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差异.方法对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光镜观察斑块形态,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斑块内脂质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进行测定.同时对8例年龄相当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亡病例,做颈内动脉对照研究.选取部分稳定及不稳定斑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二者巨噬细胞含量的差异.结果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共121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不稳定斑块占21.5%(26/121);而对照组109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不稳定斑块仅占11.0%(12/10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纤维帽厚度在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别为(0.3±0.2)mm和(0.5±0.3)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不稳定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稳定斑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斑块脂质中心越大,斑块表面纤维帽越薄,巨噬细胞越多,则斑块越不稳定,越容易破裂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发生.
作者:石怀银;韦立新;孙璐;郭爱桃;周定标;蒲传强;王鲁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和卒中患者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CVHD)指标积分变化特征.方法对东北等地区25 355例35岁及以上队列人群进行高血压和卒中现况调查与卒中发病随访监测,在基线调查时对人群进行CVHD检测,并以统一的方法进行积分.将基线调查时诊断的高血压和恢复期卒中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的卒中患者和队列人群中的正常人分成血压正常、高血压、卒中发病前和卒中发病后等4组,比较不同组间CVHD指标积分值水平及异常发生率.结果 4组研究对象CVHD积分值的中位数分别为98.75、85.00、51.25和55.00分,经秩和检验,高血压和卒中前后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VHD积分值异常(<75分)的发生率分别为14.19%、42.28%、74.12%、和67.73%,经χ2检验,高血压和卒中前后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和卒中前后的CVHD指标积分较正常人明显下降,CVHD异常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和预警信号.
作者:黄久仪;王桂清;杨永举;王艳;曹奕丰;沈凤英;冯春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0例,依据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并选取4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管腔内径(D)、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心室各相关参数.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VH组和NLVH组患者CCA、ICA、ECA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LVH组又高于NLVH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IMT/D值、IMT值是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作者:熊秀勤;杜文华;王晖;王淑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手术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按有无高血压病分成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0 min抽肘静脉血送实验室,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CD62P、CD63、CD41含量.结果术前高血压病组患者的CD62P、CD63、CD41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的CD62P、CD63、CD41较术前均明显增高,其中高血压病组更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手术更易激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增加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应注意围手术期的抗凝措施.
作者:王雁娟;李小雯;宋志高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雌-孕激素替代治疗(HRT)对绝经后妇女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的长期作用.方法 193例健康绝经后妇女分为A组(高胆固醇血症组)63例、B组(无高胆固醇血症组)60例和C组(对照组)70例,A、B组均给予倍美力(天然结合型雌激素)0.625 mg/d+安宫黄体酮2 mg/d治疗,连续3年监测血清性激素、血脂及脂蛋白水平.结果 A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下降12.1%(P<0.01)、15.7%(P<O.01),B组LDL-C下降4.5%(P<0.05),A、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15.1%(P<0.01)、25.8%(P<0.01),均在第3个月就出现明显改变,并在服药期间可保持疗效,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B组TC有下降趋势,各组甘油三酯(TG)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A、B组血清17-β雌二醇(17-βE2)和孕酮于第3个月显著升高,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则于第6个月明显下降,并在服药期间可保持疗效,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绝经后妇女HRT能改善血清TC、TG、LDL水平,并在服药期间可保持疗效,对具有高胆固醇血症者效果更佳.
作者:谭家余;吴迎星;吴赛珠;张宝燕;裘宇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左心室功能不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性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47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7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40%(左心室功能不全组),40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40%(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和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支架术成功率(95.8%和95.9%)和手术并发症相似(2.2%和2.7%,P>0.05).在(16±8.4)个月随访期中,左心室功能不全组死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4.1%和3.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RR 0.950,95% CI 0.919~0.981,P=0.002).结论左心室功能不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但远期死亡风险较高.
作者:蒋利;沈卫峰;张建盛;张瑞岩;吕安康;胡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分析军队退休老干部群体向心性肥胖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根据计划方案对成都地区60岁以上军队退休老干部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获得完整资料1 677份.对腰围和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BMI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4.42±3.04和23.97±3.12(P>0.05).腰围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83.79±8.34)cm和(78.43±7.89)cm(P<0.001),并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腰围过大者占总体的47.88%;腰围与BMI正相关,但29.52%的腰围过大者其BMI<25;对腰围进行分层处理后,可见除高胆固醇以外,各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聚集(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检出率随腰围的增大而逐渐上升,呈密切的正相关.结论军队退休老干部反映向心性肥胖的指标--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分布情况密切相关.
作者:王鹏巨;叶兴蓉;王万华;李丽华;曹忠铭;谷延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TNF-α和IL-10的作用.方法测定39例老年AMI患者(AMI组)、20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0MI)患者(0MI组)及20例正常老年人(正常人组)血清TNF-α和IL-10浓度.39例AMI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6周测定血清TNF-α和IL-10浓度.结果 AMI组TNF-α、IL-10水平明显高于0MI组;0MI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正常人组血清IL-10未检测到.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1周、6周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6周后辛伐他汀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IL-10水平6周后均显著降低,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具有降低AMI患者血清TNF-α水平的作用,对IL-10水平无影响.
作者:傅广;赵水平;阳旭军;王建湘;符岭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脑梗死时磁共振质子波谱(1H MRS)的变化,并探讨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对14例脑梗死患者行病变区及对侧相应部位1H MRS检查,同时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出院时测定Barthel指数(BI).结果与对照侧比较,病变侧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显著减少,且减少程度与MESSS、BI均有相关性,NAA/Cr减少程度与MESSS评分呈正相关,与BI评分呈负相关.胆碱复合物(Cho)/Cr无明显变化.结论脑梗死后NAA/Cr明显降低,降低程度与临床表现具有相关性,测定NAA/Cr对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新英;王建华;吴晶;吴杰;冯亚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81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4例、稳定性心绞痛(SAP)20例和对照组患者20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对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损害行Gensini评分,并与其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比对照组高;(2)AMI组、UAP组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和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和UAP组结果相似;(3)急性冠脉综合征(AMI组+UAP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其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杨大春;曾智;张铭;刘瑞;李小丽;华军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我国脑卒中死亡类型分布特征.方法采用设平行对照的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在长沙、北京和上海3个城市社区30万人群中,对1407例脑卒中死亡病例进行分型诊断.结果脑卒中死亡病例中因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和难分类型卒中死亡的分别占60.6%、38.7%和0.7%.各年龄组出血性卒中死亡比例均在50%以上,出血性卒中在起病后28 d内(特别是24h内)死亡比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P<0.05).结论出血性卒中仍是卒中死亡的主要原因.以防治高血压为重点的脑血管病综合措施对降低脑卒中的死亡已起积极作用.
作者:杨期东;周艳宏;王文志;吴升平;洪震;黄茂盛;刘运海;许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两个常见位点的突变.方法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病例组61人,对照组86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C677T位点突变中T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A1298C位点突变中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3个突变等位基因的杂合子677TT/1298AC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发现C677T与A1298C突变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尤其当两个突变叠加产生677TT/1298AC表型时,这种相关性更加明显.
作者:孙文萍;万琪;苏明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 Ag)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血肿周围区脑组织的表达.结果脑出血12 h~7 d血肿周围区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但每个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A,曾称为光密度OD)值无显著变化.脑出血12 h时,以FⅧ-R Ag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和平均A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 d后微血管密度和A值逐渐增高.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VEGF的高表达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揣兰香;张微微;戴卫平;张志扬;郭孟春;李焱;杨丽维;马玉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三七皂甙单体Rg1、Rb1(三七Rg1、Rb1)在脑损伤时对脑细胞凋亡和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 phospholipaseA2,sPLA2)及其相关介质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ischemia-repeffusion,MCA-IR)模型,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PLA2在脑细胞中的表达,用3H标记大肠杆菌膜为底物的液闪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中sPLA2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在大鼠MCA-IR脑损伤时,三七Rg1、Rb1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数和血清中sPLA2、TNF-α、PGE2水平及sPLA2在脑细胞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三七Rg、Rb1对MCA-IR脑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在于抑制sPLA2的激活、表达及其相关介质的水平.
作者:武凡;张树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于老年大鼠心肌顿抑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方法老年和成年SD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单纯心肌顿抑组、缺氧预处理+心肌顿抑组、SB203580+缺氧预处理+心肌顿抑组和假手术组4组,采用在体心脏心肌顿抑模型,观察缺氧预处理对于心肌舒缩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漏出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以及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选择性抑制剂SB203580对于缺氧预处理作用的影响.结果缺氧预处理明显减轻老年大鼠心肌收缩功能抑制的程度,与单纯心肌顿抑组比较,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变化大速率(+dp/dtmax)和零负荷时左室心肌大收缩速率(Vmax)分别高35%和49%(P<0.05).缺氧预处理减轻再灌注结束时心肌顿抑大鼠血清亚硝酸盐的下降程度,与老年心肌顿抑组大鼠比较,其含量高54%(P<0.01),SB2035802消除缺氧预处理上调血清亚硝酸盐含量和老年大鼠心肌收缩功能的保护作用.结论缺氧预处理可以减轻老年大鼠心肌顿抑所致收缩功能抑制,其保护机制涉及p38 MAPK介导的一氧化氮的上调.
作者:刘秀华;武旭东;庞永正;唐朝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磁共振氢谱(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MRS)检查,了解猫脑缺血后不同受累脑区N-乙酰天冬氨酸(N-aeetylaspartate,NAA)的动态变化.方法在猫持续性局灶脑缺血模型基础上,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异常区作为1H MRS检查体域的定位标准,在缺血前后不同时间进行1H MRS检查,动态观察缺血中心区、半暗带区及其对侧镜相区城NAA的变化特点.结果脑缺血后NAA很快减少,在中心区,缺血后6 h减至对侧的50%左右,缺血后12 h减至对侧的20%左右,2 d后完全消失;而在半暗带区,NAA减少速度较慢,缺血后12 h减至正常的60%左右,随后维持在正常的50%左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缺血中心区,缺血后6 h内,NAA的变化为剧烈;而在半暗带区,以缺血后12 h内变化明显.因此,挽救缺血半暗带和缺血中心区应有不同的治疗时间窗.
作者:张运周;尹岭;朱克;陆兵勋;金香兰;刘买利;卢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得到克隆和顺序测定,推动人们对AngⅡ生物学特性及在心室重构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进入了分子基因水平.
作者:苗冬梅;杨庭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是对抗GPⅡb/Ⅲa受体与黏附分子[纤维蛋白原、Von Wlle-brand因子(vWF)等]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目前批准用于临床的已有3种静脉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现对几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综述如下.
作者:郑秋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脑梗死是中老年致死及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超急性期溶栓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超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重要前提是必须在脑梗死发作后6 h内对梗死的部位、大小、组织代谢、血流灌注等情况有一个可靠的认识,即提供超急性脑梗死的形态及功能的影像学证据,来指导溶栓治疗的准确进行,避免仅依据梗死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决定是否溶栓及判断溶栓效果的主观性及盲目性.
作者:钟士江;谢鹏;罗天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多项国际研究显示脉压升高比单纯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我们结合2001年干部体检,观察了中老年人正常血压和高血压患者中脉压水平与冠心病患病关系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贤英;张蜀平;高红梅;张仲秋;彭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脑缺血早期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其损伤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细胞黏附分子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NF-α和细胞黏附分子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
作者:叶心国;毛善平;李承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是两种重要的血管活性多肽,二者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拟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Y、NT水平的变化及24h动态血压水平和血浆NPY、NT水平的相关关系,探讨二者与高血压病发病的关系.
作者:刘润梅;夏云峰;陈素娟;翟红霞;佟万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资料与方法2001年1月~2002年6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26例.糖尿病依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在10.0 mmol/L以下,年龄60~78(68.8±5.3)岁,男性20例,女性6例.排除肝肾疾病.
作者:涂玲;刘晓晴;李仁立;黄葵;姚汉华;范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主因反复心前区疼痛6年,加重1 d于2001年10月13日入院;曾于6年前住我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人院体检: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心音弱,心率76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V1~V4呈QS型,ST段V1~V5弓背抬高约0.3mV;心肌酶:肌酸激酶698 U/L,乳酸脱氢酶583 U/L,谷草转氨酶122 U/L,肌钙蛋白阳性,血K+、Na+、Cl-正常;人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再次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1级.
作者:孙凯;韩瑞娟;岳强;卢耀军;赵瑞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稳定性心绞痛的定义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以心前区、下颌、肩部、背部或上肢不适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的心绞痛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加重,而硝酸甘油可使之缓解.
作者:柯元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反复发作,症状持续在2个月以上,而且心绞痛发作性质基本稳定.严重冠心病是指1支以上的主要冠状动脉>70%狭窄或左主干>50%的狭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将近一半是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作者:郭静萱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