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0126
  • 国内刊号:11-4468/R
  • 影响因子:2.32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37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获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优秀质量期刊奖”
  • 神经病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0年1期文献
  •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减低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目的 评价一般老年冠心病(CAD)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减低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干部查体中有CAD者24h动态心电图(DCG)HRV资料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共238例.HRV分析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比较查体者有和无心血管事件组各时域和频域参数有无差别.结果 有27例老年人发生心血管事件(有心血管事件组),211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无心血管事件组),有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比较,HRV各参数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一般老年CAD患者如HRV明显降低,则易于发生心血管事件.

    作者:刘德平;董榕;吴军;巨小湧;杨春英;郭正红;乔巍巍;窦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肽和血糖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L)、C肽、血糖(FBG)含量测定,观察其含量变化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30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出血58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梗死35例,腔隙性梗死37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于急性期或恢复期检测INS、GL、C肽含量同时测定FBG,并与42名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INS、GL、C肽及FBG含量在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3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恢复期INS及C肽含量仅在腔隙性梗死组显著增高.结论 脑血管病急性期INS、GL、C肽及FBG增高是由于脑部病变损伤下丘脑-垂体功能所致;高胰岛素血症是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吴承志;赵涪田;王靖东;董少军;吕晓侠;马锐;周岩;周桂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临床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探讨斑块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992~1998年间的尸检病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心绞痛(UA)10例,稳定心绞痛(SA)12例,对所有冠状动脉连续取材制片,常规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斑块破裂的形态改变及血栓伴随情况,并调查8个相应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8个危险因素中,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与斑块破裂有关(P<0.05).结论 高血浆甘油三酯是国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破裂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郭爱桃;韦立新;石怀银;童新元;游联璧;王士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评估红惠医药发展公司生产的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治疗高脂血症,特别是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试验组(阿托伐他汀10 mg/d)52例和对照组(舒降之10 mg/d)53例,进行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观察两组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8周治疗,阿托伐他汀组TC、LDL-C、TG和(TC-HDL-C)/HDL-C分别下降30%,40%,30%和36%(P<0.01),HDL-C虽有升高(5%),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阿托伐他汀降LDL-C和TG作用明显优于辛伐他汀(P<0.05),降TC作用则两组相似.两组不良反应均很轻微和少见.结论 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可以明显降低TC、LDL-C,TG和(TC-HDL-C)/HDL-C;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和TG的作用大于同剂量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

    作者:柯元南;师树英;郭静萱;刘肇禧;张钧华;蒋宝琦;钱端;王云;陈贵祥;马煜;魏嘉平;李耘;李海燕;张家利;范丽文;孙华毅;吴树燕;陈江天;吴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特点与心脏事件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所致左室肥厚患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从解放军总医院1954~1996年间3 195例连续尸检心脏标本中,选取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81例和对照组30例共211例心脏标本进行HE、弹力+VG和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肌间质微血管,通过光镜和电脑图像分析、定量检测微血管密度及其壁腔比值、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其内皮细胞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高血压时随左室肥厚程度的加重,4项指标变化随之明显,左室肥厚Ⅱ级时出现心脏事件.各组4项指标变化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不一致.结论 高血压时存在心脏微血管病变,它与左室肥厚和心脏的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高血压与冠心病引起心脏事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有显著区别.

    作者:李蕊;李小鹰;石怀银;于雯;李力;高国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神经系统表现

    目的 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的符合AD临床诊断的257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神经系统损害排除了既往史中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者.结果 资料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为30.7%;其中12.0%的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者病死率为36.4%,远高于不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者.结论 对于合并胸痛、颈痛、肢体疼痛或休克的脑血管病患者,要高度怀疑AD的可能.对于反复晕厥发作、或不明原因的声音嘶哑者,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不典型的AD.

    作者:楼小琳;张茁;张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动态观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纤溶分子标志物--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R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免疫定量法对3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浆TPA和PAI-1含量进行测定,并选择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同时对比首次急性脑梗死30例和再发脑梗死28例急性期血浆TPA及PAI-1含量.结果 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TPA低于急性期,高于正常对照组;PAI-1含量脑梗死恢复期明显高于急性期.再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比首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PAI-1高.结论 PAI-1与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应作为临床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待.

    作者:郭丕林;孙玉衡;马海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比分析49例老年(86支血管)和61例老年前期(98支血管)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结果.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病变较多,在复杂病变内置入支架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98.0%;术前病变平均狭窄率为(94.5±5.6)%,术后残余狭窄率为(7.4±8.2)%;因球囊扩张不理想置入支架的为45.0%,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并发夹层或濒临闭塞而置入支架的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2.0%).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张月兰;齐国先;郑晓伟;贾大林;曾定尹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P300作为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P300可否作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对123例血管性痴呆的检测,依据3组年龄段分别与非痴呆组对照,并与健康人比较.结果 痴呆组与非痴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非痴呆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同时显示,60岁以上痴呆组的P300潜伏期延长为对照组潜伏期加年龄附加值加1.5 S以上.部分患者经过早期治疗,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结论 提示P300改变可先于长谷川智力量表,作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方法之一,有利于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银杏总黄酮甙(金纳多)有利于痴呆的早期治疗.

    作者:张宪忠;张秀华;王桂兰;曾维民;王国华;杜玉芬;吴丹;张宗逸;陈兵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前24 h内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08例,有梗死前心绞痛者为A组(53例)、无梗死前心绞痛者为B组(55例),行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等检查.对心电图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短期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B组心肌梗死患者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1个月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梗死前24h内心绞痛可减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QRS积分值,保护心功能,降低短期病死率.缺血预处理可能是梗死前心绞痛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

    作者:李帮清;卢明瑜;吴淳;王伟民;蒋宝琦;孙宁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3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MRA和DSA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复式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种方法对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分析各种方法的相关性,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方法 对37例有脑卒中症状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MRA和DSA检查,评价内容为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管腔内径及管腔狭窄程度.管腔狭窄程度计算方法为颈总动脉法(common carotid,CC).结果 MRA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1.3%,准确性为90.9%;超声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80%,准确性为81.5%.3种检查方法相关性为:MRA与DSA0.74,超声与DSA 0.68,MRA与超声0.61.结论 颈动脉超声和MRA对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有良好的评价作用,与DSA的相关性较好,但若两者联合应用,因各自有缺点,不能相互弥补,故超声与MRA不能作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成形术术前评价的标准,仅可作为筛选手段,终确定需要DSA.

    作者:武剑;王拥军;李慎茂;李坤成;颜振赢;王萍;华扬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对心脏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效应激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对培养的心脏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RT-PCR的方法检测原代培养心脏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 ANGⅡ(10-8mol/L)和ALD(10-8mol/L)分别能促进心脏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mRNA表达,其各自的受体拮抗剂可分别拮抗它们的作用.结论 ANGⅡ和ALD可直接促进Ⅲ型胶原在心肌间质沉积,在心室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应用ANGⅡ和ALD的受体拮抗剂可抑制心肌纤维化,预防心室重塑的发生.

    作者:杜昕;易宗春;戴闺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一种改进的自体血血栓栓塞性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建立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大鼠自体血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模型.方法 体外制做自体血血栓,经大鼠(S-D)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注射自体血血栓至颈内动脉,制成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结果 从模型动物行为表现、梗死灶形态学和病理学进行了讨论,10只大鼠均产生一定程度的脑梗死表现.结论 该模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能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产生衡定的梗死灶,适合于作各种脑缺血的实验研究,因此该模型值得推广.

    作者:毛春;张苏明;邓小红;张旻;刘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老化对神经白细胞素mRNA表达的影响

    运用促分裂素诱导T细胞因子倍增技术和胞浆印迹杂交方法研究老化对小鼠神经白细胞素(NLK)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龄和27月龄小鼠相比较,后者的mRNA水平明显下降,仅为前者的35.9%,两者NLK mRNA水平高峰均位于伴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培养后48 h.Northem印迹分析证明,5月龄与27月龄小鼠NLK mRNA的位置均无移动,但5月龄小鼠的NLKmRNA的显影比27月龄的颜色深.综合以往研究结果,作者认为,老年小鼠脾淋巴细胞中NLK,IL-2,IL-3及GM-CSF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是由于它们的基因表达能力下降所引起的.

    作者:刘红强;李电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皮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灌注的方法测定大鼠胸主动脉环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变化,并测定血清中NO-3浓度和动脉组织中环鸟苷酸水平.结果 与魏-凯二氏大鼠(WKY)比较,SHR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明显减弱.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可明显抑制大鼠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但并不能消除SHR和WKY对乙酰胆碱舒张反应之间的差异.与WKY比较,SHR血中NO-3水平明显降低(P<0.01),动脉组织中环鸟苷酸含量降低(P<0.01).结论 SHR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减低;一氧化氮(NO)的生成或释放不足可能直接参与了SHR血管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不全.

    作者:段留法;郑秋甫;杨彦平;曾强;唐朝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在局部脑缺血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在局部脑缺血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堵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部持续脑缺血模型,用RT-PCR方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持续缺血后不同时间点ICAM-1和E-selectin mRNA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及手术组非缺血侧大脑皮层未见ICAM-1和E-selectin mRNA的表达.持续脑缺血后1 h,手术组缺血侧大脑皮层ICAM-1和E-selectin mRNA的表达量开始升高;缺血后6h,ICAM-1 mRNA的上调达高峰,且持续至缺血后48 h.而E-selectin mRNA的上调在缺血后12 h达高峰.结论 ICAM-1和E-selectin参与了持续局部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两者协同发挥作用,在白细胞进入缺血区脑组织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郝延磊;蒲传强;朱克;张凤英;刘洁晓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有:某些基因表达、炎性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血小板活化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钠、钙、铁等离子在缺血性脑卒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临床病因学方面阐明了脑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机制,而且作为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多数由动脉到动脉的栓塞所致.

    作者:戚晓昆;朱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新观点,其中以静脉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代表的药物治疗,以直接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和置入支架为代表的介入治疗及基因疗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范利;何奇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雅施达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疗效观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 老年扩张型心肌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60~76岁.13例中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8例.所有患者入院前从未服用转换酶抑制剂,且除外任何原因高血压导致的心脏扩大与心肌肥厚.在接受雅施达治疗的同时,继续用常规利尿剂和洋地黄治疗.

    作者:张麟;胡大一;陈瑾;顼志敏;崔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性脑缺血大鼠血浆内皮素-1含量的变化及尼莫地平的治疗效果

    我们通过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CAO)制备急性脑缺血(ACI)大鼠模型,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动态观察ACI大鼠急性期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及尼莫地平对ET-1的拮抗作用.

    作者:魏东宁;罗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多种原因致脑血管受损的一组疾病,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己应用于临床,其中不少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但经多中心协作的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尚未确定哪一种药物或方法能获得理想的疗效.

    作者:黄如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心力衰竭(心衰)时机体的重要适应机制之一.这种适应机制在短期内对心衰可以产生有利的效应,即提高心肌的收缩性,使左心室作功增强,心排血量增高,左心室舒张末压下降,这些血液动力学的改善使临床上心衰的症状得到暂时的缓解.

    作者:方圻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银杏叶提取物抗氧化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总结了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对自由基引起的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结果,分析了EGb抗氧化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

    作者:赵保路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