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尘螨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55例尘螨过敏性结膜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发作期口服抗组胺药,外滴色干酸钠眼药水,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结果 对照组显效7例31.8%),有效9例(40.9%),无效6例(27.3%),总有效率72.7%;实验组显效22例(66.7%),有效7例(21.2%),无效4例(12.1%),总有效率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1例患儿在使用3号第6滴时出现轻度哮喘发作,3例患儿出现眼部及鼻炎症状加重,5例局部不良反应,如口、舌或唇的轻微肿胀,无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儿童尘螨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良锦;邓向红;曹建伟;邬藴仪;俞晓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身疾病,而伴发的抑郁在哮喘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本研究诣在探讨哮喘控制程度与抑郁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对50例哮喘患者应用制定哮喘控制测试(ACQ)评分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作一致性测试.并进行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而且哮喘越重抑郁的程度越重.②哮喘规范治疗3个月后,抑郁程度与哮喘的控制程度仍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哮喘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引起心理障碍,多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2].规范治疗和管理哮喘能够降低抑郁的发病率而改善抑郁.同时在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社会、心理三种因素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只有在更广阔的背景多方位、多层次地探讨哮喘的发生、发展,才有可能有效的控制哮喘.
作者:杜淑珍;常晓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卵蛋白致敏大鼠建立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重塑模型,探讨非洛地平对气道壁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α-actin)在哮喘气道重塑模型中表达的影响与哮喘气道平滑肌细胞(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ASMC)内钙稳态失衡与哮喘气道炎症的病理机制.方法 卵蛋白诱发大鼠慢性哮喘模型: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对照组(A)、哮喘组(B)、非洛地平组(C),B组和C组用10%卵蛋白氢氧化铝混合液腹腔注射致敏,1%卵蛋白雾化吸入激发,C组激发前给予非洛地平灌胃,进行4周干预.大鼠肺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图像分析,STAT6、SM-α-actin原位表达研究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TAT6在A组气道壁有少量表达,B组主要表达在黏膜下层,IOD值测定B组和A组比较表达量显著增多(P<0.01),C组和B组比较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①卵蛋白4周激发致敏SD大鼠可建立慢性哮喘气道重塑模型.②STAT6、SM-α-actin在慢性哮喘气道黏膜下层表达明显增多.③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非洛地平可减少哮喘气道壁STAT6、SM-α-actin的表达.
作者:白燕;熊瑛;周庆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成人哮喘及慢性咳嗽患者过敏原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112例患者(包括46例哮喘患者及66例慢性咳嗽患者)及23名正常对照者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 分为哮喘组、慢性咳嗽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哮喘组中,常见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屋尘螨、热带螨、狗毛、猫毛、德国小蠊,其中粉尘螨、屋尘螨的阳性率均在60%以上;慢性咳嗽组中,常见的变应原依次为屋尘螨、粉尘螨、热带螨、猫毛、德国小蠊、美洲大蠊等;哮喘组SPT阳性率高于慢性咳嗽组,慢性咳嗽组SPT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典型哮喘与咳嗽变异性哮喘SPT阳性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引起哮喘与慢性咳嗽的主要变应原因素为屋尘螨、粉尘螨、热带螨,SPT在变应性疾病的变应原因素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杨陵懿;朱晔涵;黄建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屋尘螨对支气管上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ELISA、荧光定量PCR检测屋尘螨刺激人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后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通过检测细胞的跨膜电阻了解屋尘螨对人的支气管上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屋尘螨可以上调人的支气管上皮细胞VEGF的表达,且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并与支气管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呈正相关,VEGF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明显阻断这一效应.结论 屋尘螨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增加了对支气管上皮细胞的通透性.
作者:高元妹;夏旸;沈湘波;张平;赵海金;蔡绍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在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哮喘组,以卵清白蛋白致敏和激发的方法 制备大鼠慢性哮喘模型,用组织贴壁法体外培养气道平滑肌细胞,流式细胞术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免疫蛋白印迹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 哮喘组线粒体膜低电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哮喘组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胞浆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哮喘组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体外培养的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存在着凋亡不足,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可能参与其过程.
作者:尹娟;戴元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病例选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6家教学医院呼吸科就诊,并被诊断为感染后咳嗽的患者,入选时咳嗽症状积分至少≥2分.治疗用药为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第一三共制药(上海)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阿斯美)2粒,3次/d,饭后口服,总疗程7~10 d.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咳嗽严重程度评价.结果 共入组441例(全分析集,FAS),其中男性162例,女性279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6 岁.入选患者咳嗽时间1~60 d,平均29.8 d.纳入疗效分析的共394例(符合方案集,PP),治疗后痊愈221例,占56.09%,显效134例,占34.01%,进步20例,占5.08%,无效19例,占4.82%,总有效率为90.10%.治疗后日间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以及咳嗽总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治疗后咳嗽症状的严重度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从用药后的第2天开始,咳嗽的严重程度评分和咳嗽总评分就开始有显著降低,P值均<0.000 1.纳入安全性分析共422例,88例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85%,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反应,本研究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其中研究者判定和药物肯定有关及可能有关的定义为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79例,发生率为18.72%.结论 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显著,起效时间快,不良反应轻,该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新;包婺平;瞿介明;朱惠莉;邓伟吾;万欢英;郭雪君;邱忠民;任振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种环境因素可引起哮喘恶化加重,其中真菌感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很多证据显示哮喘患者存在真菌致敏,且在真菌致敏和哮喘严重度之间存在强的相关性.近年来很多研究主要从真菌对免疫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影响两个方面阐释了真菌引起哮喘加重的免疫学机制.此免疫学机制的阐明对于探索治疗重症哮喘的新途径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林林;时国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慢性疾病之一,尤其是在气道重塑发生之后.由于气道重塑的不可逆,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陷入瓶颈状态.气道重塑主要的病理学改变为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的平滑肌层增厚,其原因是机体慢性炎症和长期免疫应答,那么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以及平滑肌细胞的来源就成为研究气道重塑的重要途径.在此,对近几年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赵智丽;覃冬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半乳凝素-7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成员之一,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中,与上皮细胞的黏附、生长、分化、迁移,及抑制或促进肿瘤细胞的发生、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等有关.与此同时,半乳凝素-7作为PIG1(p53-induced gene 1)的产物,与p53凋亡前功能有关,参与细胞的凋亡.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半乳凝素-7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半乳凝素-7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张静;孙丽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屋尘螨鼻激发是人为将一定剂量的屋尘螨变应原接触鼻黏膜从而激发相应的鼻炎症状,以观察屋尘螨变应原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的试验方法,通过观察屋尘螨鼻激发前后气道黏膜的细胞学、免疫炎症介质以及气道反应性等变化来探讨上下气道的相互联系.因此它在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免疫学等发病机制以及疗效评估等研究中很有价值.本文就屋尘螨鼻激发在变应性鼻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万钧;李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维生素D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肺部微环境的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D可以在肺组织中激活并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免疫作用,本文将从维生素D的代谢及生理作用、活性维生素D在肺内的产生及免疫作用、维生素D与哮喘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伟伟;蔡栩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白介素25(IL-25)是新近发现的IL-17家族的新成员之一,其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和肥大细胞所分泌.IL-25能够促进IL-4、IL-5及IL-13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应答、导致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宗伟;周贤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CD4+CD25+Treg细胞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免疫无能性和免疫抑制性,是外周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表达细胞表面分子(CTLA-4、GITR等)及Foxp3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功能及数量存在异常,这可能是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之一.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影响CD4+CD25+Treg的状态起到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
作者:鞠云飞;孙立锋;胡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支气管哮喘是以Th2型细胞因子增高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白介素13是一种由CD4+Th2型细胞分泌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它通过诱导B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IgE合成,活化嗜酸粒细胞,抑制嗜酸粒细胞的凋亡,诱导气道高反应性等机制,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赵学辉;熊瑛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