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年9期文献
  •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肘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肘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以手部内在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进行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双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双侧第一背侧骨间肌和尺侧腕屈肌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检查.结果:3例以尺神经肘上-肘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大于10m/s及第一背侧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肘管综合征;4例以SEP颈髓至外周电位(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和尺侧腕屈肌、第一背侧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为尺侧腕屈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尺神经肘上-肘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大于10m/s、SEP 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诊断为二者合并存在.手术治疗10例,术中所见均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肘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作者:马越;党耕町;刘忠军;姜亮;吴云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5年8月,应用经皮穿刺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岁(28~55岁),病程平均33个月(2个月~19年).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患者对疗效主观满意度评定疗效.结果: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5.68±0.46分,术后第2天平均2.24±0.73分,随访时平均1.65±0.69分,术后及随访时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主观满意度优良率88.0%.未出现脊髓、神经、大血管损伤或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起效快、创伤微小,近、中期疗效满意.

    作者:胡广询;易伟宏;沙彤;陈远武;刘保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不同术式治疗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单纯髓核摘除与360°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远期疗效.方法:开窗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后同一间隙复发患者99例,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69个月(8~130个月),再次手术时55例采用单纯扩大切除椎板髓核摘除术或双侧开窗髓核摘除术(非内固定组),44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360°融合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术后平均随访66个月(36~9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总的临床结果优良率为81.8%,其中非内固定组为80.0%,内固定组为84.1%,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非内固定组优于内固定组.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是必要的,单纯髓核摘除术是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孟宪中;孟宪国;申勇;董玉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新鲜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导向下,经皮穿刺分别置入4枚Schanz椎弓根钉进入伤椎上下椎体,安放自行研制的外固定复位器并进行三维矫形,透视下复位满意后,用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自固化磷酸钙CPC)行伤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组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0min;平均失血量为70ml;平均每个椎体注入PMMA或CPC 3.5ml,术后1周X线片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19mm恢复至35mm;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9°矫正到平均4.5°.术后CT发现椎体后缘少量渗漏2例,椎间隙骨水泥渗漏2例,均无临床症状.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相邻节段椎间隙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应用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新鲜骨折创伤小,出血量少,疗效满意,伤椎非融合性固定既能有效地防止矫正度的丢失又能避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

    作者:王文军;陆凌云;宋西正;胡文凯;王麓山;刘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解剖学依据,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8例L4/5椎间盘突出患者,俯卧位下经L4/5椎间盘进行CT断层扫描,观察从腰部外侧与椎管呈90°穿刺进入椎管的经皮穿刺点及穿刺路径上的解剖结构;测量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和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应用侧路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例(均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突出者),观察患者治疗结果和并发症.结果:侧路穿刺路径由浅入深的主要结构有腰背筋膜中层结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腰背筋膜深层、腰大肌、椎间孔和椎管.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为18.08±1.88cm;至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为13.70±1.69cm.28例中27例可以直接穿刺进入椎管,不会损伤内脏、血管等解剖结构.临床应用66例中没有明显入路途径上的血管和内脏解剖结构损伤,2例发生了与穿刺无关的神经损伤,2例摘除失败行切开手术.结论:经皮侧方90°上关节突前缘进入椎管是可行的,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病例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可能.

    作者:张西峰;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刘保卫;张永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

    目的:探讨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2005年12月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13例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平均随访17个月,手术前和随访时分别进行ASIA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的测量,并且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20.9±3.8mm,后凸角度为18.0°±3.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5±3.5mm和8.0°±3.0°,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神经功能AISA评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能较好地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具体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应该作到个性化.

    作者:牛云峰;邹群;刘金榜;郑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行枕颈融合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寻求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行枕颈融合可行性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正常国人行枕寰枢区三维CT重建,测量与内固定有关的解剖径线长度及角度大小,观察舌下神经管与枕骨髁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以测得的数据为依据在8具人体干燥枕寰枢标本上行螺钉内固定,三维CT检查内固定位置.结果:枕骨髁关节面的宽度为11.23~17.08mm,后1/3宽度为3.74~5.69mm,寰椎上关节面的长度为11.65~20.71mm,枕骨髁高度为4.30~10.62mm,舌下神经管的位置相对恒定,表明枕颈部解剖结构适于行前路枕颈融合术;内固定后三维CT检查未见毗邻组织损伤.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行枕颈融合在解剖上是可行的,舌下神经管与枕骨髁的位置关系相对恒定,但少部分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骨髁的后外侧,会使进针变得危险.

    作者:章文杰;倪斌;王健;蒋涛;陶春生;任中武;王明飞;郭翔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枢椎椎动脉孔解剖分型与椎弓根置钉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枢椎椎动脉孔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与枢椎椎弓根置钉的关系.方法:通过于骨标本的观察与测量,根据椎动脉孔(管)与椎管外壁的距离(下横径a)、椎动脉孔(管)球部距上关节面距离(球顶距e)等走行特点分为4型,Ⅰ型:松散低拐型,Ⅱ型:紧密高拐型,Ⅲ型:紧密低拐型,Ⅳ型:松散高拐型.统计各型枢椎椎动脉孔所占的比例.结果:Ⅰ型占58.75%,Ⅱ型占18.75%,Ⅲ型占15.0%,Ⅳ型占7.5%.松散型(Ⅰ、Ⅳ型)椎动脉孔比较适合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Ⅲ型相对适合置钉的枢椎椎弓根;Ⅱ型枢椎椎弓根应列为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禁忌.结论:采用椎动脉孔分型的方法,有助于对枢椎椎弓根解剖特点的理解,并可用于枢椎椎弓根置钉风险的判断.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权日;廖穗祥;戴景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脊髓损伤(SCI)后继发性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IL-1Ra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SCI动物模型,IL-1Ra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于SCI后立即硬膜下腔内分别注射IL-1Ra(10μg/10μl)和等量生理盐水,于伤后24h以损伤为中心(假手术组取相应部位),切取长约8mm脊髓组织,用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aspase-3表达的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aspase-3mRNA的表达情况;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SCI后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CI后24h,SCI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受损伤的脊髓组织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IL-1Ra治疗组大鼠受损伤节段脊髓组织caspase-3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数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IL-1Ra治疗可减少急性SCI后脊髓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王新家;孔抗美;叶卫莲;齐伟力;温丽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磷酸钙骨水泥的显影性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适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与显影剂混合物比例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根据加入显影剂比例不同分为4组,A组为单纯CPC,B组为CPC+10%质量百分比(wt)碘必乐,C组为CPC+20%wt碘必乐,D组为CPC+30%wt碘必乐.各组分别制成直径0.5cm、高2.5cm的圆柱体,测定各组的可注射时间、显影效果和力学特性,根据测试结果选择合适比例的混合物进行尸体椎体实验,测定椎体修复前后的强度和刚度.结果:在X线下显影的灰度值A组为2163.6±64.6,B组为1541±97.3,C组为1467.3±68.1,D组为1159.8±146.3;A组与另3组比较P<0.05,B组与C组比较P>0.05,B组与D组比较P<0.05,C组与D组比较P<0.05.可注射时间分别为5.5、23、45和67min;抗压强度分别为8.28±4.17、3.64±0.31、2.28±0.25和0.99±0.14mpa,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CPC+10%wt碘必乐对尸体的压缩骨折椎体行椎体成形术,椎体修复前后的强度分别为631.99±236.62N和940.77±336.54N,椎体修复前后的刚度分别为119.230±44.882N/mm和157.32±37.37N/mm,注射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入10%wt碘必乐的CPC具有较好的显影性、足够的可注射时间和良好的力学特性,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可供选用的填充材料.

    作者:郑召民;郭家伟;崔力扬;邝冠明;董智勇;赵卫东;刘昌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银杏内酯、刺五加皂甙对体外培养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缺血缺氧的作用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ginkgolides,Gin)、刺五加皂甙(acanthopannx senticosus saponins,ASS)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缺血缺氧有无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无菌下取出孕15d SD大鼠的胚鼠,分离胚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行原代分离培养,免疫组化鉴定后建立缺血缺氧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模型.取运动神经元培养在24孔板中,分为对照组(无缺氧损伤)、缺氧诱导组、Gin保护组、ASS保护组、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保护组,每组10孔.其中保护组分别于缺氧前24h每孔加入Gin 37.5μg/ml,ASS 50μg/ml,GDNF 0.1μg/ml(每孔800μl),缺氧后继续培养3d.倒置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神经元细胞活性,检测细胞外液LDH释放量,提取细胞匀浆液,Western印渍法检测运动神经元HIF-1α的表达.结果:神经元的细胞活性Gin组(0.25±0.059)、ASS组(0.21±0.028)和GDNF组(0.20±0.026)均比缺氧诱导组(0.15±0.012)高(P<0.01),且Gin组效果优于ASS组(P<0.05),GDNF作用与ASS相仿(P>0.05);LDH释放量Gin组(22.8±1.645)、ASS组(28.6±1.309)和GDNF组(26.5±0.885)均比缺氧诱导组(40.7±1.885)低(P<0.01);神经元HIF-1α的相对表达量缺氧诱导组(0.72±0.027)比对照组(0.16±0.003)高(P<0.01),Gin组(1.28±0.019)、ASS组(1.15±0.016)和GDNF组(1.12±0.016)均高于缺氧诱导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Gin、ASS和GDNF均可提高体外缺血缺氧损伤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活性,对细胞的缺血缺氧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Gin的保护作用强于ASS,ASS的保护作用与GDNF相仿;其保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及提高细胞HIF-1α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剑峰;田小武;张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对寰枢椎侧块螺钉钛板固定装置的力学性能评价

    目的:分析、评价寰枢椎侧块钉板装置的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限单元法(FEM)的结构分析功能,建立寰枢椎侧块钉板装置的计算机模型,并根据钢板固定在椎体上的重力受压和前屈提拉情况模拟加载,仿真分析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及分布.结果:在模拟受压和提拉情况下,钢板的应力集中区位于钢板中部两侧,螺钉的应力集中区则位于置入椎体根部.结论:钢板中部两侧以及螺钉置入椎体根部容易产生应力疲劳,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张美超;周海涛;王超;阎明;王圣林;党耕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复合骨重建兔颈椎的生物学研究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HCA)、自体红骨髓(RBM)及异体松质骨(CAB)复合骨重建颈椎的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9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切除第4颈椎制成椎体缺损模型并分为3组,A组植入HCA-RBM-CAB复合物,B组植入自体髂骨,C组植入HCA-RBM-丙烯酸树脂骨水泥(acrylic bone cement,ABC),在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X线片、扫描电镜观察,并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三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术后2个月X线片及大体标本观察,A组与B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C组未完全融合,只有少量骨痂生长;组织学观察示术后1个月A组与B组可见有散在骨岛及骨小梁形成,C组仅可见少量新骨及软骨岛形成,2个月时A组与B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C组仅有少量编织骨形成,骨细胞不成熟,未形成骨髓腔.术后2个月扫描电镜观察示A组有大量新骨形成.2个月时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A组与B组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CA-RBM-CAB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及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有效的椎体重建材料.

    作者:明江华;周剑鹏;周建林;周庞虎;刘先桃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颈椎小关节囊的神经支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颈椎小关节囊的神经支配来源及其通路,为阐明小关节损伤后弥漫性头颈肩部疼痛的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9只SD雄性大鼠,分为颈交感神经未切除组(A组,18只)、切除组(B组,18只)及对照组(C组,3只),A、B组分别于C1-2、C3-4或C5-6(各6只大鼠)小关节囊内注射5%双苯甲亚胺(Bb)0.6μl,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h后检查各组C1~C8脊神经节(DRG)和交感神经节(SG)的荧光标记细胞,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内均可见到荧光标记细胞,其中,C1-2和C3-4关节囊内注射组的C1~C8 DRG内有Bb(+)细胞,C5-6关节囊内注射组的C3~C8 DRG内可见Bb(+)细胞;B组注射节段和相邻节段Bb(+)细胞无明显减少,但远节段的Bb(+)细胞明显减少;C组未见Bb(+)细胞.结论:颈椎小关节囊神经支配来源于感觉和交感神经系统,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间有神经纤维联系,在临床上阻断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可能缓解患者的头颈肩痛症状.

    作者:周海宇;陈安民;郭风劲;廖光军;肖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颈椎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eal joints)又称椎间小关节(facet joints),由相邻上、下颈椎关节突的关节面组成.双侧的关节突关节同前方的椎体及椎间盘一起构成颈椎的椎间关节,共同维持颈椎的稳定.近年来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关节突关节损伤、退变是引起慢性颈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被喻为慢性颈痛的发动机[1].颈椎关节突关节增生退变也是引起颈椎不稳和神经根受压的重要原因[2].笔者就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吴强;李康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动物模型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各国学者对特发性脊柱侧凸(IS)的病因学研究集中在脊柱的解剖结构、椎旁肌、胶原结构、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遗传因素等,但IS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建立脊柱侧凸的动物模型是重要的病因学研究手段之一,同时也有益于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就近年来主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动物模型做一综述.

    作者:魏建军;马雄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

    胸腰椎爆裂骨折为临床常见脊柱创伤,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如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等.因椎体爆裂性骨折多伴脊柱中柱结构损害,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多,骨折块常侵占椎管从而继发椎管狭窄,治疗目标主要是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和脊柱稳定性的恢复.我院自1995年10月以来采用前或后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48例,总结如下.

    作者:丁浩;曹成福;石继祥;纪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胸腰段骨折术后合并急性上升性脊髓炎1例报道

    患者男,28岁,因坠落伤致双下肢不能活动,大小便失禁3d于2005年9月3日收住院.患者入院前3d施工时失足坠入9m深的井底,无意识丧失,感胸背部疼痛,双下肢感觉丧失,不能活动,随后大小便失禁.

    作者:杨召;刘伟;姚绍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对应用嗅神经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看法

    近年来国内外在实验性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上,对雪旺细胞(SCs)、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及嗅神经鞘细胞(OECs)的研究从细胞培养、分离、纯化到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移植修复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动物实验显示,OECs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粘附分子,具有细胞粘附及促轴突再生的功能.OECs移植用于治疗成年动物脊髓损伤能维持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促进下行传导通路纤维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OECs还能穿过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瘢痕环境,为受损轴突提供有利于其迁移、生长的支架,成为神经再生的桥梁.

    作者:郭世绂 刊期: 2006年第09期