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腰椎前凸度及骶骨倾斜度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下腰痛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比较两组的骶骨倾斜度、腰椎前凸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将对照组的骶骨倾斜度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下腰痛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高,且骶骨倾斜度和腰椎前凸度较大(P均<0.01).对照组中骶骨倾斜度大者ODI值明显高于骶骨倾斜度小者(P<0.01).结论:较大的骶骨倾斜度和腰椎前凸度与较高的下腰痛发生率有关,可能是下腰痛发生的解剖基础之一.
作者:金柏军;钱宇;徐国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寰枢椎损伤患者进行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包括C2齿状突骨折10例;创伤性寰枢椎前方不稳定5例.结果:术后随访时疼痛明显减轻,术前VAS评分5.5~9.0分,平均7.6分;术后VAS评分1.5~4.5分,平均3.4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6~42个月,影像学融合率为86.67%.结论: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前应进行严格的影像学形态观察,以排除手术禁忌证.
作者:梁裕;龚耀成;郑涛;曹鹏;张兴凯;吴文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神经根内腰椎间盘突出(intraradicular lumbar discherniation)较少见,自1984年首次报道以来,国外报道共10例[1~10].国内未见报道.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彭新生;廖威明;何爱珊;潘滔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测定真核表达载体PCI-hTGF-β1转染体外培养成人退变椎间盘细胞的表达产物hTGF-β1,为椎间盘退变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转染细胞进行表达产物测定;用VIDAS数据分析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原代纤维环细胞转染中真核表达载体PCI-hTGF-β1阳性细胞产物的光密度值为PCI组的3.49~3.56倍,为未转染组的3.43~3.55倍;原代髓核细胞转染中真核表达载体PCI-hTGF-β1阳性细胞产物的光密度值为PCI组的3.46~3.69倍,为未转染组的3.33~3.63倍.结论:真核表达载体PCI-hTGF-β1可以成功转染体外培养的成人退变椎间盘细胞,并可获得hTGF-β1基因产物的高表达.
作者:张雷;陈康;胡有谷;郑洪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在老年人中常见,临床表现较复杂,常以椎管狭窄症为主.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及退变腰椎的代偿性再稳定等特点,可采用不同于青壮年患者的手术方式,以椎管减压为主,兼顾间盘突出和腰椎稳定性.2000年7月~2003年6月手术治疗12例该类患者,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秦德安;李晓东;张佐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扎脊柱节段血管对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16只成年犬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只犬均结扎左侧T6~T9的节段血管.分别于造模后3个月和8个月急性失血法各处死一组动物,处死后立即取整段胸椎.T6/7至T8/9为实验区(结扎节段血管区),取结扎血管以上的T4/5椎间盘为病理检查中的对照区,T6/7为病理检查实验区;T7/8和T8/9椎间盘为生化分析的实验区,结扎血管以下的T11/12、T12/13椎间盘为生化分析的对照区.对对照区和实验区内椎间盘的形态和成分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椎间盘在3个月时胶原成分已有显著增加,而糖胺多糖成分显著降低;8个月组与3个月组无显著性区别.结论:在脊柱节段血管阻断后,椎间盘的周围血供减少,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可诱发或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作者:李卫国;邱勇;王斌;凌为其;朱丽华;朱泽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张绍东;唐天驷;杨惠林;姜为民;徐耀增;杨同其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细胞中蛋白多糖代谢的影响.方法:自然流产的胎儿4例,4h内无菌取出椎间盘,分别进行纤维环和髓核细胞的体外培养.在纤维环细胞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IL-6 0(对照组)、400、800ng/m1,培养24h后,用Alcian法检测培养液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在培养中的髓核细胞中加入IL-6 0(对照组)、100、400、800ng/ml,培养24h,然后测量培养液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结果:在纤维环细胞中加入IL-6组较不加IL-6对照组培养液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增加,在髓核细胞组中加入IL-6组和对照组的差别无显著性.结论:IL-6可以刺激椎间盘纤维环细胞中蛋白多糖的合成,但对髓核细胞中蛋白多糖的合成没有明显的作用.
作者:田庆显;胡有谷;郑洪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56年Van Steenbrugghe[1]首次提出椎间盘假体的概念,经过40余年的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dlacement,ADR)已经发展到临床应用阶段[2~8].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椎间盘假体是德国外科医师Schellnack和Buttner-Janz发明的SB ChriteⅢ型假体[9],其次是法国学者Marnay[10]设计的Prodisc(r)椎间盘假体.ADR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术的并发症分为前路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置入技术并发症、假体相关的并发症[2~8、11~13]和再手术.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苏庆军;康南;王庆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椎间盘造影曾被认为是有创伤的、颇具争议的检查方法,仅作为腰椎MRI和CT扫描之外的一项补充检查.目前认为:椎间盘造影可以通过激发原有症状模式,根据注入造影剂数量、造影剂显影的范围判断纤维环撕裂程度,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
作者:康南;曲铁兵;王庆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节段复发的原因、诊断方法及影响二次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3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病例,按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椎板加椎间盘切除组与椎板、椎间盘切除加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组.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疗效等进行总结,分析椎间盘切除术后可能的复发原因.结果:本组病例均获5个月以上随访,保守治疗组优良率100%,腰椎融合组优良率92.9%,非融合组优良率93.2%.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节段复发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对诊断明确并伴有神经根损伤表现的患者可行二次手术治疗,是否采用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视患者不同情况而定.
作者:郭钧;陈仲强;齐强;郭昭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内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重3~4kg.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一组分别于L4/5椎体间注射BMP 200mg,另一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术后3个月将所有兔子处死,分别取出L4/5间盘组织,采用微量酸滴定法测定其PLA2的活性,并对所获得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注射BMP组的腰椎间盘组织的PLA2活性明显低于注射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腰椎间盘内注射BMP能降低炎症因子PLA2的活性,消除PLA2在腰椎间盘疾患中的作用.
作者:张益民;陈晓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在成人颈椎间盘中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将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对照组按年龄分为40岁以下组,40~60岁组,60岁以上组,同时采用Chistina椎间盘MRI退变分级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退变分级,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椎间盘中的TGF-β及其受体,观察各分组、分级中TGF-β及其受体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TGF-β及其受体大量存在于40岁以下患者间盘纤维环纤维软骨细胞中,髓核的脊索样细胞中染色较弱.随着年龄成长,逐渐减少.60岁以上患者间盘中,TGF-β及其受体几乎消失.MRI退变分级为Ⅰ~Ⅱ级的椎间盘TGF-β及受体阳性率高,Ⅲ级以上开始明显减弱.结论:TGF-β及其受体在成人颈椎间盘中的分布与患者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有关.其含量减少可能是颈椎间盘退变原因之一.
作者:李斌;张佐伦;姜礼庆;张进禄;蒋振松;孙建民;袁泽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主动训练的效果.方法:将13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3例进行术后早期主动训练,对照组57例进行较小的主动活动.随访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2~5年,结果显示早期主动训练组治疗效果更好,腰腿痛症状消失较快,手术满意率为97.26%.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主动训练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唐晓菊;黄有荣;潘汉升;李桂文;刘汝专;彭京;祁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的经验.方法:根据应用MED的时间将4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2000年3月~2002年3月治疗的256例为A组,2002年3月~2003年10月治疗的233例为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临床效果.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大于B组(P<0.05),而优良率则小于B组(P<0.05).A组病例术中硬膜及神经根损伤7例,关节突咬除过多4例,椎间隙感染1例;B组病例术中无硬膜及神经根损伤,无切口感染及椎间隙感染.结论:熟练的手术操作,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充分发挥MED的优势,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吕宏乐;刘全喜;辛陆军;关海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CT影像上无腰椎间盘突出的下腰痛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腰椎间盘造影术,分析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与腰椎间盘造影诱发的下腰痛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行腰椎间盘造影的142个椎间盘中,共有38个椎间盘呈现疼痛复制反应,其中17个椎间盘显示高信号区.这17个有高信号区的椎间盘在椎间盘造影过程中全部呈现2~3级的纤维环破裂和疼痛复制反应.结论:无椎间盘突出的下腰痛患者在腰椎MRI上存在椎间盘内高信号区,可表明该椎间盘是产生腰痛的破裂椎间盘.
作者:彭宝淦;侯树勋;吴闻文;王晓宁;张建;孙金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plasty,PVP)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转移瘤等椎体疾患,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2].我科研制出适合向椎体内注入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的配套器械,现将初步临床试用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召民;刘尚礼;郭家伟;邓方跃;李春海;马若凡;黄东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椎间盘退变是脊柱疾患中难治疗的疾病之一,也是脊柱病理的基本问题.在椎间盘退变中应用基因治疗可能是脊柱疾患的治疗进展中能够表明科技发展的标志.在2003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第18届年会上很多报告都提到这个发展的话题,并对当前的生物治疗阻止间盘退变和促进间盘再生进行了讨论.
作者:海涌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