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年5期文献
  • 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并脊柱后凸畸形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假关节并后凸畸形的可行性.方法:30例AS患者,年龄29~55岁,平均41.7岁,行后路张开式楔形截骨矫正后凸畸形及内固定,平均随访4.7年(2.2~9.1年),根据影像学资料、临床结果与并发症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3例术前有神经压迫症状患者术后均得到改善.脊柱后凸Cobb角从平均45.5°(37°~68°)矫正到7.5°(0°~4°),平均矫正38°.随访时假关节处均已融合,矫正无明显丢失,亦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张开式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是治疗AS并假关节和脊柱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不需施行前路骨融合手术即可达到假关节处的骨融合.

    作者:张国华;陈鸿昌;陈盈佑;林建中;许香兰;蔡有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4月~2003年11月共有32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男21例,女11例,年龄38~75岁;其中单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0例,胸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胸椎孤立后纵韧带骨化9例.单纯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4例,单纯后路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减压术9例,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19例.术中均应用丹迪Key-Point脊髓监护系统进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结果:23例术中监护无异常,术后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2例患者术中即可见波形改善.4例术中出现波形异常,其中2例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4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术后症状加重,假阴性率12.5%.1例术中波形异常,但术后无脊髓损伤表现,假阳性率3.1%.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可及时发现术中危及脊髓的因素,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率.与其它监测方法合用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刘新宇;郑燕平;原所茂;侯勇;杜伟;王洪彬;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骨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存在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压迫脊髓前方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存在脊髓前后受压同时前方压迫明显(MRI上椎管侵占率≥50%)的132例CSM患者分为三组:A组(53例),一期后路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B组(48例),后路椎管成形术;C组(31例),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平均随访27个月,比较和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近期(1年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A组在术后3个月和1年时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5.75%和84.51%,明显高于B组(61.41%和70.3%)和C组(66.49%和72.45%)同期改善率(P<0.05).术后半年时A、B、C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1.25%和80.65%.B组有2例、C组有1例因症状改善不满意或复发分别于1年后再次手术.各组之间疗效差异与患者年龄、病程及术前病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对于脊髓前、后受压而前方局部压迫特别明显的CSM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更加充分,有利于脊髓功能更快、更好地恢复.

    作者:孙宇;潘胜发;张凤山;李迈;王少波;张立;熊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颈髓角的MRI影像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在颈椎MRI片上测量国人正常颅椎区的颈髓角,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6例国人正常颅椎区的MRI片,测量其上颈髓腹侧与延髓腹侧两直线间的夹角,即颈髓角.结果:116例颈髓角小值140.0°,大175.5°,平均158.7°,95%可信区间为144.5°~172.9°.结论:颈髓角对于量化延髓、颈脊髓压迫程度以及评价术后压迫解除情况等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圣林;王超;闫明;周海涛;李子剑;党耕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患者再手术问题探讨

    目的:探讨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患者再手术的原因、手术方式及其相关问题.方法:我院2002年7月~2003年12月对40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术后疗效不佳或症状复发的患者进行了后路多节段(5个或以上)减压手术,根据其手术治疗方式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再手术原因,并进行术后疗效评价.结果:经前路手术者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1)伴有多节段颈椎管狭窄因素时,只选择部分压迫重的节段行减压融合15例;(2)经前路多节段(≥3个节段)减压融合后,相邻节段继续退变,出现新的脊髓压迫表现及椎间不稳定9例;(3)伴有OPLL时,行部分节段前路减压融合后,病变呈进展表现,产生或加重对脊髓的压迫8例.经后路手术者再手术的原因为:(1)后路减压节段不够5例(包括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者);(2)后路减压不充分3例.再手术后随访1.3~2.7年,平均2.1年,所有患者脊髓功能获得一定的提高,JOA评分改善率为51.3%.结论: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病例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椎管狭窄因素仍然存在,经后路多节段(5个或以上)减压手术治疗可彻底去除颈椎管狭窄因素,有效解除脊髓前、后方所受的压迫,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藏磊;刘忠军;党耕町;刘晓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螺旋CT个体化测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测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成人颈椎标本10具行螺旋CT扫描重建,在其多平面截面图像上设计出理想进钉路线,此路线在后方侧块上的投影点(O点)即为理想的进钉点,测量出O点与侧块外缘的距离(HO),或到横突根部的距离(HT),与侧块下缘的距离(HL),或与侧块上缘的距离(HU).同时测量此路线与椎体中轴线的夹角(Am)以及与椎体上终板的夹角(AE);测量椎弓根峡部松质骨核心的长径(IL)与短径(IS),并测量其向内倾斜角度(f).在标本上依据上述测量得到的数据找出椎弓根内固定的进钉点即O点,并根据测量的角度确定进钉方向后插入克氏针模拟置钉.将置钉后的标本进行CT扫描,判断其准确性.结果:共置入98枚克氏针,89枚(90.8%)完全在椎弓根内,9枚(9.2%)穿破椎弓根.结论:利用螺旋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仍有一定的椎弓根穿破率.

    作者:沈军;杨惠林;王东来;龚建平;李力;秦明明;朱建兵;许建铭;黄士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音猬因子体外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目的:研究体外使用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干细胞、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健康志愿者髂骨抽取骨髓5ml,离心、分离BMSCs.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液中,BMSCs体外扩增、纯化到第五代后分别种于含有不同浓度诱导液的24孔板中:A组为空白对照;B组加SHH 700ng/m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8(fibroblast growth factor-8,FGF-8)140ng/ml;C组加SHH 500ng/ml,FGF-8 100ng/ml;D组加SHH 250ng/ml,FGF-850ng/ml;E组加SHH 125ng/ml,FGF-8 25ng/ml,诱导BMSCs分化.使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鉴定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诱导7d后,部分B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表现出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除A组外其余各组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NSE、MAP-2均为阳性,各组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均有GFAP阳性细胞存在,且以B组、C组的MAP-2、GFAP、NSE染色阳性细胞数多.结论:人BMSCs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一定浓度的SHH可以在体外有效诱导人BMSCs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胡慧敏;罗卓荆;胡学昱;丁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三维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三维稳定性.方法:8具新鲜颈椎标本,对每一标本分别测定正常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路Magerl螺钉内固定术4种状态下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Magerl螺钉内固定术均能明显减少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经统计学检验两种固定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三维稳定性与后路Magerl螺钉内固定术相当,为寰枢椎不稳定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作者:黄卫兵;陈庄洪;蔡贤华;黄继锋;赵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褪黑素对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褪黑素(melatonin,MT)对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孕14d胚胎大鼠脊髓,分离并原代培养脊髓NSCs.传四代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MT(100μmol/L、1μmol/L及10nmol/L).采用细胞计数结合免疫荧光检测法,观察脊髓NSCs的生长增殖及分化状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00μmol/L和1μmol/L的浓度的MT均能促进脊髓NSCs增殖;10nmol/L时则抑制脊髓NSCs的增殖;3种浓度的MT均能使脊髓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率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神经元分化比率分别为(23.6±2)%、(45.3±1)%、(42.5±2)%、(50.7±2)%.结论:3种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对大鼠脊髓NSCs体外增殖有着不同的作用,但都有促进其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作者:龚凯;罗卓荆;禹晓东;褚尤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植块法在成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植块法培养成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1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髂骨松质骨,应用植块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碱性磷酸酶染色、RT-PCR检测Ⅰ型胶原和骨钙素表达、骨钙素免疫荧光检测、钙结节观察等方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应用植块法培养获得了较多的原代细胞,光镜下呈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染色、Ⅰ型胶原和骨钙素表达及钙结节形成等观察结果均证实所培养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结论:植块法成骨细胞培养体系方法简单,在获得大量原代成骨细胞的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其生物学特征,是一种较理想的人成骨细胞培养方法.

    作者:陈晖;邱勇;邱旭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颈前入路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

    目的:建立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第3颈椎上缘至第7颈椎下缘的连续薄层断面图像.运用3D-DOCTOR软件,在计算机上分割重建该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并立体显示.结果:成功重建并立体显示第3~7颈椎、椎间盘、脊髓、颈神经、椎动脉、颈长肌、喉(气管)、咽(食管)、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建立了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论:在颈部三维可视化模型基础上,参照颈前入路手术步骤可逐层显示该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为该手术的术前训练和模拟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刘光久;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邱明国;李七渝;李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保留后壁的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将6具人新鲜颈椎骨韧带标本分为正常颈椎标本组(N组)、保留后壁的C5椎体次全切除组(RC组)、C5椎体次全切除组(C组),同一组标本先后进行不同处理,后两组均行钛网植骨及前路钢板固定,分别测定其应变、刚度、扭矩、运动范围等数据.结果:标本C4~C6节段RC组轴向刚度、扭转刚度均高于C组;而其各方向运动范围均小于C组;但两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保留后壁的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与传统术式比较,其术后即刻稳定性更高.

    作者:张俊杰;袁文;张竞;王新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椎病

    自Choy和Ascher等于1986年首先在临床上应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成功以来,PLDD技术因其损伤小、操作方便、术后恢复快、符合现代外科微创技术发展趋势等特点,赢得了患者和诸多骨科医师的青睐.Hellinger于1990年首次将PLDD技术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笔者就近年来应用PLDD技术治疗颈椎病的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任龙喜;张彤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区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研究进展

    脊柱融合术后融合区邻近节段(上或下)的退行性病变被称为融合区邻近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其含义较广,可以涵指所有脊柱融合术后融合区邻近运动节段的异常改变.其中常见的是融合区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1~3],椎体滑脱、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髓核突出、节段性不稳以及腰椎管狭窄等也屡有文献报道[4、5],而关于退行性侧凸和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报道则相对较少.

    作者:赵栋;邱贵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常用于治疗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退变性椎体滑脱、进行性退变性脊柱侧凸、假关节、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及腰椎关节突综合征等疾病.其主要优点是:①在生物力学上可获得运动节段稳定的内固定效果;②重建前柱分载负荷的性能,保护后方器械内固定效果,使得畸形的矫正在愈合期间得以维持,并使后方器械的疲劳性断裂减至低.目前,椎间cage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逐渐取代了单纯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椎间融合率大幅提高.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内固定器械的迅猛发展,腰椎融合术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

    作者:谭俊铭;叶晓健;贾连顺;李家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Halo-vest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体会

    自Perry和Nickel于1959年首次将头环背心(Halovest)应用于颈椎外科以来,其以良好的外固定效果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颈椎外科[1].我院自1999年7月~2005年4月应用Halo-vest治疗颈椎疾患23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存华;吴立生;柴纪伟;韩敦富;徐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颗粒骨植骨在椎弓根钉翻修术中的应用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因其能贯穿脊柱三柱,固定坚强,在脊柱外科得到广泛应用.但有时由于技术失误、椎弓根螺钉握持力不够或术后承载负荷过大,致使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或断裂,从而导致内固定失败[1],需进行翻修手术.如何提高椎弓根钉内固定翻修术的疗效,已引起脊柱外科工作者的重视.我院自2003年8月~2005年3月采用颗粒骨植骨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失败翻修术7例,取得较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庄全魁;孟晓林;时合同;艾继超;芮清伟;吴刚强;陈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小儿寰枢椎旋转伴纵向脱位1例报告

    患儿女,4.5岁.因颈部倾斜、疼痛、活动受限10d,于2005年12月13日收入院.入院时查体:方颅畸形,双眼斜视,头面部向左侧倾斜,枕颈部有压痛,头部左右旋转活动受限,吞咽和发音正常,四肢感觉、运动功能正常.颈椎侧位X线片示寰椎前移旋转脱位,Chamberlain氏征阳性(图1).CT扫描示寰齿前间隙8mm,齿状突左右间隙不对称.CT三维重建示枢椎体进入寰椎内,寰椎向左旋转脱位(图2).MRI示齿状突和寰椎后弓致延髓受压(图3).诊断:寰枢椎旋转伴纵向脱位.经颅骨牵引复位后再次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和CT三维重建,寰枢椎已完全复位(图4),未发现寰枢椎骨性结构异常(图5);寰椎侧块宽度左6.3mm、右6.5mm,寰椎后弓高度左4.2mm、右3.6mm,枢椎椎弓峡部宽度左4.1mm、右6.5mm,峡部高度左5.2mm、右6.3mm.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按照谭明生方法[1]行寰枢椎复位、Vertex系统内固定、寰枢后方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在行左侧寰椎后弓及侧块钻孔时,寰枢椎之间有明显的异常活动,试图用鼠齿钳固定寰椎时,因寰椎后弓太细且多为软骨成份而断裂,但此时钻孔已能安置3.5mm×20mm螺钉.右侧打孔进钉顺利.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示寰枢椎完全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图6).术后用颈托保护,术后3d患者下地行走,半个月出院.

    作者:王清;谭美云;王松;黄福国;王高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

    半个多世纪以来,手术治疗颈椎病在适用范围、手术技术、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对脊柱外科医师的资质考核制度,因而目前从事颈椎手术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越来越多基层医院的医生有机会和空间开展此项手术.由于对颈椎病认识不足、手术经验欠缺、围手术期处理不当,以及开展此项技术的配套条件如麻醉、护理力量欠缺等,因处理不当造成的颈椎手术后并发症及各种纠纷时有发生.加之,目前颈椎外科方面的诸多复杂问题及对新技术的认识等问题也亟待探讨.因此,有必要再次强调颈椎病手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袁文;王新伟;贾连顺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