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年7期文献
  • King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三维矫形融合节段的选择.方法:1997年7月~2002年6月手术矫形治疗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79例,平均年龄14.3岁,其中KingⅡA型28例,均行选择性胸椎融合,平均融合椎体8.5个;KingⅡB型51例,均固定融合胸椎与腰椎,平均融合椎体11.8个.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5个月(12~57个月),KingⅡA型胸弯矫正率为56%,KingⅡB型的胸弯矫正率为67%,腰弯矫正率为60%.共有5例躯干失平衡并发症,其余患者均获得较好的躯干平衡和矫形效果.结论: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是可行的,但应慎重.

    作者:李明;陈强;倪春鸿;侯铁胜;朱晓东;王善松;赵新刚;刘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66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661例胸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骨科收治的66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457例,女204例,年龄6~83岁,平均33.5岁,其中手术治疗共523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骨折发生的年龄主要在20~49岁;除50~59岁年龄段无性别差异外,其他年龄组性别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60岁以上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其他组均以男性较多(P<0.05).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P<0.05).骨折多发部位依次为:11、T12、L2(P<0.05).除轻微外伤外,其他致伤原因在致多发脊柱骨折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ASIA分级,523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和术后,E级的患者人数均超过50%,A级占总患者人数的20%以上,二者明显多于其它级别(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防治.

    作者:韦兴;侯树勋;史亚民;李小红;李利;马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脊柱侧凸患者胸主动脉与相邻椎体的解剖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胸椎侧凸患者胸主动脉与相邻椎体的解剖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胸椎侧凸患者行胸椎CT平扫,测量T4~T12椎体横断面上右侧肋骨小头至主动脉后壁的切线与双侧肋骨小头连线(线RR)的夹角(α)、椎管前缘中点至主动脉中点连线与线RR的夹角(β)、线RR至椎管前壁的垂直距离(a)、左侧肋骨小头前缘至主动脉后壁的距离(b)、椎体横径(c)及椎体旋转角(γ),并与64例无脊柱畸形者对比.结果:从T4~T12,两组的α角、β角和b值均存在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脊柱侧凸组均较对照组低,且α角在T7~T10、β角在T5~T10和b值在T9、T1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从T4~T12,两组的a值均逐渐降低,且脊柱侧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的c值从T4~T12均逐渐增加,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椎侧凸患者术前行影像学检查测量胸主动脉与相邻椎体上述指标,可更精确、更安全地放置螺钉.

    作者:贺永雄;邱勇;王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双侧椎动脉结扎致颈髓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对颈髓的影响.方法:结扎兔双侧椎动脉颈段,在术后4h、8h、24h、28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灌注量,并观察兔颈髓组织细胞形态学及相关免疫组化的变化.结果:术后4h、8h、24h组颈髓血流灌注量明显下降,术后28d组无明显改变;术后8h、24h组颈髓呈急性缺血性改变,而4h、28d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可引起兔颈髓相应区域急性缺血损伤,但其后期代偿路径、代偿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邓天琼;任先军;赵伟峰;蒲渝;周飞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生物可吸收材料内置物在脊柱外科应用的现状及进展

    随着可吸收材料内置物在临床的大量应用,脊柱外科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应用可吸收脊柱内置物在脊柱外科特定范围内应用的潜在优势,新的适应脊柱生物力学要求、降解吸收率符合脊柱内固定不同需要的可吸收内置物正不断产生.这些可吸收内置物保持了传统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克服了传统内固定的缺点,如内固定松动、移位以及影像学的伪影,已应用于脊柱外科领域,包括颈椎前路钉板、腰椎前路钉板、脊柱融合器以及供骨区重建等等.作者拟对可吸收材料内置物在脊柱外科中应用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于博;田京;靳安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组织和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对脊髓损伤(SCI)的病理生理机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科研工作者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出现了许多对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希望的治疗手段.组织和细胞移植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现就其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姜勇;吕德成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随着对SCI病理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SCI过程可分为:1)急性损伤.主要是创伤本身对神经元造成的细胞坏死、轴突断裂等.2)继发性损伤.造成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是细胞坏死和凋亡,这一病理过程对SCI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SCI常导致脊髓不可逆性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采用细胞移植治疗SCI的主要目的在于逆转不利于SCI轴突功能恢复的病理过程,从而减少脊髓功能丧失并促进其功能恢复.

    作者:周先虎;冯世庆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为脊髓、脊椎等结构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继发性原因如手术、炎症等,使脊髓圆锥位置下降并被拴系在椎管内,从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腰背痛、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不一,症状复杂,部分患者表现隐匿,容易误诊[1].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和神经显微外科的不断进展,TCS逐渐被人们认识,治疗效果有所提高.

    作者:蔡卫华;贾连顺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棘突定位法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腰椎棘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探讨以棘突为定位标志在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棘突根部上缘水平线与关节突关节外缘垂线交点为基本定位点,L1~L4选此点,L5选此点下方5mm,T12选此点上方5mm进钉.用5具新鲜尸体做实验室手术模拟.临床应用于腰椎骨折患者12例,并与传统横突定位法15例做初步对比.结果:按本定位方法在尸体标本上共置钉60枚,均获成功;临床应用12例共置48枚螺钉,全部置钉成功.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横突法.结论:棘突定位法在指导T12~L5置钉准确性高,为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剖定位法.

    作者:崔新刚;张佐伦;刘建营;刘峰;秦德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脊柱后外侧融合过程中BMP-2、BMP-4基因的动态表达

    目的:研究脊柱后外侧融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表达情况,探讨BMP对融合过程的作用.方法:3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制作L4、L5双侧横突间自体骨植骨模型,按术后处死时间(0d、2d、4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10周、6个月、10个月)随机平均分为12组.将融合组织平均分为3等份,与横突交界的上、下区域定为边缘区,中间区域定为中央区.以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段、不同融合区域BMP-2mRNA、BMP-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脊柱融合术后1~6周,BMP-2和BMP-4表达量明显增高,并各自出现相应的峰值.中央区BMP表达水平的增幅及峰值明显低于边缘区,其开始增高的时间及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边缘区1~3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别.结论:脊柱融合中央区BMP低表达及时间滞后可能是不融合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融合早期补充外源性BMP可能有助于提高融合率.

    作者:赵剑;谭军;赵敦炎;谭湘陵;侍德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RF-Ⅱ复位内固定、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10例;L4/5滑脱12例,L5/S1滑脱25例;33例为峡部裂性,4例为退行性.结果:随访10~38个月,平均23.6个月,33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9.2%;27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10例Ⅱ度滑脱8例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97.3%;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1mm恢复至术后11.7mm,无高度丢失.结论: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作者:戴士峰;于美文;于永林;周建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椎间双螺纹柱状植骨RF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椎间双螺纹柱状植骨加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先用前路环锯法取自体髂骨2块(直径10mm,长25mm),应用套丝器套丝后制成螺纹柱状自体骨块备用.取后正中入路,置入RF椎弓根钉,切除椎板及滑脱节段之上下关节突、充分行双侧神经根管减压,置入RF器械复位,切除退变椎间盘及相邻上下部分软骨终板,行椎间攻丝,适当撑开椎间隙,旋入柱状骨块,调整RF器械适当加压.结果:随访3个月~4年,无骨块脱出及假关节形成,无椎间隙塌陷.植骨融合时间短3个月,长6个月,平均4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按Macnab法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2%.结论:自体螺纹柱状骨椎间植骨融合界面大、抗剪力强、不易脱出,可以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

    作者:刘如月;杜良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钛缆在腰椎峡部裂治疗中的应用

    2000年6月~2003年5月,我们采用钛缆固定横突与棘突峡部植骨融合治疗无滑脱或Ⅰ度以内滑脱的腰椎峡部裂患者17例,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文军;曹盛俊;姚女兆;刘利乐;胡文凯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螺钉拔出强度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d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螺钉进行固定螺钉拔出力实验,探讨TARP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6例C1~C3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均行螺钉固定,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和C3椎体螺钉固定于椎体.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钉道长度,并将结果同C3椎体螺钉固定进行比较.结果: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固定螺钉的大拔出力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枢椎和C3椎体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寰椎与枢椎、寰椎与C3椎体的钉道长度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枢椎和C3椎体钉道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C1~C3的大拔出力与钉道长度呈显著正相关(r=0.810).结论:TARP螺钉固定是比较安全的,固定时一般采用钻孔后丝攻攻破寰椎、枢椎和C3椎体前表面较硬的骨质后用单皮质螺钉固定.钉道长度(即进钉深度)是影响拔出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艾福志;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赵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枢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研究

    目的:通过解剖测量验证枢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50例干燥枢椎标本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枢椎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以及枢椎侧块螺钉的钉道长度和螺钉的内斜角度与上斜角度.结果:枢椎椎弓根的上缘宽度平均7.56mm,全部大于5.0mm;中部平均宽度5.70mm,22%小于5.0mm,7%小于3.5mm;下缘平均宽度3.95mm,75%小于5.0mm,40%小于3.5mm.枢椎椎弓根外缘高度5.62mm,40%小于5.0mm,5%小于3.5mm;内缘高度8.80mm,均大于5.0mm.枢椎侧块螺钉的钉道平均长度为18.33mm,短1532mm,长20.87mm.枢椎侧块螺钉的平均内斜角度为535°,上斜角度为58.62°.结论:进行枢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是可行的,适用于93%的患者,比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夏虹;吴增晖;钟世镇;刘景发;徐达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内窥镜辅助下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

    目的:探讨内窥镜在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齿状突骨折中的应用及优点.方法:采用改造过的MetrxMEDⅡ型椎间盘内窥镜系统对8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行颈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术,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34.7岁,其中AndersonⅡ型6例,Ⅲ型2例.结果: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出血20ml,术后平均随访9.6个月,骨折全部一期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3周,颈椎活动基本正常,旋转90.2°±16.8°,屈伸40.5°±10.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改造过的椎间盘内窥镜系统进行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齿状突骨折可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可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林斌;郭林新;练克俭;郭延杰;丁真奇;张继明;李扬;翟文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翻修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直径与长度螺钉翻修及骨水泥强化后椎弓根固定的强度,评价其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10具新鲜成人尸体T10~L5节段共80个椎体标本.首先置入5.5mm/45mm椎弓根螺钉作为对照组.再将脊椎标本随机平分为Ⅰ、Ⅱ两大组.Ⅰ组中40个椎体各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应用6.25mm/45mm螺钉翻修(Ⅰ a组),另一侧椎弓根应用7.0mm/45mm螺钉翻修(Ⅰ b组);Ⅱ组中40个椎体各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应用6.25mm/55mm螺钉翻修(Ⅱa组),另一侧椎弓根应用7.0mm/55mm螺钉翻修(Ⅱb组).再随机选择56个椎弓根分别行细小螺钉及粗大螺钉骨水泥强化固定翻修(Ⅲa组、Ⅲb组).在858Mini-MTS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试大拔出力及大扭力矩,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6.25mm/45mm螺钉翻修5.5mm/45mm螺钉置入后的椎弓根,其拔出力及扭力矩无明显增加(P>0.05);应用7.0mm/45mm、6.25mm/55mm及7.0mm/55mm螺钉翻修,把持力及扭力矩均明显增加(P<0.05).②骨水泥强化固定后,螺钉把持力远大于单纯螺钉翻修组,且与螺钉粗细无关.③在对照组及螺钉翻修组,螺钉把持力与扭力矩间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86.结论:①椎弓根螺钉翻修时,单纯螺钉直径增加1.5mm或直径增加0.75mm、长度增加l0mm以及骨水泥强化均可达到翻修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更为明显.②增加螺钉直径与长度的翻修中,把持力与扭力矩是一致的;而应用骨水泥强化固定时,螺钉把持力主要取决于骨水泥本身及添加物-骨界面结合强度.

    作者:丁宇;阮狄克;李超;石金峰;付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开放椎管法与Weinstein椎弓根螺钉置入法的临床比较观察

    目的:比较开放椎管直视下椎弓根钉置入法与Weinstein椎弓根钉置入法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后路切开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下腰椎疾病患者53例,25例采用开放椎管直视下置钉l00枚,另28例采用Weinstein置钉法置钉112枚.比较两组置钉准确性及并发损伤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作CT检查,Weinstein置钉组不良置钉率为6.25%,神经损害发生率3.57%,1例重新置钉.直视下置钉组不良置钉率为1.0%,神经损害发生率为0.Weinstein置钉组不良置钉率明显高于直视下置钉组(P<0.05).结论:下腰椎疾患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时行开放椎管直视下置钉法更准确可靠,可有效防止硬膜及神经根的损伤.

    作者:刘先银;李佛保;陈立言;郭建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生物可吸收材料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可吸收材料在脊柱外科应用逐渐增多.<神经外科聚焦>(Neurosurgical Focus)2004年第3期刊登了一期专辑,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海涌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