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1994年5月~2003年11月我院脊柱外科手术后64例脑脊液漏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以俯卧位和伤口加压为主,辅以甘露醇脱水;B组以持续腰穿引流为主,辅以甘露醇脱水,平卧位或侧卧位.结果:A组治愈率81.5%,5例仍有脑脊液漏,其中4例经持续腰穿引流后痊愈,1例再次手术冲洗引流痊愈;B组32例经持续腰穿引流3~7d后痊愈,治愈率100%.结论:持续腰穿引流是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海兵;王文军;易红卫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治疗椎体后壁破裂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9例椎体后壁破裂但无神经损伤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建立工作通道,放置两枚可扩张球囊(balloon)于塌陷终板下方,扩张球囊抬升终板以恢复椎体高度,并在持续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症状和体征,48h内患者背痛都明显缓解.X线片复查显示伤椎高度基本恢复,无骨水泥影超过椎体后缘,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2.3°±4.7°矫正至术后的9.3°±5.1°.未发现并发症.结论:可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有选择地对椎体后壁破裂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进行治疗,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顾晓晖;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矫形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研究1998年~2003年手术治疗的18例胸腰椎后凸成角畸形患者,年龄13~56岁,平均34.0岁.14例伴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8例,7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11例有手术史.全部病例均行前方椎体间隙松解减压植骨+后方截骨矫形固定.结果: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54.8°(30°~138°)矫正至术后的14.7°(-5°~75°),矫正率41.7%~112.5%,平均为70.6%.2例于术后1年发现植骨未融合,行前后路再手术植骨融合.平均随访24.8个月(7~37个月),18例均获骨性融合,无明显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5例脊髓功能有恢复,3例括约肌功能有改善,有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疼痛均有缓解.结论:前后路联合松解矫形内固定可有效地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严重后凸畸形或二次手术的病例.
作者:李危石;陈仲强;郭昭庆;齐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治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4种不同的手术方式:17例先行一期前路松解、支撑性融合,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41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支撑融合(PLIF)、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4例行后路短缩、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75例获得6个月至4年(平均2年3个月)随访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重症监护时间平均22h,切口感染1例,切口延迟愈合4例;7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处理后好转;6例手术后出现心脏病复发,经内科联合处理后好转;9例术后出现双下肢疼痛,经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缓解;4例腰背部疼痛缓解不明显.无断钉、断棒现象.88.6%的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结果满意.结论:三维矫形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较多且严重,手术治疗需慎重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及术前症状,以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郑生;王岩;侯克东;刘保卫;肖嵩华;张永刚;张雪松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8例确诊为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L4/5突出44例,L5/S1突出13例,L3/4突出1例),在C型臂X光机透视监视下,采用经皮穿刺技术将同轴椎间盘内窥镜置入椎间盘内,摘除部分髓核后,在直视下采用ELLMAN射频机的双极可弯曲电极行髓核组织消融,完全去除镜下所见髓核组织.结果:采用MacNab标准评定,58例患者随访1~8个月,显效36例(62%),有效16例(28%),无效6例(10%),有效率为90%.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内窥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作者:张国民;郑召民;丁文京;何风春;王洪军;申明;李黎;刘芳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腰椎形态与退行性椎管狭窄的关系.方法:测量男、女各100例体检人员L3/4以下椎间小关节角,椎体冠状径、矢状径,椎管中央和侧隐窝的前后径,了解椎体参数、椎间小关节角与椎管狭窄的相关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关和偏相关分析显示椎间小关节角与椎管前后径为负相关关系,且与中央矢状径负相关程度更大;椎体矢状径、冠状径和椎管前后径均为正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显示椎体冠状径和侧隐窝正相关系数大.P值均小于0.05.结论:腰椎小关节角增大会改变应力分布,加重不稳定倾向,加速腰椎退变;椎体矢状径、冠状径的增大有助于减轻退行性椎管狭窄.提示临床手术中应注意腰椎前、后路的重建、固定,特别是椎间小关节角已增大时.
作者:黄宗文;黄创新;郭远清;王颖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前瞻性比较颈椎颈髓损伤患者在3d内与10~14d内进行外科干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32名急性颈椎颈髓损伤的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随机分为早期手术组(3d内手术)和择期手术组(10~14d内手术).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的Frankel分级和感觉、运动评分(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标准).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感觉、运动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Frankel分级的改善程度早期手术组明显优于择期手术组(P<0.01).结论:急性颈椎颈髓损伤在3d内进行手术治疗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结果优于10~14d内行手术者.因此,颈椎颈髓损伤后应尽可能地早期进行外科干预.
作者:王岩松;姚猛;刘庆鹏;董大明;张旗涛;陈立民;姜永庆;孙崇毅;吉光荣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测试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sive pedicle screw,EPS)的骨-器械界面强度及耐疲劳强度,评价EPS的脊柱后路固定强度.方法:100个新鲜小牛腰椎随机分成A、B、C三组,以USS,Tenor,CDH螺钉为对照螺钉,分别对EPS进行大旋出力矩实验、轴向拔出实验和翻修实验,记录大旋出力矩(Tmax)、大轴向拔出力(Fmax)和翻修后大轴向拔出力.并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上对螺钉进行150万次的周期载荷疲劳实验.结果:EPS的Tmax、Famx显著大于三种对照螺钉(p<0.01).EPS翻修时的Fmax亦显著高于对照螺钉(P<0.05).150万次周期载荷疲劳实验完成后,四种螺钉均未出现疲劳折断现象.结论:EPS较目前常使用的非膨胀椎弓根螺钉有更好的脊柱固定作用及翻修性能,其耐疲劳强度与其它三种螺钉相当.
作者:雷伟;吴子祥;李明全;崔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组(硫酸镁处理组)、B组(生理盐水)和C组(假手术对照组).A、B两组参照Tetik方法建立兔脊髓腰骶段缺血模型,比较三组动物不同时间点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及缺血再灌注后48h的病理学改变.结果:C组SEP没有明显变化,动物均完全康复.缺血30min时B组波形消失,A组波幅降为基线的(29.3±1.9)%.再灌注60min后A组、B组SEP波幅分别渐升致基线的(74.5±2.3)%和(49.2±2.1)%.A组N1、P1波峰潜伏期在缺血30min及再灌注60min时均明显优于B组(P<0.05);再灌注24h和48h后,A组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5);再灌注48h后A组的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计数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硫酸镁具有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作者:樊立宏;程斌;李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成骨蛋白-1(OP-1)在脊柱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选用12只成年猕猴接受腰椎融合术,实验组、对照组分别采用OP-1加自体骨、单纯自体骨植骨.术后当日和术后4、8、12、16、20周分别拍腰椎正位片,观察植骨生长的情况.术后12周和20周分批处死动物,取脊柱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术后第12周X线检查发现,OP-1组中,3只猕猴获双侧牢固融合,2只单侧牢固融合,1只部分融合;对照组只有1只获单侧牢固融合.实验组的植骨融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融合时间也明显提前,但两组的扭转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形态学评估发现,实验组的总平均成骨值为0.87+0.10,对照组为0.45+0.20,两组的成骨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成骨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无脊柱内固定的条件下,OP-1对脊柱后外侧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提高融合效率,缩短融合时间.
作者:李春海;丁悦;黄东生;刘尚礼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计算机辅助脊柱手术导航系统(computer aided surgery navigation system,CSSNS)是将脊柱三维定位系统、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以及三维可视化相结合,辅助医生完成日益复杂的脊柱外科手术和纷繁复杂的内固定操作.其具有创伤小、精度高、辐射少等优点,是脊柱外科中一种方兴未艾的新技术.
作者:张建政;李放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常见并发症[1~3].流行病学资料表明57.1%的SCI患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1],急性SCI患者有73.6%在运动疗法中出现OH[4];48%~90%的SCI患者合并交感神经反射异常(autonomic dysreflexia,AD)[5];而严重四肢瘫患者都有持续性心动过缓,其中68%合并低血压.这些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直接影响SCI患者的早期康复.目前关于SCI后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系统了解SCI后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助于SCI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有效防治.
作者:潘钰;关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能发挥正常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分别报道了对椎体结核患者采用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治疗方法,为脊柱外科第一个成功的融合术式.20世纪60年代Paul Harrington设计了治疗脊柱侧凸的第一代脊柱后路矫形器械,开创了脊柱内固定器械用于脊柱融合术的先河.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越来越突出,已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1988年,Lee[1]首先报告了一组因下腰痛和腰骶椎间盘突出而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经平均8.5年的无症状期后,出现了邻近节段的退变症状.其后,陆续有国外学者报告脊柱融合术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作者拟对目前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简述.
作者:崔伟;张正善;李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自1992年Reynolds体外成功培养出成年哺乳动物的干细胞、提出成年人体内存在神经干细胞以来,有关神经干细胞分化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由于成年神经干细胞的使用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具有多分化潜能,能够携带外源性治疗基因,且可通过导入原癌基因获得永生细胞系等优点,神经干细胞移植为中枢与外周神经损伤修复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向主要取决于其在神经管中的初定位以及从神经管迁移后在大脑中的终定位,但同时也受细胞外的环境因素影响.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众多,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调控系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自身的基因调控及其它细胞因子的调控两个方面.笔者就其分化与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侯天勇;伍亚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73%~4%[1,2].1990年7月~2001年4月我院共收治9例,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作者:吴兴彪;韩光明;鲁常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Magerl和Brooks技术联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行Magerl和Brooks技术联合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的寰枢椎不稳患者回顾分析,其中单侧置Magerl钉15例,双侧置钉8例.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6~25个月),2例钛钉位置偏外,将C2椎弓根外壁及C1侧块打破,但无不良反应.术后脊髓功能(JOA17分法)改善优15例,良5例,有效3例.X线片示C1-2均出现骨融合,内固定物无断裂、松动.结论:改良Magerl和Brooks技术联合应用固定力量分布均衡,稳定性佳,能为骨性融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作者:王文军;姚女兆;刘利乐;胡文凯;Marks DS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关节突内侧潜形椎管减压翻修术治疗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28例患者行腰椎翻修术,其中扩大椎管减压治疗8例;扩大椎管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16例)或腰椎间(4例)自体骨植骨融合.对翻修术前/后患者的医疗记录、影像学及疼痛、活动度和使用止痛剂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中4例发生硬脊膜撕裂,均行修补,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或感染.平均随访2.5年(1.75~6.25年),根据改良的Brodsky标准评估,优良率为78.57%,影像学评估19例融合成功(95%).末次随访3例4枚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6例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结论:经关节突内侧潜行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效果较好.
作者:谭俊铭;叶晓健;贾连顺;冯水云;何海龙;李家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Destandau内窥镜下进行腰椎间盘摘除及椎管减压术的指征、特点及术中的注意问题.方法:对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Destandau型内窥镜下切除髓核并行椎管减压治疗.结果:疗效按照Macnab标准及VAS评分,优29例,良24例,可3例,差1例.初期手术可能出现:(1)止血困难;(2)损伤硬膜;(3)损伤神经根膜.结论:在内窥镜下可直接切除髓核、增生的韧带和骨赘,创伤小.可移动性操作导管套和相关器械需要一起协调操作,需具备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
作者:冯贵游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USS(universal spine system)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45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管减压,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利用减压时切下的松质骨碎块或取髂骨通过椎间盘后方进行椎体间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随访6~38个月,所有患者的腰腿痛等临床症状缓解,腰椎滑脱复位率95%.术后4~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45例达到椎体间骨性愈合.其中1例单侧固定螺钉松动,经腰部支具制动3个月后达骨性愈合,3例复位有Ⅰ度丢失.结论: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力强;能有效撑开提拉滑脱椎体,操作简便.采用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可有效提高植骨融合成功率,增强术后融合节段腰椎的稳定性.
作者:宋跃明;刘立岷;岑石强;龚全;李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颈椎疾患治疗方法的历史性的突破,它可以保留颈椎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近一期的<神经外科聚焦>(Neurosurgical Focus),刊登了颈椎椎间关节成形术的专刊,从基础和临床方面对这一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作者:海涌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目前已广泛用于脊柱骨折、腰椎不稳、滑脱等的治疗[1].而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张贵林等[2]报道术后发生断钉、断杆或螺钉弯曲松动现象占总数的21%.故大多数学者主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仍需取出,并以早取出为宜.U形螺钉取出较易,而直形螺钉尤其是位于下腰部的螺钉取出较困难.螺钉中间柄部常常被骨痂包埋,取出时需用骨凿将周围骨质凿开,手术费时、费力、出血多,甚至会伤及神经.为此我们设计了椎弓根螺钉取出器并应用于临床32例,成功取出RF(滑脱钉)5例8枚,DRFS 15例60枚,AF钉6例12枚,SRS 6例12枚,报告如下.
作者:吴占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