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5年12期文献
  • 导航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误差分析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误差产生的原因.方法:16例腰椎疾病的患者,在导航辅助下置入76枚椎弓根螺钉,手术后行X线和CT检查,在矢状位测量螺钉与椎弓根上缘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上缘的角度:横断位测量螺钉与椎弓根内壁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中线的角度.并与手术导航图像的对应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有2枚螺钉偏头侧出椎弓根,术中纠正,1枚螺钉造成椎弓根外壁缺损而被取出,2枚螺钉偏外侧出椎弓根.其余螺钉手术后CT与手术中导航图像显示的位置角度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导航可能产生两种偏差,一种是因为椎体之间的距离缩短,常见于腰椎骨折和腰椎不稳定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腰椎前凸加大,螺钉出椎弓根上缘或下缘;另一种是扩椎弓根时图像晃动,或者开路锥在椎弓根内调整位置时产生的虚假图像误导手术者判断错误.结论:在使用导航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避免腰椎的前凸加大,根据静止的图像做出判断,以减小误差.

    作者:刘延青;刘岩;张克;娄思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颈椎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和处理

    目的:分析颈椎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CSFL)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12月~2004年12月共行颈椎减压手术562例,术后发生CSFL 5例,其中4例为前路减压时切除后纵韧带骨化块或椎体后方骨赘时直接损伤硬膜所致,1例为后路颈椎管双开门扩大成形后发生CSFL,但术中未见明确硬膜撕裂;4例在术后1~3d发现,1例于术后第9d发现.发现CSFL后均拔除伤口引流、缝合封闭皮肤裂口、常规应用抗生素,并采取头高脚低位和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结果:5例漏口均在1~3d内停止渗出,4~8d内伤口愈合.引流时间11~16d,引流量每天150~410ml,平均320ml.引流过程中4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1例有嗜睡、神志淡漠,检查发现有低钠血症,予补液、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10~38个月(平均20个月),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密闭伤口、头高脚低位并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颈椎术后CSFL,有利于漏口闭合,操作简单易行,是值得应用的非手术治疗措施.

    作者:余可谊;田野;王以朋;钱军;万文明;刘怀烈;邱贵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自体血回输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02年2月~2005年2月,根据术中输血的方式将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48例分为2组,异体输血组(Ⅰ组)42例:术中全部输异体成分血;自体血回输组(Ⅱ组)106例: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使患者红细胞比容(HCT)≥30%,Hb≥10g/L,如果达不到低限,适量补充异体血.观察两组异体血输入量、过敏反应发生率;并分别于入手术室、术后第1天及第5天抽取静脉血,测定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数量.结果:Ⅰ组平均异体血输入量850±170ml,Ⅱ组中有58例除了自体血回输外补充了异体血,平均410±150ml.输血反应发生率Ⅰ组为26.2%(¨/42),Ⅱ组为4.7%(5/106),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后第1天CD3+、CD4+、CD4+/CD8+、NK细胞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或P<0.01),异体输血组较自体输血组减少更明显(P<0.05).术后第5天异体输血组CD3+、CD4+、CD4+/CD8+、NK细胞仍较术前显著减少,自体输血组基本恢复正常,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可明显减少脊柱侧凸矫形患者异体血输入量,术后自体输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较异体血输入者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快.

    作者:张雪松;王姝南;王岩;张永刚;刘郑生;肖嵩华;陆宁;王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5例,分为3组,A组:术后未用激素治疗组,42例;B组:氟美松治疗组,38例;C组:大剂量MP+抗酸药组,45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JOA 17分法),统计并发症,观察患者术后咽部不适的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患者术后无症状反跳现象,术后咽部不适的时间明显短于A、B两组(P<0.001);A组发生1例伤口感染,B组出现1例消化道隐性失血,C组出现1例毛囊炎、2例消化道隐性失血.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咽部不适的症状,应用安全,但对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作用.

    作者:潘胜发;孙宇;张凤山;张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69例经体格检查、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髓核成形术治疗组28例,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保守治疗组41例,采用卧床休息、抗炎、理疗等综合保守疗法.随访1年~2年8个月,平均2.1年,采用Prolo功能评定法和VA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髓核成形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总体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2.1%和854%,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6d和16.9d,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10.8%和22%,差异有显著性(P<0.05).髓核成形术治疗组并发椎间盘炎1例,行腰椎融合术后治愈.结论:髓核成形术和保守疗法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满意率相近,但髓核成形术治疗组复发率低,住院治疗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张年春;周跃;初同伟;郝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4年11月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26例,其中,持续性下腰痛20例,伴有下肢放射痛1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破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病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9例术后3~7d出现腹胀不适,1例出现逆行射精.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6个月以后均达骨性融合,随访1年无结核病灶复发,无钛板折断、拔钉、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钛板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是一种简便易行且稳定性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文军;全必春;刘利乐;胡文凯;姚女兆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男5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9岁.将300单位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15ml生理盐水,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膀胱壁,0.5ml/点.治疗前后均记录患者排尿日记,并观察药物毒副作用.结果:78例患者经第1次治疗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3.5次/d降至2.7次/d、平均导尿量由131ml/次增至389ml/次,平均尿失禁量由1690ml/d降至281ml/d,起效的平均时间为7.6d.10例患者在第1次注射8.9个月后接受第2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次/d降至3.7次/d,平均导尿量由108ml/次增至387ml/次.6例患者在第2次注射后5.8个月接受第3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次/d降至3.9次/d,平均导尿量由116ml/次增至364ml/次.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经尿道膀胱壁内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安全、可多次重复应用的微创方法.

    作者:廖利民;李东;韩春生;熊宗胜;史文博;黄悦;付光;鞠彦合;吴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甲基强的松龙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减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颈椎疾患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手术减压前半小时静脉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5mg/kg体重冲击,术后第1、2、3天均按3mg/kg静脉滴注.对照组18例,施行同样减压术但未使用MP治疗.以脊髓功能JOA评分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9±2.9分和6.5±2.6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减压后治疗组JOA评分为11.1±3.2分,对照组为9.0±2.1分,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消化道溃疡、感染、心血管系统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使用适量MP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的减压治疗中具有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以及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且消化道溃疡、感染、心血管系统衰竭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显著增加.

    作者:陶春生;倪斌;王健;王明飞;章文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呼吸功能和线粒体内游离钙的变化和早期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其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脊髓损伤组(SCI组,采用Allen's打击法造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和脊髓损伤后应用MP治疗组(MP组),每组又分为处理后6h、12h、24h三个时间相,每个时间相6只.在各时间相处死动物后提取伤段脊髓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Ⅲ态(R3)、呼吸Ⅳ态(R4)、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O)和线粒体内游离Ca2+浓度.结果:SCI组在伤后6h、12h和24h R3、RCR和P/O显著低于对照组,R4和线粒体内游离Ca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伤后6h和12h MP组R3、RCR和P/O高于SCI组,R4和线粒体内游离Ca2+浓度低于SC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MP组R3、R4和RCR在6h和12h时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4h时R3、RCR和P/O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呼吸功能和线粒体内游离Ca2+浓度明显受到影响,线粒体内膜通透性增加,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偶联程度明显受到抑制.早期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可明显改善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抑制Ca2+内流,保护伤段脊髓线粒体的稳定性.

    作者:蔡卫华;贾连顺;叶晓健;袁文;陈雄生;周许辉;宋滇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磁刺激重建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脊髓损伤(SCI)后排尿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问题,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药物、导尿术和生物反馈训练等治疗方法效果都不理想.许多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控制排尿.1977年Brindly[1]首先采用的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排尿术,通过置入电极实现了可控性排尿,但电刺激排尿是一种侵入性手术,价格昂贵,目前在临床上还不能被大部分SCI患者所接受.

    作者:钟贵彬;侯春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Halo-Vest外固定架的并发症分析

    头环背心(Halo-Vest)固定术治疗创伤引起的颈椎不稳定在临床应用较广,近年来颈椎肿瘤、结核、类风湿也成为Halo-Vest的治疗指征.Halo-Vest固定可有效制动,维持复位,且使用方便.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但随着应用范围和应用病例数的增加,并发症逐渐增多.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Halo-Vest术治疗颈部损伤35例,回顾总结该方法的并发症,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作者:郑鹏;佟智慧;金日龙;华正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胸腔镜下病灶清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椎结核

    由于胸腔镜技术较常规开胸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机体康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脊柱疾病手术的应用逐渐增多.我科从2003年1月起应用该技术治疗胸椎结核12例,获得了一些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军;姚女兆;胡文凯;刘利乐;陆凌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脊柱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多见,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可以导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脊柱失稳和后凸畸形.国内外同道积极开展了Ⅰ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5].我院采用Ⅰ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3例,报告如下.

    作者:郑燕平;刘新宇;杜伟;原所茂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自发性颈脊髓腹侧硬膜外血肿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在临床少见,由于其解剖因素血肿多发生在脊髓的背侧[1],发生在颈脊髓腹侧者少见报道.我院自2002年7月以来诊治2例自发性颈脊髓腹侧硬膜外血肿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占文;艾亦君;尹晓波;王建庭;李少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伴腹痛腹胀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报告

    患者男性,60岁.因间断腰痛3年,加重伴腹胀腹痛3d于2004年11月22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3年间未行规律治疗.3d前受凉后腰痛加重,同时伴有腹胀、腹痛,为阵发性,腰痛加重或减轻时腹痛也随之变化,腰部活动明显受限.CT检查示L2/3椎间盘突出、退变.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杨辉;仝超;孔德明;苗洁;马同敏;司丽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合并肠穿孔2例报告

    肠穿孔(或肠破裂)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发生率并不高[1]:腹胀既是空腔脏器穿孔的重要表现,也是脊柱脊髓损伤后的临床症状之一.这让脊柱损伤合并空腔脏器穿孔常被延迟诊断或漏诊.2002~2004年,作者收治2例,报告如下.

    作者:罗发明;尹振宇;黄海峰;崔易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未经寰椎横突孔走行的椎动脉变异1例报告

    椎动脉不经横突孔直接走行在寰椎(C1)后弓下方,迂曲走行引起临床症状的病例非常少见,文献中仅检索到2例报告[1、2].但Tokuda等[3]在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在无骨结构异常的患者中,有0.7%的椎动脉走行在C1后弓下方,在合并寰枕融合及Klippel-Feil综合征的患者中,这种异常高达19.1%.我们在颅颈交界区手术解剖学研究中,发现1例未经横突孔直接沿寰椎后弓下方走行进入椎管的椎动脉.结合文献,对这一异常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作者:菅凤增;陈赞;凌锋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