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516/R
  • 国内刊号:11-5516/R
  • 影响因子:0.45
  • 创刊:1993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黑龙江
  • 全年订价:69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2年省科技厅、省出版局、新语言文学委员会评为优秀期刊
  • 外科学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2019年3期文献
  • 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患,按奇偶法分为对照组40例行保守治疗,观察组40例行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显著缓解病患术后疼痛情况,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作者:刘生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表现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在老年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胡振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比较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究隐匿性骨折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6例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多层螺旋CT组63例患者予以多层螺旋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组63例患者予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多层螺旋CT与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情况与影像学表现予以统计与观察.结果:多层螺旋CT组患者隐匿性骨折检出52例,检出率82.94%,包括26例四肢骨,6例头颈面部,20例躯干部;核磁共振组患者隐匿性骨折检出60例,检出率95.24%,包括37例四肢骨,5例头颈面部,18例躯干部,多层螺旋CT组患者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明显比核磁共振成像组患者的低(P<0.05);多层螺旋CT组检出的隐匿性骨折患者52例中,通过多方位的调整与重建图像后,发现骨皮质和骨小梁同时中断、单纯骨皮质中断、单纯骨小梁中断、单纯横断面图像显示骨折以及联合冠状面、斜面或矢状面骨折分别有27例、15例、11例、29例、2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1.92%、28.85%、21.15%、55.77%、45.45%.核磁共振成像组检出的隐匿性骨折患者60例中,有47例(所占比例78.33%)患者的T1WI显示骨皮质下条线状低信号与不规则线状显像,其中,其中19例(所占比例31.67%)呈现低信号夹杂斑点状显影,T2WI呈高信号状态,14例(所占比例23.33%)患者的T1WI没有呈现低信号状态,但T2WI呈现高信号状态.结论:与多层螺旋CT检查相比,核磁共振成像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有较高的显影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刘逢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1月90例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并随机分组,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治疗效果;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干预前后患者椎体高度水平、疼痛程度、COBB氏角、ODI指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椎体高度水平、疼痛程度、COBB氏角、ODI指数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椎体高度水平、疼痛程度、COBB氏角、OD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量,促进椎体高度和COBB氏角的恢复,减轻患者机体疼痛水平,改善腰椎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大洲;于志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按照手术后用药将全部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基础上联合钙剂、活性维生素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唑来膦酸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骨代谢BAP、TRACP-5b治疗后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腰椎骨密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10%,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加快骨折康复,缓解疼痛,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钟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腰硬组与全麻组各44例,腰硬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全麻组行全身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腰硬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40.26±3.46)分钟、意识恢复时间(7.02±1.33)分钟、住院时间(9.19±1.12)天、患者疼痛评分(2.16±0.02)分、胃肠道反应发生率2.27%、患者未见肺部感染发生,头晕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与全麻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腰硬联合麻醉应用到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过程中,有助于缩短麻醉起效、意识恢复及住院时间,减轻疼痛,减少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肯定.

    作者:胡志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价

    目的:探析多排螺旋CT和MRI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医师选择适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选择多排螺旋CT方法进行疾病诊断,观察组选择MRI检查方法进行疾病诊断;终就2组股骨头坏死患者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以及阳性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线样征检出为39例(95.12%);单一囊变检出为35例(85.37%);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为38例(92.68%);骨髓水肿检出为38例(92.68%);对照组线样征检出为29例(70.73%);单一囊变检出为25例(60.98%);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为27例(65.85%);骨髓水肿检出为26例(63.41%);同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患者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提升(P<0.05);同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患者阳性检出率(60.98%)对比,观察组(95.12%)获得明显提升(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选择MRI检查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同多排螺旋CT检查方法比较,对于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以及阳性检出率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股骨头坏死患者治疗方案的顺利制定,并且获得及时有效治疗.

    作者:张来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在小儿上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七氟烷吸入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骨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方法:收集我院骨科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80例符合纳入要求的患儿按照手术日期进行编号,按照奇偶数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患儿.观察组患儿术中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比较2组患儿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及麻醉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评价.结果:2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清醒时间、术后镇痛麻醉效果等各项比较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清醒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镇痛麻醉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各项统计分析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骨科手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清醒时间较短,麻醉起效较快;氯胺酮静脉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较好,术后清醒较慢,但不良反应多,因此,七氟烷吸入麻醉更适应于的手术时间较短的非复杂性的骨科手术患儿.

    作者:吴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后踝大块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48例)和对照组(n=48例),对照组病人施以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病人施以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采用美国足踝协会(AOFAS)评分对2组病人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3/4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9%(12/49),2组比较,P<0.05.结论:在后踝大块骨折中施以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宋吉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X线检查与超声检查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行以X线检查与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2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91例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所选患儿分别采用X线检查与超声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超声Graf法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经过检查,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9.01%,X线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8.13%,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超声Graf法检查的敏感度为86.81%、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3.41%、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3.52%.结论: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中,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临床诊断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柏桂森;陈亚岩;廖佳音;熊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结果:对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平均约12个月的随访,在术后1周、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术前,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根据HSS评分,其优良率达95%.结论:对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膝关节症状及提高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和运用.

    作者:孟祥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3组,均采用不同的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法.A组予以带锁髓内钉固定、B组予以动力加压钢板固定、C组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后,C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显著短于A、B2组(P<0.05);B组的术中输血量及引流量均显著多于A、C2组(P<0.05);A的近远期效果显著优于B、C2组(P<0.05).结论: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施行带锁髓内钉固定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志勇;涂明中;李海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经皮椎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方式,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综合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低于对照组,VA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临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高,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作者:周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8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予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予以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2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型和B型骨折患者的骨折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型骨折患者的骨折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好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较好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而2种治疗方法对于A和B型骨折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相近,但采用手术切开内固定治疗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作者:苏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联合治疗效果及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44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联合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椎体高度、脊柱侧弯Cobb角、疼痛与JOA评分及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脊柱侧弯Cobb角较小,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JOA评分明显有所提升,治疗后神经功能正常比例(65.91%)明显高于治疗前(25%),组间差异性较大(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联合治疗模式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术后恢复水平较高,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得以提升,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应予以临床推广.

    作者:刘呈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胫骨骨折髓内针固定与钢板内固定疗效对比

    目的:探析研究胫骨骨折髓内针固定与钢板内固定疗效.方法:在本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中随机选择72例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信封法进行分组,观察组采取髓内针固定治疗,对照组则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各36例.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观察组经治疗后显示治疗优良率为97.2%,与对照组的83.3%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等,观察组分别为(66.5±4.7)分钟、(135.8±10.8)ml、住院时间(16.4±2.1)天、术后负重时间为(10.5±1.7)天,均提示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并发症发生几率也提示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较,对胫骨骨折患者使用髓内针固定治疗所得效果更为理想,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故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王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临时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延期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

    目的:观察临时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延期内固定运用到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功效.方法:选出在2016年11月-2018年5月这一段时间之中我院接收并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2例,并凭借不同治疗方式加以分组,对照组56例患者施行跟骨牵引联合钢板内固定,观察组56例患者辅以临时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延期内固定,比照2组患者的各类手术情况、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类手术情况、治疗疗效都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比照跟骨牵引联合钢板内固定来说,临时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延期内固定运用到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辅以治疗后,可以减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小患者手术期间的出血总量,且并发症产生的概率也获得了较优的把控,值得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作者:雷利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判断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方法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本研究所有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8月,本研究选择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因为所有的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切开手术进行治疗,同时选择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选择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评价本研究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于本研究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和后、前缘的高度比值进行比较,在治疗之前2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选择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方法治疗可以取得典型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曲景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50例

    目的:研究分析对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为25例,实施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为25例,予以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以及手术治疗各指标变化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分析,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获得显著改善,要优于对照组VAS评分,同时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且观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实施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着优异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武志坚;王霄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在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对医院既往收治的84例椎体压缩骨折(共107个伤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其中有41例患者(共52个伤椎)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记为对照组,剩余43例患者(共55个伤椎)采用PKP治疗,记为观察组.对比2组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变化,评价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统计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2组椎体压缩率、Cobb's角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腰椎功能恢复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对照组优良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PKP治疗能够显著恢复结构和功能,并且还可减少骨水泥渗漏.

    作者:朱朝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椎弓根肩上入路联合内窥镜治疗重度远端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肩上入路联合内窥镜治疗重度远端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重度远端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行经椎弓根肩上入路联合内窥镜术,对照组30例行经椎间孔关节突关节扩大成形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O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MacNab疗效评定优25例、良4例、可1例,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优17例、良9例、可3例、差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肩上入路联合内窥镜治疗重度远端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可靠.

    作者:任晖;董充慧;高煜;周继承;孙睿姝;张喜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髋臼隐匿性骨折CT与X线平片检查诊断率比照观察

    目的:观察髋臼隐匿性骨折CT与X线平片检查诊断率比较.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8日-2017年4月10日收治的90例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所有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的收取时间,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45例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对照组一组(45例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分别实施CT与X线平片检查,将2组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实施诊断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的检出率95.56%,与对照组66.67%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的敏感度88.89%和特异性91.11%,与对照组敏感度77.78%和特异性71.11%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实施CT与X线平片检查,CT检查取得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检出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大力应用.

    作者:陈溪铁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