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黄韧带退变的发生机理.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正常黄韧带和退变性黄韧带细胞,并进行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等方面研究.结果:黄韧带细胞可以在体外增殖和传代,退变性黄韧带细胞呈现出某些成骨细胞表型特征,而正常黄韧带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表型.结论:退变黄韧带中存在大量具备某些成骨细胞表型特征的细胞,其中包括软骨细胞,它们可能被骨形成蛋白等骨生长因子所调控.
作者:王哲;许汉鹏;王全平;张俊华;李明全;雷伟;罗卓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适应正及疗效.方法:2000年4月~2002年6月手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85例,手术方式包括: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32例(A组);椎弓根固定+椎管探查减压+椎间植骨31例(B组);椎弓根固定+椎管探查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固定22例(C组).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三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78.1%、83.9%、95.5%;按0~9分法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1.3%、86.8%、90.9%.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使不稳节段达到即刻稳定,提高植骨融合率和手术疗效;应根据腰椎退变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的程度选择合适的融合术式;cage的应用为融合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张建乔;陆金荣;金才益;任忠明;黄志海;袁维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微创条件下完成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技巧.方法:采用AO多用途脊柱拉钩SynFrame经腹膜外入路完成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20例,其中L4/5 12例,L5/S1 8例.结果:前路手术时间90~120min,失血量125~200ml,拉钩深度12~18cm,植骨块高度大25mm,小12mm,平均17mm,.随访5~24个月,平均10.1个月.患者疼痛消失,动态X线片见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2.5~5.5个月,平均2.8个月.未出现大血管损伤、男性交感链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腹膜外入路SvnFrame拉钩下完成L4/5和L5/S1的椎间融合术创伤小、手术难度降低.
作者:谭军;谢宁;陈雄生;周许辉;贾连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后路矫形一直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标准术式.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外出现了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并产生了很多新的前路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方法,使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治疗有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但目前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采用前路矫形还是后路矫形,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作者:邱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8年6月至2003年1月应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2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4例.冠状面主弯Cobb角92.1°±11.4°(75°~116°).根据不同的侧凸类型、侧凸角度、柔韧性等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矫形、分期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术中运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进行矫形,同时应用椎板下钛缆固定.比较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程度,并通过躯干侧移(LT)值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全组患者术后冠状面矫形效果明显,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53.8%,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3.3°±3.8°.矢状面上81.3%的患者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30°~50°),84.4%的患者恢复了腰前凸(40°~60°).术后LT值矫正率为67.1%,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率呈正相关.结论: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尤其与椎板下钛缆矫形固定相结合,可获得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达到躯干平衡.
作者:李明;刘洋;倪春鸿;朱晓东;白玉树;赵新刚;侯铁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前、后路松解在僵硬性脊柱侧凸分期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前、后路松解的手术适应证.方法:79例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一期行脊柱的路或后路松解,头颅骨盆环牵引 2~5周,平均18d,二期行矫形内固定术.前路松解组40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2例.后路松解组39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9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对两组患者松解术前、术后Cobb角及脊柱畸形改善率、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路松解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Cobb角由101°矫正至61°,特发性脊柱侧凸由96°矫正至53°;后路组先天性脊柱侧凸由106°矫正至78°,特发性脊柱侧凸由89°矫正至63°,脊柱畸形改善率前路松解优于后路松解(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路松解的脊柱畸形改善率明显优于后路松解,前路松解更适合于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一期松解,不适合行前路松解的患者可选择后路松解.
作者:李利;史亚民;侯树勋;王华东;高天君;韦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自1997年7月~2002年12月,矫治90°以上严重脊柱侧凸患者184例.手术分为4类:(1)先行Halo牵引、呼吸功能锻练1~3个月后,再行单纯后路矫形(4例)或前路松解2周后二期后路矫形(38例);(2)前路松解,牵引2周后行后路矫形(112例):(3)自体胫骨行前路支撑融合,2周后施行后路矫形(18例);(4)一期前路骨骺阻滞加后路矫形(12例).结果:牵引中并发短暂性神经损害9例;后路矫形术中心跳骤停1例(复苏成功),术后下肢不全性瘫痪1例,肺部并发症10例.结论:严重脊柱侧凸患者的畸形僵硬、躯干倾斜明显,常伴有心肺功能减退或脊髓神经损害,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朱泽章;邱勇;王斌;俞杨;钱邦平;马薇薇;朱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在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中,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经过10余年的不断完善,目前正在逐渐受到重视.椎弓根螺钉可同时固定畸形椎体的三柱,增加了把持力,便于去旋转、撑开、加压等矫形操作.通过对正常和畸形胸椎椎弓根形态及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和改进,目前已经提出了几种相对成熟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脊柱侧凸的矫形实践中验证是可行的,综述如下.
作者:齐欣;刘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患者脊柱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997年9月至20024年 1月使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后路手术治疗的8例MFS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度、脊柱平衡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6例KingⅡ型患者胸弯及腰弯的矫正率分别为47%、57%,随访矫正率丢失分别为21%和16%;1例King Ⅰ型患者胸弯及腰弯矫正率分别为25%及42%,随访矫正率丢失分别为21%和15%;1例KingⅢ型患者胸弯及腰弯的矫正率分别为58%、29%,随访矫正率丢失分别为9%和18%.所有患者躯干平衡得到改善,无神经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交界性腰椎后凸,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使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后路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明;杨洪平;倪春鸿;朱晓东;刘洋;白玉树;赵新刚;侯铁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介绍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方松解手术的技术要点,并对其初步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1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男1例,女15例,平均年龄15.8岁,Cobb角平均89°±11.3°,KingⅡ型11例,KingⅢ型5例,Risser征3~4级.行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方松解手术,术后2周行后路TSRH矫形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对胸腔镜下松解手术的手术时间、松解节段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后路矫形术后的侧凸矫正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侧凸前方松解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2±25min,平均松解节段5.9±0.8个,术中出血量130+21ml,术后引流量550+80ml,引流时间70±15.5h.后路TSRH矫形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38.8°±11.0°,侧凸矫正率为55.8+10.7%.随访半年无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方松解手术的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
作者:邱勇;王斌;吴亮;李卫国;朱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机体内几乎所有的生理生化活动均有Ca2+的参与,如细胞间信息的传递,细胞的运动、分化、增殖,神经递质的合成、运输、释放,肌肉及微管的收缩等.
作者:吴亮;邱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37例KingⅡ型脊柱侧凸分为两组,A组12例为KingⅡA型,行选择性胸椎融合;B组25例为KingⅡB型,行胸腰弯融合.手术均采用中华长城系统经后路矫形固定.结果:随访24~50个月,A组胸弯平均矫正率79.1%,腰弯矫正率71.4%,有2例发生躯干失平衡;B组胸弯平均矫正率70.8%,腰弯矫正率73.5%,1例发生躯干失平衡.结论:KingⅡA型行选择性胸弯融合,KingⅡB型融合胸腰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志明;海涌;陈晓明;邹德威;马华松;邵水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年来,学者们对褪黑素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成就,也出现了不少的争论.笔者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朱晓东;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医源性平背畸形是由手术操作而导致的腰椎不可逆性后凸畸形.1972年,Doherty在用哈灵通器械治疗脊柱侧弯的过程中首次发现并报道.
作者:海涌;谭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6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采用钩-棒、钩-钉-棒或钉-棒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对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畸形程度、矫正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组在畸形程度、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椎弓根钉-棒固定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率和维持矫正效果均较钩-棒或钩-钉-棒固定组明显提高.结论: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提高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矫正效果.
作者:海涌;陈晓明;陈志明;邵水霖;邹德威;马华松;高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柱前、中、后三柱截骨的方法,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压迫症17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C级3例,D级5例,E级7例;神经根压迫症5例.术中解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致压因素,同时进行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22例均获得有效减压,后凸角矫正率平均57.8%.术后脊髓功能2例A级(Frankel分级)无恢复,3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F级1例,5例D级均恢复至E级,5例神经根压迫症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术后4~6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脊柱三柱截骨手术可以同期行脊髓或神经根减压、减张、脊柱矫形和截骨间隙植骨融合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较好的方法.
作者:霍洪军;肖宇龙;杨学军;黄健;邢文华;王冉东;白剑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正胸椎侧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1994年 3月~2002 年 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118例胸椎侧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手术并发症、侧凸矫正率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胸椎椎弓根总计置入螺钉916枚,术中及术后螺钉松动16枚;螺钉位置不良12枚;椎弓根骨折7例;脑脊液漏3例;1例术后螺钉松动压迫脊髓.术后平均随访5年,脊柱侧凸畸形平均矫正率为75%,平均矫正度丢失率1.2%,1例出现交界性后凸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矫正脊柱侧凸畸形一种较安全、有效的三维内固定方式.
作者:吕国华;王冰;马泽民;李晶;邓幼文;刘伟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侧凸区椎间盘不同部位纤维环Ⅰ型、Ⅱ型胶原的分布,探讨胶原分布异常在A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顶椎为腰椎的AIS患者共27例(AIS组),同时选15例同年龄段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为对照(CS组).在脊柱侧凸前路手术时取L1/2或L2/3椎间盘.AIS组取材节段为侧凸顶椎区,CS组则为侧凸的下终椎区.采用胃蛋白酶-乙酸(0.5mol/L)体系提取胶原组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及抗原抗体Western印记法进行胶原的分类和定量测定.在GelWork图像分析系统中进行泳道的对比定量分析.分别计算AIS组凹侧、凸侧和CS组纤维环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IS组患者纤维环中Ⅰ型、Ⅱ型胶原的含量在凹侧明显低于凸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凹、凸侧胶原含量的差异与侧凸Cobb角有明显的相关.AIS组Ⅰ型、Ⅱ型胶原的含量比CS组也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AIS椎间盘纤维环存在胶原代谢异常,AIS凹侧纤维环Ⅰ型、Ⅱ型胶原明显低于凸侧,且随Cobb角的增大差值越明显,提示椎间盘胶原代谢异常可能和AIS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作者:朱锋;邱勇;郑伟娟;王斌;朱泽章;俞杨;华子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悬臂技术在脊柱侧凸矫治术中,利用椎板下钢丝或横向联接杆将侧凸顶椎区的椎体通过辅助器械与预弯棒相连,产生相对横向平移力来达到矫形目的的方法.
作者: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2004年全美骨科学会年会于2004年3月10~14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6000余名骨科医师参加了此次骨科盛会.笔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现将有关脊柱内容简要报道如下.
作者:海涌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