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快速戒断法与逐步戒断法在药物辅助戒烟人群中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瑞金医院戒烟门诊就诊中-重度尼古丁依赖性戒烟者,共纳入314名,其中男305名,年龄(52.1±11.6)岁,女9名,年龄(41.0±12.7)岁;按照1:1原则随机分为快速戒断组(在目标戒断日前3周不控制烟量,入选第22天完全戒断)与逐步戒断组(在目标戒断日前3周逐步减少吸烟量,入选第22天停止吸烟).其中逐步戒断组157名,快速戒断组157名,14名在随访期间脱落.首要评价指标为彻底戒断率,次要评价指标为时点戒烟率,选择1、3和6个月的第7天统计7d时点戒烟率,统计3个月持续戒烟率并观察戒烟者体重变化以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逐步戒断组彻底戒断率为55%,高于快速戒断组(36.9%,χ2=9.841,P=0.002);在1、3和6个月7 d时点戒烟率比较中,逐步戒断组与快速戒断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所有P>0.05);在3个月持续戒烟率比较中,逐步戒断组(17.9%)优于快速戒断组(8.7%,χ2=5.441,P=0.020);快速戒断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逐步戒断组,其中胃肠道不适发生率分别为39.2%和17.7%,多梦发生率分别为40.2%和13.3%(χ2=20.172、12.336,均P<0.01).结论 逐步戒断法可作为部分中-重度尼古丁依赖性戒烟者的选择之一,其戒断率高且戒断症状相对较轻.
作者:郝冉;周剑平;倪磊;李庆云;时国朝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对大鼠离体血管环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肺动、静脉离体血管环标准化实验方法,从而建立更科学的肺血管疾病体外实验研究模型.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3只,麻醉后测定右心室压力,分离肺动、静脉并制备内径200~400μm及长2 mm的肺动、静脉血管环,用2根内径40μm的金属丝将血管环固定在浴槽中;以100μm/次逐步增加血管环内周长,使用DMT张力测定仪器和Acknowledge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张力变化,做被动长度-张力指数曲线,根据测得的血管压力计算出相应的血管张力及螺旋测微尺的读数;调整初始张力并平衡30 min后用60 mmol/L高钾预刺激3次达佳收缩活性,用去氧肾上腺素(PE)和乙酰胆碱检测肺动脉环的舒缩活性和内皮完整性,用血栓烷素类似物(U46619)和罂粟碱检测肺静脉环的舒缩活性.结果 使用1μmol/L PE刺激肺动脉环收缩达0.39 mg,加入10μmol/L乙酰胆碱舒张肺动脉环其舒张度为92%.使用1μmol/L U46619刺激肺静脉环收缩力达0.13 mg,加入10μmol/L罂粟碱舒张肺静脉环其舒张度为84%.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舒缩活性良好的肺动、静脉血管环,为建立标准化的肺动、静脉离体血管环张力系统提供了基础.
作者:吴雄婷;邝美丹;欧阳萱;李翼;袁铭敏;卢文菊;王健;陈豫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与气道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门诊慢阻肺患者178例,其中男152例,女6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为对照组99名,其中男87名,女41名.对比两组血清sfrp5水平,观察患者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为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HOMA-IR≥2.29)、非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单纯性胰岛素抵抗组和正常对照组各亚组的血清sfrp5及诱导痰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慢阻肺组的sfrp5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14.29,P<0.001);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sfrp5水平[(8±3)ng/ml]显著低于非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10±5)ng/ml]、单纯性胰岛素抵抗组[(13±3)ng/ml]、正常对照组[(14±4)ng/ml,F=35.85,P<0.01].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的In(HOMA-IR)、诱导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水平高于非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单纯胰岛素抵抗组和正常对照组(F值分别为64.968、41.40、64.15,均P<0.01);非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的In(HOMA-IR)、诱导痰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胰岛素抵抗组、正常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FEV1/FVC、FEV1占预计值显著低于非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单纯性胰岛素抵抗组、正常对照组(F值分别为2.481、8.37,均P<0.05);非胰岛素抵抗慢阻肺组的FEV1/FVC、FEV1占预计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性胰岛素抵抗组;血清sfrp5水平与FEV1/FVC、FEV1占预计值%呈正比(r值分别为0.466、0.412,均P<0.01),与In(HOMA-IR)、诱导痰TNF-α、IL-6呈反比(r值分别为-0.304、-0.459、-0.517,均P<0.01).体重指数、In(HOMA-IR)和诱导痰IL-6为血清sfrp5的独立相关因素(r2值分别为0.286、0.176、14.69,均P<0.01).结论 sfrp5可能同时与慢阻肺、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抵抗可能与气道炎症、气流受限有关;sfrp5可能参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也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影响气道炎症的关键环节.
作者:李耕谊;殷少军;柳毅;李虹;宋爽;孔志斌;左晟;刘华;朱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LRTI)住院患者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利用较易获得的临床信息建立细菌、病毒、细菌和病毒混合的下呼吸道感染(LRTI)判别模型,为临床抗病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43例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福建省立临床医学院诊断为LRTI的住院患者,收集其痰液及临床信息,用传统培养法、恒温扩增芯片法、测序方法及实时PCR方法检测病原体.筛选病原结果确切的病历资料,采用判别分析拟合方法建立细菌、病毒及二者混合感染的判别模型.结果243例患者中,呼吸道病原体的检出率为53.9%(131/243),其中细菌阳性率为23.5%(57/243,其中17例合并病毒,1例合并肺炎支原体及病毒),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非典型病原菌阳性率为4.9%(12/243,其中3例合并病毒,1例合并细菌及病毒),均为肺炎支原体;病毒阳性率为34.6%(84/243,其中17例合并细菌,3例合并肺炎支原体,1例合并肺炎支原体及细菌),以甲型流感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为主,同时也检出少量的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博卡病毒及偏肺病毒.以病原学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精神状态改变、入院前应用抗生素、并发症、异常呼吸音、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及CRUB-65评分作为自变量建立判别方程,初步判别LRTI住院患者可能的病原体,总体阳性预测值为64.7%(77/119),单纯细菌感染的阳性预测值为66.7%(22/33),单纯病毒感染的阳性预测值为78.0%(46/59),混合感染的阳性预测值为33.3%(9/27).结论 本院LRTI住院患者细菌检出率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非典型病原菌均为肺炎支原体,病毒以甲型流感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为主. 通过临床信息建立的病原判别模型,对判别细菌、病毒或二者混合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愉生;林晓红;李鸿茹;华志丹;林梦晴;黄文森;俞婷;吕辉迎;毛文平;梁嫄琦;彭小蕊;陈诗杰;郑虹;连双庆;胡辛兰;姚秀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下镇静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2016年6—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呼吸科行支气管镜检查的285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无痛组(局部麻醉+清醒镇静)171例,男89例,女82例,平均年龄(59±10)岁;对照组(局部麻醉)114例,男59,女55例,平均年龄(61±12)岁.两组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检查过程中的操作时间、血压及心率等监测指标;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对操作过程的记忆率,愿意再检率;评价在非麻醉科医生、使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镇静镇痛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安全性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无痛组操作时间和收缩压[分别为(14±5)min和(144±22)mmHg(1 mmHg=0.133 kPa)]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5)min和(153±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舒张压及心率[无痛组分别为(89±14)mmHg和(84±17)次/min;对照组分别为(92±12)mmHg和(87±14)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痛组的术中总体不良事件、呛咳及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7%、4%和13%)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0%、13%和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一过性低氧的发生率(无痛组为12%,对照组为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无痛组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及愿意再检率(均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下镇静镇痛的安全性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方苏榕;刘月江;苏宁静;舒雅;谷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结节病胸部不典型改变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2000至2015年确诊结节病的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其中男73例(38.4%),女117例(61.6%),年龄27~72岁,平均52.5岁.结果 结节病胸部不典型表现主要有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增大不伴肺门淋巴结增大、片样实变、结节星系征、反晕征、磨玻璃影、空气潴留征.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增大12例(12/190,6.3%),纵隔淋巴结增大不伴肺门淋巴结增大9例(9/190,4.7%),片样实变23例(23/190,12.1%),结节星系征22例(22/190,11.6%),反晕征1例(1/190,0.5%),磨玻璃影52例(52/190,27.4%),空气潴留征象:10例行吸气相和呼气相CT扫描,8例(8/10,80%)呼气相CT扫描表现为空气潴留征.12例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增大治疗后吸收好转10例(83.3%),9例纵隔淋巴结增大不伴肺门淋巴结增大治疗后吸收好转8例(88.9%).23例片样实变影治疗后吸收好转15例(65.2%).22例结节星系征治疗后吸收好转16例(72.7%).1例反晕征治疗后完全吸收.52例磨玻璃影治疗后吸收好转31例(59.6%).8例空气潴留征治疗后吸收好转7例(87.5%).结论 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增大不伴肺门淋巴结增大,肺部片样实变、结节星系征、反晕征、磨玻璃影、空气潴留征是结节病胸部浸润的不典型改变,治疗后多数有好转,熟悉这些CT征象有利于提高胸部结节病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马骏;王余椿;孙希文;孙春轶 刊期: 2017年第12期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呼吸康复临床地位: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气道疾病,至2020年预计成为全球经济负担第 5 和病死率第 3 的疾病[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 GOLD)提出慢阻肺稳定期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其中呼吸康复是慢阻肺一线非药物治疗方法[1].
作者:郭炳鹏;周露茜;关力理;陈荣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药物气道吸入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具有呼吸道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疗效确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近年来可用于气道吸入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黏液溶解剂和糖皮质激素外,还包括抗生素、疫苗和抗高血压药物等[1]. 因此,气道药物吸入技术不断的创新和优化,对确保更高的药物输送和吸入效率,从而提高患者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吸入装置主要分为小容量雾化器、加压定量吸入器( pressure meter dose inhaler , pMDI )和干粉吸入器(dry power inhaler,DPI)三大类[2]. 近来出现的新的气道药物吸入技术主要从气溶胶的发生机制、输送方式、设备材质、助推剂、按需雾化及辅助装置等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 本文对近年来气道药物吸入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代冰;苏佳;彭云;谭伟;赵洪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机械通气是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因机械通气长时间制动的患者会发生 ICU 获得性功能障碍(ICUAW)等一系列器官功能障碍[1-2] ,并会进一步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病死率[3]. 早期肺康复是缓解治疗ICUAW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医疗消耗[4-5]. 本文从肺康复的介入时机、手段及评估等方面阐述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肺康复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高连军;赵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我国是世界上3个耐多药结核病及高疾病负担国家之一[1]. 目前,结核病新诊断技术对特殊样本中MTB的检测及稀有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过程仍存在一定的缺陷[2-3]. 数字PCR检测技术可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及突变基因,在结核病的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将数字PCR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在MTB检测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孟琼;柳正卫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我国40 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为9.9%[ 1 ]. 预计到2020年慢阻肺在全球死亡疾病中将成为第3位死亡原因. 慢阻肺急性加重是导致慢阻肺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治疗目的是迅速缓解症状和降低病死率. 临床上除常规药物及氧疗等措施外,呼吸支持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无创正压通气(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 NIPPV)疗效肯定,部分危重患者需要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近年来经鼻高流量氧疗( high-flow nasal cannula , HFNC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 extra-corpore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ECCO2 R)及氦/氧通气等呼吸支持手段逐步应用于临床. 现将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呼吸支持策略与方式选择介绍如下.
作者:陈平;李柳村;罗红;张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目前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患者数量为3.28 亿,预计到2020年,慢阻肺将成为全球第3位死亡原因的疾病[1]. 随着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逐年增高,慢阻肺已成为目前全球备受关注的疾病之一. 目前,全球慢阻肺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10%,如果包括轻度患者( GOLD分级1级)在内,这一比例可达到20%~30%[2]. 2002年进行的基于肺功能测定的大规模横断面调查结果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8.2%[ 3 ] ,1990—2014 年进行的我国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已上升至9.9%[4] ,提示我国慢阻肺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作者:康健;文富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之势,已成为第3~4位的疾病负担和死亡原因. 按照患病率和人口数据推算,我国慢阻肺患病人数超过6千万,然而我国慢阻肺的研究和临床规范化管理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 近年来,在呼吸病学界专家们的大力呼吁和推动下,慢阻肺的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高度关注,研究经费投入增加,为未来慢阻肺的研究和诊疗水平提升注入了动力,对慢阻肺的研究即将进入全方位和个体化的研究探索时代. 这些结合临床的研究结果,将会为未来慢阻肺的诊治指南的撰写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临床诊治的水平.
作者:陈荣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胸腺肽及丙种球蛋白等免疫调节药物治疗重症感染,但目前尚难以确定其疗效,学术界为此争论不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没有明确感染根本的问题.先从一个病例说起. 患者男,46岁,2017年3月3日出现高热,伴咳嗽和呼吸困难,2 d后到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咽试纸流感病毒PCR检测示A型流感病毒阳性,胸部CT示双中下肺弥漫性炎性病变,当天即开始应用奥司他韦和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 次日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窘迫,氧合指数(PaO2/FiO2)为146 mmHg(1 mmHg=0.133 kPa),给予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作者:解立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呼吸界盛会——2017年欧洲呼吸病大会上,众多的中国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带去了中国新的研究成果. 在介入呼吸病学领域,我国学者的Spiration ?活瓣治疗肺气肿的REACH研究受到了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赞赏,这项研究由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家、中华医学会前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前主任委员钟南山教授作为牵头人,组织全国包括广州市呼吸病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等12家医院完成,是一项为期一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该研究设计严谨,全部入选者均进行6周的洗脱,按照2:1的比例入选治疗组和对照组. 研究共筛选了295例患者,终入选107例,超出预定的100例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两组均保持了很好的依从性,脱落率在5%以下,体现了良好的研究质量.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Spiration ?活瓣肺减容可使严重肺气肿的患者获得至少为期1年的FEV1 改善以及靶肺叶容量的减少. 按照公认的标准,以靶肺叶减少>350 ml界定有效,本研究12个月的有效率在66%以上;6个月的6分钟行走距离及圣乔治评分也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且治疗组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 在1年的随访中,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3例死亡. 治疗组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中,慢阻肺急性加重为21%,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但气胸的发生率为10.6%,显著低于其他研究结果,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可能与我国患者的术后管理相关. 本研究结果还证明,基于人工分析的CT肺气肿和叶间裂完整度评估可有效确定活瓣肺减容术的适应证及合适的靶肺叶. 王广发作为该项研究的代表在介入呼吸病学会场进行了发言. 钟南山院士出色的领导、有效的组织、严谨的设计和规划,所有研究中心研究者们的努力工作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使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的首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能高质量地完成,并给世界带去了中国声音. 此次会议上,还向世界展示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先健科技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型肺脏折叠治疗系统( Reverser ) ,并报告了动物研究的初步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由于其独特的创新性设计,非常容易确定置入深度,从而避免了气胸的发生. 该项技术引起肉芽组织增生的概率低,输送系统设计巧妙,使其回收更加便利. 海德堡大学的Herth教授高度赞赏了这种全新设计的新系统,将其称为第二代回力圈(Coil).
作者:王广发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