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椎板切除术后用几丁糖(CHT)的同时在椎板缺损处植入磷酸三钙人工骨(TCP)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40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C、D四组,制作L4椎板损伤模型.A组硬膜外涂布生理盐水,B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C组硬膜外覆盖人工骨,D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的同时加人工骨覆盖.术后12周对椎板切除部位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检查,比较各组间瘢痕形成和粘连情况.结果:B、C、D组的改良Rvdell-Balazs粘连韧度评分、胶原含量及改良Nussvaum组织学评分均优于A组(P<0.01),D组优于B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几丁糖和人工骨能有效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形成,比单独应用几丁糖和人工骨预防效果好.
作者:陈立科;李康华;曹盛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兔颈髓慢性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颈髓慢性压迫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脊髓减压再灌注前给予肢体缺血预处理,对照组不做预处理.两组兔在减压前和减压后2h、8h、24h,7d、21d分别进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在减压后即刻、0.5h、1h和以上时间点分别进行脊髓血流测定.处死动物取脊髓(C1~T1)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于再灌注8h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脊髓组织丙二醛含量于再灌注8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再灌注后脊髓血流均显著下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病理学检查示对照组神经元呈缺血改变,白质水肿、脱髓鞘;实验组病理改变轻微.实验组热休克蛋白70表达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脊髓慢性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刘郑生;王俊生;王岩;侯克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移行椎是脊柱发育过程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分节异常,以腰骶部移行椎多见.其与下腰痛的关系尚存在争议,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李金光;杨惠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脊柱手术引起眼部并发症少见,但却是灾难性的,一旦致盲,极难治疗,成功率几乎为零[1].脊柱手术后视力损害的原因复杂,有手术因素和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目前尚难以确定脊柱手术后发生视力损害的确切原因.笔者查阅到54例脊柱手术后视力损害的病例报道[2~18],现将其主要论点综述如下.
作者:杜喜峰;镇万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应重视脊柱侧凸的病因诊断脊柱侧凸系一临床体征或主诉,其原因有多种.因此在诊断时除注意多见的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外,还应从这些患儿中仔细检出可能并发脊柱侧凸的各种综合征,如马凡综合征、短颈综合征(Klip-pel-Feil)等.这样才能避免疏漏,使治疗的针对性更强,对家长介绍病情更为主动,以争取更好地合作.
作者:潘少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发病率约0.04‰~0.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缔组织疾病.病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15q21.2位点编码细胞间基质蛋白基因(Fibrillin-1)突变[1].病变主要累及骨骼、眼和心血管系统等.由于马凡综合征的特殊病理情况,其脊柱畸形处理比较复杂,疗效欠佳,并发症高,是脊柱外科矫形中的难题之一.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贺石生;侯铁胜;李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7例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术后行CT断层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记录螺钉穿透骨壁的位置、数目和距离.结果:37例患者共置入405枚胸椎椎弓根螺钉,124枚螺钉(30.61%)穿透骨壁,其中76枚(18.77%)穿透椎弓根外侧壁,32枚(7.90%)穿透椎弓根内侧壁,16枚(3.95%)穿透椎体前壁.66枚(16.30%)穿透距离<2mm,37枚(9.14%)穿透距离在2mm~4mm之间,21枚(5.9%)穿透距离>4mm.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骨壁穿透率较高,应严格按照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仔细操作,避免出现因螺钉置入不当造成神经、血管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毛克亚;王岩;张永刚;刘郑生;肖嵩华;刘保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Wynne-Davies[1]研究发现先天性脊柱畸形与神经管缺陷有密切关系,但有关硬脊膜膨出在半椎体畸形中的发病情况报道甚少.1994年8月~2002年9月,我院共收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畸形伴硬脊膜膨出患儿5例,总结如下.
作者:王长峰;刘祖德;贾连顺;田纪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脊柱侧凸是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重度脊柱侧凸是指侧凸角度、椎体旋转度更大且往往合并其它器官系统异常的脊柱侧凸.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1~4],一般认为冠状面Cobb角大于70°称为重度脊柱侧凸.目前国内由于对青少年脊柱群体普查较为滞后及早期治疗尚不普及,因而重度脊柱侧凸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国外.由于重度脊柱侧凸复杂的病理特点,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是目前脊柱侧凸治疗中的难点.
作者:刘洋;李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检测人脊椎骨中是否存在褪黑素受体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人脊椎松质骨,抽提总RNA.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褪黑素受体MT1、MT2 mRNA的表达.结果:人脊椎骨总RNA以MT1和MT2两种受体引物进行的RT-PCR产物电泳呈阳性条带,其基因片段长度与MT1和MT2受体引物之间的核酸长度相当.结论:人脊椎骨中存在MT1、MT2两种褪黑素受体mRNA的表达,证明脊椎骨是褪黑素作用的靶器官.褪黑素可能通过存在于脊椎骨中的MT1、MT2受体来调节脊柱的生长发育.
作者:吴亮;邱勇;李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中,尾侧椎应用椎板钩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收治的34例后路矫形内固定且随访1年以上的特发性脊柱侧凸(KingⅡA和Ⅲ型)患者,根据尾侧椎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椎板钩固定组)和B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A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平均年龄13.6岁(12~17岁).B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14.1岁(13~17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侧凸角度、矢状面曲度及矫正率、随诊丢失角度、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节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侧凸角度、矢状面曲度及矫正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组侧凸角度丢失大于B组(P<0.05),且A组中有3例在融合节段与下方非融合节段交界处出现后凸.A组平均融合11个节段,B组平均为10个节段.结论: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以椎弓根螺钉替代椎板钩内固定尾侧椎可较好地维持术后矫形效果,预防融合节段与未融合节段交界处后凸,保留更多的远端活动节段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翁习生;李连华;邱贵兴;王以朋;仉建国;沈建雄;赵宏;林进;金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脊柱侧凸前路松解的并发症,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方法:对38例脊柱侧凸患者行胸腔镜下脊柱侧凸前路松解,2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78°~108°,侧凸柔软指数平均32%.松解节段:T5~T12 26例,T5~Ll 5例,T6~T12 7例.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46min.出血200~600ml,平均310ml.并发症:奇静脉损伤出血而改为开胸手术松解1例,肺损伤2例,乳糜胸1例(术后2个月发现),局限性肺不张2例,渗出性胸膜炎2例,胸腔引流时间>36h、引流量>200ml4例,胸壁锁孔麻木1例.结论:胸腔镜下脊柱侧凸前路松解虽然创伤较小,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正确选择锁孔,术中清楚暴露视野,利用胸椎区域的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邱勇;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重度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65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0例,其它类型脊柱侧凸18例.术前侧凸Cobb角82°~171°,平均108°,其中32例合并后凸,后凸Cobb角60°~108°,平均81.8°.冠状面C7垂线偏移骶中线21~62mm,平均29.7mm.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大肺活量平均为正常值的52%.术前均进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根据患者的畸形部位、程度和特点选择包括一期或分期前路松解、半椎体切除、椎体截骨、后路松解、内固定、融合术等进行矫正.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无死亡及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矫正36°~102°,平均53°(49.1%),后凸矫正31°~68°,平均47°(58.4%),C7垂线偏移平均矫正21.2mm.随访12~72个月,平均32个月,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分别为12°和8°,无假关节形成.后随访时81%的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详细全面的术前检查和适当的手术方法选择是重度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关键,术中和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获得手术安全的保证.
作者:海涌;陈志明;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邹德威;周雪峰;谭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柱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19例,后凸Cobb角15°~30°,平均25°,7例患者合并脊髓压迫,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4例.手术方法为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置换的人工椎体内置入松质骨.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随访2~3年,平均2年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椎体无滑脱,胸椎结核全部治愈,脊髓功能损害者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8°,平均矫正17°,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胸椎结核侧前方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效果较好,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
作者:耿云光;祖太坤;宋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松解、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23例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龄27岁.先天性脊柱后凸14例,脊柱结核后凸畸形5例,外伤后脊柱后凸畸形4例.后凸Cobb角平均76°.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前路松解或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及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后凸平均矫正47°(矫正率61.8%).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植骨节段全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4.2个月.随访中82.6%的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一期前路手术可有效地矫正脊柱角状后凸畸形,同时能行椎管减压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作者:海涌;陈志明;马华松;邹德威;周雪峰;白克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非影像监视下徒手置入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57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手术,徒手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术后常规拍摄脊柱全长X线片,随机选取10例患者行CT扫描观察,了解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362枚.术后X线片观察到10枚螺钉偏外,4枚螺钉偏下,其中2枚螺钉引起轻微肋间神经痛,3周后完全缓解.CT观察47枚螺钉有2枚螺钉导致椎弓根内壁膨胀内移,没有相应神经症状.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0.4°(32°~121°),术后平均18.3°(1°~70°),平均矫正率71.9%(38.1%~98.0%).结论:徒手法置入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是可行的.
作者:刘一;齐欣;张绍昆;苗巍巍;宋之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路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单胸弯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时下固定融合椎(LIV)的选择.方法:2003年5月~2003年10月,采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38例单胸弯AIS患者,其中,Lenke Ⅰ A 20例,Lenke Ⅰ B 18例,均采用站立位胸弯下旋转中立椎(NV)结合骶正线的方法确定LIV.术前摄站立前后、侧位,卧位左右侧屈位片,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平片,观察手术前后的躯干平衡、失代偿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融合8.4个节段.胸弯由术前平均57.4°矫正至术后平均11.3°,腰弯由术前平均26.8°自发矫正至平均4.9°;下固定融合椎的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8.1°纠正至平均3.5°.胸椎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7.1°改善至平均32.3°;水平面顶椎旋转度由术前Ⅰ~Ⅲ度改善至0~Ⅰ度.经过1年以上的随访,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失代偿,其余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采用后路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矫治单胸弯AIS患者时结合站立位下NV和CSVL确定LIV,可在保证矫形效果的同时节省融合节段,保存更多的腰椎活动节段.
作者:王岩;张永刚;张雪松;陆宁;王征;王冉东;张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涉及人体的外胚层及间充质组织,儿童及成年人均可发生.按照Riccardi的分类[1],神经纤维瘤病分为8个类型.
作者:李念虎;李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34岁.因腰部胀痛伴畸形1年入院.患者4年前因右侧腹膜后肿块于2000年在外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肿瘤姑息切除,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韧带样瘤.1年前出现腰部胀痛,站立或卧床过久后症状加重,不能耐受,同时发现腰部明显弯向一侧.入院查体:腰部活动受限,明显凸向左侧,棘突以L2/3为中心左凸,右中腹可触及一4×4cm的包块,质韧,边界不清,不能移动.腰椎正位X线片示侧凸Cobb角40°(图1).
作者:王文军;王麓山;蒋红艳;胡义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评价使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1998年7月~2003年7月手术治疗的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4例行后路椎小关节截骨、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切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4例,7例术后出现呼吸道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6例围手术期内出现心脏病复发,经过内科会诊处理平稳缓解.随访6个月~4年,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未见上、下融合椎部位的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2年以上随访者42例,Oswetry功能评分由术前58.62±12.48分改善至31.15±14.12分.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可达到矫形、固定、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有利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改善症状.
作者:王岩;张雪松;刘郑生;肖嵩华;张永刚;刘保卫;张西峰;路宁;王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汉译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定下腰痛患者的可靠性.方法: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按一定的要求翻译成中文调查表(CRMDQ),对48例住院拟手术的下腰痛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26~73岁,平均38.5岁),用CRMDQ、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视觉模拟评分(VAS)先后进行两次测试,间隔期2d,检测CRMDQ的可重复性;对门诊158例下腰痛患者在就诊时行CRMDQ、CODI、VAS测试,对CRMDQ与CODI、VAS测试结果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CRMDQ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r=0.945,P<0.01);在CRMDQ有效性测试中,与CODI、VAS比较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CRMDQ-CODI:r=0386;CRMDQ-VAS:r=0.478,P<0.05).结论:CRMDQ测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可用于对下腰痛患者的功能障碍评估.
作者:何高;张建湘;申才良;杨庆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