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中棘突椎板截骨回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自2000年11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123例接受了腰椎棘突椎板截骨回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107例获得2个月~3年8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复查CT示回植骨块完全愈合,椎管得到扩大,骨愈合率达100%.无腰椎不稳及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后路手术中,将截下的棘突椎板以不同方式回植,重建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可以防止术后腰椎不稳及医源性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明;李德强;刘培来;刘洪智;左振柏;李振峰;张元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碳纤维cage联合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碳纤维cage结合cage前间隙打压植骨加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4例,术后应用复位指数(Taillard 指数、Boxall指数、椎间隙高度指数及腰骶关节角)和融合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8~14个月,平均10.6个月.Taillard指数术前0.31,术后0.16,随访时0.17,Boxall指数术前0.33,术后0.17,随访0.17;椎间隙高度指数术前0.26,术后0.58,随访0.57;腰骶关节角术前13.18°,术后19.11°,随访18.9°.复位指数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滑脱节段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神经并发症.术后腰痛按Denis法评估改善明显.结论: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加碳纤维cage基础上,采取cage前间隙打压植骨椎间融合率高,疗效好.
作者:庞清江;黄涛;张前法;汤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对经颈侧方入路行脊髓腹侧减压治疗寰枢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方法进行评估.方法:9例难复性寰枢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经颈侧方入路进行脊髓腹侧减压,术前未做枕颈融合或融合失败的患者在术后2~6周进行枕颈融合术,对脊髓腹侧减压术中情况进行总结和术后效果进行随访,并复查颈椎CT和MRI.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h,平均出血量2300ml;椎动脉损伤3例;舌下神经损伤3例.9例患者术后早期均无明显效果,3例6个月后出现改善,其中2例效果明显;6例无效,其中1例术后6个月死于长期卧床并发症,1例在术后1年再次行经口咽入路脊髓减压手术,死于蛛网膜下腔感染.结论:经颈侧方入路进行脊髓腹侧减压治疗寰枢关节前脱位显露困难,减压不充分,并发症多,不宜采用.
作者:闫明;王超;周海涛;党耕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总结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效果,评价其手术耐受性.方法:对57例年龄大于70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前伴发疾病、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总结,对45例获得6~58个月随访的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出现的全身并发症包括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脑梗塞等,局部并发症有脑脊液漏和伤口积液.45例患者随访时的平均改善率为60.2%,手术疗效不佳的患者占8.9%.病程在2年之内者与病程大于2年者的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评分在10分之内者与大于10分者的改善率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严格控制伴发疾病,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曾岩;陈仲强;郭昭庆;齐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颈椎黄韧带退变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例脊髓型颈椎病和19例颈椎外伤患者的黄韧带标本,对其进行厚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用Woessner法及盐析法测定黄韧带中Ⅰ型与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对黄韧带厚度与Ⅰ、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颈椎黄韧带退变后弹力纤维含量下降,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含量增加,颈椎病组黄韧带厚度和Ⅰ/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不稳节段的黄韧带胶原含量较其它节段显著增加.结论:颈椎不稳与黄韧带退变密切相关,黄韧带中Ⅱ型胶原过度增加可能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长峰;贾连顺;魏梅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颈部脊髓前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阻断对颈髓血流量的影响及其病理学变化.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阻断脊髓前动脉组与阻断脊髓前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组,术后6h、24h、72h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检测颈髓血流灌注量,电镜观察颈髓组织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神经丝的变化.结果:脊髓前动脉阻断后颈髓血流量下降1/2,随后有所回升,但依然处于低灌注状态;阻断脊髓前动脉和双侧椎动脉后,其血流量下降更为显著,为对照组的1/3,电镜及免疫组化显示两组均出现了缺血性改变,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每一时相点的血流量和神经丝表达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髓前部血流量除与脊髓前动脉有关外,前根动脉也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各种原因造成脊髓前动脉或根动脉的损伤均可能导致颈髓缺血性损伤.
作者:孙其志;任先军;陈军花;欧阳忠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黄韧带肥厚的组织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肥厚的黄韧带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58例(85.3%)肥厚的黄韧带内有血管增生及大量炎细胞浸润;其免疫组化染色KP-1均为阳性,49例LCA染色阳性.10例(14.7%)肥厚的黄韧带组织内未见炎细胞浸润,其免疫组化染色KP-1及LCA染色均阴性.11例(16.2%)肥厚黄韧带中发现了钙化或骨化灶.本组9例术前影像学显示不稳定节段的肥厚黄韧带内均发现了炎症反应.结论: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黄韧带肥厚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组织中出现了慢性炎症反应;颈椎不稳定可能是造成黄韧带内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圣林;王少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颈动脉鞘和椎前筋膜的解剖关系,提高颈椎前路手术中对颈总动脉的安全性.方法:取福尔马林固定的教学用成人尸体标本22具,新鲜尸体6具,显露颈动脉鞘和椎前筋膜,观察椎前筋膜的层次、质地、向两侧的移行及其和颈动脉鞘的关系.结果:椎前筋膜浅层厚且致密,向椎体外侧直接延续移行到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前方,构成颈动脉鞘的前壁、内及外侧壁,在保持椎前筋膜浅层完整性的条件下,内外移动颈动脉鞘的活动度受到明显限制.结论:椎前筋膜是颈动脉鞘的主要组成部分,使颈动脉鞘相对固定,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避免用力牵拉.
作者:单建林;姜恒;李放;孙天胜;王丽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椎间盘造影术(discography)是在透视引导下将一定剂量的造影剂注入椎间盘髓核的一种微创诊断方法.一方面,医生可通过观察造影剂在椎间盘内的分布来对椎间盘进行形态学观察,另一方面可观察注射时是否诱发与平时一致或类似的疼痛来评估形态改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作者:邝冠明;董智勇;郑召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常出现便秘、大便失禁、腹胀等消化道动力紊乱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国外调查发现在SCI稳定后,超过1/3的患者认为排尿和排便障碍对生活质量影响大,41%的患者认为排便功能障碍是中等或严重影响寿命的问题[1].
作者:陈利江;权正学 刊期: 2005年第08期
1994年2月~2002年11月我院骨科采用单节段CD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的方法对4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了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韩思林;徐冬;胡玉亮;丛杰;孙亚伟;牛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人数增加,由其所致的骨折人数也明显上升,其中脊柱骨折约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30%左右.传统的保守治疗使患者活动受到限制,导致骨骼脆性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作者:唐海;王炳强;陈浩;李东;李锦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颈脊膜黑色素细胞瘤临床非常罕见,我院于2004年12月收治1例,成功施行了摘除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战友;潘兵;许文根;卢一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在胸腔镜辅助下行胸椎转移性肿瘤前路手术切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在胸腔镜辅助下对11例胸椎转移瘤患者行病椎切除及椎体重建术,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例,C级6例,D级4例.7例行病椎切除及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4例行病椎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内固定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中肿瘤切除满意,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固定确切.随访4~14个月,平均8个月,胸背痛均完全消失,术后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明显恢复;1例因肿瘤脑转移4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存活8个月以上,其中1例乳腺癌术后多椎体转移患者手术后14个月随访时仍存活.结论:在胸腔镜辅助下行胸椎转移肿瘤切除椎体重建术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彭明;谢鸣;张国庆;李维林;马晓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预测脊柱转移瘤预后的方法及按其制定治疗方案的可能性.方法:对我院1994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并有随访资料的4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Cox生存分析,按照Tomita脊柱转移瘤预后评分法进行评分.保守治疗26例,手术治疗15例,其中全脊椎切除术5例.结果:30例原发癌诊断明确,11例原发癌诊断不明确.36例死亡,5例仍存活,平均生存11.3个月.生存期与Tomita脊柱转移瘤预后评分呈指数关系.保守治疗26例,疼痛、脊髓及神经根损害无明显改善;手术治疗15例,其中全脊椎切除术5例,术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脊髓及神经根损害均有改善.结论:原发肿瘤性质及重要脏器转移情况影响患者预后.Tomita预后评分法可有效判断预后,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单发的、原发肿瘤生长较慢的脊柱转移瘤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并结合综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姜亮;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浆细胞瘤是以浆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恶性肿瘤.Castro将其分成三类:(1)浆细胞性骨髓瘤,即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2)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rdullary plasmacytoma,EMP);(3)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SPB).
作者:张亚峰;杨惠林;刘晓峰;史勇;唐天驷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脊柱转移瘤(metastatic spine tumors,MST)是脊柱外科临床研究难点之一.近年来,对MST发病概率、临床诊断、手术指征、评估标准、手术疗效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闫洪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胸椎转移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后路固定、椎板切除后再行前路病灶清除,创伤大,并发症多,有些患者不能耐受.Akeyson等[1]认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加重建治疗胸椎转移性肿瘤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
作者:王麓山;王文军;刘利乐;胡文凯;姚女兆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探讨MRI对椎管内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与肿瘤样病变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影像特征.结果:髓内肿瘤3例;髓外硬膜下肿瘤20例;其它椎管内病变1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中脊膜瘤与神经类肿瘤的发生部位与信号有一定的特异性.脊膜瘤好发于上胸及下颈段,神经类肿瘤则以上颈及下胸段居多.脊膜瘤信号多均匀,而神经类肿瘤多不均匀,易发生囊变是较为特征性的表现,有囊变病灶中又以神经鞘瘤居多.结论:MRI检查可以对椎管内肿瘤进行明确的髓内与髓外定位诊断,在此定位诊断的基础上,结合肿瘤的好发部位、信号是否均匀、增强扫描上所见有助于其术前定性诊断.
作者:江勋源;魏光师;刘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介绍一种椎板回植成形术式,评价其在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例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行肿瘤摘除椎板回植成形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27.8个月,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消失,效果满意,无继发性椎管狭窄发生.结论:椎板回植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恢复椎管完整性,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症的发生,且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王文军;曹盛俊;姚女兆;刘利乐;胡文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骨骼系统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列于肺及肝之后.而脊柱是骨转移常见的部位,超过40%的癌症患者可以发现脊柱转移灶[1].
作者:朱智奇;镇万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室管膜瘤占脊髓髓内肿瘤的第一位,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在中央管内向上、下呈膨胀性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2].
作者:菅凤增;陈赞;凌锋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