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在症状不典型的可疑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430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高血压)和临床诊断符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30例患者症状不典型的可疑冠心病的临床诊断符合率为51.9%.无危险因素时冠心病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13.3%,伴1~5个危险因素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9.1%、55.3%、62.7%、69.2%和100.0%.患者年龄越大,符合率越高,误诊越少.男性、有糖尿病史、血脂异常患者符合率显著增高(P<0.01).高血压史对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冠心病整体危险因素评估对症状不典型可疑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李永生;王新萍;黄浙勇;江时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头颅MRI检查在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7例临床诊断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发病时症状轻微,体检未发现新的体征,部分病例发病后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均经头颅MRI证实为单发或多发,直径为0.2~15 mm的圆形或类圆形出血灶,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无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现象.结论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隐匿,MRI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彬彬;贾建军;马志忠;汤洪川;王鲁宁;王振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分析我院15年中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临床资料及药物治疗变化差异.方法 将850例心房颤动患者,按时间段分成A组(374例)和B组(47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 B组年龄>75岁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P<0.05),心房颤动病因主要是高龄、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及高血压.与A组比较,B组患者胺碘酮的使用有下降的趋势(P<0.05),β受体阻滞剂和华法林的应用显著上升(P<0.05).患者发生栓塞合并症显著降低(P<0.05).结论 15年间,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方案有较大的变化,但较指南的要求仍有距离.
作者:郑刚;王静;张善春;黄自平;张德铭;刘兆昶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类型与颈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卒中队列研究人群中55~65岁年龄段,无脑卒中、心脏病和糖尿病史者1 084例,依据基线调查时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高血压类型进行分组,其中收缩压按每增加10 mm Hg(1 mm Hg=0.133 kPa)分为9组,舒张压按每增加5 mm Hg分为8组,根据血压水平分为4种类型,比较和分析各组间颈动脉血流速度指标的差异.结果 当收缩压≥120 mm Hg或舒张压≥80 mm Hg时,脑血管大血流速度(Vmax)、小血流速度(Vmin)和平均血流速度(Vmean)均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当收缩压≥16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时,脑血流速度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不同类型高血压组间的流速差异主要表现为左侧Vmin和右侧Vmax,各组的流速均显著低于血压正常患者(P<0.01).结论 从脑供血角度,理想的血压水平应<120/80 mm Hg,当血压水平≥160/100 mm Hg时,颈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作者:范薇;黄久仪;汪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扑动(atria flutter,AF)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53例AMI患者分为Af/AF组(61例)及无Af/AF组(592例),分析发生Af/AF的相关危险因素;再根据是否在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64例)及未死亡组(589例),评估Af/AF对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结果 AMI患者初发Af/AF的发生率为9.3%.单因素分析显示,Af/AF组与无Af/AF组在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心肌梗死范围、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入院时血肌酐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f/AF组与无Af/AF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部位心肌梗死、女性是影响AMI患者发生Af/AF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院内死亡组与未死亡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AF是影响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f/AF是AMI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合并Af/AF的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更差.
作者:郝燕捷;拜成雄;丁文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综合干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对1 281例离退休老干部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对该人群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合理膳食的宣传教育;定期随访5年.结果 吸烟率下降了55.42%,摄盐喜淡者提高了39.35%,体重指数正常者增加了27.53%(P<0.05).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值分别下降了1.02、1.04 mmol/L(P<0.01),甘油三酯(TG)均值下降了0.18 mmol/L(P<0.05),TC与LD-C的达标率分别提高了126.01%与193.37%(P<0.01),TG的达标率提高了12.29%(P<0.05).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提高了13.82%(P<0.01).脑卒中减少了51.22%,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减少了60.21%,不稳定性心绞痛减少了76.38%(P<0.01);急性心肌梗死下降了24.29%(P>0.05).结论 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周书明;尹秋生;曹少军;姚依群;周茂林;陆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在不同临床阶段脱氧葡萄糖(FDG)代谢特征和变化过程.方法 对33例PD患者(PD组)以及8例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正常对照组)进行了18F-FD-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PD患者中H-Y分期:I期3例,Ⅱ期18例,Ⅲ期10例,Ⅳ期2例.分别取豆状核、尾状核、丘脑、小脑、双侧额叶、双侧顶叶、双侧颞叶和双侧枕叶为感兴趣区(ROI)进行放射性显像强度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不同临床阶段FDG代谢的共同点是:颅内结构FDG脑代谢呈现不对称性,以豆状核代谢不对称为主;丘脑、尾状核、额顶叶交界区FDG代谢降低;豆状核代谢高于尾状核以及丘脑.随着病情进展FDG脑代谢逐渐变化:H-YⅠ期时症状首发肢体对侧豆状核代谢高于同侧豆状核,H-YⅡ~Ⅳ期时症状首发肢体同侧豆状核代谢也逐渐增高接近于对侧的豆状核;H-Y I期的额顶交界区皮质代谢降低,Ⅱ、Ⅲ期低代谢范围逐渐扩大,Ⅳ期则发展到额、顶、颞叶广泛低代谢.结论 PD的FDG代谢随着病情进展既有共性,也有不同的特征性改变.这种FDG代谢的变化有助于P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冯涛;王拥军;欧阳巧红;段中响;李伟;芦林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42例)、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21例)、高血压合并中、重度OSAS组(27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睡眠呼吸状态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高血压合并中、重度OSAS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血压曲线非杓型所占比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中、重度OSAS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血压合并中、重度OSAS组与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比较血压非杓型所占比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其血压变异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这在合并有中、重度OSAS的患者表现尤其明显,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睡眠状态时血压的变化,早期诊断OSAS并积极有效地治疗.
作者:陈冰;张涛;朱云华;钟影涛;雷垠萍;杜从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药物常规治疗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心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将3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依据PP水平,分为≤48、49~58、59~68、>68 mm Hg(1 mm Hgz=0.133 kPa)4个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组PP与心功能、VEGF及hs-CRP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PP逐渐增大,血清VEGF和hs-CR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降低(P<0.05,P<O.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PP与VEGF及hs-CRP具有一定的关系,PP是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相关因素.
作者:林泽鹏;彭晓玲;张志伟;黄向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 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按年龄≥65岁和<65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标准将患者分为TIMI出血组(10例)和非TIMI出血组(140例),分析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组达到TIMI出血标准的发生率有高于非老年组的趋势(12.5%协4.5%,P=0.132).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仅有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是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OR=1.458).两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0 us 2.7%,P=0.565).结论 在≥65岁的老年AMI患者中,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作者:杨新春;徐立;王乐丰;葛永贵;王红石;李惟铭;倪祝华;刘宇;崔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基因Leu125Val(C/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遗传背景,探讨PECAM-1基因多态性与湖北地区汉族人冠心病患者的关系.方法 选择1 325例湖北地区汉族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600例)和正常对照组(725例),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压、身高、体重及腰围(WC)等临床参数,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 冠心病组PECAM-1基因GG基因型频率(42.0%)高于正常对照组(20.3%,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G等位基因频率(60.6%)明显升高,而C等位基因频率(39.4%)明显降低,冠心病组G等位基因型携带者TC、TG、LDL、收缩压水平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型携带者(P<0.05),但HDL水平低.冠心病组PECAM-1基因Leul25Val(C/G)多态性与WC、BMI、舒张压和体重无关.结论 PECAM-1基因Leul25Val(C/G)多态现象与湖北地区汉族人冠心病有关,可能是冠心病遗传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常智堂;陈健;程龙献;赵芳;毛晓波;杨颖;胡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口服小剂量螺内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胶原沉积的干预,探讨螺内酯在高血压心肌纤维化进展期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2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螺内酯组(10只)和安慰剂组(10只),另设Wistar-kyoto鼠7只(WKY组).Western blot方法分析I型胶原的表达;天狼猩红一苦味酸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和血管用围肢原面积(PVCA).结果与安慰剂组比较,螺内酯组I型胶原含量、CVF、PVCA显著降低(P<0.01),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血压、血K+、心脏重量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心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口服小剂量螺内酯通过减少I型胶原的沉积,起到抗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赵红;李海涛;顾定伟;李丽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栓塞后24 h组,栓塞后1周组,每组8只;以明胶海绵溶液经颈静脉注入制备大鼠肺栓塞模型,对照组注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1周(对照组)、栓塞后24 h、栓塞后1周时处死.经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取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活性测定;取肺组织刺备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动脉栓塞情况.结果 对照组,栓塞24 h组,栓塞1周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14.2±4.1)mm Hg(1 mm Hg=0.133 kPa)、(26.1±7.5)mm Hg、(26.1±6.8)mm Hg(P<0.05);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94.1±8.8)mm Hg、(80.5±5.8)mm Hg、(80.4±13.8)mm Hg(P<0.05);3组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分别为(30.5±7.2)U/L、(53.5±15.9)U/L、(45.8±17.4)U/L(P<0.05).光镜下观察,栓塞后24 h组肺组织切片均可见多个肺动脉管腔内海绵明胶栓塞,有继发红血栓形成,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栓塞后1周组大鼠部分肺动脉管腔内海绵明胶溶解.结论 急性肺栓塞大鼠肺动脉压升高的同时,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明显升高,其程度可能与肺血管床阻塞的范围或程度有关.
作者:刘春萍;吴郡;刘伟国;陈念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脑水肿的影响,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50只)和白藜芦醇药物干预组(药物组,5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使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MMP-9和TIMP-1的表达.结果 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在缺血再灌注1、2、3天明显减轻,MMP-9和TIMP-1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1、2、3天明显减少,TIMP-1在再灌注6 h时亦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血管损伤中白藜芦醇具有脑保护作用,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而减轻脑水肿,调节MMP-9和TIMP-1的活性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陈合成;杨金升;杨军;石向群;杨银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体外血管钙化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根据牛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培养时是否添加10mmol/Lβ-甘油磷酸盐,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细胞层钙沉积、茜素红S染色、噻唑蓝比色试验、锥虫蓝排斥试验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0天后实验组细胞茜素红S染色阳性,β-甘油磷酸盐随时间延长依赖性增加钙沉积;且随时间、浓度变化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P<0.01),凋亡率略增加并与钙沉积相关(r=0.9,P<0.05),细胞增殖指数下降.结论 体外血管钙化期间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凋亡可能参与钙化.
作者:刘立新;王士雯;王宇玫;丁秀云;赵玉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动脉易损斑块(VP)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关系及卡维地洛稳定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卡维地洛组、美托洛尔组、单纯转染组和单纯拉伤组,每组9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他组给予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加高脂喂养,8周后,除单纯拉伤组,其他3组给予野生型p53基因转染颈总动脉,卡维地洛组和美托洛尔组分别加喂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实验前、实验后8、12周分别测定血脂;实验结束后检测斑块VSMC凋亡率及bc1-2、bax、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的局部表达情况,并分析血管病理形态学.结果 球囊损伤组均出现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单纯转染组比较,美托洛尔组及卡维地洛组纤维帽厚度均明显增加,卡维地洛组更显著(P<0.01);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对血脂均无明显影响;卡维地洛组斑块中VSMC凋亡率、bax及bax/bc1-2比值下降,上调α-actin、bc1-2阳性表达(P<0.01).结论 卡维地洛稳定斑块作用优于美托洛尔,其机制可能在于卡维地洛除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具有抑制VSMC凋亡的作用.
作者:管耘园;卢辉和;叶炳华;盛臻强;王毅;黄建飞;金恒;华守明;杨其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及人参皂甙Rg1治疗组.用Longa线栓法制作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干细胞,用免疫单标及双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人参皂甙Rg1对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下区BrdU免疫活性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免疫活性的影响,并计数作定量分析.结果 脑缺血后侧脑室下区存在BrdU阳性细胞分布;应用人参皂甙Rg1后,上述部位及周边脑区BrdU阳性细胞数及双标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结论 人参皂甙Rg1能诱导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提示其具有促进神经发生的能力.
作者:崔荣太;蒲传强;刘洁晓;毛燕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缺血性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心肌梗死导致的心力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医疗课题之一.
作者:金鹏;金丽娟;李学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高血压是导致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约18%的高血压患者终出现肾功能不全.美国肾脏病学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每13个高血压患者中就有1例发展成终末期肾病(ESRD).文献报道,每年约15.6人/10万高血压患者发展为ESRD.
作者:陆志华;徐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淀粉样变性病以细胞外可溶性纤维蛋白异常沉积为特征,引起组织结构紊乱,导致器官功能下降.淀粉样纤维经刚果红染色在偏振光下呈现苹果绿双折射,在电镜观察下可见β皱褶结构排列.
作者:孟磊;丁文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本实验利用高蛋氨酸饮食诱导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同时给予叶酸干预,以期寻找预防和治疗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新途径.
作者:徐会圃;刘长梅;冯义柏;刘现亮;刘新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如何评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除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糖、高血压、吸烟、肥胖等,血清胆红素、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新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建斌;姜玲;江国强;张晓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 b/Ⅲ 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与GP Ⅱ b/Ⅲ a复合物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后通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栓作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重建冠状动脉灌流有效的手段.
作者:韦建生;杨进;赵勤;马觉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比较明确.然而,在脑卒中防治中,他汀类药物却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相关依据.自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颁布ATPⅢ指南以来,先后有5项大规模的他汀类药物临床治疗试验结果(HPS、PROSPER、ALLHAT-LLT、ASCOTLLA、PROVE-IT TIMl22)发表,新的研究使神经科医师对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的应用又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王少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经有多项大规模长期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在冠心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中,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中著名的试验如 4-S,CARE,LIPID,WOSCOP,AFCAPS/TXCAPS,HPS,PROSPER,以及ASCOT[1~9].
作者:张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其发生是多重危险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急性期的治疗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并不能减少其发生率,因此,明确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高旭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第六届南方长城心脏病学会议于2007年6月28日~7月1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36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赵水平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