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腰椎Schmorl结节的形成及其与下腰痛和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12个下腰椎Schmorl结节来自10例严重下腰痛伴或不伴坐骨神经痛患者.均行腰椎X线摄片和CT扫描,并将术中完整切除的12个Schmorl结节病灶标本作组织学检查.结果:CT扫描发现Schmorl结节形成区软骨终板下有一类圆形、多囊状骨密度不规则区,边缘通常硬化,呈骨坏死改变.组织学检查发现,在CT片上显示的骨密度不规则区实际上是骨坏死区.骨坏死区表面的软骨终板通常完整,软骨下髓腔内脂肪细胞消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缺血性纤维软骨形成,小梁骨内骨细胞消失或死亡,形成空骨陷窝.结论:X线片上显示的经典Schmorl结节实际上是椎体软骨终板下的片状骨坏死灶,软骨终板通常是完整的,有无髓核突出与Schmorl结节形成无关.
作者:彭宝淦;吴闻文;侯树勋;商卫林;王晓宏;杨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远期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10年以上行椎板切除术的病人102例.应用JOA评分标准计算术后改善率,对术前下肢痛时间、年龄、是否合并间盘突出、椎板切除个数、术前JOA评分、患者职业等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0年优良率73.52%.改善率与术前腰腿痛持续时间及是否合并椎间盘突出有显著性相关,年龄、椎板切除个数、术前JOA评分、患者职业等与改善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式,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大部分病人可以得到较好的远期效果.
作者:张庆明;雍宜民;沈惠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对34例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CT扫描片、侧位X线片上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及腰椎滑脱程度进行分析.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方向与对照组比较更偏向呈矢状位(P<0.01),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程度也更为明显(P<0.05),小关节椎弓根角更倾向于水平位(P<0.01),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程度及小关节椎弓根角与腰椎滑脱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
作者:颜廷宾;张佐伦;袁泽农;孙成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CT影像学分类方法,为手术减压部位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把腰椎管管壁致狭窄病变的组织分为关节突(A)、椎体与椎弓骨性组织(B)、钙化结缔组织(C)、椎间盘(D)、硬膜外瘢痕(E)和黄韧带(F)六个类别,把椎管分为前壁(1)、侧壁(2)、后壁(3)三个区.通过对43例共70个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CT影像学病因诊断,用字母-数字化代码对椎管管壁狭窄因素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狭窄因素行个体化治疗.结果:共统计出12类椎管管壁狭窄因素.43例中40例得到定期随访,随访1~5年,优良率90.0%.结论:腰椎管狭窄症管壁狭窄因素分类方法可表达椎管狭窄的性质、部位,有助于术前减压目标的确定、术式选择和电脑信息化处理.
作者:王亦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行后纵韧带切除的5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为70.5%,优14例,良16例,中9例,差3例.结论:后纵韧带退变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或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压迫颈髓时,行颈椎前路手术时应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
作者:蒋振松;张佐伦;刘立成;袁泽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方法和特点.方法:1991~2001年治疗脊髓海绵状血管瘤22例,均进行MRI检查,16例行全脊髓血管造影.全组均经后背正中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结果:22例均为单发,1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颈段8例,颈胸段6例,胸段4例,腰段2例,圆锥马尾部位2例.MRI显示团块状短T1长T1信号,中间由点条状长T1短T2信号分隔,形成桑葚状混杂信号团,周边绕以低信号团,尤以T2WI显著.随访3个月~2年,全组均未见复发,12例术后功能明显恢复.结论: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可靠的诊断方法.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它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治疗方法,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玉明;刘树山;谢红雯;菅凤增;沙成;王长春;崔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及减压后神经细胞凋亡和Bcl-2mRNA,P53mRNA,CASPASE-3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5只同龄Wistar大鼠,置入后路渐进式压迫装置,制作成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5只),慢性脊髓压迫组(B组25只),减压组(C组25只).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标记(TUNEL)技术及原位杂交检测方法,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mRNA、P53mRNA、CASPASE-3在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及减压后的表达,分别于损伤后及减压后1、3、7、14、28d对慢性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A、B、C三组均发现神经细胞凋亡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mRNA,P53mRNA,CASPASE-3的表达,A、B、C三组细胞凋亡率及阳性细胞灰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阳性细胞表达程度与细胞凋亡的减少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相一致.结论: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可导致大量的神经细胞凋亡,同时激活内源性保护机制,使脊髓发生适应性改变.减压可能通过激活此机制而减轻神经细胞凋亡,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孙正义;赵斌;洪光祥;王丽京;刘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81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汉防己甲素治疗组(Tet组)和甲基强松龙治疗组(MP组),每组27只.用加速型Allcn′s打击法制成脊髓急性损伤模型,监测大鼠ASCI后及用药后的血压变化,测定损伤区脊髓Ca2+、MDA含量;采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伤区血流量(SCBF)的变化;连续观测6周ASCI后运动功能评分情况;ASCI后4h、8h、6周取伤区标本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ASCI后10s各组动物的MABP显著升高,lmin内迅速降至正常水平,之后Tet组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而收缩压降低不明显(P>0.05);ASCI后SCBF下降,但Tet组和MP组的SCBF较NS组高(P<0.05);损伤区Ca2+及MDA含量Tet组和MP组均较NS组低,神经功能评分均较NS组高.结论:Tet能改善微循环,防止SCBF的减少;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减少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生成;减轻Ca2的局部积聚,防止钙超载,阻断继发性损伤的链式反应,减轻组织继发性损伤.对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罗春山;安荣泽;田晓滨;金珊;史可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手术减压对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然后进行手术减压,观察其联合行为评分(CBS),并常规行病理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脊髓损伤后ChAT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减少,CBS升高;经手术减压治疗后,ChAT阳性细胞数增多,CBS也改善,减压组与压迫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减压治疗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其促进了脊髓运动神经元合成ChAT,从而合成更多的运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加速了实验动物行为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新家;孔抗美;齐伟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机械压迫因素.但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影像学诊断有压迫,而患者却无疼痛的症状;腰腿痛患者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或行局部神经根封闭治疗,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
作者:曹国永;周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11年Albee和Hibbs首次报道脊柱融合(spinalfusion)手术,目前已经成为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
作者:唐开;党耕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脊柱损伤,采用后人路手术为较多骨科医生所熟知.作者采用脊柱后路切口行半椎板切除、经椎弓根入路椎管前方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USS器械内固定,经临床16例治疗观察,疗效良好.
作者:滕晓;曹鹏;张招波;王勇;张建明;裴宪武;朱孟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自1998年3月~2002年4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髓核脱出至硬脊膜后部的患者5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镖;陈强;王弘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颈椎转移性骨肿瘤预后的因素.方法:统计48例颈椎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切除方式、KPS评分、内脏转移情况、骨转移情况、肿瘤类型及术后放疗、化疗情况,并应用Cox模型进行生存和预后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1.67%、38.32%、11.27%.KPS评分≥80、肿瘤生长缓慢、无内脏转移、无骨转移、行广泛切除术、术后行化疗和放疗患者的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1).结论:Cox模型分析表明,肿瘤类型、术后化疗、内脏转移情况、术后放疗、术前KPS评分和骨转移情况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颈椎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决定具体的治疗方式,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华江;贾连顺;肖建如;袁文;陈德玉;倪斌;荆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BAK椎间植骨融合对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前或后路BAK置入椎间单或多节段植骨融合,滑脱病例同时使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并经后路行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结果:36例随访8~32个月,平均15.8个月.滑脱复位率94.4%(34/36);BAK融合率91.7%(33/36).按O~9评分系统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88.9%.4例分别出现了伤口不愈合,窦道形成;滑脱复位不完全;假关节形成.结论:BAK能够提供节段稳定性及为椎间植骨融合创造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但在临床应用中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术中操作技巧.
作者:尹庆伟;肖联平;江毅;赵延勋;刘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DSA检查,有主干血管供血或血运丰富的27例行血管栓塞+手术治疗,11例无主干血管供血者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27例行栓塞后再手术者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平均随访13个月,栓塞+手术治疗组有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DSA在脊柱肿瘤治疗过程中对确定肿瘤部位、范围和区别肿瘤良恶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术前应用血管栓塞治疗椎体血管瘤及脊柱恶性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有效地防止肿瘤复发.
作者:王冰;吕国华;刘伟东;罗建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及放疗加激素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放疗加激素的疗效.结果:62例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率为91.9%,50例有脊髓压迫症状的缓解率为66%.结论:脊柱转移瘤虽然预后很差,但是如能给予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可延缓或防止瘫痪,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周伟;葛崇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PCB系统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PCB系统置入融合术,术后进行5~17个月(平均1O个月)随访.结果:术后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者7例;症状显著缓解,神经功能显著恢复者4例;优良率92%(11/12).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100%.钢板和螺丝钉无松动和断裂现象.结论:应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PCB系统置入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前凸、植骨融合率高.
作者:侯铁胜;赵杰;傅强;石志才;李明;何大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们于2000年9月研制了一种脊柱手术椅,使病人能在屈曲坐位下舒服地接受手术.
作者:郑怀仁;刘传见;李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椎弓根螺钉断钉取出器.方法:以国外文献介绍的椎弓根螺钉断钉取出器为基础,自行设计了椎弓根螺钉断钉取出器,通过尸体标本实验和临床初步应用,检验其实用性和安全性.结果:整套系统在模型骨(Sawbone)及尸体骨上能成功取出断钉;在10例临床患者中初步应用,保持了椎弓根的完整性和椎弓根初的生物力学特性,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自行设计的椎弓根螺钉断钉取出器安全、实用.
作者:翁习生;李军伟;李书刚;邱贵兴;李连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