莲;谢彤;巨韩芳;穆成;赵慧;赵德福;王撷秀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免疫系统中专业的抗原递呈细胞,有启动和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潜能[1].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出能够编码免疫调节因子的免疫调节性DC,对于基因水平治疗移植排斥、自身免疫反应以及过敏性疾病具有广阔前景[2].本研究中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合成小鼠白细胞介素(IL)10基因,并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观察其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哮喘发病的早期(抗原递呈期)给予干预,控制哮喘发病的可行性及可能存在的机制.
作者:许飞;陈传辉;林耀广;张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自笔者开始尝试呼吸系统疾病介入技术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时间.而这一时期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国外已步入普及阶段.虽然国内这方面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培训班的开展以及相关技术在各种媒介的介绍,国内呼吸科医生已经对这些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作者:王广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快速诊断并阻断耐多药结核茵的传播对控制耐多药结核病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传统的基于固体培养的药物敏感试验非常耗时,新的基于耐药突变的分子诊断方法将是快速诊断的发展趋势.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与基因组上特定基因的点突变有关.目前WHO审核通过了2个基于检测突变的快速诊断产品,但由于不同地区耐药突变特点不同,其在不同地区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很大差异.我们观察了上海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特点,筛选出一套高敏感耐药突变位点用于耐药结核病的快速诊断.
作者:罗涛;赵明;李霞;徐鹏;桂晓虹;Sam Pickerill;Kathryn De Riemer;梅建;高谦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劳伦斯·约瑟夫·亨德森(Lawrence Joseph Henderson)于1878年6月3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林恩,1942年2月10日去世.他是20世纪初生物化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化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作者:金建敏;孙永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疾病管理应包括发现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防止疾病进展几项内容,而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充满挑战,如对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疾病管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同期管理的COPD患者的预后却未发生改变.
作者:陈亚红;姚婉贞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