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原因.方法:随诊1982年8月~2000年12月27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的病例,对其中确诊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减压节段、植骨方式、骨融合情况及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年3个月~7年6个月,平均4年1个月,17例患者确诊为颈椎后凸畸形;术后1年时融合节段前柱短缩明显,颈椎后凸畸形明显,其中12例为双节段减压、Keystone式植骨;8例后期颈椎植骨融合节段上下相邻椎体不稳.17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10.2分,术后1年平均15.2分,末次随访时为15.6分.结论:单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因减压节段和植骨方式的不同使融合节段前柱短缩及植骨融合节段上下相邻椎体不稳是颈椎后凸畸形的直接原因.
作者:李淳德;刘宪义;马忠泰;李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颅及胸椎磁刺激从肋间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测定皮层到胸段脊髓的中枢传导时间(CMCT)的正常参考值.方法:无神经系统疾患的志愿者46人,男22人,女24人,年龄15~66岁,平均41岁;分别经颅(皮层)及经胸椎(胸髓神经根)磁刺激从肋间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结果:经皮层刺激从第2、4、6和第8肋间肌导出运动诱发电位起始潜伏期分别为8.90±1.07ms、9.55±1.13ms、11.07±1.14ms、11.54±1.17ms,经胸椎刺激从第2、4、6和第8肋间肌导出脊髓运动诱发电位起始潜伏期分别为4.59±0.88ms、4.72±0.89ms、5.14±0.86ms、5.15±0.93ms,皮层至第2、4、6和第8胸髓间的中枢传导时间分别为4.31±1.25ms、4.83±1.21ms、5.94±1.11ms、6.38±1.33ms.结论:经颅及胸椎磁刺激从躯干肌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波形稳定、可重复性强,可以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从皮层到胸髓,从神经根到肋间肌各段运动通路的传导机能,有望作为胸髓病损节段的辅助诊断手段.
作者:李中实;崔丽英;李子荣;汤晓芙;刘成刚;李本红;杜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先天性脊柱侧凸常伴发其它部位的先天性畸形,其中椎管内的畸形为常见,椎管外的畸形常发生于心血管及泌尿系统,但伴发椎管外畸胎瘤较少见,文献中罕有先天性脊柱侧凸伴发胸腔内畸胎瘤的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
作者:贺永雄;邱勇;王斌;朱泽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特别是外科治疗有了很大进展,脊柱内固定的设计、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和前路椎体固定系统的应用等,使手术有了多种选择.但有关脊髓损伤治疗选择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及目前临床研究方向仍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作者:胥少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统计脊髓损伤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1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3~15年跟踪随访,内容包括泌尿系并发症、呼吸系并发症、压疮、慢性顽固性肢体疼痛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原因,分析并发症与脊髓损伤程度、是否行手术治疗及损伤节段等的关系.结果:脊髓损伤患者后期主要并发症是泌尿系并发症,发生率为82.4%,其中泌尿系感染52.8%、慢性肾功能衰竭14.5%、肾盂积水10.5%、尿路结石5.0%;其次为慢性顽固性肢体疼痛,为64.2%;压疮为47.5%;呼吸系感染为34.3%,其它并发症有关节僵硬变形、异位骨化等.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P<0.05),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治疗组相近(P>0.05).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系感染、压疮及肢体疼痛的发生率较其它节段损伤者高(P<0.05).死亡28例,占8.8%,死亡主要原因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占46.4%,压疮合并感染占21.4%,呼吸系感染占14.3%.结论:脊髓损伤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很高,其发生率与外科手术无关.提高康复意识与水平以及全社会的支持是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延长寿命的关键.
作者:郝定均;何立民;袁福镛;樊惠萍;雷西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对于颈髓前后方均有明显压迫,前后柱均不稳的复杂性下颈椎损伤患者可行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1],多采用内固定技术重建颈椎稳定性,但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对内固定器械要求严格,并发症较多.我科自2000年以来对10例急性复杂性下颈椎损伤患者行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时,术前、术中和术后均采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改良的Halo-Vest固定,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洪磊;王大伟;马金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携带并表达多基因的基因工程人胚神经干细胞(human neural stem cell,hNSC)的可行性,为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提供材料.方法:培养和鉴定hNSC;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c factor-3,NT-3)的Lentivirus转染hNSC;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鼠胚背根神经结培养(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Slot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工程hNSC的多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培养获得了大量的hNSC;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几乎100%的hNSC表达GFP;基因工程hNSC的培养液能促使大鼠DRG旺盛生长;Slot blot检测到基因工程hNSC能高效分泌NT-3蛋白.结论:以Lentivirus为载体能构建同时携带并稳定表达多基因的基因工程hNSC,为脊髓损伤治疗的基础研究及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作者:蔡培强;汤逊;林月秋;OUDEGA M;BLITS B;阳运康;徐林;周田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方法:1995年到2004年诊治3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针对三种不同情况选择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其中前路手术者16例,后路手术者8例,前后路联合手术者6例,比较分析临床结果.结果:三种术式都没有严重并发症,术后及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36.1°矫正至12.8°,三种术式的矫正率相近.结论:对陈旧性胸腰骨折患者,术前全面评估,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作者:邓幼文;吕国华;王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近代战争中脊柱脊髓火器伤约占0.3%~4.6%[1].随着全世界暴力行为的增加,火器伤的发生率也不断增高,在美国,每年脊髓损伤患者中火器伤占13%~17%[2].现就脊柱脊髓火器伤的特点及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梁朝革;陈长青;贾连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Ⅱ)中的表达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预处理对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将Wister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rhuEPO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rhuEPO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于术前3h腹腔注射rhuEPO和生理盐水,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中EPO的表达变化;以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EPO在无损伤脊髓中即有少量的表达,SCⅡ后8h表达显著上调,于12、24h(12h与24h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达高峰,伤后3d表达逐渐下调,5d仍保持较高水平.rhuEPO处理组SCⅡ后8h、12h及24h时神经细胞凋亡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EPO呈现时序性表达变化,可能是机体内源性神经保护的机制之一;EPO预处理能明显抑制SCⅡ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作者:薛文;孙正义;全东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X线照射对脊髓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的效应.方法:将出生3d的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分别给予一次剂量25、35、45和55Gy的X线照射腰段脊髓,观察照射后动物一般状态及运动功能情况.取已照射大鼠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价,用图像分析仪行定量分析;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25、35Gy照射组动物未出现神经症状,且生长发育正常;45和55Gy照射组新生鼠的被照射区皮肤毛发稀少,食欲差,身体发育不良,比对照组瘦小,双侧后肢完全瘫痪,并出现尿潴留.对照组与实验组以及各实验组间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X线照射区与相邻正常区相比少突胶质细胞明显减少,以脊髓白质区减少为明显;X线照射剂量与少突胶质细胞数目减少程度有极显著正相关;X线照射剂量超过35Gy可以造成脊髓神经元的损伤.结论:X线照射可抑制大鼠脊髓少突胶质细胞生长,为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作者:金冶华;白希壮;吕刚;张世斌;王星铎;于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技术的准确性.方法:对78例颈、胸椎手术患者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术中监测,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重要手术步骤的CSEP变化,根据不同阶段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后临床脊髓功能改变相结合,判断CSEP的准确性.结果:78例患者中,CSEP未达到监护界值71例,术后无脊髓损伤;5例患者术中CSEP达到预警标准,告诫手术医生,注意手术操作,术后无脊髓损伤;另外,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各1例,术后恢复亦良好.结论: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体感诱发电位可较准确地对脊髓的功能状况进行监测,是较准确的脊柱外科手术监护技术.
作者:齐宗华;王德春;季爱玉;胡有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已酮可可碱(PTX)对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Allen重物打击法(WD)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120只致伤SD大鼠分为3组,A组为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为损伤后甲强龙(MP)干预组;C组为损伤后已酮可可碱(PTX)干预组.分伤后4h、8h、24h、3d、7d 5个时间点,观测损伤部位脊髓组织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及病理形态,TUNEL标记细胞凋亡情况,比较各组间差别.结果:B、C组各时间点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较A组明显下降(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病理形态改变较轻;B、C组凋亡细胞少于A组(P<0.05),B组和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已酮可可碱可显著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对继发性脊髓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郑若昆;赵铎;陈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晚期患者损伤程度及损伤后瘫痪时间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颈髓损伤晚期患者进行ASIA运动评分,并测定大肺活量(VCMAX)、时间肺活量(FVC)、第一秒大呼气量(FEV1)、呼气高峰流量(PEF)及损伤后瘫痪时间,观察各项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40例颈髓损伤晚期患者肺功能皆下降,ASIA运动评分与VCMAX、FVC、FEV1、PEF成正相关;完全性损伤组与不完全性损伤组间VCMAX、FVC、FEV1、PEF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完全性损伤组或不完全性损伤组中,C3~5与C6~8节段损伤患者的VCMAX、FVC、FEV1、PEF均无显著性差异;损伤后瘫痪时间与VCMAX无相关性,而与FVC、FEV1、PEF呈正相关.结论:颈髓损伤晚期患者肺功能均下降,肺功能改变与脊髓损伤程度及损伤后瘫痪时间有关.
作者:李荧;黄红云;顾征;宋英伦;张健;张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犬马尾神经慢性压迫的病理变化与脊髓诱发电位(CESEP)和MRI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该病和判断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家犬10只,2只为对照组,8只为实验组,在L5~L6椎板下,潜行置入可控式硅胶水囊,对照组不注水,实验组每周注入0.5ml,在压力为20mmHg(第4周)、60mmHg(第7周)及120mmHg(第9周)和120mmHg持续1周(第10周)后随机抽取2只犬,用诱发电位和MRI检查后处死动物,观察其相应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当压力<60mmHg,椎管狭窄<50%时,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MRI示硬膜外脂肪存在,马尾神经无压迫,病理学无器质性变化;当压力≥60mmHg,椎管狭窄≥50%时,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有显著性差异.MRI示硬膜外脂肪消失,受压处硬膜囊明显变细,局部马尾信号增高,病理学示神经纤维出现不可逆变化.结论:随着压力和压迫时间的增加,马尾神经的病理变化逐渐加重,诱发电位和MRI均有相应变化,MRI示椎管狭窄≥50%时病理学上神经纤维出现不可逆变化.
作者:李浩鹏;陈君长;贺西京;王栋;徐思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ASIA标准在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ASIA标准对139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8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5例逆转为不完全性损伤,77例无逆转者随访时ASIA感觉、运动评分有明显增加.57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完全性损伤患者.结论: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可能逆转为不完全性颈髓损伤,并且可有明显节段性神经功能恢复.在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中,ASIA感觉、运动评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关骅;王新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脊髓型颈椎病(CSM)、后纵韧带骨化(OPLL)和颈、胸椎管狭窄等均可引起.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由于无法依靠临床病例开展系统的病理学及病理机制的基础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国内外有关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宁斌;郑修军;胡有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酶3(Caspase-3)的表达及其在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维持10min,分别于术后6h、1、4、7、14、21d处死取材.采用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方法观察大鼠脊髓神经细胞中Caspase-3表达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率、TUNEL阳性细胞数、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及Caspase-3活性测定均较空白对照组及椎板切除组显著升高(P<0.05或0.01),前三项指标改变趋势大致相同,均为术后7d达高峰,而Caspase-3活性则术后4d达高峰.结论: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中Caspase-3表达增高、Caspase-3活性增强,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早期生物学指标,对认识脊髓损伤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刘雷;裴福兴;唐康来;杨柳;李起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经椎弓根置入螺钉固定治疗脊柱疾患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安全简便等优点.随着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一些相关的并发症,其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自1999年3月~2003年8月收治21例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宋富立;靳安民;王瑞;张辉;童斌辉;姚伟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