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2147/R
  • 国内刊号:11-2147/R
  • 影响因子:2.69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70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连续7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期刊”称号
  • 呼吸系统疾病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年11期文献
  • 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结节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结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就诊并经支气管镜检查的200例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139例,年龄18 ~69岁,平均(48±10)岁.根据患者支气管镜下表现分组,以多发结节或寡结节为主要改变的患者归为典型黏膜改变组(125例),其余归为非典型黏膜改变组(75例),分析支气管镜下表现和各种活检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中145例(72.5%)经支气管镜下不同方式取材活检确诊,15例(7.5%)经纵隔镜淋巴结活检、经皮肺穿刺、皮肤活检或浅表淋巴结活检确诊,40例(20%)无典型病理学证据但长期随诊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或病情自发缓解后临床诊断结节病.支气管黏膜活检(EBB)、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及经支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EBUS-TBNA)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71.1% (106/149)、46.8%(29/62)和46.8%(22/4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5.508,P<0.001).典型黏膜改变组EBB检查的活检阳性率为80.8%(101/125),EBB联合TBLB和(或)EBUS-TBNA的活检阳性率为83.3%(105/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41,P>0.05).无典型黏膜改变组的患者EBB病理阳性者仅5例,联合TBLB和TBNA检查,阳性者提高到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63,P<0.05).结论 对于典型支气管黏膜病变显著的结节病患者,EBB检查安全简便、阳性率高,为首选取材途径;对于无典型黏膜改变组的患者,联合TBLB、TBNA和BALF检查可提高活检阳性率.

    作者:佟冰;徐燕;钟巍;赵静;陈闽江;邵池;孙雪峰;钟旭;王孟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级呼吸事件自动探测装置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内置于智能型无创呼吸机内的高级呼吸事件自动探测装置(AED)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无创正压通气(CP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确诊的SAHS患者28例,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龄36~79岁,平均(51.9±14.6)岁.分别进行整夜CPAP治疗,同时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比较PSG得出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和低通气指数(HI)和AED自动评分得出的AHI、AI和HI,分析AED能否有效评价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AHI、AI和H1的变化.结果 两种方法得到的AHI分别为(6.1±5.6)和(7.1±5.3)次/h(P >0.05),AI分别为(5.4±5.4)和(4.6±4.2)次/h(P>0.05),HI分别为(0.77±1.07)和(2.54±1.98)次/h(P <0.05);Spearman相关系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HI相关系数为0.698(P <0.01),AI相关系数为0.767(P <0.01),HI相关系数为0.141(P>0.05);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残余AHI指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高级呼吸事件自动探测装置(AED)对于SAHS患者智能型CPAP治疗中AHI和AI的评估相关性较好,但对于HI的监测准确性不佳,使用AED技术评估家庭智能型CPAP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周薇;董霄松;李静;赵龙;安培;韩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脑膜结核147例核磁共振影像分析

    目的 分析脑膜结核的磁共振(MR)影像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147例临床确诊的脑膜结核病例的磁共振成像(MRI)图像数据,男77例,女70例,年龄14~70岁,平均(32±13)岁,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26例行3D TOF序列扫描并MR血管成像(MRA),分析脑膜病变的形态和信号特点及颅内继发改变的特征.收集同期56例肺癌脑膜转移患者,男29例,女27例,年龄36~ 78岁,平均(58±11)岁,将其MRI表现与脑膜结核进行对比.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47例脑膜结核病例中146例累及软脑膜(99%),位于基底池及外侧裂池脑膜病变分别为104例及108例,其余为大脑纵裂池(46例)、大脑凸面(35例)及小脑背面(17例).MRI平扫阴性11例;阳性136例,阳性表现为病变脑膜不同程度增厚,相应脑池、室、沟狭窄,T2加权像(T2WI)可见不规则或结节状稍低信号77例;增强扫描病变全部强化,均匀和(或)不均匀强化,其中85例在脑膜增厚基础上,合并结节1 105个,结节呈散在分布23例,簇状分布62例,结节均匀强化452个,环状强化653个,簇状分布的结节多以环状强化或融合成团的分隔状强化为主.颅内继发改变:脑积水94例,大脑前动脉受累17例,大脑中动脉受累58例,大脑后动脉受累9例,脑梗死42例,视神经受累49例.脑膜结核与肺癌脑膜转移的MRI对比,脑膜受累类型、病灶分布部位、边缘是否光整、病变与脑膜的相对位置及脑膜结节的分布比较,除蛛网膜病变外(P=0.066),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脑膜结核的MRI影像表现为大脑基底池脑膜增厚为主,合并簇状分布的脑膜结节,结节在T2WI上出现低信号,增强扫描结节呈环形及分隔状强化等征象以及继发性脑积水、脑内前循环血管炎、脑梗死等继发改变对脑膜结核的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增强扫描对脑膜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岩;李成海;周新华;贺伟;吕平欣;周震;王东坡;宁锋钢;王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脊膜脊髓结核23例核磁共振影像分析

    目的 分析脊膜脊髓结核的核磁共振(MR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 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3例脊膜脊髓结核病例的MRI影像表现,男12例,女11例,年龄16 ~50岁,中位年龄为26岁;并与25例脊膜转移癌的MRI表现进行对照,男18例,女7例,年龄44~78岁,中位年龄56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3例脊膜脊髓结核中,单纯脊膜结核16例,脊膜脊髓结核7例.MR影像表现:(1)脊膜结核:脊膜(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不规则线状、条带状及丘状增厚,增强扫描可见强化(23/23),厚度<5 mm,累及长度平均为7个椎体节段,增强扫描可见强化(23/23),同时5例脊膜合并簇状或者串珠状排列的环形强化结节;蛛网膜下腔不规则狭窄(23/23),少部分合并局部闭塞(5/23);蛛网膜下腔不均质异常信号(20/23);脑脊液-脊髓交界面毛糙、不光滑(10/23);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形成(15/23);(2)脊膜脊髓结核:在脊膜结核影像表现的基础上合并脊髓内病变(7/23),其中结节4例呈典型的环形强化,3例小斑块呈不均匀强化.脊膜脊髓转移癌25例,其中脊膜转移癌20例,同时合并髓内转移结节5例.脊膜转移癌表现为结节状增厚8例、斑块状增厚10例和两者同时存在7例,其中19例为连续性增厚,平均长度为3个椎体节段,6例为多发局限增厚,增强扫描示增厚脊膜均见明显强化,髓内结节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脊膜脊髓结核的MRI表现有脊膜连续性增厚、继发性蛛网膜囊肿、脑脊液-脊髓交界面毛糙以及结核结节串珠样排列等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及原发疾病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东坡;吕岩;周新华;贺伟;吕平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脑实质结核的核磁共振影像特点及动态分析

    目的 探讨脑实质结核的核磁共振(MRI)表现特点、分型及抗结核治疗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检查并经临床确诊的脑实质结核患者134例,其中男68例,女66例,年龄14 ~ 77岁.行常规T1、T2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及增强扫描并分析其影像表现.脑实质结核病灶直径<0.3 cm的结节称为粟粒结节;0.3 ~ 1.0 cm称为小结节,>l.0cm称为大结节.根据脑实质病变大小,脑实质结核病例分为粟粒结节型、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及混合结节型;根据强化方式及信号特点,分为增生结节型、结核瘤型、脑脓肿型和混合型.76例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行MRI动态随访.采用x2检验对不同结节的强化方式及抗结核治疗后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对随诊结果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34例脑实质结核的发生部位以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多见,且多发病灶多部位同时出现常见.增强扫描病变有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和不均匀强化3种方式,72例可见2种或3种强化方式同时存在.粟粒结节(124例)、小结节(90例)及大结节(16例)中均匀强化方式及非均匀强化方式(包括环形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分别为116和32例、34和69例及1和16例,采用x2检验分别对3种结节的不同强化方式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9.502、6.714和13.460,均p<0.05).粟粒结节均匀强化更常见,小结节尤其是大结节环状强化更常见.根据脑实质病变大小分型,134例中粟粒结节型(68例)和混合结节型(57例)多见,小结节型(8例)和大结节型(1例)少见;根据强化方式及信号特点分型,以增生结节型(64例)和混合性脑结核(60例)多见,结核瘤型(9例)和脑脓肿型(1例)少见.结节直径>0.5 cm的病变多数符合结核瘤的影像学表现.76例患者行MRI动态随访,终有23例(30.3%)病变完全消失.增生结节型组病变消失率高于非增生结节型组(包括结核瘤型和混合脑结核型,分别为17/37和6/39,P=0.004).粟粒结节型脑结核的病变消失率(15/38)高于非粟粒结节型脑结核(包括结节型和混合结节型,8/38,P=0.02).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诊的结果与病变的类型有关(P<0.05).治疗中14例出现部分病灶增大或出现新发病变,其中3例迁延不愈.结论 增强MRI脑实质结核表现为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和不均匀强化,约1/2的患者存在2种以上强化形式,以增生结节型和混合型多见.粟粒结节均匀强化更常见,小结节尤其是大结节环状强化更常见.脑实质结核以粟粒结节型和混合结节型多见;增生结节型的治疗效果优于非增生结节型,粟粒结节型脑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非粟粒结节型脑结核.

    作者:贺伟;宁锋刚;周新华;吕岩;吕平欣;周震;李成海;王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无创通气时供氧方式及压力和潮气量变化对吸入氧浓度的影响

    目的 评估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及经面罩给氧对吸入氧浓度的影响,寻找一种提高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时吸入氧浓度的给氧方法.方法 采用人面部模型模拟人面部,双腔气管内导管模拟人双侧鼻腔及气管,连接模拟肺,建立模拟人无创通气模型,测定不同压力(潮气量恒定)及不同潮气量(压力恒定)条件下经面罩给氧及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时吸入氧浓度变化;观察同一给氧方式时不同压力(潮气量恒定)及不同潮气量(压力恒定)对吸入氧浓度的影响.结果 固定潮气量(500 ml)和氧流量(5 L/min),不同吸气压力条件下,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时的吸入氧浓度为(52.4±2.1)%,明显高于经面罩给氧(31.2±0.8)%(P<0.05);固定呼吸机压力和氧流量(5 L/min),不同潮气量条件下,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时的吸入氧浓度为(55.9 ±0.7)%,明显高于经面罩给氧(35.4±1.7)%(P<0.05).经面罩给氧时,潮气量恒定,氧浓度随IPAP增高有下降趋势,IPAP为16 cmH2O(1 cmH2O =0.098 kPa)时高于IPAP为8 cmH2O时,IPAP为20 cmH2O时高于IPAP为8和12 cmH2O时(均P<0.05).吸气压固定,氧浓度随潮气量增加有增加趋势,潮气量为600 ml时高于潮气量为400 ml时(P<0.05).然而在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时,潮气量及压力变化对吸入氧浓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无创通气时采用经面罩内鼻导管给氧的方式可提高吸入氧浓度,节约氧气,适应家庭NPPV.

    作者:米崧;张黎明;王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家族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家系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目的 通过观察家族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FIPF)的临床特点并检测相关基因,明确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表现形式,了解相关发病机制,寻找可能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1970-2014年确诊的1个中国北方汉族FIPF家系连续3代共7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发病年龄30~57岁.先证者为Ⅱ-4,先发病者为Ⅰ-1,Ⅱ代6名成员中5例发病,其中男2例,女3例,Ⅲ代11名成员中目前l例成年男性发病,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过影像学及肺功能等检查确诊IPF.搜集家族成员基本信息、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等临床资料,分析病情特点并比较临床表现,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发病后平均生存期3年,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效果欠佳.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免疫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3例肺功能可见明显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DLCO分别为50%、23%和46%,弥散功能严重减低.3例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1例表现为UIP,2例表现为NSIP.3例影像学表现虽然不同,但应用激素治疗均效果不佳,其中2例死亡.对该家系中Ⅱ-4患者进行了外周血基因检测和尸检.结论 家族性肺间质纤维化家族患病成员平均死亡年龄为50.2岁,患者影像学特征和病理表现可表现为UIP或NSIP,即使肺活检病理诊断为NSIP,激素治疗也可能无效.该家系中Ⅱ-4患者基因检测未检出TERT、TERC和SFPTC基因突变.

    作者:闫崴;朱翔;王建丽;黄昱;贺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多层CT延迟期扫描对颅内结核病灶显示的优势探讨

    目的 探讨多层CT(MSCT)5 min延迟期扫描对颅内结核病灶显示的优势.方法 收集山东胸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 1月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临床资料证实的颅内结核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0 ~58岁,平均29.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颅内结核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16层螺旋CT先常规平扫后行双期扫描,动脉期注入对比剂25 s后扫描,延迟5 min后再次扫描.对两期图像显示颅内结核病灶的能力进行评价.将影像资料上的动脉期与延迟期隐去,进行盲法评分,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30例526个病灶中,结核性脑膜炎导致的脑膜增厚,无论是基底池脑膜,还是软脑膜和室管膜的增厚,延迟5 min扫描的病灶大小和病灶边缘的显示度均优于动脉期图像(P<0.01);脑膜结核瘤及脑实质结核瘤病灶大小和边缘的显示延迟5 min扫描图像均优于动脉期图像(P<0.01);对于脑沟内血管断面和结核结节的区分,延迟5 min扫描图像亦优于动脉期图像(P<0.01).结论 延迟5 min扫描对颅内结核病灶的显示具有优势.

    作者:侯代伦;渠慧芳;张旭;李宁;柳澄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急性血管反应性试验在肺动脉高压中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肺血管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以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进行性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超过一定界限后致右心负荷增大和右心功能不全,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PH诊断标准:在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定的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 ≥25 mmHg(1 mmHg =0.133 kPa).而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则需再增加两个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诊断标准:PVR>3 WU,且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15 mmHg.

    作者:耿洁;许启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丹参酮ⅡA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以肺动脉压力增高,肺小血管重塑为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常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PH涉及疾病广,危害大,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一大类疾病.传统治疗PH的方法包括抗凝、吸氧、地高辛、L-精氨酸(一氧化氮前体)、硝酸甘油和利尿剂等,疗效有限.随着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前列环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1-2]等靶向药物的出现,推动了PH的临床治疗.然而这些药物价格十分昂贵,限制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因此临床上急需寻找新型经济有效的治疗PH的药物,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发现丹参酮ⅡA对PH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有望成为治疗PH的新型有效药物.

    作者:陈豫钦;胡瑞敏;卢文菊;王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气管小叶毛细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56岁,因“慢性咳嗽、咳痰10余年,咯血3d”于2013年11月10日急诊入院.患者慢性咳嗽、咳痰病史10余年.2013年11月初受凉后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并出现咯鲜红色血,量约100 ml,伴有胸闷、气短、头晕及全身乏力.当地医院行止血、输血及抗感染治疗后咯血停止转入我院.入院体检呈贫血貌,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余未见异常.D-二聚体为1.37 mg/L.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肺部CT示:(1)双下肺下叶斑片、索条影,考虑为炎性病变;(2)气管下段腔内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光滑(图1).

    作者:杨晓红;陈颖;魏雪梅;艾尼瓦尔;杨智晖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CD8+ T细胞穿孔素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气流受限并呈进行性发展.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慢阻肺的发生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慢阻肺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弹性蛋白抗体,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可参与该病的发生[1-2].

    作者:李世川;张湘燕;廖强;路苹;张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从“颅内结核影像学分型”的制定谈起

    一、“颅内结核”名称的历史及分类颅内结核是肺外结核的一部分.早在1768年,Robert Whytt就提出“脑结核”的概念[1].100多年前,国外文章中就出现了“tuberculous meningitis(结核性脑膜炎)”2-3的名称.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关结核性脑膜炎的研究文章开始明显增多[4-5],并开始出现“intracranial tuberculoma(颅内结核瘤)”[6-7]、“cerebral tuberculoma(脑结核瘤)”[8]、“intracranial tuberculosis(颅内结核)”[9]等名称,命名比较混乱.

    作者:李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双肺多发斑片结节影

    患者男,55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2周”于2014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14年11月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40℃,伴畏寒,咳嗽,咳少量黄白色痰.当地医院血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仍持续发热,出现全身多发皮疹及水疱.2014年11月8日就诊于我院,胸部CT(图1~4)示双肺周边大小不一的多发斑片、结节及条索影,部分结节可见空洞、滋养血管征,行血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断为“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给予利奈唑胺静脉滴注6d,皮肤水疱消退,仍发热.

    作者:肖宝红;高存亮;王芳芳;任敦强;赵京明;展金锋;杜春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颅内结核影像学分型专家共识

    颅内结核(intracranial 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占所有结核病相关死因的1.5%~3.2%[1],在疾病致残率排名中位列第11位,致死率位列第13位[2].颅内结核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结核病的重要类型之一.为提高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对颅内结核影像学表现的认识,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全国结核病影像及临床专家制定了“颅内结核影像学分型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颅内结核影像学分型专家共识编写组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关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起效时间的再讨论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年第2期分别刊登了“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急性发作的应用相关问题探讨”[1]一文和“答复‘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急性发作的应用相关问题探讨’”[2](以下简称为“答复”)一文.“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急性发作的应用相关问题讨论”一文对《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3]中,关于布地奈德溶液雾化吸入起效较快的描述提出疑问,根据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说明书中的说明:“在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后,对哮喘症状控制情况的改善出现于开始治疗后2~8d内”,认为布地奈德混悬液应该是一种起效慢的药物.

    作者:姚炳华;金英姬;张亚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如何克服国外描述细菌耐药程度的术语给临床医生带来的混乱

    随着细菌耐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学界用来描述耐药程度的术语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但是某些术语缺少国际统一的定义与判定标准,同一术语在不同作者与不同论文中所表达的含义也有较大差别.重要的是即使按那些定义能准确地区别与划分出这些耐药细菌,对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也没有多大参考意义.所以笔者建议在临床工作中不能过多过滥地应用这些术语,应代之为能更准确描述细菌耐药特点与本质且能直接指导临床的表达方法.

    作者:刘又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病例讨论

    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2015年第5次活动于2015年7月30日在中华医学会举行,主要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进行探讨,本次沙龙活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陈效友主任医师主持.

    作者:李华;陈效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发热伴肺部空洞病变

    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主因“发热伴咳嗽26 d”于2014年1月26日收入院.患者于2014年1月1日因受凉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5℃,伴咳嗽,无咳痰,就诊于当地诊所考虑“肺炎”,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治疗(具体剂量不详),效果不佳.2014年1月10日患者X线胸片示左下肺片状渗出影(图1),于当地医院先后予头孢曲松加病毒唑、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具体剂量不详)静脉滴注后仍无好转.

    作者:公丕花;曹照龙;高占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换气功能和其他气体交换参数的解读

    在“肺容积和通气参数的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换气功能和其他常用气体交换参数[1-2].1.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从口、鼻至细支气管的呼吸道容积.该部分既无肺泡上皮,也无肺循环的血液供应,不能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正常成人约为2.2 ml/kg或150 ml.

    作者:朱蕾;张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