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并重建,相应的手术及重建方式包括单纯切除、钢针加塑形骨水泥(CPC)重建骶骨、钢板螺钉固定或骶骨螺钉固定重建骶髂关节、不同长度的Luque棒或髂骨棒加钢丝缠扎或TSRH或Isola或CGWS腰椎骨盆内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3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随访1~17年,平均75个月,43例患者中39例(90.7%)术后疼痛得到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到术后3.4分(P<0.01).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1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改善.20例行自体和或异体植骨的患者术后1年16例获得骨性融合.3例脊索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年因复发而进行1次或多次手术,其中有5例和1例骨髓瘤、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17~50个月因肺部和全身转移死亡.发生断棒2例,均再次手术更换断棒.结论:按肿瘤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达到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组织和维持脊柱及骨盆稳定性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作者:詹新立;肖增明;李世德;劳山;陈前芬;罗高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疼痛的效果.方法:对20例多发性椎体转移癌患者的53个椎体施行了经皮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对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分级,术后疼痛缓解程度采用6级评定法评定.术后1周、3、6、12个月常规随访,进行疼痛缓解程度评价.结果:20例患者中11例局麻药药效消失后疼痛缓解,6例48h后疼痛缓解,1例1周后疼痛缓解,2例出现下肢疼痛加重.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随访13.4个月.术后1周优良率为75%,有效率为85%.术后3个月优良率为70%,有效率为80%.术后6个月优良率为60%,有效率为65%.术后1年优良率为50%,有效率为5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对椎体转移性肿瘤疼痛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许国华;叶晓健;袁文;肖建如;田纪伟;陈德玉;倪斌;贾连顺;李家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严重脊髓受压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预防和治疗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的效果.方法:2002年5月~2005年5月,选择严重颈或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压迫超过椎管的1/2)51例,采用一期后路,或二期后、前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减压前30min给予MP 1000mg冲击(用药组),如患者手术后4~6h以内出现脊髓损伤平面上升或加重的情况,排除血肿压迫等其他原因后,按照NASCISⅡ提出的脊髓损伤8h以内的冲击治疗方案执行;其余患者术后第1天起MP按照200mg、200mg、80mg、80mg逐日减量,共应用4d.同期15例同组手术医师治疗的同类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使用MP作为预防和治疗手段,其余处理相同).采用JOA评分法对术前、术后7d、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全部病例随访0.5~3.5年.术前JOA评分用药组为5.5±2.9分,对照组为5.2±3.3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JO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严重脊髓受压患者的围手术期,采用MP预防和治疗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效果可靠.
作者:王征;王岩;张雪松;侯克东;肖嵩华;张永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超声乳化治疗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收治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32例,术中均采用超声乳化切除脂肪瘤,临床上采用Hoffman功能性分级,术前及随访时均行电生理检查,对15例尿失禁患儿行尿动力学检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53个月,平均27个月.临床上Hoffman分级无加重,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明显改善(P<0.05),伴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主要参数亦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应用超声乳化治疗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作者:张敏刚;王恒冰;王延宙;王继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或临床症状特别严重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减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11年,平均4年2个月,11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无复发;2例术后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轻微腰部不适,劳累后出现腰痛,短暂休息后症状消失,不影响正常工作;1例术后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大部分消失,但未能恢复正常体力活动.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突出物较大且神经损害症状较重,保守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应尽早采用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手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张峡;周跃;任先军;初同伟;王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术(简称为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OLAr治疗46例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的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腰功能评分(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和手术满意度问卷调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前VAS和LBOS评分分别是6.2±2.5分和23.6±16.5分,随访时为2.3±1.8分(P<0.01)和48.4±20.2分(P<0.01).46例患者中43例(93%)认为手术效果优良.滑脱由术前28.6%减少到术后的3.7%(P<0.01).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12.1°改善到术后的18.2°(P<0.01),没有与器械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强;邹德威;海涌;马华松;白克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0月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及骨赘,全部操作均在显微镜(10×)放大监视下应用高速磨钻、显微器械、1mm枪式椎板咬骨钳及微型刮匙配合进行.充分减压后作自体髂骨移植及钛板固定.结果:术中失血量平均每节段为80ml,术后咽喉部牵拉反应较轻,无并发症,33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改善,2例术后3个月开始改善,4例术后6个月症状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经12~24个月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增加至13.4分,平均改善率为75.6%,影像学证实减压充分,椎体间植骨均愈合良好.结论:经颈前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组织分辨能力,操作精细,手术创伤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疗效确切.
作者:林欣;宋磊;李家谋;邢汝鹏;王冰;石永常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分为应用米诺环素腹腔注射的治疗组(A组)和应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B组),于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流式细胞仪磷脂结合蛋白V/碘化丙啶(AnnexinV/PI)双标检测凋亡细胞,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胞浆中细胞色素C表达阳性的神经细胞以及BBB运动评分观察术后动物行为学.结果:HE染色镜检发现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A组明显轻于B组;免疫组化染色A、B两组均发现凋亡的神经细胞以及胞浆中细胞色素C的阳性表达,神经细胞凋亡率及细胞色素C表达的阳性细胞率B组均>A组(P<0.01);术后动物行为学观察显示,与B组比较A组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显著增强,后肢反射的恢复较快.BBB运动评分B组明显小于A组(P<0.05).结论:米诺环素能有效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刚;吴小涛;茅祖斌;祁亚斌;付文芹;赵梓汝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脊髓慢性受压不同时间以及手术减压后不同时间受压节段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将56只雄性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颈脊髓受压3个月组(24只)和6个月组(24只),同时将受压迫3、6个月组再分为减压术前及术后1、3个月组(每组8只).实验动物通过颈椎前路钛合金螺钉和后路钢板置入产生慢性压迫.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后取压迫节段脊髓标本,应用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受压脊髓不同部位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髓慢性受压3、6个月后在受压节段不同区域均可见凋亡细胞,受压6个月组较受压3个月组有更多的凋亡细胞数(P<0.05).后角胶质细胞凋亡变化幅度大,而后角神经元凋亡变化幅度小.减压手术后1个月脊髓各区凋亡细胞均减少,减压后3个月时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颈脊髓慢性受压后不同时间在脊髓不同区域出现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压迫时间越长凋亡细胞数越多;减压手术后脊髓受压区域凋亡细胞数目开始减少,术后时间越长凋亡细胞数目越少.
作者:吴叶;侯树勋;何海龙;贾连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测量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融合术(PLIF)相关的解剖学和影像学参数,以规范及改进手术方法.方法:(1)L3~L5干燥标本各20个,测量椎体两侧下关节突内、中、外之间的距离及椎体旁矢状径、椎弓根内距离.(2)从210个椎间隙选择MRI检查正常的L3/4~L5/S1间隙,测量下关节突内、中、外距及椎体旁矢状径、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角度.(3)假设采用宽度7mm、9mm、11mm,长度22mm、24mm cage从后侧置入,间距4mm且cage轴线距离小于椎弓根内距、cage陷入椎体后缘3mm,计算符合上述要求的数值并与两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解剖学与影像学测量的关节突内、中、外距离无显著性差异.当cage宽度为7mm,L3/4~L5/S1各有64.8%、94.8%、100%可保留完整关节突,9mm时则有12.7%、53.4%、96.3%可保留完整关节突,但均可保留1/2关节突;宽度为11mm分别有0、5.2%、18.5%可保留完整关节突,47.9%、84.5%、100%可保留1/2关节突;3个节段均不必切除全关节突,cage轴线距离小于椎弓根内距;椎体旁矢状径大于22mm、24mm长度cage置入要求的分别为91.2%、86.9%;结论:宽度7~11mm,长度22mm、24mm的立方体形cage适宜国人解剖特点,大多数可保留1/2关节突,以维持节段稳定,恢复椎间高度,增加融合面积.
作者:张绍东;吴小涛;唐天驷;杨惠林;茅祖斌;孔翔飞;王宸;陈辉;蒋赞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T-α)对兔椎间盘蛋白多聚糖的影响和髓核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40只雌性日本大白兔,体重2.5~3kg.腹前外侧入路暴露L2/3、L3/4、L4/5和L5/6四个椎间隙共160个椎间盘,随机分别注入生理盐水、TNF-α 5ng、TNF-α 10ng、TNF-α 20ng,分别于第2、3、5、7、10周取相应椎间盘作藏红O-快绿染色病理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蛋白多聚糖含量测定,注射生理盐水间盘为对照组,注射TNT-α间盘为实验组.结果:①对照组髓核蛋白多聚糖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组蛋白多聚糖下降明显(下降33.7%~67.6%,P<0.001),并且下降程度与TNF-α注射剂量呈正相关(P<0.01).②藏红O-快绿染色显示,随着TNF-α浓度加大,髓核中细胞数量减少,正常网状(或岛屿状)组织结构破坏越严重,空泡状结构减少,细胞核的形态由椭圆形变为多种形态,10周后部分已经转变为软骨样细胞.结论:TNF-α能够引起腰椎间盘退变,并且和退变有时效和量效关系.
作者:胡绪江;邵增务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椎体间植骨对腰椎内固定棒应力分布的影响,为减少腰椎内固定棒在临床应用中的疲劳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选用6具人新鲜腰椎标本,置入脊柱通用椎弓根螺钉系统(AO/ASIF的USS系统)依次测定保留椎间盘、去除部分椎间盘以及椎间植骨后固定棒的应力,并对三种情况下腰椎内固定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去除部分椎间盘组USS系统内固定棒承受应力大,保留正常椎间盘组小,而椎间植骨组介于二者之间,应力小于去除部分椎间盘组(P<0.01),大于保留正常椎间盘组(P<0.01).结论:椎间植骨对内固定棒具有有效的抗疲劳保护作用,为腰椎固定提供有效保证,支持临床上减压后椎间植骨内固定对腰椎失稳治疗的应用.
作者:罗鸣;罗卓荆;李明全;师晓宸;侯得门;初晨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BrdU(5-溴尿嘧啶)标记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WD法制成同种SD大鼠完全性截瘫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d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为应用BMSCs移植组,B组22只,作为对照组,C组1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经鼠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2×106个/ml)1ml,B组经鼠尾静脉注射1ml L-DMEM液,C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注射后2、3、6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情况并作计数观察.结果:A组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4.9%,移植后3周占4.4%,移植后6周占2.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GFAP,约5.4%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B、C组损伤段脊髓内未见有BrdU阳性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后静脉移植的BMSCs能在脊髓损伤灶内停留、存活,表现出对损伤灶的趋化性,部分存活的BMSCs可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
作者:冯大雄;钟德君;宋跃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上胸椎主要是指T1~T4,该节段处于颈椎前凸与胸椎后凸的交界处,位置深在,邻近的解剖结构复杂,前方有胸骨、锁骨阻挡,深层有血管、神经、气管及食管等.常见的上胸椎疾患如肿瘤、感染以及骨折等,由于致压物常源于脊髓前方,传统的后路减压往往并不彻底.自1894年Menard首先采用切除部分肋骨,经后外侧途径到达上胸椎以来,上胸椎疾患的前方入路手术已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Cauchoix等[1]于1957年首先采用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开创了前方纵隔入路手术方法.经过众多学者多年来的不断探索,至今已有多种前方入路上胸椎手术途径供临床选择,综述如下.
作者:钟炯彪;王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随着内固定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腰椎融合手术的融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临床改善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1].患者术后常常遗留反复的腰痛,这可能与固定技术本身的并发症及长期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有关.异常负荷的传导被认为是产生骨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脊柱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可能由于类似的异常负荷作用于椎间盘组织.该理论有助于解释腰痛主要与体位及姿势有关而不是与腰椎运动有关.设计一种有助于限制异常负荷而不是单纯通过融合节段取消负荷的手术方式即是动力性固定技术的设计初衷.近10年来,国外已进行了大量动力性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刘晖;尹庆水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尤其是当纤维环的退变较其包容的髓核退变快时,易出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目前关于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生理方面还有很多尚不明了,治疗方法很多.通过随访观察,许多专家认为保守治疗可以获得和外科手术相同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受到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洲兴起用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并取得了满意效果[1~6].现将其治疗原理、方法、疗效等综述如下.
作者:赵辉;倪才方;唐天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风险大,困难多,疗效常不令人满意.我们于1998年~2004年根据压迫的程度和范围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15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聂新富;郭鹏;段广斌;张发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颈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2.2%~6.3%[1],虽然发病率不是很高,但颈椎结核可引起脊髓压迫而导致四肢瘫痪,所造成的残疾十分严重.Hsu等[2]报道一组40例下颈椎结核患者的截瘫发生率为42.5%.随着抗结核药物在临床上更合理的应用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颈椎结核的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我院自1999年11月至2005年7月采取前路病椎次全切除、髂骨块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结核22例,疗效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忠;朱炜;王新宇;陈满华;樊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等压迫腰骶神经根已被广泛认识.腰骶神经后根节解剖变异移位于椎管内或畸形并遭受卡压引起的腰腿痛近年来也逐渐引起注意.自2000年8月至2005年1月我们收治腰骶神经后根节移位于椎管内且遭受卡压的患者9例,报告如下.
作者:余天东;许立新;张斌;崔威;颜华儒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胸腰椎爆裂骨折对神经的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对神经损伤与骨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也颇有争议.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共收治12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对其X线平片、CT或/和MRI图像结合各自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爆裂骨折椎体后缘骨块的影像学形态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赵怀志;张迪;潘立茂;郭云涛;郭新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36岁.因胸背部疼痛及异物感1年,双下肢无力1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胸背部疼痛及异物感,久坐及劳累后症状加重.1个月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并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时双足踏地不实感.查体:双下肢肌力4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T4水平以下皮肤刺痛感觉减退,温度觉过敏,可引发刺痛感.CT检查示T2~T3椎管内及椎体附件周围肿物影,均一密度,边界不清,T2椎管稍扩大,棘突、横突轻度溶骨性破坏.MRI示T2~T3水平椎管内硬膜外梭形肿物影,与椎管外肿物相连,脊髓背侧受压,并向腹侧移位(图1).以T2~T3椎管内占位病变收入院.
作者:张锐;张学新;李连财;郝克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性,40岁,矿工.因矿车翻车将其压于车下,腰部极度屈曲受伤,于2004年10月1日入院.入院时检查生命体征稳定,脊柱腰段明显后凸成角畸形,双侧腹股沟区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肛门括约肌松驰,尿潴留,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属A级.腰椎X线片见L2完全向前脱位,L2椎体后缘位于L3椎体前方,L2、L3横突骨折(图1);CT平扫未见椎体明显骨折,椎管延续性完全中断.入院后急行相关辅助检查,伤后4h在全麻下先行腰椎牵引复位,随后采用后路手术于L1、L3置入椎弓根螺钉,安置AF支撑棒,再次调整复位后行AF装置固定,并行L2椎板减压,见硬脊膜完整,色泽正常,搏动存在.将咬除的L2棘突及椎板骨质回植于L2、L3横突间.术后使用地塞米松10mg加入20%甘露醇125ml中静脉滴注,每6h一次,3d后改为5mg加入20%甘露醇125m1中滴注,1周后停用.术后48h,患者双侧腹股沟区以下感觉功能恢复,但肌力、肌张力无恢复,大小便功能未恢复.X线片示L2完全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图2).坚持每天双下肢理疗及按摩,被动活动双下肢关节,双下肢肌力、肌张力逐步恢复,术后2个月在护理人员搀扶及扶双拐情况下开始下地活动,大小便完全自主控制,但双下肢肌张力较正常高,术后4个月患者可独立下地行走,术后9个月检查肌力,步态完全恢复正常,返回工作岗位.
作者:万皎;南毛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随着伴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增多,脊柱手术术后脂肪液化并不少见.极化液由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三者组成.胰岛素可与周围组织细胞膜受体结合,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加速糖酵解与氧化,促使糖原合成,增加ATP的生成,ATP可以很好的保护细胞膜;还可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内,调节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和能量生成,并增加蛋白质合成.因此,极化液可促进细胞外钾离子进入细胞内,保持细胞膜的极化状态,稳定细胞膜,保持细胞兴奋性,增强局部抗炎能力,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有力地促进组织的愈合.
作者:侯海涛;邵诗泽;王晓辉;刘海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