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年2期文献
  • 螺旋CT三维测量在腰椎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螺旋CT三维测量(SCT-3DM)引导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有效方法.方法:取成人腰椎干骨标本(L1~L5)5具,各沿棘突髓腔插入钛合金定位针(针尾外露);行螺旋CT连续容积扫描,资源图像输入AW4.0工作站作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重建,并测量根针距(PND)、根轴距(PAD)及矫正角(PRA)、根轴角(PAA);并将5具标本作实体解剖测量,对照分析两种测量结果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三维测量结果与实体解剖测量比较呈高相关性(均为γ>0.99).临床应用此方法经腰椎椎弓根置钉30例,有效性为100%.结论:一针法定位及SCT-3DM对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重要实用价值.

    作者:方先来;张德;孟志华;黄耀斌;潘高升;石广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我国微创脊柱外科的今天与明天

    现代外科的重要发展趋势是手术的有限化、微创化、替代化和智能化.随着手术器械高精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数码成像技术及电脑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创脊柱外科时代已经到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近十年来脊柱外科领域临床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更是脊柱外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池永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第五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融合与新业务新技术学术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术出血平均80ml,18例获10~4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植骨全部融合,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满意,除1例出现术后植骨块移位外,未见其它合并症.结论:经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手术技术,适合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部分颈椎病的治疗.

    作者: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于泽生;姜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射频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近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2003年1~6月,我们应用ArthroCare 2000射频汽化仪对19例具有临床症状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其中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46岁.采用VAS评分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估疗效.结果:随访6~11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6.49±0.47分,随访时平均2.43±0.71分,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主观满意度优良率9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安全、近期有效率高.

    作者:王晓宁;侯树勋;吴闻文;孙玉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应用Sharplan-6020型半导体激光机(功率0.5~20W,波长810nm),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选择颈部右前侧经气管食管与颈动脉鞘之间入路,用穿刺针插入椎间隙中心,然后插入光导纤维,以自动脉冲式激光烧灼髓核,每间隙使用激光800~1200J.共治疗28例50个间盘.结果:随访3~15个月,有效率为85.7%,无一例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性高、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丁亮华;徐飞;赵爱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填充物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他们在轻微外伤甚至无外伤的情况下即可发生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尤为多见.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佩带支具、药物治疗等,都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郭家伟;郑召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皮激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年龄组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54个椎间盘应用Nd:YAG激光行PLDD治疗,术后1个月及12个月,随访观察不同年龄段术后疗效.结果:随访1年,根据改良的Macab标准,17~40岁组优良率为98.4%,41~60岁组为85.7%,61岁以上组为73.7%,17~40岁组与61岁以上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LD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微创技术,其操作简便、安全,对早期间盘突出的中青年患者疗效较佳.

    作者:程杰平;杨有赓;任宪盛;李春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

    目的:探讨用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行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技术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12~19(平均14.6)岁,术前Cobb角44°~76°(平均56°),其中4例伴有胸腰段后凸10°~18°,其余病例矢状面正常.内固定节段T11~L3 12例,T11~L4 3例,T11~L2 2例.手术时取凸侧在上的侧卧位,在保护膈肌的前提下在膈肌上下各作长约8cm的切口,暴露至脊柱.内固定器械采用CDH.切除椎间盘后在脊椎上置钉.将矫形棒从膈肌角处小洞中穿过,应用去旋转技术完成腰椎前凸化,同时采用凸侧加压技术进一步矫正侧凸畸形.结果:手术时间为210~27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310~520ml,平均400ml.术后Cobb角4°~16°(平均10°,纠正率为80%),4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术后矢状面恢复形态良好.无术中术后并发症,2例出现手术侧下肢皮温升高.随访3~11个月,无内固定并发症,2例出现6°的额状面纠正度丢失.结论: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是可行的,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能够达到与传统入路相似的临床疗效,没有明显的并发症增加,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邱勇;王斌;朱锋;俞杨;朱泽章;朱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在脊柱外科领域,微创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技术的发展节奏不断加快,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已成为21世纪脊柱外科发展的趋势.现就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傅德皓;杨述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与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内窥镜下及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分组的方法,对29例接受内窥镜下手术和29例接受开放手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在突出水平、方向、纤维环的完整性、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花费及随访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内窥镜下手术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5ml,而开放手术组为101ml,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d和7.4d(P<0.001),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8.5d和13.6d(P<0.001),内窥镜下手术组均比开放手术组明显缩短.术后两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34.6d和307.6d,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4.4%和10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和开放手术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能够明显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并显著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日,是一种符合微创原则且行之有效的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

    作者:仉建国;邱贵兴;杨波;金今;任玉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内窥镜下经横突间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经横突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的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适应证选择.方法: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平均46.7岁.俯卧位,棘突中线旁开2.5~3.0cm作一个1.6cm纵行皮肤切口.工作导管置于横突间,由浅入深逐渐分离显露横突间韧带,锐性剥离横突间韧带,找到神经根将其向外侧牵开,显露突出椎间盘并予以摘除.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术中出血60ml,平均住院时间13d,全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16个月.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优6例,良2,可1例.结论:该术式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楚、操作精细、术后效果优良,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术式.

    作者:周跃;王建;张峡;王卫东;初同伟;李长青;张正丰;郑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的选择(附45例临床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的佳适应证.方法:应用髓核成形术治疗45例腰腿痛患者,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32岁(18~46岁),病程平均2年(5个月~4年),其中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40例.手术前先进行椎间盘造影,然后行髓核成形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2个月.优良率为80%(36例);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者有效率为85%;椎间盘造影阳性者有效率为92%.无效8例,术后加重1例.结论:在下列情况下应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将提高临床的有效率:(1)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症状的患者;(2)影像学上表现为侧方小的椎间盘突出,以神经根刺激症状为主要症状者;(3)椎间盘造影阳性的患者.

    作者:刘保卫;王岩;刘郑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40例20~45岁正常人C1、C2行CT扫描,测量C1、C2侧块的标准角、安全角、椎动脉内壁至标准角距离、齿状突基底冠状径、矢状径、齿状突长度、枢椎总高度及齿状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缘夹角等相关数据.采用自行设计的器械行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47例.其中齿状突骨折21例,Jefferson骨折7例,C1前弓骨折4例,寰枢椎脱位及本脱位15例,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C1、C2侧块在正位投照上的标准角右侧为(24.0±3.7)°,左侧为(23.8±1.8)°.安全角右侧为15.2°~30.3°,左侧为14.8°~32.1°.椎动脉内壁至寰椎侧块上下缘中点连线的距离右侧为(5.6±2.2)mm,左侧为(5.8±1.9)mm.侧位投照像上,标准角为(24.1±18)°,安全角为12.6°~26.8°.齿状突基底冠状径为(8.8±1.2)mm,矢状径为(10.9±1.0)mm,齿状突长度为(14.2±1.2)mm,枢椎总高度为(38.2±1.8)mm,齿状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缘夹角为(23.1±1.4)°.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8个月,未发现脱钉、弯钉及断钉.齿状突螺钉固定17例,除2例齿状突骨折未愈合外.余均获骨性愈合.C1、C2侧块螺钉固定治疗者中26例颈椎旋转活动比正常减少40°,伸屈正常.4例颈部强直感,未恢复原有工作.结论:经皮穿刺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一定风险性.因而术者要掌握解剖结构特点,熟悉颈部局部解剖关系,正确选择进针点、角度和深度,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池永龙;徐华梓;林焱;杨雷;毛方敏;黄其杉;王向阳;倪文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经皮穿刺的微创方法,采用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病人11例.结果:11例病人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2分,术后1周下降为4.3分,后随访时为4.0分.其中7例患者的VAS降低≥3分,2例≥2分,2例<1分.多数病人在手术后次日感疼痛明显减轻,3例腿痛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结论: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近期效果满意,进一步的结果尚需更多的病例及长期随访.

    作者:李放;戴刚;孙天胜;薛元锁;常红星;张建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新鲜骨折2例,陈旧骨折10例;术前疼痛目测分级评分(VAS)平均7.4分.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注射骨水泥[粉(g):液(ml)=3:2],每10g骨水泥外加2ml Omnipaque以增加骨水泥在X光下的显影.结果:12例穿刺均成功,有2例骨水泥渗漏到椎体侧方,1例渗漏到椎前静脉,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疼痛完全缓解7例(7/12),显著缓解5例(5/12),VAS评分平均1.94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1年非常满意7例,满意4例,较满意1例;与术后比较椎体高度无变化,未见相邻椎体骨折;VAS评分平均2.02分,与术后1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VP手术操作简单、较安全,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关凯;孙天胜;李放;李亚飞;刘树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T监测下经皮脊柱穿刺活检352例分析

    目的:探讨术前CT监测下经皮穿刺活检的穿刺路径及器械选择的方法,分析其在脊柱疾患诊疗中的作用.方法:352例脊柱病变患者,包括颈椎155例(寰枢椎39例)、胸椎101例、腰椎81例、骶椎15例,采用CT监测下经皮穿刺活检的方法获得病理诊断.依病变的部位设计穿刺路径,根据病变内骨性成分多少选用穿刺器械取材.结果:352例中333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活检阳性率94.60%.手术137例,手术与穿刺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95.62%.平均随访27个月,证实活检准确率为93.75%(330/35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CT监测下经皮穿刺活检是脊柱病变术前明确诊断的有效方法,其安全、准确率高、费用低,对制定脊柱病变的综合治疗方案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晓光;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袁慧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应用新型的胸腔镜进行胸椎疾病前路手术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新技术,作者拟对该技术的新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鲁凯伍;金大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势所趋理智相待

    脊柱外科的微创化、有限化,用小的创伤,得到好的疗效,这不仅是几代医务工作人员的苦苦追求,也是广大患者的大夙愿.同时,也是脊柱外科的发展方向和高科技、高水平的一个鲜明的标志,符合脊柱外科的发展规律.是大势所趋.

    作者:任龙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对微创脊柱外科的几点看法

    微创脊柱外科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经皮穿刺技术和内窥镜下操作技术.追求微创是患者的渴望,是脊柱外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脊柱外科医生应该努力探索微创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郑召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