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年10期文献
  • 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与神经节位置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神经节位置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术前神经根造影确定受压神经根的背根神经节的位置,根据其神经节的位置,将27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三组:椎管内组,5例;椎间孔内组,15例;椎间孔外组,7例.分别比较神经节的位置与临床参数,如受压神经根的水平,直腿抬高试验的度数,术前和术后症状(腿痛,下腰痛和行走能力)及体征(感觉和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及与恢复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椎管内和椎间孔内组相比,椎间孔外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的度数较低,下腰痛的程度较轻,术前的腿痛明显重,而行走能力低于椎管内和椎间孔组.背根神经节的位置与术前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手术效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神经节的位置会影响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性症状(腿痛和行走能力)的严重程度.

    作者:Kazuo Ohmori;刘洪;张全;马忠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骨密度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10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结合脊柱侧凸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与62名同年龄段正常青少年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所测各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腰椎骨密度的降低比股骨明显,股骨近端的三个部位,以Ward′s三角的骨密度降低尤为显著.有75.2%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骨密度降低,其中26.7%发生骨量减少,48.5%符合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但其骨密度的降低程度与侧凸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着骨密度的降低,其与侧凸的严重程度无关,可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吴洁;邱勇;孙燕芳;陈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意义和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方法:将75例疑为颈性眩晕的患者(患者组)及4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1)摄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像,观测颈椎有无不稳情况;(2)行颈椎运动负荷试验观察并记录被监测者有无诱发症状及其具体情况;(3)在颈椎运动负荷试验时应用近红外线光谱仪检测来自颈动脉系供血区和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脑血流的改变.结果:患者组中颈椎不稳定者75%,颈椎运动负荷试验39例为阳性(52.0%);对照组均为阴性.颈椎运动负荷试验时对照组和患者组的前额部(颈动脉系供血区)及对照组的后枕部(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脑血流无改变,患者组后枕部(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脑血流可见明显变化.结论: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可诱发颈性眩晕发病,可作为诊断颈性眩晕的参考指标,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足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的基础.

    作者:李中实;石东平;刘成刚;绳厚福;张念非;李子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的矫形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31例患者中合并骨性纵裂4例,纤维性纵裂23例,混合性纵裂4例,纵裂涉及胸段10例,腰段6例,胸段及腰段14例,颈段到腰段1例.矫形手术方法包括前路矫形内固定2例,后路矫形内固定14例,前路松解联合二期后路矫形内固定10例,一期前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后路矫形内固定5例.仅1例患者在后路矫形手术时先行切除了骨嵴,纤维性纵裂均未予处理.手术前、后脊柱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顶椎旋转度、躯干偏移平均分别为65.4°和35.1°;51.2mm和32.2mm;1.3°和1.2°;13.5mm和8.9mm,主弯冠状面矫形率平均为49.1%.术后均无神经功能缺陷发生或神经功能缺陷加重.结论:根据合并脊髓纵裂的类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先天性脊柱侧凸可以获得很好的矫形效果并可避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于斌;王以朋;邱贵兴;翁习生;仉建国;沈建雄;徐宏光;杨新宇;赵丽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13例患者施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中线上,距寰椎后弓上缘少3mm,内斜10°,上斜5°.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内上象限,显露枢椎椎弓内缘直视下进钉,内斜25°,上斜25°.螺钉直径3.5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4~28mm.结果: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3~21个月,平均6.7个月.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同定治疗上颈椎不稳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作者:吴增晖;尹庆水;马向阳;夏虹;章凯;昌耘冰;刘景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受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移植组,用改良的Allen′s方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致伤能量75gcm),1周后分别在脊髓损伤处注入生理盐水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处理后1、4、8周分别对两组大鼠进行动物行为学和脊髓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处理后1周时,两组动物脊髓神经功能均无明显恢复;4、8周时,MSCs移植组大鼠斜板试验角度和BB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脊髓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明显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SCs移植可以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相利;夏萍;平少华;楮建国;程爱国;汤继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对枕寰枢复合体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临床上枕寰枢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0例中国成年人枕骨髁和寰椎干燥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对12例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进行枕寰枢后部结构解剖学观察.结果:枕骨髁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咬合成寰枕关节,枕髁关节面呈内倾.其中枕髁关节面舌下神经管间距为9.66±1.13mm,枕髁关节面的前后径和横径、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前后径、侧块上关节面横径、侧块与后弓移行处侧块厚度均在5mm以上.新鲜尸体标本观察发现,椎动脉第三段恒定行走于椎动脉沟.第1颈神经背侧支和第2颈神经背侧支与寰椎侧块下关节突后方几乎无交叉,并有一定的活动度.结论:寰枕关节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密切相符;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作者:严望军;章允志;周许辉;张咏;李家顺;贾连顺;黄会龙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持续性脊髓压迫损伤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持续性脊髓压迫损伤中表达变化和作用.方法:采用平头塑料螺钉后路压迫建立大鼠持续性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压迫组),并与无脊髓压迫大鼠(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以改良Tarlov评分、BBB-21点评分及斜板实验评价脊髓运动功能;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HIF-1α在损伤脊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压迫组与对照组大鼠脊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压迫6周时大鼠脊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与1d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持续性脊髓压迫HIF-1á在伤后1d广泛表达上调,2周进一步升高,保持这一水平直至6周.结论:HIF-1α参与了持续性脊髓压迫损伤的的发生与发展.HIF-1α可能参与了脊髓组织细胞的低氧耐受.

    作者:薛文;孙正义;王栓科;康学文;孟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自O'Brien[1]报告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ALIF)以来,人们对脊柱融合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ALIF在退行性腰椎疾患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椎间融合材料和手术技术发展也较快.现就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融合材料、融合方式、适应证、手术入路、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姚女兆;王文军;曹盛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在脊柱承重及运动功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椎间盘退变时髓核脱水,蛋白多糖尤其是聚集状态蛋白多糖含量降低,胶原类型及分布发生变化,正常功能受到严重破坏[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重要的血管形成刺激因子,在组织生长、修复和再生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有研究发现该因子在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两者之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董跃福;王德春;胡有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颈椎生物力学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因素在脊柱疾患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对脊柱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其力学研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有限元方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是矩阵方法在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等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基本原理是把一个由无限个质点构成并且有无限个自由度的连续体划分为有限个小单元体组成的集合体.

    作者:付裕;阮狄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3例报告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临床上少见,我们自2002年8月至2003年12月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张作洪;胡勤乐;刘建雄;蔺志清;孙杰;费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脊髓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报告

    患者男,38岁.2004年5月6日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11~12肋部疼痛,曾在当地医院按肋间神经痛治疔,一直未缓解.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无力,门诊行MRI检查,见T12~L1髓外硬膜内占位病变(图1),遂收入院.入院后查体:T6、L1叩痛,双肋弓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3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未引出,膝、跟腱反射略亢进,踝阵挛(+),双下肢Babinski征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作者:张震宇;吴志岩;于钟毓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应用七叶皂苷钠的作用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应用七叶皂苷钠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应用七叶皂苷钠加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组(A组)与仅应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组(B组)各100例的疗效.疼痛程度用VAS评分评估.结果:A组患者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VAS评分在术后5d与B组出现差异(P<0.05),两组直腿抬高试验度数术后5d出现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应用七叶皂苷钠加甘露醇和地塞米松可以较快解除患者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梁道臣;杨惠林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虚拟X线影像导航在颈椎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虚拟X线影像导航在颈椎内固定手术的作用.方法:对12例需行颈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采用虚拟X线导航引导下置入内固定物,其中,齿状突螺钉2例;C1-2关节突螺钉(双侧)2例;C3~C6侧块螺钉4例(双侧);颈前三节段以上长钛板4例,术后行X线正侧位摄片观察内固定置入情况.结果:X线正侧位片显示内置物与虚拟路径吻合,颈前钢板位于颈椎中线;CT显示齿状突、C1-2关节突螺钉位置理想.结论:虚拟X线影像导航可使术者的手术工具做到实时监测,形象化、多维化,实时感强,操作方便,是一种较理想的内置物置入引导模式.

    作者:蔡维山;郭东明;刘恩志;徐中和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经下腰椎侧方入路行第五腰椎病变椎体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行L5椎体切除及前路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并应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行L5椎体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2例患者,1为椎管内神经鞘瘤,另1为乳腺癌L5椎体转移.结果:2例患者术后分别获得4个月和5个月随访,X线片均显示钢板和螺钉位置良好,植骨已经融合,均能下地行走.结论:通过下腰椎侧方入路行L5椎体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是处理L5椎体病变的一种较合理的方法.

    作者:王先泉;张进禄;高聿同;仲江波;周东生;左文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疾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900年Sachs和Frankel首先报告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狭窄症,由于疗效较好,得到人们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但因术中对椎板切除的范围掌握不一,术后处理缺乏相应措施,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术后并发症如腰椎不稳、术后腰痛、坐骨神经痛也相应发生.1982年Hazelett等[1]报道腰椎小关节切除与腰椎不稳的发生有关,人们对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可致腰椎不稳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认为椎板切除破坏了脊柱后柱,会致腰椎不稳,提出了保留椎板或尽可能少切除椎板的手术方法,但又因减压不彻底,致使术后症状残留,需再次手术者也时有发生.

    作者:张伯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脊髓损伤患者自我间歇导尿的可行性研究

    脊髓损伤可致截瘫或四肢瘫及各种并发症,其中排尿障碍较为常见.脊髓损伤造成的排尿障碍可终身存在,排尿障碍可导致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积水,严重者可造成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根据国际临床研究结果,间歇导尿术(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可明显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1].由于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因此帮助患者学习自我间歇导尿(intermittentself-catheterization,ISC)或家属导尿术(以便他们能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有重要意义.为探讨自我间歇导尿术的可行性,我们对2002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0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先由护士实行间歇导尿,然后教患者或家属实行间歇导尿,对患者或家属间歇导尿后的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夏艳萍;郑红云;赵超男;关骅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